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丫的娘坐在門檻子上,跟三丫把為什麽讓家裏的女孩子們,頭上戴三把刀的緣故,以和緩的語氣娓娓道來。
原來,三丫的娘不是本地人,而是佘族人,老家大概在福建南平那一帶。
因為佘族婦女大多不纏小腳,基本為天足,平時從事的又多是體力勞動,故此有人稱唿他們為佘婆,又有喊她們做蠻婆的。
這些女子未嫁之前,留著一種叫做“披肩”的發式。等到結了婚以後,大多佩戴著三把尖式武器狀的簪,又叫“辮簪”,也有叫“便簪”的。
因簪形扁平如劍,插入發髻的時候,中間一簪劍刃向上,旁邊兩簪左右交叉,刀刃皆向外,故此俗稱三把刀,也叫三條簪。
三把刀,每條長度都超過三十厘米,兩麵鋒芒,有錢的就用白銀打製,更有的為了顯華貴,把銀簪鍍成金色。
沒錢的或用白銅,或用鐵,或用竹,木等材質打製。
三條簪,有人說它是由晉代五兵佩演變而來,不過從斧、鉞、戈、戟,改為刀劍罷了。
據傳,此地之所以盛行三條簪,是在明代倭寇盛行的時候,女性用這種功能性武器演變的發簪,防身、抗倭,殺敵,必要的時候保護貞潔,也就是自戕。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唐初大軍討伐福建時,當地土著居民男女老少都會拚死抵抗,婦女佩戴三把刀,不僅用於殺敵防身,也意味牢記父仇,夫仇,子仇。
但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三條簪最初的使用目的,都是為了防身殺敵用的。
代表著一種不屈服於敵人的悍勇之氣。
本來這三條簪,得是女孩子結了婚以後才能佩戴。
但三丫的娘愛女心切,幾個如花似玉的閨女,哪一個出個啥意外,都會讓她痛徹心扉。
加上來到天寶鎮以後,民風彪悍,沒那麽多繁文縟節,也沒外頭那麽多講究。
就去鐵匠鋪給幾個女兒統統打製了鐵製的刀形簪。
之所以都打製成鐵簪子,一個是她家貧,拿不出那麽多錢給女兒們打製銀簪子。
另一個也是出於對女兒們的保護。
世道這麽亂,恐怕別人本來沒想害她們,可就因為眼紅於她們頭上戴的銀簪子,說不得,也要想法子害上一害了。
自家沒有那麽大的能耐,真讓女兒們戴了銀簪子想必也保不住,不光保不住,恐怕還會因為懷璧其罪害了幾個女兒。
而鐵製的刀型簪子,插到女兒們的頭上,寒光閃閃,不光能震懾住不軌之徒的覬覦,還能讓女兒們個個都因為頭上有武器,心裏不慌,能多生發出些悍勇之氣。
不至於遇到什麽危險,就嚇得不知道反抗,任人宰割。
她們佘族女子,從來都沒有逆來順受的,憑的就是一腔熱血,誰敢來害她們,她們就敢跟對方拚個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所以雖然女兒們都還沒有成婚,論理,不應該在頭上插上三把刀。
可三丫的娘,還是硬給她們插上了。
隻不過為了向外人表示姑娘們還沒成婚,在她們腦袋後頭又特意留出一條大辮子。
隻要有辮子,就代表是小姑娘,證明還沒結婚呢。
因為舊時的女子結婚以後,是要把頭發給挽成個發髻,全都梳上去,用簪子給簪起來的。
別看三丫她娘麵對左其鋒的時候,有點窩窩囊囊的,隻知道哭,但她也是敢為了女兒拚命的。
雖然沒有拔出她腦後插的三把刀,但是也把左其鋒一腦袋,差點就給撞出個好歹來。
至少她敢反抗。
可看女兒三丫,居然被馬匪給綁了以後,隻想著像條蛆一樣蛄蛹著藏起來,半點沒曾想到她身上還藏有武器的。
三丫可是有老母親給她留的防身利器三把刀的呀。
怎麽就不能跟馬匪拚死一搏呢?
再或者不敢拚命,也能想法子用三把刀把繩子給割斷了,何至於跟蛆一樣蛄蛹著逃命。
唉,這孩子怎麽就這麽沒用呢?
真是恨鐵不成鋼啊。
真是白瞎了老母親的一片苦心,三把刀簡直是白給她準備了。
三丫她娘,其實很有一種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的氣魄。
若受辱,毋寧死。
大概就是所謂的視死如歸。
如果不是村子外頭突然來了馬匪,獵戶們開了槍,驚動了左其鋒。
如果還不能讓左其鋒迴心轉意,放過三丫。
恐怕三丫她娘真的是能拔下頭上的三把刀,拚著一死,也要把左其鋒給帶到閻王殿報到去的。
等到把家裏的女兒們為啥頭上戴著三把刀的緣故,統統說給三丫聽以後。
三丫的娘很是鄙夷地打擊了三丫一番:
“就你這樣的,在我們老家讓人知道你遇見馬匪以後的表現,怕不是得被人給笑話死。
真是個沒用的東西,爛泥扶不上牆的玩意。
白瞎我平時對你那麽多教導了,你完犢子呀!”
三丫這會兒也多少有點後悔,自己遇到馬匪以後,咋就沒想過要反抗呢?
其實認真說起來,三丫她娘也不是不疼三丫,才說出來讓她被馬匪們逮到以後,不能坐以待斃,要反抗的話。
而是在過去,依照馬匪們奸淫擄掠,從來不留活口的做法。
恐怕三丫被逮住以後的遭遇,絕對好不了。
與其生不如死,倒不如跟馬匪們拚死一搏,即便死也能死個幹淨利索。
下場總比受辱以後,再被磋磨致死要好的多。
她們佘族女子,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那絕對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
因為真的遇到那窮兇極惡的匪徒,比方說倭寇,再比方說馬匪們。
即便玉不碎,瓦也全不了。
那些人根本就沒有人性可言。
倒不如拚著一死,也不讓他們得逞來得痛快。
三丫她娘從小在那種氛圍下長大,故此對她女兒們的要求,也皆是如此。
倒不是真的不想三丫能活著。
而是希望她既然做了她的女兒,也要跟她一樣,有點剛性和悍勇之氣。
麵對敵人,不要懦弱,不知道反抗。
活要活得痛快淋漓,死也要死的蕩氣迴腸。
原來,三丫的娘不是本地人,而是佘族人,老家大概在福建南平那一帶。
因為佘族婦女大多不纏小腳,基本為天足,平時從事的又多是體力勞動,故此有人稱唿他們為佘婆,又有喊她們做蠻婆的。
這些女子未嫁之前,留著一種叫做“披肩”的發式。等到結了婚以後,大多佩戴著三把尖式武器狀的簪,又叫“辮簪”,也有叫“便簪”的。
因簪形扁平如劍,插入發髻的時候,中間一簪劍刃向上,旁邊兩簪左右交叉,刀刃皆向外,故此俗稱三把刀,也叫三條簪。
三把刀,每條長度都超過三十厘米,兩麵鋒芒,有錢的就用白銀打製,更有的為了顯華貴,把銀簪鍍成金色。
沒錢的或用白銅,或用鐵,或用竹,木等材質打製。
三條簪,有人說它是由晉代五兵佩演變而來,不過從斧、鉞、戈、戟,改為刀劍罷了。
據傳,此地之所以盛行三條簪,是在明代倭寇盛行的時候,女性用這種功能性武器演變的發簪,防身、抗倭,殺敵,必要的時候保護貞潔,也就是自戕。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唐初大軍討伐福建時,當地土著居民男女老少都會拚死抵抗,婦女佩戴三把刀,不僅用於殺敵防身,也意味牢記父仇,夫仇,子仇。
但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三條簪最初的使用目的,都是為了防身殺敵用的。
代表著一種不屈服於敵人的悍勇之氣。
本來這三條簪,得是女孩子結了婚以後才能佩戴。
但三丫的娘愛女心切,幾個如花似玉的閨女,哪一個出個啥意外,都會讓她痛徹心扉。
加上來到天寶鎮以後,民風彪悍,沒那麽多繁文縟節,也沒外頭那麽多講究。
就去鐵匠鋪給幾個女兒統統打製了鐵製的刀形簪。
之所以都打製成鐵簪子,一個是她家貧,拿不出那麽多錢給女兒們打製銀簪子。
另一個也是出於對女兒們的保護。
世道這麽亂,恐怕別人本來沒想害她們,可就因為眼紅於她們頭上戴的銀簪子,說不得,也要想法子害上一害了。
自家沒有那麽大的能耐,真讓女兒們戴了銀簪子想必也保不住,不光保不住,恐怕還會因為懷璧其罪害了幾個女兒。
而鐵製的刀型簪子,插到女兒們的頭上,寒光閃閃,不光能震懾住不軌之徒的覬覦,還能讓女兒們個個都因為頭上有武器,心裏不慌,能多生發出些悍勇之氣。
不至於遇到什麽危險,就嚇得不知道反抗,任人宰割。
她們佘族女子,從來都沒有逆來順受的,憑的就是一腔熱血,誰敢來害她們,她們就敢跟對方拚個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所以雖然女兒們都還沒有成婚,論理,不應該在頭上插上三把刀。
可三丫的娘,還是硬給她們插上了。
隻不過為了向外人表示姑娘們還沒成婚,在她們腦袋後頭又特意留出一條大辮子。
隻要有辮子,就代表是小姑娘,證明還沒結婚呢。
因為舊時的女子結婚以後,是要把頭發給挽成個發髻,全都梳上去,用簪子給簪起來的。
別看三丫她娘麵對左其鋒的時候,有點窩窩囊囊的,隻知道哭,但她也是敢為了女兒拚命的。
雖然沒有拔出她腦後插的三把刀,但是也把左其鋒一腦袋,差點就給撞出個好歹來。
至少她敢反抗。
可看女兒三丫,居然被馬匪給綁了以後,隻想著像條蛆一樣蛄蛹著藏起來,半點沒曾想到她身上還藏有武器的。
三丫可是有老母親給她留的防身利器三把刀的呀。
怎麽就不能跟馬匪拚死一搏呢?
再或者不敢拚命,也能想法子用三把刀把繩子給割斷了,何至於跟蛆一樣蛄蛹著逃命。
唉,這孩子怎麽就這麽沒用呢?
真是恨鐵不成鋼啊。
真是白瞎了老母親的一片苦心,三把刀簡直是白給她準備了。
三丫她娘,其實很有一種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的氣魄。
若受辱,毋寧死。
大概就是所謂的視死如歸。
如果不是村子外頭突然來了馬匪,獵戶們開了槍,驚動了左其鋒。
如果還不能讓左其鋒迴心轉意,放過三丫。
恐怕三丫她娘真的是能拔下頭上的三把刀,拚著一死,也要把左其鋒給帶到閻王殿報到去的。
等到把家裏的女兒們為啥頭上戴著三把刀的緣故,統統說給三丫聽以後。
三丫的娘很是鄙夷地打擊了三丫一番:
“就你這樣的,在我們老家讓人知道你遇見馬匪以後的表現,怕不是得被人給笑話死。
真是個沒用的東西,爛泥扶不上牆的玩意。
白瞎我平時對你那麽多教導了,你完犢子呀!”
三丫這會兒也多少有點後悔,自己遇到馬匪以後,咋就沒想過要反抗呢?
其實認真說起來,三丫她娘也不是不疼三丫,才說出來讓她被馬匪們逮到以後,不能坐以待斃,要反抗的話。
而是在過去,依照馬匪們奸淫擄掠,從來不留活口的做法。
恐怕三丫被逮住以後的遭遇,絕對好不了。
與其生不如死,倒不如跟馬匪們拚死一搏,即便死也能死個幹淨利索。
下場總比受辱以後,再被磋磨致死要好的多。
她們佘族女子,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那絕對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
因為真的遇到那窮兇極惡的匪徒,比方說倭寇,再比方說馬匪們。
即便玉不碎,瓦也全不了。
那些人根本就沒有人性可言。
倒不如拚著一死,也不讓他們得逞來得痛快。
三丫她娘從小在那種氛圍下長大,故此對她女兒們的要求,也皆是如此。
倒不是真的不想三丫能活著。
而是希望她既然做了她的女兒,也要跟她一樣,有點剛性和悍勇之氣。
麵對敵人,不要懦弱,不知道反抗。
活要活得痛快淋漓,死也要死的蕩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