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生當時豆父年歲還小,遠不到能娶妻生子的時候。


    指望他的下一代來接過這門手藝,至少短時間之內是指望不上的。


    但豆父的老爹身體不好,很怕手藝會在他自己這裏失傳。


    正好豆家有個拐了十八道彎兒的這麽一個親戚。


    寡婦娘帶個半大小子,日子過得挺不容易。


    就找過來了,當娘的婦女跪下給豆父他老爹磕頭:


    “他大爺呀,我們娘們倆實在是沒轍了!


    孩子他爹早死,我呢,身子骨還不利落,平日裏隻靠我一個人給人家縫縫補補、漿洗兩件衣裳過活,實在過得不成個樣子。


    這不,眼瞅著我兒年歲到了,馬上就得娶妻生子了,可我沒能耐呀,拿不出來半個子兒給他娶親。


    我是個沒用的人,愧對咱們豆家的列祖列宗啊,沒那個能力讓我兒替豆家傳繼香火。


    他大爺呀,您看您能不能行行好,能不能看在孩子他爹喊您一聲兄弟的情份上,教教我這孩子?


    不用教給他您的家傳絕技,隻要他多少能學點皮毛,能挑著擔子出去接個打金的活,賴好能糊弄口飯吃就行了。


    我在此指天發誓,隻要我兒能在您這學會打金的手藝,能出去接打金的活兒幹。


    我們願意把掙來的錢,給您一半。


    您看這事兒成嗎?”


    豆父的老爹是個好心人,當時也沒想那麽多,就覺得吧,左右自己兒子也學不成這門手藝,倒莫不如把手藝教給麵前這可憐的孩子。


    這孩子如果真有靈氣,能學會了,自己也不要他掙來的那一半錢。


    孤兒寡母的不容易,且讓他自己拿著花去吧。


    自己家總還能揭得開鍋,日子也算過得去。


    犯不著貪圖那些個。


    於是就把這孩子給收入門下,耐心地傳授他打金技藝。


    還別說,這孩子學的還真就挺快,確實挺有靈氣的。


    沒多久,就出師了。


    當時豆父還顧念著這小孩兒不容易,家裏可能也沒啥錢能替他打製一套打金的工具。


    故此,就自己出錢給他置辦了一套。


    就這麽的,這小孩兒就開始自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接活幹了。


    剛開始還真就把他掙來的錢,像模像樣地要交一半給豆家。


    豆父的老爹是個大好人,他本來教給這小孩兒打金技藝的時候,也沒想著要這個錢,此時更不可能要了。


    反倒是覺得這小孩兒知恩圖報,算是沒白教給他手藝。


    於是對這小孩兒愈加地看重,甚至於把手裏的絕活都傳給他了。


    就這麽過了幾年,小孩兒的技藝越發地成熟了,頗有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思。


    這時候小孩兒才終於露出猙獰地一麵來。


    當眾放言,因為不恥豆家從顧客送來打製的金銀裏取巧,故此決定跟豆父的老爹恩斷義絕,從此羞於承認他是自己的師父。


    這一下,小孩兒的名聲是好了,眾人紛紛讚他大義滅親,人品貴重。


    自然生意也好了起來,許多人覺得他為人厚道,肯定不會像豆家人一樣貪便宜,以假換真,再打製飾品的時候,都找這小孩兒來做。


    但豆家的名聲可就壞透嘍。


    更有那曾經在他們家打過金銀首飾的人家,過來找他們算賬。


    活生生把豆父的老爹給氣死了。


    後頭被逼無奈,豆父隻能帶著金銀細軟,攙扶著老娘遠走他方,這才來到了天寶鎮附近。


    但他經此一事,徹底厭倦了人群的喧囂,於是上山做了個整日與山林和野獸打交道的獵戶。


    雖然是辛苦了些,甚至隨時都有喪命的危險,倒也落得個逍遙自在。


    又因為他在山林中無意間救過一個老獵戶,這老頭兒沒兒沒女,就把自己一身的打獵本事,全部傳給了豆父。


    還又替豆父張羅娶了個媳婦,也就是豆母。


    豆母在家裏行二。


    不是個很得爹娘喜歡的孩子。


    她娘一連生了五個丫頭片子,最後才生出來一個男丁,也就是她弟弟。


    生她大姐那會兒,因為是第一個孩子,雖然是個丫頭片子,但過去老話都說,先開花後結果。


    頭胎是個丫頭,也算是好事兒,因為丫頭心思細膩,往後可以替爹娘照顧弟弟妹妹。


    而且隻要能生丫頭,就證明婦人的身體是沒問題的,至少沒得啥不孕不育症,證明是能生娃的。


    所以豆母的大姐,雖然是個丫頭,但也得到了來自父母全部的疼愛。


    但等到豆母出生的時候,因為又是個丫頭片子,她父母那臉色就不太好看了。


    咋就不是個小子呢?


    這要是個小子,一兒一女合起來湊成一個“好”字,人生該是多麽圓滿快活呀。


    所以對她的態度,跟對第一個閨女的態度,那是大相徑庭,說白了,不咋待見她。


    親生的,倒也沒想著弄死,也願意養著,但想獲得多少疼愛,那是不可能的。


    隻是餓不死,忽視著養大罷了。


    但偏偏豆母心氣自來比旁人要高上那麽三五分。


    越是被父母忽視著,她越想得到重視,因此在家裏就特別愛歘尖賣快。


    愛出風頭,啥事兒都愛與人攀比,不服輸,心氣高。


    但生在鄉下人家,還是家裏最不受重視的二丫頭,心氣再高,在那個年代,一個小姑娘想做出點啥成就,那也是不可能的。


    能被別人高看一眼的,大概也唯有嫁個好丈夫,彩禮比旁人多點;


    或者等年歲大了以後,孩子如果成器,跟別人炫耀一下孩子,就這麽兩個途徑罷了。


    可就這兩個途徑,想達成,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兒。


    且說當老獵戶幫豆父來說媒的時候,其實瞧上的不是她,而是她的三妹妹。


    豆母的三妹妹,是個博愛的,慣愛當老好人,替別人調解矛盾。


    無論是她們姐妹之間發生爭吵,還是鄰裏之間發生啥問題,她都愛去幫忙調解一下。


    擱鄉下來說,就是這人特別喜歡張羅事兒。


    啥事兒都愛往她自己身上攬。


    這樣的為人處世有好處,自然也有壞處。


    好處是如果真能把事情給處理明白了,讓當事雙方都滿意,自然能贏得口碑,獲得對方的友誼,也算得皆大歡喜。


    鄉下是人情社會,以後出去辦事,那可就方便多了。


    但壞處卻也同樣是顯而易見的。


    就是發生矛盾的雙方,自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作為調和人,向著哪一方都不好。


    但不向著哪一方,也難辦。


    俗話都講眾口難調,處理事情的時候,就不可能做到方方麵麵全部都顧慮到的時候。


    但凡讓一方不滿意了,人家指不定就記恨上了,以後說不得就要給這負責調和的人使絆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北鄉女匪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太白真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太白真人並收藏東北鄉女匪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