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最後還是沒有將此事下部議,而是令內閣輔臣和部臣繼續舉薦善於治水的臣子,同時將內閣三位輔臣都留下來。
嘉靖有些擔憂的說道:“諸位,現在河決,以致漕運梗阻,大批漕糧在淮安府不能發運,而遼東又嗷嗷待哺,如之奈何?”
眼下這樣的情形確實是有些麻煩了,因為現在已經入秋,一旦入冬,運河就要封凍,不能行船,即便是修整好河道,也要等到明年再說了。
嚴嵩說道:“陛下,而今之計,唯有一麵遣能臣從速治河,盡快恢複漕運,一麵繼續從東南自海運發運漕糧至天津和遼東。”
雖然嘉靖對於海運一直有些不一樣的看法,但是嘉靖很清楚,現在隻能依靠海運了,所以嘉靖思考了一陣說道:“那就傳旨南直隸,令南直隸總兵戚繼光組織海船,準備運送漕糧。”
幸好現在時間還足夠,否則一旦入冬,海運也無法施行了。嘉靖吩咐內閣要嚴令南直隸加快運送漕糧,同時責令河道、漕運以及相關的州縣迅速恢複漕運,搶運漕糧。
嘉靖等到輔臣們都走後,再次拿出朱載坖的奏疏看了一下,現在嘉靖對於朱載坖所說的恢複海運確實有些心動了,運河的屢次梗阻,讓嘉靖極為煩心,不僅要投入大量的金錢,現在還涉及到祖陵的安危,實在是讓嘉靖有些頭大。
雖然運河一直是朝廷的命脈,運河沿線地勢高低不一,從而決定了河運無法完全自南向北順勢而行。除此之外,南北流向的大運河又受長江、黃河、淮河等東西流向水係的阻截,這些自然因素給河運帶來了重重困難。尤其是黃河,其善淤、善徙、善決的特點成為南北河運途中最大的障礙。
嘉靖以前,不少治河名臣的目的都是治河保運,而眼下還有護陵的重任,黃河與運河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黃河開始頻繁侵入運道致使運道淤塞,雖然大臣們提出了各種建議,但是還是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嘉靖再次看了朱載坖的奏疏後,在上麵批道:運河不可久阻,海運不可獨恃。所欲言者,密疏奏來。寫好之後,嘉靖讓黃錦就這份奏疏交給朱載坖,讓朱載坖迴奏。
朱載坖收到嘉靖的禦批之後,心下了然,嘉靖現在已經有所動搖了,但是嘉靖肯定還是傾向於河漕的,畢竟看起來河漕可比海運風險低多了,但是嘉靖在禦批中已經流露出來可以接受海運了,但是嘉靖還是希望以河漕為主,海運為輔。畢竟在嘉靖的心目中,海運不僅風險大,而且耗費不菲。
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就眼下而言,天下船數,為一萬一千七百七十五艘,合用官軍十二萬五百餘人員,為了保持規定數額的艘船隻數量不變,每年需相應補造。
朱載坖調取了工部和戶部相應的數據,朝廷每年要修造漕船1700艘,耗銀一十六萬五百兩,要是折成糧食,現在可以買六十五萬石糧食,除了修造漕船的費用之外,漕軍的支出也是一個大頭,在運漕軍約12萬餘名,於每年三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進行漕運,若按每人月支糧一石來算,每年六個月在運時間所支月糧總計72萬餘石。
漕軍不光有月糧,在運糧期間還有行糧,揚州以南衛所,運糧官軍,每員名支行糧三石,淮安以北衛所,每員名支二石,算上月糧,每年在漕軍行糧、月糧上投資達102萬餘石,金花折銀25.5萬餘兩。
也就是說,大明朝廷每年在船和人上的固定投資就是白銀近四十萬兩,如果嘉靖四十六萬多兩的運河沿岸差役工食銀,已經接近九十萬兩,這還不包括修治漕渠的費用,朝廷每年的京運銀不過一百三十萬兩,支應九邊各鎮。
而換成海船,以官軍常用的五百料官船為例,船身計官尺長12丈2尺5寸,深1丈1尺5寸,闊3丈,還包括除各軍隨身盔甲槍刀弓箭外,軍火器共1582件,火藥60斤,一共才一千兩銀子一艘,而運糧所用的沙船,顯然是要不了這麽貴的。
現在朝廷運輸漕糧,主要是使用的沙船,沙船屬平底船,方頭方尾,甲板寬,幹舷低,故穩性好, 比較安全。雖排水量不如尖底船,速度亦稍差。而且沙船造價便宜,不及同等大小的戰船一半,而且自古以來,沙船也就承擔著運輸的重任。
朱載坖和講官們考察史料,在宋史古籍中有防沙平底船記載,可能主要用於軍隊運輸。元代漕糧用海運,從上海崇明直達天津,即主要采用此種平底海船,沙船和運河的漕船比起來,運載能力不吝天壤之別。
朝廷在運河所用的漕船,大者不過五百石,而沙船的規格,大體有載3 000石、1 500石、 1 000石,以及八九百石、五六百石等級。以最大的載重三千石的沙船為例,造價不過千兩,就算是造五百艘,不過五十萬兩,春秋兩次發運,可運載漕糧三百萬石,而朝廷每年的漕糧總額不過四百萬石。
而且從上海縣自天津的航路十分熟悉了,就算是現在遼東的安東(現丹東),也有這種沙船的身影,大明的商人們不顧朝廷的禁令,從東南向遼東販運物資,再將遼東的土產如人參、皮毛、東珠等物販運迴遼東,他們航行於安東和上海之間,順風時, 路上要花費6~7天時間。有時因天氣不佳,途中停靠大連、 芝罘、威海衛。
所以反對派們一直擔心的航行時的安全問題,其實遠遠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麽可怕,大明的商人們早就把各處的航路打探的清清楚楚的。
所以朱載坖的建議就是減少部分漕船的打造和運軍,將節省出來的費用用於打造海船,支持水師的建設,朱載坖始終認為,要真的解決倭寇的問題,最終還是要禦敵於國門之外才是,水師必須大建,不僅要在東南,在京畿和遼東也要建設起一支強大的水師來。
嘉靖有些擔憂的說道:“諸位,現在河決,以致漕運梗阻,大批漕糧在淮安府不能發運,而遼東又嗷嗷待哺,如之奈何?”
眼下這樣的情形確實是有些麻煩了,因為現在已經入秋,一旦入冬,運河就要封凍,不能行船,即便是修整好河道,也要等到明年再說了。
嚴嵩說道:“陛下,而今之計,唯有一麵遣能臣從速治河,盡快恢複漕運,一麵繼續從東南自海運發運漕糧至天津和遼東。”
雖然嘉靖對於海運一直有些不一樣的看法,但是嘉靖很清楚,現在隻能依靠海運了,所以嘉靖思考了一陣說道:“那就傳旨南直隸,令南直隸總兵戚繼光組織海船,準備運送漕糧。”
幸好現在時間還足夠,否則一旦入冬,海運也無法施行了。嘉靖吩咐內閣要嚴令南直隸加快運送漕糧,同時責令河道、漕運以及相關的州縣迅速恢複漕運,搶運漕糧。
嘉靖等到輔臣們都走後,再次拿出朱載坖的奏疏看了一下,現在嘉靖對於朱載坖所說的恢複海運確實有些心動了,運河的屢次梗阻,讓嘉靖極為煩心,不僅要投入大量的金錢,現在還涉及到祖陵的安危,實在是讓嘉靖有些頭大。
雖然運河一直是朝廷的命脈,運河沿線地勢高低不一,從而決定了河運無法完全自南向北順勢而行。除此之外,南北流向的大運河又受長江、黃河、淮河等東西流向水係的阻截,這些自然因素給河運帶來了重重困難。尤其是黃河,其善淤、善徙、善決的特點成為南北河運途中最大的障礙。
嘉靖以前,不少治河名臣的目的都是治河保運,而眼下還有護陵的重任,黃河與運河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黃河開始頻繁侵入運道致使運道淤塞,雖然大臣們提出了各種建議,但是還是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嘉靖再次看了朱載坖的奏疏後,在上麵批道:運河不可久阻,海運不可獨恃。所欲言者,密疏奏來。寫好之後,嘉靖讓黃錦就這份奏疏交給朱載坖,讓朱載坖迴奏。
朱載坖收到嘉靖的禦批之後,心下了然,嘉靖現在已經有所動搖了,但是嘉靖肯定還是傾向於河漕的,畢竟看起來河漕可比海運風險低多了,但是嘉靖在禦批中已經流露出來可以接受海運了,但是嘉靖還是希望以河漕為主,海運為輔。畢竟在嘉靖的心目中,海運不僅風險大,而且耗費不菲。
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就眼下而言,天下船數,為一萬一千七百七十五艘,合用官軍十二萬五百餘人員,為了保持規定數額的艘船隻數量不變,每年需相應補造。
朱載坖調取了工部和戶部相應的數據,朝廷每年要修造漕船1700艘,耗銀一十六萬五百兩,要是折成糧食,現在可以買六十五萬石糧食,除了修造漕船的費用之外,漕軍的支出也是一個大頭,在運漕軍約12萬餘名,於每年三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進行漕運,若按每人月支糧一石來算,每年六個月在運時間所支月糧總計72萬餘石。
漕軍不光有月糧,在運糧期間還有行糧,揚州以南衛所,運糧官軍,每員名支行糧三石,淮安以北衛所,每員名支二石,算上月糧,每年在漕軍行糧、月糧上投資達102萬餘石,金花折銀25.5萬餘兩。
也就是說,大明朝廷每年在船和人上的固定投資就是白銀近四十萬兩,如果嘉靖四十六萬多兩的運河沿岸差役工食銀,已經接近九十萬兩,這還不包括修治漕渠的費用,朝廷每年的京運銀不過一百三十萬兩,支應九邊各鎮。
而換成海船,以官軍常用的五百料官船為例,船身計官尺長12丈2尺5寸,深1丈1尺5寸,闊3丈,還包括除各軍隨身盔甲槍刀弓箭外,軍火器共1582件,火藥60斤,一共才一千兩銀子一艘,而運糧所用的沙船,顯然是要不了這麽貴的。
現在朝廷運輸漕糧,主要是使用的沙船,沙船屬平底船,方頭方尾,甲板寬,幹舷低,故穩性好, 比較安全。雖排水量不如尖底船,速度亦稍差。而且沙船造價便宜,不及同等大小的戰船一半,而且自古以來,沙船也就承擔著運輸的重任。
朱載坖和講官們考察史料,在宋史古籍中有防沙平底船記載,可能主要用於軍隊運輸。元代漕糧用海運,從上海崇明直達天津,即主要采用此種平底海船,沙船和運河的漕船比起來,運載能力不吝天壤之別。
朝廷在運河所用的漕船,大者不過五百石,而沙船的規格,大體有載3 000石、1 500石、 1 000石,以及八九百石、五六百石等級。以最大的載重三千石的沙船為例,造價不過千兩,就算是造五百艘,不過五十萬兩,春秋兩次發運,可運載漕糧三百萬石,而朝廷每年的漕糧總額不過四百萬石。
而且從上海縣自天津的航路十分熟悉了,就算是現在遼東的安東(現丹東),也有這種沙船的身影,大明的商人們不顧朝廷的禁令,從東南向遼東販運物資,再將遼東的土產如人參、皮毛、東珠等物販運迴遼東,他們航行於安東和上海之間,順風時, 路上要花費6~7天時間。有時因天氣不佳,途中停靠大連、 芝罘、威海衛。
所以反對派們一直擔心的航行時的安全問題,其實遠遠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麽可怕,大明的商人們早就把各處的航路打探的清清楚楚的。
所以朱載坖的建議就是減少部分漕船的打造和運軍,將節省出來的費用用於打造海船,支持水師的建設,朱載坖始終認為,要真的解決倭寇的問題,最終還是要禦敵於國門之外才是,水師必須大建,不僅要在東南,在京畿和遼東也要建設起一支強大的水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