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癟穀本來就是個極內向的人,而且他剛才看的那畫作,給了他極大的啟發,邊走邊聚精會神地想人家的畫法。
再加上,他本來也不是個啥機靈人。
就沒發現有人從後頭跟蹤他。
等他也到家了,劉賢也記住地方了。
轉身在附近花幾個小錢,在那攤子上,買了幾個包子,邊吃邊跟人家這賣包子的老頭閑聊。
探人家的話呀,繞來繞去,就講到田癟穀了。
你就說雖然田癟穀跟大猛子倆人,才來奉城沒多久,但是架不住,大猛子為人那是跟誰都自來熟,見麵就笑嗬嗬打招唿。
這一片地方,就沒人不認識他的。
田癟穀呢,剛開始,大家肯定是因為他醜的清奇地容貌,注意到他的。
後頭就是,哎,這小醜八怪,跟那愛說、愛笑、愛幫助人的傻大個兒是兄弟。
所以,這跟賣包子的老頭一打聽,基本情況就都知道了。
迴到住的地方,劉賢就找了個穩妥的人,又找人寫了一封信,把田癟穀在哪裏住,跟誰住,基本情況都講了一遍,就給送到了田家。
送完了,劉賢自覺自己已經夠意思了,對得起田家昌兩口子,送給四妞的衣裳人情,就辦自己的事情去了。
田家得到了田癟穀的準信,那當然是欣喜若狂啊,本來兩口子都做好準備,田癟穀八成是遇到啥意外,人沒了。
隻不過還抱有那麽一絲,名為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感情,不願意放棄哪怕是一點點機會,就想著,哪怕田癟穀真的沒了呢,那也要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田家昌夫妻倆,本來是大地主,不愁吃不愁喝的,唯一愁的就是兒子田癟穀的隱疾。
在鄉下那地方,算得上養尊處優,可以說倆人並不老相,跟同齡人比,瞅著還年輕得很呢。
可自打田癟穀離家出走了以後,這兩口子,那簡直是度日如年呢,這老得,要擱田癟穀迴家來,冷不丁一見麵,估計都得以為,這怕不是他爺爺奶奶吧。
就老到這程度。
但人家田癟穀在外頭沒啥事兒,好吃、好喝、好睡的,沒感覺咋惦記他倆,反而還覺得離開家,這可離開得對了,空氣也清新了,人也不憋屈了。
不然在家裏的時候,不是天天喝藥治病,就是娶妻生子傳宗接代。
在外頭沒人天天跟他念叨這個,也不苦悶了,也不抑鬱了,整個人都容光煥發的。
就跟那缺了水的小秧苗,久旱逢甘露似的,滋潤得很呢。
要麽說,兒行千裏母擔憂,母行千裏兒不愁呢。真就是這麽個理兒啊。
田家昌夫妻倆,得到兒子田癟穀的下落了,那是一刻都不想等,恨不得插上一對翅膀子,立馬就能飛到奉城,把兒子給帶迴家來。
擔憂呀,惦記呀,這兒子在外頭,有沒有吃飽飯,有沒有穿暖和衣裳,有沒有人欺負他······
所以,讀完信,就點齊家裏頭的長工,當然都是找的那身強力壯,膀大腰圓的小夥子。
年紀大的長工,那肯定不能帶去呀,那帶去了,是歲數大的長工保護他們,還是他們保護那歲數大的長工呀。
就問這些長工:“我兒子找到了,在奉城呢,我跟孩子娘,得去奉城把他接迴來。這不,想挑幾個紮實的,知根知底地小夥子,護送我們一程。
你們看看,誰能去呀?”
這些長工那是麵麵相覷,能跟著主家去奉城見見世麵倒是好,但是就這世道,可亂呢!
這要是半道碰到日本鬼子,“啪啪”兩槍把他們給嘎嘍;或者有那打劫的,被圖個財害個命啥的,不值當啊。
所以,長工們杵在這兒,誰也不吭聲。
這樣肯定是不行啊,沒人去,那田家昌兩口子也不敢去呀。
而且,不帶人去,就怕他倆到了奉城,人生地不熟的,萬一田癟穀不肯跟他倆迴家,他倆都整不迴來這兒子。
沒看劉賢特意在信裏提到,還有一個特別高,特別壯實的家夥,跟兒子在一起生活呢麽。
萬一兒子想迴來,那人不讓,他們兩口子也打不過人家呀。
看這些長工沒人搭腔,田家昌也氣呀,他認為自己平時,那待長工們可不薄呀。從來沒有像別的老地主那樣,不顧長工的死活,使勁使喚他們。
結果就這——
果然不是自家人,那就不跟自己家裏一條心呢。
可要待不從這裏頭選吧,那他也找不到別的更穩妥的人呢。
他們家本來就是個外來戶,除了一兒一女,還真沒親戚在這邊。
哎,對呀,這自己可還有個女兒啊,合該把這消息告訴女兒,雖然女兒是個婦人,出去不方便,但是可以讓女婿,陪自己老兩口子去奉城呀。
都說女婿是半個兒,老嶽父家有事兒,正該他來表孝心。
再說,自己當初嫁女兒的時候,那可是陪送了不老少的嫁妝,就是平時,那也沒虧待過他們。
就打發長工跑過去,跟女兒講一聲,讓她跟公公婆婆,好生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派女婿,跟著他們去一趟奉城接兒子迴家。
那長工騎著快馬,嗷嗷就跑去報給田家昌的女兒了,他這女兒名字叫田媛媛。
田媛媛一聽長工說,她弟弟田癟穀找到了,臉一下子就拉耷下來了,那嘴撅得快能掛個油壺了,肉眼可見地,這是極其不高興了。
等那長工走遠了,田媛媛恨恨地,小聲嘀咕:“個瘟雞崽子,咋就不死在外頭呢!呸,是哪個殺千刀的賤人,沒事兒瞎他媽的多嘴,敢告訴我爹娘消息,該死,真是該死!”
要說田媛媛,明明是田癟穀的親姐姐,咋還這麽不待見他呢。
這說來就話長了。
這呢,還真就得從田家昌兩口子說起。
話說這田家昌和他媳婦,可不是東北土生土長的人呢,他是福建或者廣西那邊的人,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楚,到底是哪個省份的了。
那時候的人,能知道自己是住在哪個村子的,哪個鎮子的,大的縣城啊,省會啊,省份呢,有好多人都不知道。
這要說起來,估計可能都有人不相信。
舊社會吧,不像現在資訊這麽發達,而且,最主要的是,好多人,他沒文化,更不認識字。
所以你要說田家昌,不記得自己老家,到底是哪個省份的,這事兒放在現代,那不可想象,但是放在舊社會,真還極有可能。
田家昌呢,他爹媽有四個兒子,還有三個閨女。
這三個閨女那倒是早早地都嫁人了,這四個兒子娶媳婦,那可就犯了難了。
他們那個地方,娶個媳婦,光是那聘禮,就得老鼻子錢了。
田家昌在家裏頭排行第三,不上不下的,排在中間,那可真是爹不疼、娘不愛的主兒。
前兩個哥哥都如願娶了媳婦,等到他呢,沒錢了。
倒是也不算沒錢,就是沒他的份兒了。剩下的錢,老爹老娘已經商量好了,要給他弟弟,聘村東頭王家的閨女。
那閨女長得那個水靈啊,簡直就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也不知道怎麽地,就跟他們家的小兒子,也就是田家昌的弟弟,看對眼了,但是,這人家要的聘禮多呀。
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疼幺兒。
本來要是小兒子娶王家的閨女,不用那麽多聘禮,就依照他們當地的習俗給,那家裏頭的錢,肯定也夠給田家昌,好好娶上一房媳婦了。
可沒招兒啊,老爹老娘就顧著他弟弟,很怕給少了王家閨女的聘禮,小兒子不能如願以償。
根本不管田家昌不說,還非要給他娶鎮上的一個傻姑娘,就因為那傻姑娘的爹,答應陪送的嫁妝豐厚。
田家昌的爹娘算計的好啊,小兒子這聘禮是出了,可酒席錢還沒著落呢,前頭那倆兒媳婦都奸猾似鬼,絕對不會出自己的嫁妝,給小叔子娶媳婦。
那可以用傻姑娘的嫁妝呀,畢竟,傻姑娘她傻呀,肯定沒能耐護著自己的嫁妝的。
前提是,隻要田家昌能夠乖乖地答應,娶鎮上的那個傻姑娘。
再加上,他本來也不是個啥機靈人。
就沒發現有人從後頭跟蹤他。
等他也到家了,劉賢也記住地方了。
轉身在附近花幾個小錢,在那攤子上,買了幾個包子,邊吃邊跟人家這賣包子的老頭閑聊。
探人家的話呀,繞來繞去,就講到田癟穀了。
你就說雖然田癟穀跟大猛子倆人,才來奉城沒多久,但是架不住,大猛子為人那是跟誰都自來熟,見麵就笑嗬嗬打招唿。
這一片地方,就沒人不認識他的。
田癟穀呢,剛開始,大家肯定是因為他醜的清奇地容貌,注意到他的。
後頭就是,哎,這小醜八怪,跟那愛說、愛笑、愛幫助人的傻大個兒是兄弟。
所以,這跟賣包子的老頭一打聽,基本情況就都知道了。
迴到住的地方,劉賢就找了個穩妥的人,又找人寫了一封信,把田癟穀在哪裏住,跟誰住,基本情況都講了一遍,就給送到了田家。
送完了,劉賢自覺自己已經夠意思了,對得起田家昌兩口子,送給四妞的衣裳人情,就辦自己的事情去了。
田家得到了田癟穀的準信,那當然是欣喜若狂啊,本來兩口子都做好準備,田癟穀八成是遇到啥意外,人沒了。
隻不過還抱有那麽一絲,名為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感情,不願意放棄哪怕是一點點機會,就想著,哪怕田癟穀真的沒了呢,那也要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田家昌夫妻倆,本來是大地主,不愁吃不愁喝的,唯一愁的就是兒子田癟穀的隱疾。
在鄉下那地方,算得上養尊處優,可以說倆人並不老相,跟同齡人比,瞅著還年輕得很呢。
可自打田癟穀離家出走了以後,這兩口子,那簡直是度日如年呢,這老得,要擱田癟穀迴家來,冷不丁一見麵,估計都得以為,這怕不是他爺爺奶奶吧。
就老到這程度。
但人家田癟穀在外頭沒啥事兒,好吃、好喝、好睡的,沒感覺咋惦記他倆,反而還覺得離開家,這可離開得對了,空氣也清新了,人也不憋屈了。
不然在家裏的時候,不是天天喝藥治病,就是娶妻生子傳宗接代。
在外頭沒人天天跟他念叨這個,也不苦悶了,也不抑鬱了,整個人都容光煥發的。
就跟那缺了水的小秧苗,久旱逢甘露似的,滋潤得很呢。
要麽說,兒行千裏母擔憂,母行千裏兒不愁呢。真就是這麽個理兒啊。
田家昌夫妻倆,得到兒子田癟穀的下落了,那是一刻都不想等,恨不得插上一對翅膀子,立馬就能飛到奉城,把兒子給帶迴家來。
擔憂呀,惦記呀,這兒子在外頭,有沒有吃飽飯,有沒有穿暖和衣裳,有沒有人欺負他······
所以,讀完信,就點齊家裏頭的長工,當然都是找的那身強力壯,膀大腰圓的小夥子。
年紀大的長工,那肯定不能帶去呀,那帶去了,是歲數大的長工保護他們,還是他們保護那歲數大的長工呀。
就問這些長工:“我兒子找到了,在奉城呢,我跟孩子娘,得去奉城把他接迴來。這不,想挑幾個紮實的,知根知底地小夥子,護送我們一程。
你們看看,誰能去呀?”
這些長工那是麵麵相覷,能跟著主家去奉城見見世麵倒是好,但是就這世道,可亂呢!
這要是半道碰到日本鬼子,“啪啪”兩槍把他們給嘎嘍;或者有那打劫的,被圖個財害個命啥的,不值當啊。
所以,長工們杵在這兒,誰也不吭聲。
這樣肯定是不行啊,沒人去,那田家昌兩口子也不敢去呀。
而且,不帶人去,就怕他倆到了奉城,人生地不熟的,萬一田癟穀不肯跟他倆迴家,他倆都整不迴來這兒子。
沒看劉賢特意在信裏提到,還有一個特別高,特別壯實的家夥,跟兒子在一起生活呢麽。
萬一兒子想迴來,那人不讓,他們兩口子也打不過人家呀。
看這些長工沒人搭腔,田家昌也氣呀,他認為自己平時,那待長工們可不薄呀。從來沒有像別的老地主那樣,不顧長工的死活,使勁使喚他們。
結果就這——
果然不是自家人,那就不跟自己家裏一條心呢。
可要待不從這裏頭選吧,那他也找不到別的更穩妥的人呢。
他們家本來就是個外來戶,除了一兒一女,還真沒親戚在這邊。
哎,對呀,這自己可還有個女兒啊,合該把這消息告訴女兒,雖然女兒是個婦人,出去不方便,但是可以讓女婿,陪自己老兩口子去奉城呀。
都說女婿是半個兒,老嶽父家有事兒,正該他來表孝心。
再說,自己當初嫁女兒的時候,那可是陪送了不老少的嫁妝,就是平時,那也沒虧待過他們。
就打發長工跑過去,跟女兒講一聲,讓她跟公公婆婆,好生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派女婿,跟著他們去一趟奉城接兒子迴家。
那長工騎著快馬,嗷嗷就跑去報給田家昌的女兒了,他這女兒名字叫田媛媛。
田媛媛一聽長工說,她弟弟田癟穀找到了,臉一下子就拉耷下來了,那嘴撅得快能掛個油壺了,肉眼可見地,這是極其不高興了。
等那長工走遠了,田媛媛恨恨地,小聲嘀咕:“個瘟雞崽子,咋就不死在外頭呢!呸,是哪個殺千刀的賤人,沒事兒瞎他媽的多嘴,敢告訴我爹娘消息,該死,真是該死!”
要說田媛媛,明明是田癟穀的親姐姐,咋還這麽不待見他呢。
這說來就話長了。
這呢,還真就得從田家昌兩口子說起。
話說這田家昌和他媳婦,可不是東北土生土長的人呢,他是福建或者廣西那邊的人,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楚,到底是哪個省份的了。
那時候的人,能知道自己是住在哪個村子的,哪個鎮子的,大的縣城啊,省會啊,省份呢,有好多人都不知道。
這要說起來,估計可能都有人不相信。
舊社會吧,不像現在資訊這麽發達,而且,最主要的是,好多人,他沒文化,更不認識字。
所以你要說田家昌,不記得自己老家,到底是哪個省份的,這事兒放在現代,那不可想象,但是放在舊社會,真還極有可能。
田家昌呢,他爹媽有四個兒子,還有三個閨女。
這三個閨女那倒是早早地都嫁人了,這四個兒子娶媳婦,那可就犯了難了。
他們那個地方,娶個媳婦,光是那聘禮,就得老鼻子錢了。
田家昌在家裏頭排行第三,不上不下的,排在中間,那可真是爹不疼、娘不愛的主兒。
前兩個哥哥都如願娶了媳婦,等到他呢,沒錢了。
倒是也不算沒錢,就是沒他的份兒了。剩下的錢,老爹老娘已經商量好了,要給他弟弟,聘村東頭王家的閨女。
那閨女長得那個水靈啊,簡直就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也不知道怎麽地,就跟他們家的小兒子,也就是田家昌的弟弟,看對眼了,但是,這人家要的聘禮多呀。
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疼幺兒。
本來要是小兒子娶王家的閨女,不用那麽多聘禮,就依照他們當地的習俗給,那家裏頭的錢,肯定也夠給田家昌,好好娶上一房媳婦了。
可沒招兒啊,老爹老娘就顧著他弟弟,很怕給少了王家閨女的聘禮,小兒子不能如願以償。
根本不管田家昌不說,還非要給他娶鎮上的一個傻姑娘,就因為那傻姑娘的爹,答應陪送的嫁妝豐厚。
田家昌的爹娘算計的好啊,小兒子這聘禮是出了,可酒席錢還沒著落呢,前頭那倆兒媳婦都奸猾似鬼,絕對不會出自己的嫁妝,給小叔子娶媳婦。
那可以用傻姑娘的嫁妝呀,畢竟,傻姑娘她傻呀,肯定沒能耐護著自己的嫁妝的。
前提是,隻要田家昌能夠乖乖地答應,娶鎮上的那個傻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