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主動出擊
三國:以大漢之名,鎮全球 作者:五個冬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蘇仆延也冷笑一聲:“不錯,劉軒若是提前得知我們的動向,局麵會變得複雜許多。我們不能讓烏延有任何機會!”
難樓眼中寒光一閃,附和道:“對,必須迅速集結兵力,包圍烏延的部落,防止消息泄露。”
正當三人都認同這個決定時,軻比能卻沉吟不語。他的沉默引起了難樓的注意,難樓問道:“軻比能,你有何不同意見?”
軻比能抬起頭,眼神深邃,語氣低沉但充滿威嚴。
“你們的計劃雖然周密,但依舊不夠穩妥。即便我們現在圍困了烏延的部落,可萬一與並州軍交戰時,烏延再裏應外合,那豈不是功虧一簣?”
蘇仆延皺眉:“那你有什麽更好的建議?”
軻比能冷冷一笑,手中突然做了一個斬殺的動作,狠厲地說道:“隻有殺掉烏延,才能徹底除掉這個隱患。既然要做,就做絕。”
帳篷內頓時安靜下來,三人互相看了一眼,陷入了沉思。
片刻後,南樓率先點頭。
“軻比能說得對,隻有除掉烏延,才能高枕無憂。”
丘力居和蘇仆延也紛紛點頭同意:“是啊,這樣才能確保計劃萬無一失。”
四人商議已定,眼神中帶著殺意,陰謀的火苗在帳內迅速升騰。
與此同時,烏延的密信已飛速趕往並州,帶著驚人的消息。
並州的夜晚微風輕拂,但空氣中卻隱隱透著緊張的氣息。
大殿之中,劉軒端坐主位,文武群臣齊聚,氣氛顯得格外莊重。
突然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劉軒抬眼看去,隻見荀彧大步走上前,手持一封密信,神色凝重:“主公,剛剛接到烏延的密信。鮮卑與烏丸已經聯合,準備進攻幽州和匈奴。”
殿內頓時一片嘩然,眾人紛紛竊竊私語,氣氛瞬間緊張了起來。
劉軒神色不變,舉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茶,緩緩說道:“我已經知道了。”
劉軒的淡定讓荀彧有些焦急,繼續說道:“主公,情況十分緊急!匈奴隻有兩萬大軍駐守,幽州也隻有五萬兵力,若是敵軍來勢洶洶,我們恐怕……”
劉軒放下茶杯,輕輕擺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荀彧見狀,忍不住歎了口氣:“主公,我們需要盡快做出部署。”
田豐也站了出來,臉色凝重。
“主公,如今匈奴和幽州都缺乏足夠的守將,鮮卑與烏丸顯然看準了這一點才敢出兵。我建議立刻分兵應對,由我和子龍將軍返迴幽州,公台與張楊將軍則迴到匈奴防守。”
然而劉軒依舊沒有表現出絲毫慌張。他微微一笑,語氣平和。
“不必如此著急,這些情況我早已了解。之前召你們全部迴並州,是為了見證火車開車的盛況,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看看鮮卑和烏丸會不會動手。”
眾將聞言,心中的緊張情緒頓時緩解了許多,顯然劉軒早已心中有數。
就在這時,諸葛亮站了出來,眉頭微皺:“主公,您早有準備固然是好,但烏延恐怕會遇到問題。”
此話一出,呂布猛然站起,神情緊張:“烏延?他可是烏丸四大首領之一,怎麽會出問題?”
諸葛亮輕輕搖頭,解釋道:“從密信中可以看出,鮮卑與烏丸這次聯手,卻將烏延排除在外。這顯然是他們已經意識到烏延與我們的關係密切。若是他們真準備出兵,恐怕第一個要除掉的,就是烏延。”
劉軒聽完諸葛亮的分析,忽然間意識到自己先前確實忽略了烏延的處境。抬眼看向呂布,發現呂布正眉頭緊鎖,顯然也在為烏延擔憂。
呂布沉聲道:“主公,烏延對我們一直忠心耿耿,他曾多次助我們擺脫困境,如今他陷入危險,我們決不能袖手旁觀。”
劉軒微微點頭,思索片刻,語氣緩和卻帶著幾分堅定。
“烏延對我們確實有功勞,我們不能置之不理。先讓人給他送封密信,提醒他要多加小心,不能讓敵人輕易得逞。”
說到這裏,劉軒轉頭對荀彧吩咐道:“荀彧,你立即去安排人傳信。”
荀彧領命,正準備轉身去辦,但卻被諸葛亮一把攔住。
諸葛亮麵色凝重,沉吟片刻後說道:“主公,單靠一封密信恐怕解決不了問題。烏延的處境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險惡。即便他收到信後能有所防備,但難樓等人顯然已經下定決心要對付他,單憑小心行事,未必能躲過這一劫。”
劉軒眉頭微蹙,顯然被諸葛亮的話打動了。於是示意荀彧稍安勿躁,轉向諸葛亮問道:“那依你之見,該如何解此局?”
諸葛亮輕輕搖動羽扇,冷靜地說道:“既然敵人已經露出猙獰的獠牙,我們不妨主動出擊。可讓烏延率軍靠攏幽州,那裏有我們的五萬大軍,他若能與我們大軍匯合,烏丸等人必不敢輕舉妄動。即便他們膽敢發動攻擊,幽州的軍隊也可與烏延聯手,形成強大的防線。”
劉軒聽完,沉思片刻,最終點了點頭。
“此計倒是穩妥得多,既能保全烏延,又可震懾敵軍。好,就按孔明所言,荀彧,你立即安排人送信給烏延,讓他立刻朝幽州方向靠攏。”
荀彧抱拳領命,轉身迅速離開去安排這件事。
大殿中的氣氛逐漸緩和,劉軒見局勢暫時穩定,微微一笑,環視眾人說道:“既然大家都在這裏,今日不妨讓你們見識一下我準備的好東西。”
此話一出,眾臣紛紛露出好奇的神色。趙雲笑著問道:“主公,上次你讓我們見識的汽車已經足夠震撼,今日又有何新奇之物?”
呂布也附和道:“主公每次拿出來的東西都讓人驚歎,這次我倒是很期待。”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表示期待。
而劉軒卻賣起了關子,笑著說道:“別急,待會兒你們自然會知道。”
眾人見劉軒神秘兮兮,心中越發好奇,議論聲此起彼伏。
劉軒見狀,便不再多言,帶領眾人朝靶場方向走去。
難樓眼中寒光一閃,附和道:“對,必須迅速集結兵力,包圍烏延的部落,防止消息泄露。”
正當三人都認同這個決定時,軻比能卻沉吟不語。他的沉默引起了難樓的注意,難樓問道:“軻比能,你有何不同意見?”
軻比能抬起頭,眼神深邃,語氣低沉但充滿威嚴。
“你們的計劃雖然周密,但依舊不夠穩妥。即便我們現在圍困了烏延的部落,可萬一與並州軍交戰時,烏延再裏應外合,那豈不是功虧一簣?”
蘇仆延皺眉:“那你有什麽更好的建議?”
軻比能冷冷一笑,手中突然做了一個斬殺的動作,狠厲地說道:“隻有殺掉烏延,才能徹底除掉這個隱患。既然要做,就做絕。”
帳篷內頓時安靜下來,三人互相看了一眼,陷入了沉思。
片刻後,南樓率先點頭。
“軻比能說得對,隻有除掉烏延,才能高枕無憂。”
丘力居和蘇仆延也紛紛點頭同意:“是啊,這樣才能確保計劃萬無一失。”
四人商議已定,眼神中帶著殺意,陰謀的火苗在帳內迅速升騰。
與此同時,烏延的密信已飛速趕往並州,帶著驚人的消息。
並州的夜晚微風輕拂,但空氣中卻隱隱透著緊張的氣息。
大殿之中,劉軒端坐主位,文武群臣齊聚,氣氛顯得格外莊重。
突然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劉軒抬眼看去,隻見荀彧大步走上前,手持一封密信,神色凝重:“主公,剛剛接到烏延的密信。鮮卑與烏丸已經聯合,準備進攻幽州和匈奴。”
殿內頓時一片嘩然,眾人紛紛竊竊私語,氣氛瞬間緊張了起來。
劉軒神色不變,舉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茶,緩緩說道:“我已經知道了。”
劉軒的淡定讓荀彧有些焦急,繼續說道:“主公,情況十分緊急!匈奴隻有兩萬大軍駐守,幽州也隻有五萬兵力,若是敵軍來勢洶洶,我們恐怕……”
劉軒放下茶杯,輕輕擺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荀彧見狀,忍不住歎了口氣:“主公,我們需要盡快做出部署。”
田豐也站了出來,臉色凝重。
“主公,如今匈奴和幽州都缺乏足夠的守將,鮮卑與烏丸顯然看準了這一點才敢出兵。我建議立刻分兵應對,由我和子龍將軍返迴幽州,公台與張楊將軍則迴到匈奴防守。”
然而劉軒依舊沒有表現出絲毫慌張。他微微一笑,語氣平和。
“不必如此著急,這些情況我早已了解。之前召你們全部迴並州,是為了見證火車開車的盛況,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看看鮮卑和烏丸會不會動手。”
眾將聞言,心中的緊張情緒頓時緩解了許多,顯然劉軒早已心中有數。
就在這時,諸葛亮站了出來,眉頭微皺:“主公,您早有準備固然是好,但烏延恐怕會遇到問題。”
此話一出,呂布猛然站起,神情緊張:“烏延?他可是烏丸四大首領之一,怎麽會出問題?”
諸葛亮輕輕搖頭,解釋道:“從密信中可以看出,鮮卑與烏丸這次聯手,卻將烏延排除在外。這顯然是他們已經意識到烏延與我們的關係密切。若是他們真準備出兵,恐怕第一個要除掉的,就是烏延。”
劉軒聽完諸葛亮的分析,忽然間意識到自己先前確實忽略了烏延的處境。抬眼看向呂布,發現呂布正眉頭緊鎖,顯然也在為烏延擔憂。
呂布沉聲道:“主公,烏延對我們一直忠心耿耿,他曾多次助我們擺脫困境,如今他陷入危險,我們決不能袖手旁觀。”
劉軒微微點頭,思索片刻,語氣緩和卻帶著幾分堅定。
“烏延對我們確實有功勞,我們不能置之不理。先讓人給他送封密信,提醒他要多加小心,不能讓敵人輕易得逞。”
說到這裏,劉軒轉頭對荀彧吩咐道:“荀彧,你立即去安排人傳信。”
荀彧領命,正準備轉身去辦,但卻被諸葛亮一把攔住。
諸葛亮麵色凝重,沉吟片刻後說道:“主公,單靠一封密信恐怕解決不了問題。烏延的處境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險惡。即便他收到信後能有所防備,但難樓等人顯然已經下定決心要對付他,單憑小心行事,未必能躲過這一劫。”
劉軒眉頭微蹙,顯然被諸葛亮的話打動了。於是示意荀彧稍安勿躁,轉向諸葛亮問道:“那依你之見,該如何解此局?”
諸葛亮輕輕搖動羽扇,冷靜地說道:“既然敵人已經露出猙獰的獠牙,我們不妨主動出擊。可讓烏延率軍靠攏幽州,那裏有我們的五萬大軍,他若能與我們大軍匯合,烏丸等人必不敢輕舉妄動。即便他們膽敢發動攻擊,幽州的軍隊也可與烏延聯手,形成強大的防線。”
劉軒聽完,沉思片刻,最終點了點頭。
“此計倒是穩妥得多,既能保全烏延,又可震懾敵軍。好,就按孔明所言,荀彧,你立即安排人送信給烏延,讓他立刻朝幽州方向靠攏。”
荀彧抱拳領命,轉身迅速離開去安排這件事。
大殿中的氣氛逐漸緩和,劉軒見局勢暫時穩定,微微一笑,環視眾人說道:“既然大家都在這裏,今日不妨讓你們見識一下我準備的好東西。”
此話一出,眾臣紛紛露出好奇的神色。趙雲笑著問道:“主公,上次你讓我們見識的汽車已經足夠震撼,今日又有何新奇之物?”
呂布也附和道:“主公每次拿出來的東西都讓人驚歎,這次我倒是很期待。”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表示期待。
而劉軒卻賣起了關子,笑著說道:“別急,待會兒你們自然會知道。”
眾人見劉軒神秘兮兮,心中越發好奇,議論聲此起彼伏。
劉軒見狀,便不再多言,帶領眾人朝靶場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