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這陳家磨坊的私塾,還是陳家捐款建的呢。
當年陳家老祖宗陳功有錢了以後,臨死就囑咐兒子:
“將來如果我死後,你們定下來就在此處安居樂業的話,那麽等我死後,你就以要給祖宗積陰德為名,在陳家磨坊這兒,捐款建立一個私塾。
咱們家以後要是一直興旺發達,這私塾就永遠由咱們陳家,提供孩子們的束修和學習費用。
如果有一天陳家子孫不爭氣,咱們家敗落了。那沒辦法,咱們自己那時候都已經自顧不暇了,肯定就不能再支持不起孩子們免費讀書這事兒了。”
陳功的兒子哭哭啼啼地答應下來。
可陳功還是不放心,又強撐著最後一口氣交代兒子:“兒啊,爹倒是放心得下你去辦這事兒。
你一準能按照爹的意思落實下去。
怕就怕,萬一將來陳家出了那沒人性的癟犢子玩意,為富不仁,歪曲了我的意思,這免費的私塾恐怕到那時候,就辦不下去了呀。
這麽地吧,趁現在我還活著,我發話,把咱們陳家名下的三十畝良田,當做維護私塾日常之用。
由咱們陳家世代指派家人,負責監督這三十畝地收入的花銷是否合理。但是,後代子孫,無論窮富,都不允許打這三十畝地的主意。
將來陳家資助私塾的,隻能比三十畝地多,不能少。
這三十畝地,直接放到私塾名下,無論陳家將來過的是窮還是富,不允許陳家任何人染指這三十畝良田。”
陳功的兒子含淚答應下來。
可到底多少有點意難平。
畢竟陳功死的時候,陳家雖然有了點錢,可還真就還稱不上一句大富大貴。
也還遠遠沒富裕到,三十畝良田都可以不看在眼裏的程度。
過去那時候,小門小戶的平平常常人家,別說三十畝良田了,就算是一畝良田,多少人家都沒有,就靠給地主家當長工過活呢。
這三十畝良田,可不是個小數目,也不怪陳功的兒子心裏不樂意。
人都願意往自己家劃拉錢,誰願意往外頭掏錢呢,是吧。
私塾要是就讓陳家子弟讀書,即便給孩子們全部免費,倒也沒有多少錢。
可陳功的意思,那可是給陳家磨坊全村老少爺們的孩子們,全部讓他們免費讀書啊。
這得多少錢呢。
可別忘了,過去那人家,哪家哪戶沒有個五六個孩子的。
就算是不全都來上這免費私塾,可但凡一家有一個孩子來讀書的,陳家就得花不少錢。
現在那書本錢是沒多少,但架不住過去那時候,生產力底下,書本可老貴老貴了。
不然咋一般人讀不起書,睜眼瞎那麽多呢。
可這辦免費私塾,相當於是陳功留給兒子的遺言,如果他兒子不照辦,那就是不孝。
捏著鼻子也得辦。
哪怕是隻要一想到辦免費私塾,花的錢就得跟流水一樣多,心肝肺哪裏都疼得厲害,也得辦。
老爹臨終遺言,不辦不行。
陳功也看出來自己兒子這是不樂意,他也不想臨死了,還讓兒子一家人,對自己心生不滿。
於是又強撐著說道:“兒啊,爹辦這私塾,是有私心的。
當年呢,咱們家把祖墳偷偷埋到了牤牛嶺上。
不瞞你說,那蠻牛嶺啊,是集附近千裏以內所有靈氣於一身的地界。
按理該福澤一方,造福四裏八鄉。
可現在,讓咱們陳家一門一戶把好處都給占了。
你要知道,日滿則溢,月滿則虧。好處不能全讓咱們家給占全了。不然,將來子孫後代不得好報,得有大難呀。
咱們前幾代倒是好了,可你讓後人遇到了大難該咋活呀!
我也是思來想去,左右衡量,才想到這麽個主意。
咱們陳家免費辦個私塾,一代代辦下去,啟民智,讓村裏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從中受益。
咱們也不圖這些孩子能夠稱王拜相,就圖他們能多長點見識,認識幾個字,將來因為不識字,讓人給騙嘍。
人呢,隻有識了字,有了文化,長了見識,才能有膽氣,從這小小的陳家磨坊走出去。
隻要他們能走出去,看看外麵的天空,見見世麵,說不定就能有所成就。
這樣,也算是咱們陳家迴饋鄉裏的一點小小心意。
將來即便子孫後代有難,想必也多少能化解一點,遇難成祥,得以傳承下去。
咱們陳家,當年是從山東逃難過來的,這一方黑土地,無愧於我陳家,我陳家,也當無愧於這方土地呀!
兒啊,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不要單看眼目前你得倒了什麽,你得往身後看,你將來能得到什麽。”
說完,老爺子溘然長逝。
但從此,無論陳家多麽富有,還是多麽艱難,陳家子孫都牢牢遵循著祖訓,有專人守著私塾,保證陳家磨坊的孩子們,無論男女,都能夠得到免費讀書的待遇。
這得說,陳家當大地主的時候,也許有過為富不仁的時候,可人家辦免費私塾,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出於私心,是為了陳家子孫後代積福。
但最後受益的還是陳家磨坊的孩子們。
滿天寶鎮,果然就像陳功當年想的一樣,隻有陳家磨坊這個村子,留不住人。
但凡孩子們長大了,都想到外頭去闖蕩一番。
為啥隻有陳家磨坊敢於出去闖蕩的人多,因為他們識字,心裏有底氣。
很多在外頭闖出名頭的人,有錢了,在外頭也落腳了,哎,覺得比陳家磨坊好,也就把家裏人給一起接出去過活了。
那還有好些聽說陳家磨坊這邊有免費私塾的人家,就想讓孩子識個字,別當睜眼瞎,寧可搬家,也要來陳家磨坊住。
就為了孩子學成以後,哪怕出去到城市裏頭當個店小二呢,也比地壟溝裏頭刨食兒要好過多了。
甚至學好了,沒準出去以後不當店小二,還能當個賬房先生,那豈不是美哉。
所以這也是為什麽陳家敗落以後,所有的弟兄們都跑路了,出去謀生去了,可陳厚魁還留在陳家磨坊,寧可吃苦受窮,也不挪窩兒。
因為他是陳家這一代,指定守護陳家磨坊免費私塾的人,他走不了。
他還得打理私塾的賬目,雇人耕種放在私塾名下的田地,統計孩子們的人數,購買書本等雜物呢。
要說陳厚魁他不想出去闖蕩麽,他當然也想。
可是當年家道敗落的時候,陳厚魁年紀小,不頂事兒。
十二個兄弟抓鬮,結果他那十一個哥哥都不願意留在陳家磨坊,都想上外頭闖蕩去,就合夥作弊,讓他抓了個留下的紙條。
沒奈何,祖訓不可違,陳厚魁才留在陳家磨坊,守護著私塾,一直沒離開。
王二貴呢,是陳厚魁他爹——陳老太爺當年資助的學生,他學成之後,感念陳老太爺的恩義,就留在私塾裏,當了個教書先生。
當年陳家老祖宗陳功有錢了以後,臨死就囑咐兒子:
“將來如果我死後,你們定下來就在此處安居樂業的話,那麽等我死後,你就以要給祖宗積陰德為名,在陳家磨坊這兒,捐款建立一個私塾。
咱們家以後要是一直興旺發達,這私塾就永遠由咱們陳家,提供孩子們的束修和學習費用。
如果有一天陳家子孫不爭氣,咱們家敗落了。那沒辦法,咱們自己那時候都已經自顧不暇了,肯定就不能再支持不起孩子們免費讀書這事兒了。”
陳功的兒子哭哭啼啼地答應下來。
可陳功還是不放心,又強撐著最後一口氣交代兒子:“兒啊,爹倒是放心得下你去辦這事兒。
你一準能按照爹的意思落實下去。
怕就怕,萬一將來陳家出了那沒人性的癟犢子玩意,為富不仁,歪曲了我的意思,這免費的私塾恐怕到那時候,就辦不下去了呀。
這麽地吧,趁現在我還活著,我發話,把咱們陳家名下的三十畝良田,當做維護私塾日常之用。
由咱們陳家世代指派家人,負責監督這三十畝地收入的花銷是否合理。但是,後代子孫,無論窮富,都不允許打這三十畝地的主意。
將來陳家資助私塾的,隻能比三十畝地多,不能少。
這三十畝地,直接放到私塾名下,無論陳家將來過的是窮還是富,不允許陳家任何人染指這三十畝良田。”
陳功的兒子含淚答應下來。
可到底多少有點意難平。
畢竟陳功死的時候,陳家雖然有了點錢,可還真就還稱不上一句大富大貴。
也還遠遠沒富裕到,三十畝良田都可以不看在眼裏的程度。
過去那時候,小門小戶的平平常常人家,別說三十畝良田了,就算是一畝良田,多少人家都沒有,就靠給地主家當長工過活呢。
這三十畝良田,可不是個小數目,也不怪陳功的兒子心裏不樂意。
人都願意往自己家劃拉錢,誰願意往外頭掏錢呢,是吧。
私塾要是就讓陳家子弟讀書,即便給孩子們全部免費,倒也沒有多少錢。
可陳功的意思,那可是給陳家磨坊全村老少爺們的孩子們,全部讓他們免費讀書啊。
這得多少錢呢。
可別忘了,過去那人家,哪家哪戶沒有個五六個孩子的。
就算是不全都來上這免費私塾,可但凡一家有一個孩子來讀書的,陳家就得花不少錢。
現在那書本錢是沒多少,但架不住過去那時候,生產力底下,書本可老貴老貴了。
不然咋一般人讀不起書,睜眼瞎那麽多呢。
可這辦免費私塾,相當於是陳功留給兒子的遺言,如果他兒子不照辦,那就是不孝。
捏著鼻子也得辦。
哪怕是隻要一想到辦免費私塾,花的錢就得跟流水一樣多,心肝肺哪裏都疼得厲害,也得辦。
老爹臨終遺言,不辦不行。
陳功也看出來自己兒子這是不樂意,他也不想臨死了,還讓兒子一家人,對自己心生不滿。
於是又強撐著說道:“兒啊,爹辦這私塾,是有私心的。
當年呢,咱們家把祖墳偷偷埋到了牤牛嶺上。
不瞞你說,那蠻牛嶺啊,是集附近千裏以內所有靈氣於一身的地界。
按理該福澤一方,造福四裏八鄉。
可現在,讓咱們陳家一門一戶把好處都給占了。
你要知道,日滿則溢,月滿則虧。好處不能全讓咱們家給占全了。不然,將來子孫後代不得好報,得有大難呀。
咱們前幾代倒是好了,可你讓後人遇到了大難該咋活呀!
我也是思來想去,左右衡量,才想到這麽個主意。
咱們陳家免費辦個私塾,一代代辦下去,啟民智,讓村裏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從中受益。
咱們也不圖這些孩子能夠稱王拜相,就圖他們能多長點見識,認識幾個字,將來因為不識字,讓人給騙嘍。
人呢,隻有識了字,有了文化,長了見識,才能有膽氣,從這小小的陳家磨坊走出去。
隻要他們能走出去,看看外麵的天空,見見世麵,說不定就能有所成就。
這樣,也算是咱們陳家迴饋鄉裏的一點小小心意。
將來即便子孫後代有難,想必也多少能化解一點,遇難成祥,得以傳承下去。
咱們陳家,當年是從山東逃難過來的,這一方黑土地,無愧於我陳家,我陳家,也當無愧於這方土地呀!
兒啊,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不要單看眼目前你得倒了什麽,你得往身後看,你將來能得到什麽。”
說完,老爺子溘然長逝。
但從此,無論陳家多麽富有,還是多麽艱難,陳家子孫都牢牢遵循著祖訓,有專人守著私塾,保證陳家磨坊的孩子們,無論男女,都能夠得到免費讀書的待遇。
這得說,陳家當大地主的時候,也許有過為富不仁的時候,可人家辦免費私塾,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出於私心,是為了陳家子孫後代積福。
但最後受益的還是陳家磨坊的孩子們。
滿天寶鎮,果然就像陳功當年想的一樣,隻有陳家磨坊這個村子,留不住人。
但凡孩子們長大了,都想到外頭去闖蕩一番。
為啥隻有陳家磨坊敢於出去闖蕩的人多,因為他們識字,心裏有底氣。
很多在外頭闖出名頭的人,有錢了,在外頭也落腳了,哎,覺得比陳家磨坊好,也就把家裏人給一起接出去過活了。
那還有好些聽說陳家磨坊這邊有免費私塾的人家,就想讓孩子識個字,別當睜眼瞎,寧可搬家,也要來陳家磨坊住。
就為了孩子學成以後,哪怕出去到城市裏頭當個店小二呢,也比地壟溝裏頭刨食兒要好過多了。
甚至學好了,沒準出去以後不當店小二,還能當個賬房先生,那豈不是美哉。
所以這也是為什麽陳家敗落以後,所有的弟兄們都跑路了,出去謀生去了,可陳厚魁還留在陳家磨坊,寧可吃苦受窮,也不挪窩兒。
因為他是陳家這一代,指定守護陳家磨坊免費私塾的人,他走不了。
他還得打理私塾的賬目,雇人耕種放在私塾名下的田地,統計孩子們的人數,購買書本等雜物呢。
要說陳厚魁他不想出去闖蕩麽,他當然也想。
可是當年家道敗落的時候,陳厚魁年紀小,不頂事兒。
十二個兄弟抓鬮,結果他那十一個哥哥都不願意留在陳家磨坊,都想上外頭闖蕩去,就合夥作弊,讓他抓了個留下的紙條。
沒奈何,祖訓不可違,陳厚魁才留在陳家磨坊,守護著私塾,一直沒離開。
王二貴呢,是陳厚魁他爹——陳老太爺當年資助的學生,他學成之後,感念陳老太爺的恩義,就留在私塾裏,當了個教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