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孩子一哭,馬寶貴倒是沒什麽,可把他手下那些煙販子們給樂壞了。
有好幾個愛逗孩子的漢子,端著飯碗顛顛跑到幾個孩子麵前,拿筷子夾起碗裏的飯,“啊嗚”一口吞下去,嘴裏邊嘖嘖有聲,表示飯特別香;
還邊得了吧瑟的跟幾個孩子說道:
“嗨,我說孩兒們呢,瞧見沒,就大叔碗裏的這飯,是真香啊!
我跟們說,能香死老爺子。
瞅見這是啥飯沒?
這是剛燜出來的大黃米飯,還帶飯嘎吧的,一咬咯嘣脆,焦香啊。
嘿,趁著熱乎勁兒,大叔我還舀了大半勺子豬油放飯裏頭,然後吧,我又整了點醬油這麽一拌。
豬油拌大黃米飯,再來點小蔥子香菜蘸大醬,哎呦我的媽,可香死個人了呀!
這要是每天能吃上這麽一頓,給個皇帝我都不稀得當!”
另外一個漢子,也趕緊把自己的飯碗子一端,湊上熱鬧了。
跟著說道:
“嘿嘿嘿,我說大侄子大侄女們呢,你們再瞧大叔的碗裏的這夥食,嘿,不比別人差一點。
我這呀,是特意從你們爹——大當家那桌搶來的。
瞅見是啥了吧,嗨,小雞燉蘑菇粉條子!
說起來這小雞呀,可不是咱家養的老母雞,這是小野雞。
吃一口,噴香啊!
還有這蘑菇,那也不是普通的榛蘑,這是猴頭菇。
說起來你們還沒見過鮮的猴頭菇吧。
這玩意啊,我告訴你們,大叔上山采這玩意可老有經驗了。
這猴頭菇你隻要發現一個,哎,你在它對麵準能發現第二個。
因為啥呢?因為這猴頭菇自來都是臉兒對臉兒長的。
就沒有一個單不棱的時候。
人家猴頭菇講究的都是一對一對的。
嘿,這吃起來才鮮呢,吸溜吸溜——”
說完“啊嗚”一口,把碗裏的猴頭菇用筷子夾起來,嚼吧嚼吧就給吃了。
吃完又夾起一塊雞肉,嘿嘿一笑:
“這小野雞肉,也賊拉香啊。嘿嘿,大叔我就自己個吃了哈,你們幾個小的,可別饞啊!”
可把幾個孩子給饞壞了,哭得哇哇的。
還是那看守據點的漢子看不過眼去了,他雖然也不敢忤逆馬寶貴的命令,給孩子們吃喝。
但至少他不故意逗自己孩子哭啊。
這拿著飯碗,當著孩子麵吃飯,把孩子給饞得狼哇瞧叫喚的,可真是惡趣味。
於是吆喝幾個漢子:
“有的吃,你們就趕緊吃吧,沒準啥時候大當家的一聲令下,咱們就得開拔。
你們現在光顧著在這兒逗孩子,別待會急著趕路吃不飽飯哈。”
這幾個人才端著飯碗,嘻嘻哈哈跑開去盛飯去了。
他們吃的可是大鍋飯呢,這吃大鍋飯可有個學問。
就是盛第一碗飯的時候,別盛太滿,盛個半大碗就行。
第一碗盛完了趕緊吃,等這大半碗吃完了,第二碗就要狠狠地裝滿了。
至於為啥說第一碗飯要盛大半碗呢?
因為你第一碗盛的太滿,得吃老半天,吃的時間太久。
等吃完了,也許鍋裏就沒飯了。
所以盛大半碗最合適。
那又為啥不盛半碗呢?
這不是怕隻盛半碗,萬一吃完了以後,鍋裏再沒有飯了,那豈不是虧大發了麽。
盛大半碗,即便吃完再去盛飯,發現沒有了,也虧的不大不是。
至於說第二碗為啥又必須得盛滿滿一大碗,盡可量地把飯壓實成,盛到再盛不下為止呢?
那是因為,一般大鍋飯,很少會有讓人再盛第三碗的機會。
所以第二碗,極有可能就是能盛的最後一碗飯了,不多盛點可還能行。
當然,這是對於過去缺衣少食,肚子裏沒啥油水那個年代而言的小竅門。
像現如今,肯定不需要這樣了。
因為大家平時基本上,想吃啥就能吃到啥,肚子裏都有油水,對於主食的需求,沒有過去時候那麽大,一碗飯差不多就吃飽了。
不像過去那年代,人的肚子裏沒食,還沒油水,餓呀,別說一碗飯了,就是一盆飯,有那壯勞力都可以吃得下去的。
再說馬寶貴這邊,他吃的肯定跟底下的人不一樣。
底下人吃的也就是大黃米飯和高粱米飯。
到馬寶貴這兒,吃的就是二米飯了,大米裏頭稍微摻了點小米子蒸的幹飯,這就叫二米飯。
吃的菜頭一個是小野雞燉蘑菇粉條子,還有一個菜是鹹豬肉燉土豆幹、茄子幹、豆角幹,大概跟東北亂燉差不多。
隻不過條件有限,用的是鹹豬肉燉的。
再有就是蘸醬菜。
這些小菜都是看守據點的幾個漢子種的,都是家常菜,就是小白菜、小蘿卜菜、香菜、秋菠菜,生菜、小蔥這些。
大醬也是幾個漢子們自己做的。
小雞燉蘑菇粉條子,和鹹豬肉燉土豆幹、茄子幹、豆角幹還罷了,反正也就那樣,馬寶貴平時也沒少吃。
就是這蘸醬菜可太合馬寶貴的胃口了。
主要是大醬太香了。
比馬寶貴過去吃的大醬要好吃得多。
大醬好吃,也得說看守據點這幾個漢子,人家勤快。
因為這東北大醬,基本上就是把黃豆給烀熟了,然後擱那案板上,用手揣,最後整成一個長方形的醬塊子,在案板上摔打,以防醬塊子開裂。
把做好的醬塊子用棉紙包起來,放到溫度適宜的地方,發酵大概兩個月左右。
等看這醬塊子發酵好了,就把醬塊子掰成小塊了,用刷子把上頭的黴菌之類的洗刷幹淨。
略晾一晾放醬缸裏,裏頭再加入適量的水和鹽。
但這還不算完事兒,醬塊子入缸還得發酵。
而且每天早晨,還得用醬耙子打醬缸。
至於咋打醬缸呢?
就是用醬耙子一遍一遍攪動醬缸,讓那些雜質啥的,浮出表麵,再拿個勺子,把這些雜質給撇幹淨嘍。
這一步很重要,有那懶惰的人家,嫌麻煩,打醬缸不及時,雜質除的不徹底,這大醬做好以後,就容易出現怪味,不好吃,甚至發臭。
那還有一步非常重要的就是,天氣好,日照充分的時候,得把醬缸打開好好曬一曬,這叫曬缸。
如果曬缸做不好,醬做出來也不好吃,會有一股子發黴的味道。
醬缸裏更不能淋雨,淋雨以後,大醬就會變質,有一股子豬胰子味,吃了讓人感覺到惡心。
所以有些人不吃別人家大醬,就是怕這大醬做的不衛生,伺候的不好,吃著犯惡心。
不過看守據點的這幾個漢子,那都是勤快人。
換著班地伺候這十幾缸大醬,人家這大醬吃起來就特別的香。
連馬寶貴這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都覺得好吃。
有好幾個愛逗孩子的漢子,端著飯碗顛顛跑到幾個孩子麵前,拿筷子夾起碗裏的飯,“啊嗚”一口吞下去,嘴裏邊嘖嘖有聲,表示飯特別香;
還邊得了吧瑟的跟幾個孩子說道:
“嗨,我說孩兒們呢,瞧見沒,就大叔碗裏的這飯,是真香啊!
我跟們說,能香死老爺子。
瞅見這是啥飯沒?
這是剛燜出來的大黃米飯,還帶飯嘎吧的,一咬咯嘣脆,焦香啊。
嘿,趁著熱乎勁兒,大叔我還舀了大半勺子豬油放飯裏頭,然後吧,我又整了點醬油這麽一拌。
豬油拌大黃米飯,再來點小蔥子香菜蘸大醬,哎呦我的媽,可香死個人了呀!
這要是每天能吃上這麽一頓,給個皇帝我都不稀得當!”
另外一個漢子,也趕緊把自己的飯碗子一端,湊上熱鬧了。
跟著說道:
“嘿嘿嘿,我說大侄子大侄女們呢,你們再瞧大叔的碗裏的這夥食,嘿,不比別人差一點。
我這呀,是特意從你們爹——大當家那桌搶來的。
瞅見是啥了吧,嗨,小雞燉蘑菇粉條子!
說起來這小雞呀,可不是咱家養的老母雞,這是小野雞。
吃一口,噴香啊!
還有這蘑菇,那也不是普通的榛蘑,這是猴頭菇。
說起來你們還沒見過鮮的猴頭菇吧。
這玩意啊,我告訴你們,大叔上山采這玩意可老有經驗了。
這猴頭菇你隻要發現一個,哎,你在它對麵準能發現第二個。
因為啥呢?因為這猴頭菇自來都是臉兒對臉兒長的。
就沒有一個單不棱的時候。
人家猴頭菇講究的都是一對一對的。
嘿,這吃起來才鮮呢,吸溜吸溜——”
說完“啊嗚”一口,把碗裏的猴頭菇用筷子夾起來,嚼吧嚼吧就給吃了。
吃完又夾起一塊雞肉,嘿嘿一笑:
“這小野雞肉,也賊拉香啊。嘿嘿,大叔我就自己個吃了哈,你們幾個小的,可別饞啊!”
可把幾個孩子給饞壞了,哭得哇哇的。
還是那看守據點的漢子看不過眼去了,他雖然也不敢忤逆馬寶貴的命令,給孩子們吃喝。
但至少他不故意逗自己孩子哭啊。
這拿著飯碗,當著孩子麵吃飯,把孩子給饞得狼哇瞧叫喚的,可真是惡趣味。
於是吆喝幾個漢子:
“有的吃,你們就趕緊吃吧,沒準啥時候大當家的一聲令下,咱們就得開拔。
你們現在光顧著在這兒逗孩子,別待會急著趕路吃不飽飯哈。”
這幾個人才端著飯碗,嘻嘻哈哈跑開去盛飯去了。
他們吃的可是大鍋飯呢,這吃大鍋飯可有個學問。
就是盛第一碗飯的時候,別盛太滿,盛個半大碗就行。
第一碗盛完了趕緊吃,等這大半碗吃完了,第二碗就要狠狠地裝滿了。
至於為啥說第一碗飯要盛大半碗呢?
因為你第一碗盛的太滿,得吃老半天,吃的時間太久。
等吃完了,也許鍋裏就沒飯了。
所以盛大半碗最合適。
那又為啥不盛半碗呢?
這不是怕隻盛半碗,萬一吃完了以後,鍋裏再沒有飯了,那豈不是虧大發了麽。
盛大半碗,即便吃完再去盛飯,發現沒有了,也虧的不大不是。
至於說第二碗為啥又必須得盛滿滿一大碗,盡可量地把飯壓實成,盛到再盛不下為止呢?
那是因為,一般大鍋飯,很少會有讓人再盛第三碗的機會。
所以第二碗,極有可能就是能盛的最後一碗飯了,不多盛點可還能行。
當然,這是對於過去缺衣少食,肚子裏沒啥油水那個年代而言的小竅門。
像現如今,肯定不需要這樣了。
因為大家平時基本上,想吃啥就能吃到啥,肚子裏都有油水,對於主食的需求,沒有過去時候那麽大,一碗飯差不多就吃飽了。
不像過去那年代,人的肚子裏沒食,還沒油水,餓呀,別說一碗飯了,就是一盆飯,有那壯勞力都可以吃得下去的。
再說馬寶貴這邊,他吃的肯定跟底下的人不一樣。
底下人吃的也就是大黃米飯和高粱米飯。
到馬寶貴這兒,吃的就是二米飯了,大米裏頭稍微摻了點小米子蒸的幹飯,這就叫二米飯。
吃的菜頭一個是小野雞燉蘑菇粉條子,還有一個菜是鹹豬肉燉土豆幹、茄子幹、豆角幹,大概跟東北亂燉差不多。
隻不過條件有限,用的是鹹豬肉燉的。
再有就是蘸醬菜。
這些小菜都是看守據點的幾個漢子種的,都是家常菜,就是小白菜、小蘿卜菜、香菜、秋菠菜,生菜、小蔥這些。
大醬也是幾個漢子們自己做的。
小雞燉蘑菇粉條子,和鹹豬肉燉土豆幹、茄子幹、豆角幹還罷了,反正也就那樣,馬寶貴平時也沒少吃。
就是這蘸醬菜可太合馬寶貴的胃口了。
主要是大醬太香了。
比馬寶貴過去吃的大醬要好吃得多。
大醬好吃,也得說看守據點這幾個漢子,人家勤快。
因為這東北大醬,基本上就是把黃豆給烀熟了,然後擱那案板上,用手揣,最後整成一個長方形的醬塊子,在案板上摔打,以防醬塊子開裂。
把做好的醬塊子用棉紙包起來,放到溫度適宜的地方,發酵大概兩個月左右。
等看這醬塊子發酵好了,就把醬塊子掰成小塊了,用刷子把上頭的黴菌之類的洗刷幹淨。
略晾一晾放醬缸裏,裏頭再加入適量的水和鹽。
但這還不算完事兒,醬塊子入缸還得發酵。
而且每天早晨,還得用醬耙子打醬缸。
至於咋打醬缸呢?
就是用醬耙子一遍一遍攪動醬缸,讓那些雜質啥的,浮出表麵,再拿個勺子,把這些雜質給撇幹淨嘍。
這一步很重要,有那懶惰的人家,嫌麻煩,打醬缸不及時,雜質除的不徹底,這大醬做好以後,就容易出現怪味,不好吃,甚至發臭。
那還有一步非常重要的就是,天氣好,日照充分的時候,得把醬缸打開好好曬一曬,這叫曬缸。
如果曬缸做不好,醬做出來也不好吃,會有一股子發黴的味道。
醬缸裏更不能淋雨,淋雨以後,大醬就會變質,有一股子豬胰子味,吃了讓人感覺到惡心。
所以有些人不吃別人家大醬,就是怕這大醬做的不衛生,伺候的不好,吃著犯惡心。
不過看守據點的這幾個漢子,那都是勤快人。
換著班地伺候這十幾缸大醬,人家這大醬吃起來就特別的香。
連馬寶貴這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都覺得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