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恩完之後,徐階帶著李春芳迴到內閣值房,三位閣臣互相見禮之後,就是分工問題,照例首輔地位尊崇,也是執掌權力最重的吏部和戶部,而且首輔還有一個最大的特權,就是票擬。朝政中,凡重要的詔令、批答,皆由首輔票擬,或由首輔囑咐其餘閣臣票擬。
至於具體怎麽分工,那就看首輔的風格了。要是張璁、夏言、嚴嵩等比較強勢的首輔,在閣期間,位高權重居百官之首,專斷閣事專掌票擬,其餘閣臣不能有所評議。他們幾人當首輔的時候,其他閣臣就是個工具人罷了。
內閣大學士的排位一般是按照入閣先後和資曆,與所授官銜也有關。入閣時 間早且年長的閣臣在前,後入閣閣臣則排在後。並依照閣臣兼銜,排位第一的為 首輔,排位第二的為次輔。現在內閣的格局就是首輔徐階、次輔袁煒、三輔李春芳,之前內閣隻有徐階和袁煒兩人,凡事商量著來就行了,但是現在李春芳入閣了,內閣又變成了三個人,這樣的話徐階就要立立規矩了。
徐階很清楚,首輔的大權就在於票擬,這是絕對不能讓的,所以和夏言、嚴嵩等人一樣,票擬由首輔全權負責,次輔和三輔隻能一旁輔助,但是徐階也知道自己不能做的太過,現在朝廷本就對於嚴嵩、夏言這樣的權相極為反感,而且徐階自己提出了三還,現在又在內閣搞一言堂的話,那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徐階在牢牢掌握票擬這個大權的情況下,還是分給袁煒、李春芳一些權力,徐階決定實行負責製,三位閣臣各自負責兩部事務,徐階作為首輔,負責吏部和戶部,袁煒作為次輔,負責禮部和兵部,李春芳作為三輔,自然是負責刑部和工部,各部奏疏現有分管的閣臣處理之後,再匯總到徐階這裏審核。
這樣的話,明麵上分權於次輔和三輔,實際是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勞動量,這樣的話,徐階還是牢牢掌握著票擬大權,袁煒和李春芳隻有建議權,對於徐階的這個分工,兩位閣臣也沒有其他說的,好歹比嚴嵩在的時候要好多了。
徐階既然定下了規矩,那三位閣臣就照章辦事即可。
徐階隨即向吏部發出閣諭,要求吏部將各部院的官員補齊,同時準備廷推會試主考官一事,其實所謂補齊官員,也就是將李春芳入閣後的所留下的禮部左侍郎位置給補上去,還有之前嚴黨留下的工部尚書和大理寺卿兩個要職。
而且徐階很清楚,這幾個職務王用賓是阻止不了自己的,因為裕王黨內根本沒有那麽多人,這就是裕王黨最大的雖然,雖然朱載坖的講官們和裕王黨的官員個個都本事不凡,但是畢竟人數少,資曆淺,大明官員的晉升,能力並不是決定性因素,資曆往往很重要。
朱載坖夾袋中的人還是太少,而且資曆也不夠。就比如這次廷推補缺一事,會試主考僅僅是走過場罷了,會試主考官一般由內閣次輔擔任。若內閣次輔曾經擔任過一次會試主考,則會讓三輔代替,若輔臣均已任過主考,則會讓資曆 深的詹翰擔任。而袁煒沒有擔任過會試主考,很顯然今科就是袁煒出任主考。
而現在空缺的三個職務,禮部左侍郎、大理寺卿、工部尚書,王用賓即便是百般謀劃,恐怕也隻能拿到一個禮部左侍郎,而且徐階還不會這麽輕易讓朱載坖拿到這個禮部左侍郎的。
王用賓收到了內閣閣諭之後,一麵令嚴訥擬定人選,一麵趕緊告知朱載坖。朱載坖也悄悄的叫來李春芳和高拱商量此事,李春芳在內閣已經聽說此事了,所以趕緊到裕王府。
其實關於這個禮部左侍郎,朱載坖還是有辦法的,高拱現在就是禮部右侍郎,遞補左侍郎也不算什麽事情,要命的就是這個禮部右侍郎職務了,朱載坖的將官中,張居正、陳以勤、殷士儋都可以升任這個職務,但是讓誰去?
張居正是徐階的得意門生,按理說要想晉升禮部右侍郎是最為合適的,但是張居正剛剛升遷,現在又再次升遷,顯然不合常理,陳以勤和殷士儋也都是朱載坖身邊的老人了,早就九年考滿了,出任禮部右侍郎從資曆上說也算過得去了。
朱載坖不由得感歎道:“徐閣老這是二桃殺三士啊!”
朱載坖明白,這是徐階給自己出的一道難題,官缺隻有一個,朱載坖推薦誰似乎都不合適。
朱載坖問道:“李師傅、高師傅怎麽看此事?”
徐階的這招其實並不複雜,但是卻很難破解,畢竟這是關係到自己的前途,在這官場之上,一步慢步步慢,誰也不想錯失任何機會。
這事連高拱和李春芳兩人都不好說什麽,畢竟都是講官,高拱李春芳也不好多說什麽,隻得請朱載坖自己決斷。
朱載坖首先排除了張居正,他剛剛被提拔過,再次晉升本就說不過去,而且徐階也不會讓張居正貿然升遷的,徐階好不容易將高拱和李春芳從朱載坖身邊調走,就是為了給張居正創造機會,讓他在朱載坖麵前穩固地位,怎麽可能這個時候將張居正調離呢。
那就隻有殷士儋和陳以勤兩人了,平心而論,朱載坖是希望殷士儋去的,因為殷士儋由於之前的事情,已經多次錯過了提拔,至今仍然在裕王府擔任長史,朱載坖覺得對他有所虧欠,故而朱載坖找來殷士儋,將此事告知了殷士儋,不料殷士儋卻拒絕了。
原因也很簡單,殷士儋認為自己的科道的關係極差,廷推的話,科道肯定不會支持自己,反而是陳以勤,一向老實本分,在朝中以謙謙君子的形象示人,科道不會有所阻攔的。
殷士儋的想法也很簡單,自己現在隻需要等,等到朱載坖繼位,憑借朱載坖多年對自己的虧欠,那個時候才是一飛衝天的時候,現在何必半途而廢呢?
至於具體怎麽分工,那就看首輔的風格了。要是張璁、夏言、嚴嵩等比較強勢的首輔,在閣期間,位高權重居百官之首,專斷閣事專掌票擬,其餘閣臣不能有所評議。他們幾人當首輔的時候,其他閣臣就是個工具人罷了。
內閣大學士的排位一般是按照入閣先後和資曆,與所授官銜也有關。入閣時 間早且年長的閣臣在前,後入閣閣臣則排在後。並依照閣臣兼銜,排位第一的為 首輔,排位第二的為次輔。現在內閣的格局就是首輔徐階、次輔袁煒、三輔李春芳,之前內閣隻有徐階和袁煒兩人,凡事商量著來就行了,但是現在李春芳入閣了,內閣又變成了三個人,這樣的話徐階就要立立規矩了。
徐階很清楚,首輔的大權就在於票擬,這是絕對不能讓的,所以和夏言、嚴嵩等人一樣,票擬由首輔全權負責,次輔和三輔隻能一旁輔助,但是徐階也知道自己不能做的太過,現在朝廷本就對於嚴嵩、夏言這樣的權相極為反感,而且徐階自己提出了三還,現在又在內閣搞一言堂的話,那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徐階在牢牢掌握票擬這個大權的情況下,還是分給袁煒、李春芳一些權力,徐階決定實行負責製,三位閣臣各自負責兩部事務,徐階作為首輔,負責吏部和戶部,袁煒作為次輔,負責禮部和兵部,李春芳作為三輔,自然是負責刑部和工部,各部奏疏現有分管的閣臣處理之後,再匯總到徐階這裏審核。
這樣的話,明麵上分權於次輔和三輔,實際是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勞動量,這樣的話,徐階還是牢牢掌握著票擬大權,袁煒和李春芳隻有建議權,對於徐階的這個分工,兩位閣臣也沒有其他說的,好歹比嚴嵩在的時候要好多了。
徐階既然定下了規矩,那三位閣臣就照章辦事即可。
徐階隨即向吏部發出閣諭,要求吏部將各部院的官員補齊,同時準備廷推會試主考官一事,其實所謂補齊官員,也就是將李春芳入閣後的所留下的禮部左侍郎位置給補上去,還有之前嚴黨留下的工部尚書和大理寺卿兩個要職。
而且徐階很清楚,這幾個職務王用賓是阻止不了自己的,因為裕王黨內根本沒有那麽多人,這就是裕王黨最大的雖然,雖然朱載坖的講官們和裕王黨的官員個個都本事不凡,但是畢竟人數少,資曆淺,大明官員的晉升,能力並不是決定性因素,資曆往往很重要。
朱載坖夾袋中的人還是太少,而且資曆也不夠。就比如這次廷推補缺一事,會試主考僅僅是走過場罷了,會試主考官一般由內閣次輔擔任。若內閣次輔曾經擔任過一次會試主考,則會讓三輔代替,若輔臣均已任過主考,則會讓資曆 深的詹翰擔任。而袁煒沒有擔任過會試主考,很顯然今科就是袁煒出任主考。
而現在空缺的三個職務,禮部左侍郎、大理寺卿、工部尚書,王用賓即便是百般謀劃,恐怕也隻能拿到一個禮部左侍郎,而且徐階還不會這麽輕易讓朱載坖拿到這個禮部左侍郎的。
王用賓收到了內閣閣諭之後,一麵令嚴訥擬定人選,一麵趕緊告知朱載坖。朱載坖也悄悄的叫來李春芳和高拱商量此事,李春芳在內閣已經聽說此事了,所以趕緊到裕王府。
其實關於這個禮部左侍郎,朱載坖還是有辦法的,高拱現在就是禮部右侍郎,遞補左侍郎也不算什麽事情,要命的就是這個禮部右侍郎職務了,朱載坖的將官中,張居正、陳以勤、殷士儋都可以升任這個職務,但是讓誰去?
張居正是徐階的得意門生,按理說要想晉升禮部右侍郎是最為合適的,但是張居正剛剛升遷,現在又再次升遷,顯然不合常理,陳以勤和殷士儋也都是朱載坖身邊的老人了,早就九年考滿了,出任禮部右侍郎從資曆上說也算過得去了。
朱載坖不由得感歎道:“徐閣老這是二桃殺三士啊!”
朱載坖明白,這是徐階給自己出的一道難題,官缺隻有一個,朱載坖推薦誰似乎都不合適。
朱載坖問道:“李師傅、高師傅怎麽看此事?”
徐階的這招其實並不複雜,但是卻很難破解,畢竟這是關係到自己的前途,在這官場之上,一步慢步步慢,誰也不想錯失任何機會。
這事連高拱和李春芳兩人都不好說什麽,畢竟都是講官,高拱李春芳也不好多說什麽,隻得請朱載坖自己決斷。
朱載坖首先排除了張居正,他剛剛被提拔過,再次晉升本就說不過去,而且徐階也不會讓張居正貿然升遷的,徐階好不容易將高拱和李春芳從朱載坖身邊調走,就是為了給張居正創造機會,讓他在朱載坖麵前穩固地位,怎麽可能這個時候將張居正調離呢。
那就隻有殷士儋和陳以勤兩人了,平心而論,朱載坖是希望殷士儋去的,因為殷士儋由於之前的事情,已經多次錯過了提拔,至今仍然在裕王府擔任長史,朱載坖覺得對他有所虧欠,故而朱載坖找來殷士儋,將此事告知了殷士儋,不料殷士儋卻拒絕了。
原因也很簡單,殷士儋認為自己的科道的關係極差,廷推的話,科道肯定不會支持自己,反而是陳以勤,一向老實本分,在朝中以謙謙君子的形象示人,科道不會有所阻攔的。
殷士儋的想法也很簡單,自己現在隻需要等,等到朱載坖繼位,憑借朱載坖多年對自己的虧欠,那個時候才是一飛衝天的時候,現在何必半途而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