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當然知道哪裏有銅。倭國就出產大量的銀、銅。
一想到此,朱載坖對於蔣洲的倭國之行充滿了希望,倭國的銀銅對於大明來說現在確實是十分重要,鑄錢需要銅,製造各種火器也需要銅,銀子就更不必說,朝廷的銀子從來都不夠用。
朱載坖現在還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隻能讓嚴世蕃先整頓南京軍器局,隻要要造出堪用的軍器再說。
朱載坖處理完這些事情,迴到臨淮侯府,嘉靖的上諭也已經到達南京,朱載坖領受了嘉靖的上諭後,對於嘉靖同意這些士子們贖刑極為不滿,在他看來,不將這些士子們處斬,已經是法外開恩了,現在又允許他們贖刑,未免太過於便宜他們了。
講官們為朱載坖分析了嘉靖和內閣的決策心理。作為皇帝和內閣首輔,首先是要考慮朝廷的穩定,打擊東南士紳集團,固然是嘉靖和嚴嵩讚成的,但是不能引起朝局的動蕩,否則那就麻煩了。
眼下東南士紳集團,已經做大,不是輕易可以動了,隻可徐徐圖之,不可冒進。整個東南文風鼎盛,經由科舉入仕的官員如過江之鯽,車載鬥量,但凡家有餘力的百姓,都不免供自家子弟讀書上進。
因為仕途潛在的經濟收益,以及士紳階層享有的各種免役,禮遇特權更加刺激了人們從科舉入仕的強烈欲望,也大大提高了科舉功名的社會聲望值,在百姓眼裏,功名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重要的是政治庇護和經濟利益,因而一旦科 舉中式,便可獲得超出庶民的特殊地位。
江南地區,科第興盛。功名之士除進入朝廷中樞機構和府縣衙門外, 更多的則是滯留鄉裏,形成龐大的士紳階層。他們通過各種師生、同年、親緣、地緣等關係網絡,以及官府賦予的特權,廣泛地幹預朝廷和地方事務,形成龐大的官僚集團,即便是嘉靖貴為皇帝,也不能等閑視之。
而且整個東南士紳集團的成分也極其複雜,他們當中既有聚斂無度、武斷鄉曲的豪門劣紳,也有淡泊自守,獨善其身的隱士,還有以道統自任,堅守儒家倫理陣地,敢與朝廷爭“是非”的“正身之士”。不能一概論之。
更何況東南是朝廷的財源,絕對不能出亂子的。而士紳也有維護東南穩定的作用,嘉靖對於東南士紳的態度是很複雜的,既然限製東南士紳的勢力過於膨脹,又要利用東南士紳穩定東南,為朝廷保證財源。
東南據江瞰海,富室大家,蠻商泊賈,交錯於水陸之道,是大明的文章錦繡地,溫柔富貴鄉。培育了龐大是士紳階層,其實能夠出仕的士紳僅占整個士紳極小的一部分,大明一科取士不過四百,東南出身的官員常年在二百多左右,還有部分舉人也出仕,仕進範圍多止於縣令、府縣教職等六七品官階。
生員因人數眾多且無出仕資格,而成為基層鄉紳的主體。生員雖不能憑此身份直接入仕,但國家賦予的經濟特權是明以前難以企及的。真正對大明基層官府構成威脅的其實是這幫生員們。
這次嘉靖已經將他們的功名盡數革去,失去了功名的庇佑,他們已經無力再和朝廷對抗了。所有嘉靖才下令對這些人網開一麵,這是為了緩和和東南士紳階層的矛盾。
現在已經不是太祖皇帝的時候了,朱重八在位的時候,皇權日益強化,士紳的地位則日益淪落,太祖皇帝采取強有力的暴力手段,士紳之權受到全麵扼製,那時候什麽東南士紳,麵對太祖皇帝,都如同土雞瓦狗一般。
朱載坖當然也很清楚,嘉靖雖然是非常的強勢的君主,但是隻不過比憲宗、孝宗、英宗等強勢罷了,和太祖、成祖相比,嘉靖對於朝堂的掌控能力其實是差很多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太祖時要誅戮大臣,根本不需要什麽多餘的理由,隻需要一句話就行了,在太祖的高壓之下,東南的文人們,別說在朝廷結黨,他們心理上籠罩了一層沉重的陰影。變幻莫測朝不保夕的仕途讓人敬而遠之,他們都不願意出仕為官,生怕因此丟掉性命。
但是你以為不做官就可以逃脫太祖的屠刀了嗎?還是過於天真了。
太祖針對這種情況,就曾經下詔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
不出仕,一樣收拾你。在這種情況下,東南士紳們隻得跪伏在皇權下瑟瑟發抖,江南士人被置於一種出處皆危的窘境,無論出仕還是退隱都不安全,根本不知道朱重八的屠刀會什麽時候落下來。
而現在,州縣有大量的致仕官員和生員士子,把持州縣,架空朝廷派來的官員,朝堂之上,上至內閣輔臣、六部尚書,下至於州縣長官,整個東南的士人形成了龐大的官僚集團,即便是嘉靖,也不敢輕易把他們往死裏整。
嘉靖選擇了分而治之的策略,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嘉靖和嚴嵩都是玩政治的高手,心眼又多又髒,這些事情,朱載坖就不必去管了。
不過在嘉靖的上諭中,還有一點很讓朱載坖開心,就是嘉靖終於批複了朱載坖,以蘇州同知署蘇州府事海瑞為浙江按察副使兼蘇州知府,督理蘇鬆常鎮四府糧儲。
朱載坖終於把海瑞推上了這個位置,這是連講官們都沒有想到的,海瑞一個舉人出身的小官,僅僅一年,就身著紅袍,受任方伯,更是在大明的腹心之地督理糧餉,其晉升之快,簡直是令人咋舌。
但是這也是朱載坖希望看到的,他要用海瑞這把利刃,狠狠的給東南士紳放放血。
朱載坖隨即去信海瑞,要求他在蘇鬆常鎮四府當即開始清理花分、詭寄田產,同時令唐順之和趙文華要全力配合,務必要完成清丈田畝。
一想到此,朱載坖對於蔣洲的倭國之行充滿了希望,倭國的銀銅對於大明來說現在確實是十分重要,鑄錢需要銅,製造各種火器也需要銅,銀子就更不必說,朝廷的銀子從來都不夠用。
朱載坖現在還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隻能讓嚴世蕃先整頓南京軍器局,隻要要造出堪用的軍器再說。
朱載坖處理完這些事情,迴到臨淮侯府,嘉靖的上諭也已經到達南京,朱載坖領受了嘉靖的上諭後,對於嘉靖同意這些士子們贖刑極為不滿,在他看來,不將這些士子們處斬,已經是法外開恩了,現在又允許他們贖刑,未免太過於便宜他們了。
講官們為朱載坖分析了嘉靖和內閣的決策心理。作為皇帝和內閣首輔,首先是要考慮朝廷的穩定,打擊東南士紳集團,固然是嘉靖和嚴嵩讚成的,但是不能引起朝局的動蕩,否則那就麻煩了。
眼下東南士紳集團,已經做大,不是輕易可以動了,隻可徐徐圖之,不可冒進。整個東南文風鼎盛,經由科舉入仕的官員如過江之鯽,車載鬥量,但凡家有餘力的百姓,都不免供自家子弟讀書上進。
因為仕途潛在的經濟收益,以及士紳階層享有的各種免役,禮遇特權更加刺激了人們從科舉入仕的強烈欲望,也大大提高了科舉功名的社會聲望值,在百姓眼裏,功名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重要的是政治庇護和經濟利益,因而一旦科 舉中式,便可獲得超出庶民的特殊地位。
江南地區,科第興盛。功名之士除進入朝廷中樞機構和府縣衙門外, 更多的則是滯留鄉裏,形成龐大的士紳階層。他們通過各種師生、同年、親緣、地緣等關係網絡,以及官府賦予的特權,廣泛地幹預朝廷和地方事務,形成龐大的官僚集團,即便是嘉靖貴為皇帝,也不能等閑視之。
而且整個東南士紳集團的成分也極其複雜,他們當中既有聚斂無度、武斷鄉曲的豪門劣紳,也有淡泊自守,獨善其身的隱士,還有以道統自任,堅守儒家倫理陣地,敢與朝廷爭“是非”的“正身之士”。不能一概論之。
更何況東南是朝廷的財源,絕對不能出亂子的。而士紳也有維護東南穩定的作用,嘉靖對於東南士紳的態度是很複雜的,既然限製東南士紳的勢力過於膨脹,又要利用東南士紳穩定東南,為朝廷保證財源。
東南據江瞰海,富室大家,蠻商泊賈,交錯於水陸之道,是大明的文章錦繡地,溫柔富貴鄉。培育了龐大是士紳階層,其實能夠出仕的士紳僅占整個士紳極小的一部分,大明一科取士不過四百,東南出身的官員常年在二百多左右,還有部分舉人也出仕,仕進範圍多止於縣令、府縣教職等六七品官階。
生員因人數眾多且無出仕資格,而成為基層鄉紳的主體。生員雖不能憑此身份直接入仕,但國家賦予的經濟特權是明以前難以企及的。真正對大明基層官府構成威脅的其實是這幫生員們。
這次嘉靖已經將他們的功名盡數革去,失去了功名的庇佑,他們已經無力再和朝廷對抗了。所有嘉靖才下令對這些人網開一麵,這是為了緩和和東南士紳階層的矛盾。
現在已經不是太祖皇帝的時候了,朱重八在位的時候,皇權日益強化,士紳的地位則日益淪落,太祖皇帝采取強有力的暴力手段,士紳之權受到全麵扼製,那時候什麽東南士紳,麵對太祖皇帝,都如同土雞瓦狗一般。
朱載坖當然也很清楚,嘉靖雖然是非常的強勢的君主,但是隻不過比憲宗、孝宗、英宗等強勢罷了,和太祖、成祖相比,嘉靖對於朝堂的掌控能力其實是差很多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太祖時要誅戮大臣,根本不需要什麽多餘的理由,隻需要一句話就行了,在太祖的高壓之下,東南的文人們,別說在朝廷結黨,他們心理上籠罩了一層沉重的陰影。變幻莫測朝不保夕的仕途讓人敬而遠之,他們都不願意出仕為官,生怕因此丟掉性命。
但是你以為不做官就可以逃脫太祖的屠刀了嗎?還是過於天真了。
太祖針對這種情況,就曾經下詔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
不出仕,一樣收拾你。在這種情況下,東南士紳們隻得跪伏在皇權下瑟瑟發抖,江南士人被置於一種出處皆危的窘境,無論出仕還是退隱都不安全,根本不知道朱重八的屠刀會什麽時候落下來。
而現在,州縣有大量的致仕官員和生員士子,把持州縣,架空朝廷派來的官員,朝堂之上,上至內閣輔臣、六部尚書,下至於州縣長官,整個東南的士人形成了龐大的官僚集團,即便是嘉靖,也不敢輕易把他們往死裏整。
嘉靖選擇了分而治之的策略,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嘉靖和嚴嵩都是玩政治的高手,心眼又多又髒,這些事情,朱載坖就不必去管了。
不過在嘉靖的上諭中,還有一點很讓朱載坖開心,就是嘉靖終於批複了朱載坖,以蘇州同知署蘇州府事海瑞為浙江按察副使兼蘇州知府,督理蘇鬆常鎮四府糧儲。
朱載坖終於把海瑞推上了這個位置,這是連講官們都沒有想到的,海瑞一個舉人出身的小官,僅僅一年,就身著紅袍,受任方伯,更是在大明的腹心之地督理糧餉,其晉升之快,簡直是令人咋舌。
但是這也是朱載坖希望看到的,他要用海瑞這把利刃,狠狠的給東南士紳放放血。
朱載坖隨即去信海瑞,要求他在蘇鬆常鎮四府當即開始清理花分、詭寄田產,同時令唐順之和趙文華要全力配合,務必要完成清丈田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