話說這個“佤王宴”,以前是佤王用來招待部落首領或者是尊貴佳賓的盛宴。


    一般要在召集部落首領,舉行會議決定重大事宜、宣布戰爭、部落遷移、王位更迭、慶賀重大勝利、表彰英雄、接待尊貴客人等等重要的時候才舉行,因此被稱為“至尊佤王宴”。


    而如今進入了新時代,普通人隻要肯花錢,隨隨便便的就可以品嚐到這至尊美味。


    就像現在翁丁村佤王裏舉行的佤王宴,就是為了普通遊客準備的,成為了佤寨與外界連接的一條紐帶。


    不過,虎永剛覺得,可能這個寨子的佤王,已經和旅遊公司合作了,佤王宴好像沒有他什麽事。


    而且作為主人的佤王,隻是在遊客進門的時候,象征性地微笑著,表示歡迎,並沒起身來招唿客人入座,依然自顧自地坐在那裏抽煙。


    虎永剛有些懷疑,這佤王是不是假的?會不會是演員扮演的?


    而那擺好的“佤王宴”,並沒有讓他有驚豔之感,甚至有些失望。


    隻見那所謂的“佤王宴”,菜式都擺在一張長條原木板搭成的桌子上,有一種長桌宴的味道。


    而桌上的美食,基本上就是一些牛排、毛肚、烤雞、烤魚、涼菜、辣椒、佐料等等尋常可見的普通食材,主食糯米飯有集中顏色,就直接倒在木條桌的芭蕉葉上(估計佤族人是用手抓了吃的,不過也為遊客們準備了筷子),看不出來有什麽“至尊”之處。


    饒是如此,讓虎永剛夫妻倆尷尬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那導遊招唿他的團友上桌吃飯時,發現多出了虎永剛兩人,並不在佤王宴參與者的名單上。


    原來他們的門票是168一人,包含了這頓佤王宴的費用。


    虎永剛剛剛在心裏嫌棄人家不高檔,馬上就被打了臉:花錢也吃不到!


    那導遊到底是走江湖的,並沒有嘲笑他們,還好心好意給他們指路,讓他們到寨子裏的佤民家裏吃飯。說是隻要看到門口寫了“xx體驗戶”的,進去就有飯吃。


    果然,寨子裏不少人家門口寫著“粑粑體驗村戶”、“油炸昆蟲體驗村戶”、“手抓飯體驗村戶”等等。


    虎永剛他們選擇了一家“雞肉爛飯體驗戶”走了進去,這個是他們之前沒有聽說過的美食。


    走進去一看,並沒有其他遊客過來體驗。


    這家叼著煙鬥的女主人很開心又熱情地讓他們稍等一下,雞肉爛飯都是要現做的。


    而男主人則從火塘裏拿起煮茶的陶罐,給他們倒茶。


    那茶杯是用竹節做成,應該是用了很多年了,外麵磨得光滑錚亮,裏麵積了厚厚的一層茶垢。


    這種茶杯,寧靜是堅決不敢喝的,以“不喝茶”為借口,婉拒了男主人的好意。


    一向秉承“不幹不淨、 吃了沒病”的虎永剛,才沒有那麽講究。既然人家說了是佤山特產的茶葉,那就嚐嚐唄。


    隻見那茶湯色澤有點像熟普,卻要濃稠一些,喝到嘴裏,非常的苦。要不是出於禮貌,虎永剛肯定會吐掉。


    沒想到,強忍著苦味喝進肚裏以後,卻是唇齒留香,口中也開始迴甘。夏日裏喝這種茶,確實很不錯。


    不過,虎永剛還是適應不了那種濃烈的苦味,借口要去和女主人學做“雞肉爛飯”,而脫身。


    那女主人做飯的時候,嘴裏還叼著冒煙的煙鬥,虎永剛下意識地看了看寧靜,見她正專心致誌地拍竹窗外的風景,這才放心。


    要是給她看到女主人是這個模樣做飯,估計她會不敢體驗了。


    隻見女主人手腳麻利地將土雞肉切碎,和新穀米一起放入鍋中稍微煮上片刻,然後再放入茴香葉、青辣椒、阿佤上的野芫荽、蔥蒜、香子、薄荷等佐料,再搞點野菜切碎放進去,煮好裝到大碗裏,又撒上了幾粒切碎的小米辣,一道色澤鮮豔的雞肉爛飯就做好了。


    寧靜說,這雞肉爛飯,看起來有點像他們江浙人愛吃的菜泡飯。


    等吃到嘴裏,夫妻兩人都覺得雞肉糯滑,加上就地取材的配料的鮮香,可以算得上是美味佳肴。


    這佤家人的雞肉爛飯,不同於普通的米飯,它比普通米飯要軟得多,特點就是“爛\",它既可以當飯又可以當菜。


    難怪虎永剛在問有沒有其他什麽菜的時候,男女主人都露出了驚訝的神情,好像再說:“這一大碗雞肉爛飯,還不夠你們吃的?”


    聽那導遊說,寨子裏下午的拉木鼓儀式是兩點鍾開始,虎永剛兩人飯後就四處瞎逛。


    這裏的佤族民居和左都村的差不多,也是雞窩式的茅草頂,杆欄式竹木樓,屋內屋外掛滿了牛頭。


    也許是翁丁村已經開發,茅草屋進行了修繕,絲毫感覺不到它的破舊,茅草倒成為了一種裝飾品,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欣賞到它的天然古樸的韻味。


    正如寧靜所說,麥穗大片的長在田裏,那不過是農作物,弄幾根掛在屋內的牆上,那就成了藝術品。


    和左都村稍有不同的是,這裏的茅草屋大體分為了兩類:一種是屋頂很矮的單層橢圓形屋,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都住這樣的房;


    另一種就是隨處可見的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豬養牛等禽畜。


    此外,這裏佤族人家都會在村邊建自己的一間儲藏屋,主要用來儲存糧食,雖然離住處遠,但都沒有鎖,可見佤族還保留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


    當問及為何如此,佤民笑言:“我們是防火不防盜!糧倉修得離住處遠。就是為了防火。房子被燒掉了,還可以重建,糧食沒有了,那就活不下去啦!”


    佤族人相信萬物皆有靈,他們都認為樹木為神樹,除了嗬護,不曾動其一枝一葉,任其開枝散葉、自由生長。


    翁丁寨東麵的樹林就稱為“神林”,佤語稱其為“亞莫韋”。翻譯成漢語,“亞”是“森林”的意思,“莫韋”則是寨神。


    這神林裏供奉的是佤族“梅依吉”女神,神林緊靠墓地,有女神的木樁圖騰,還保留有原始的人頭樁遺跡。


    正當兩人在討論,那人頭樁中間放的骷髏是什麽人的頭時,之前那個帶著遊客去吃佤王宴的導遊也過來了。


    他給他的團友們解說道:


    這些人頭樁,包括神林裏人頭篼裏放的骷髏,都是真正的人頭骨。


    一直到解放前,佤族人還一直保留著一個駭人聽聞的習俗—獵人頭血祭。


    因為那時候的佤族人還是原始部落,還比較愚昧無知。他們認為,隻有祭人頭,木鼓在祭祀時才會敲得響,人們祈求的願望才會靈驗。


    因此,為了表達對神明的誠心,敲木鼓和祭人頭成為佤族祭祀中的“重頭戲”。要祭祀,就要敲木鼓,敲木鼓就要祭人頭,敲木鼓和祭人頭成為了密不可分的一體。


    說著,他帶領大家走進神林,指著最大的神樹旁林立的木樁,繼續說道:


    你們看那木樁頂上的竹篼,那就是著名的人頭篼,是佤族人過去祭祀木鼓時放人頭的。


    佤族先民在農作物種植或收獲季節,會以部落為單位,相互獵取仇人山寨或者過路人的人頭,進行獻祭,整個過程包括獵頭、接頭、祭頭和送頭等一套儀式。


    佤族先民會先編製小竹籠,在獵獲人頭後,把人頭放進去,迴來後再把人頭裝進這個人頭篼裏,用草片蓋起來,立在木鼓房邊祭祀木鼓,以祈求蒼天、鬼神、神靈保佑村寨平安。那些人頭也被視為村寨的保護神。


    新中國成立後,在偉人的強烈幹預下,獵頭血祭已經絕跡。所以你們現在看到的,人頭篼裏的木頭人頭,就是用木頭人代替真人祭祀用的。


    參觀完了神林,再去參觀了佤族婦女織布的手工藝房,也就到了“拉木鼓”儀式舉行的時間了。


    “拉木鼓”佤族人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整個過程就是,從寨外的森林裏砍伐樹木,拉進寨子製作新鼓,更換舊鼓。


    木鼓是佤族人民崇拜的聖物。他們認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木鼓平時不能亂動,隻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事件時才能敲打,拉木鼓就是佤族人的狂歡節!


    而此時翁丁村舉行的“拉木鼓”活動,在虎永剛看來,純粹就是為了吸引遊客的娛樂行為。


    一塊不知道被拉了多少迴的舊木頭,上麵站了一個佤族男子,手裏拿著祭祀用的雞,帶著用繩子拉木頭的男男女女,一邊唱歌一邊拉,江木頭拉到寨子的祭祀廣場,也就算完了事。


    至此,虎永剛兩人的翁丁之行,也完事了,駕著房車繼續他們的旅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房車環遊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虎成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虎成貓並收藏房車環遊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