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咄咄逼人的朱載坖,洪恩也很是無奈,他也知道現在朱載坖確實十分強勢,這些士子們尚且被朱載坖修理的這麽慘,自己要是去搞事情肯定也沒有什麽好下場。
而對於朱載坖來說,他要做的其實就是兩點,一是使寺院喪失經濟特權,隻要占有土地,則有納稅的義務。二是於朝廷而言,多增加了征稅對象。寺田納稅不僅可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製寺院經濟的作用,避免出現像隋唐時期寺院經濟強大到威脅國家的情況。
朱載坖接著說道:“法師應該知道三武一宗之故事也。”
朱載坖所言的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後周世宗柴榮,這四位都曾經大規模的發起過滅佛運動,對佛門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其實說白了,這些皇帝們之所以對佛門下死手,還不是因為隨著佛教的發展,佛教寺院開始享有經濟特權,僧侶不但不從事生產,不服兵役勞役,而且擁有大量的仆役和田產,對社會經濟和軍事造成的影響日益凸顯,因而引起了世俗社會的不滿,最終導致了由朝廷發起的毀損寺院、佛像、經書、沒收財產、禁民信佛等事件。
朱載坖拿三武一宗滅佛的事情來告誡洪恩,要是佛門還是繼續和朝廷對抗的話,恐怕就會招來朝廷對佛門的嚴厲打擊,洪恩當然知道朱載坖的意思,眼下他手握重兵,東南的督撫又聽其號令,而且嘉靖也支持他,一旦朱載坖真的下定決心對佛門動手,對於佛門來說無異於一場浩劫。
洪恩說道:“殿下,可有寰轉之法?”
朱載坖笑著問道:“法師以為,應當怎麽寰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難道這佛門的土地就不是陛下的王土了嗎?”
洪恩當然知道朱載坖的意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按理說大明的土地,可都是嘉靖的,僧人們雖然有免除賦稅的特權,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逃避所有的賦稅。
朱載坖的現在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要麽交出土地,徹底按照太祖皇帝的祖製施行,迴歸大明初年一名僧人五畝土地的舊製,要麽就按照寺院所屬的土地,照章納稅。
說白了,朱載坖就是要逼迫寺院放棄土地,緩解現今土地兼並的局麵,因為寺院在朝廷眼中儼然是一個比普通百姓更能搜刮到利益財富的對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寺院占有的田地過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寺田越多相應的賦稅越重,所以很多寺僧無奈於此, 隻好將田地轉售,或是直接棄田不管,這樣的話,朝廷的收入就會增加,無地的農民也能夠相應的減少。
洪恩當然是選擇清丈田畝後納稅,這樣對於寺院來說是相對比較溫和一點的。而且洪恩主動要求清丈田畝,重新訂立黃冊,因為在土地買賣上,寺院確實是十分吃虧的。
因為按照大明法度,是不允許寺院買賣土地的,就是為了防止寺院的經濟實力過於膨脹。而現在東南多實行永佃製,所謂永佃,就是種佃農有權永久性地耕種地主土地的租佃製度。而豪強就利用永佃製,坑了不少的寺院。
因為在永佃製下,具有永佃權的佃戶,對田麵有權轉租,實際是對土地使用權的轉賣典當。在隻轉賣土地使用權的情況下, 所附著的賦稅並沒有被轉讓,仍由原業主擔負。但是實際繳納賦稅所需的稅糧是來自佃戶。
寺院本來希望通過轉賣土地使用權的形式,把寺田使用權轉於豪族門下,希冀借其財力能減輕稅餉負擔,然而豪族也無力承擔此重負,遂又將田麵權轉賣。
此過程中豪族卻利用寺田偽裝成民田售以高價,壓榨僧人與欺騙買田戶。當寺院被追問軍餉的時候,他們隻能向買寺田之人索取,可買田之人被騙誤以為自己所買之田 是民田,而民田不納兵餉,所以他們拒絕向寺院交餉錢。寺院因此無法完成納稅義務,欠下的餉額越積越多。
還有一種,就是僧人自己盜賣寺田,這種私自售賣田地,並未通報官府, 即未取得合法性。土地買賣契約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交易是否完成,則完全視其是否稅契,《大明律》規定:“凡典賣田宅不稅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價錢一 半入官。”如果寺田是私售的話,即在田地籍冊中沒有完成過戶手續,這也意味著並未轉移賦稅,在官府備案中依然視賣田之寺為納餉的對象。
所以洪恩反而要求清丈田畝,核實寺院到底有多少田地,這樣的話,對於寺院來說,其實還能減少一些負擔。
不過朱載坖還有一個要求,就是寺院雖然不用服徭役,但是也參與均徭,向朝廷繳納均徭銀。
其實此事胡宗憲已經在浙江推行了,朱載坖要求寺院按照所擁有的人丁繳納均徭銀。其實這點也早就在洪恩的預料之中。
他知道,從朱載坖提出三武一宗的事情來時,就動了打擊佛門,減少僧人的念頭。隻不過這次朱載坖不會采取那麽粗暴的形式罷了。三武一宗為什麽要滅佛?還不是因為僧侶不但不從事生產,不服兵役勞役,而且擁有大量的仆役和田產,使得朝廷的賦稅減少,同時隱匿人丁,致使朝廷的兵源枯竭,才導致大規模的滅佛運動。
現在大明的情況雖然遠遠不及三武一宗時,但是大明的土地兼並一樣也非常之瘋狂,還有之前的濫發度牒,也導致東南的僧人泛濫,不要說朱載坖了,就是洪恩看到這些假和尚,也是十分憤怒的。
現在東南的這些所謂的僧侶,隻要花錢買一道度牒就可以成為僧人,他們不織不耕,坐食溫飽,或有擁妻妾於僧房,育子孫於道舍,敗倫傷化,莫此為甚。
對於朱載坖所說的裁汰僧人,洪恩反而是讚成的。
而對於朱載坖來說,他要做的其實就是兩點,一是使寺院喪失經濟特權,隻要占有土地,則有納稅的義務。二是於朝廷而言,多增加了征稅對象。寺田納稅不僅可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製寺院經濟的作用,避免出現像隋唐時期寺院經濟強大到威脅國家的情況。
朱載坖接著說道:“法師應該知道三武一宗之故事也。”
朱載坖所言的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後周世宗柴榮,這四位都曾經大規模的發起過滅佛運動,對佛門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其實說白了,這些皇帝們之所以對佛門下死手,還不是因為隨著佛教的發展,佛教寺院開始享有經濟特權,僧侶不但不從事生產,不服兵役勞役,而且擁有大量的仆役和田產,對社會經濟和軍事造成的影響日益凸顯,因而引起了世俗社會的不滿,最終導致了由朝廷發起的毀損寺院、佛像、經書、沒收財產、禁民信佛等事件。
朱載坖拿三武一宗滅佛的事情來告誡洪恩,要是佛門還是繼續和朝廷對抗的話,恐怕就會招來朝廷對佛門的嚴厲打擊,洪恩當然知道朱載坖的意思,眼下他手握重兵,東南的督撫又聽其號令,而且嘉靖也支持他,一旦朱載坖真的下定決心對佛門動手,對於佛門來說無異於一場浩劫。
洪恩說道:“殿下,可有寰轉之法?”
朱載坖笑著問道:“法師以為,應當怎麽寰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難道這佛門的土地就不是陛下的王土了嗎?”
洪恩當然知道朱載坖的意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按理說大明的土地,可都是嘉靖的,僧人們雖然有免除賦稅的特權,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逃避所有的賦稅。
朱載坖的現在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要麽交出土地,徹底按照太祖皇帝的祖製施行,迴歸大明初年一名僧人五畝土地的舊製,要麽就按照寺院所屬的土地,照章納稅。
說白了,朱載坖就是要逼迫寺院放棄土地,緩解現今土地兼並的局麵,因為寺院在朝廷眼中儼然是一個比普通百姓更能搜刮到利益財富的對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寺院占有的田地過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寺田越多相應的賦稅越重,所以很多寺僧無奈於此, 隻好將田地轉售,或是直接棄田不管,這樣的話,朝廷的收入就會增加,無地的農民也能夠相應的減少。
洪恩當然是選擇清丈田畝後納稅,這樣對於寺院來說是相對比較溫和一點的。而且洪恩主動要求清丈田畝,重新訂立黃冊,因為在土地買賣上,寺院確實是十分吃虧的。
因為按照大明法度,是不允許寺院買賣土地的,就是為了防止寺院的經濟實力過於膨脹。而現在東南多實行永佃製,所謂永佃,就是種佃農有權永久性地耕種地主土地的租佃製度。而豪強就利用永佃製,坑了不少的寺院。
因為在永佃製下,具有永佃權的佃戶,對田麵有權轉租,實際是對土地使用權的轉賣典當。在隻轉賣土地使用權的情況下, 所附著的賦稅並沒有被轉讓,仍由原業主擔負。但是實際繳納賦稅所需的稅糧是來自佃戶。
寺院本來希望通過轉賣土地使用權的形式,把寺田使用權轉於豪族門下,希冀借其財力能減輕稅餉負擔,然而豪族也無力承擔此重負,遂又將田麵權轉賣。
此過程中豪族卻利用寺田偽裝成民田售以高價,壓榨僧人與欺騙買田戶。當寺院被追問軍餉的時候,他們隻能向買寺田之人索取,可買田之人被騙誤以為自己所買之田 是民田,而民田不納兵餉,所以他們拒絕向寺院交餉錢。寺院因此無法完成納稅義務,欠下的餉額越積越多。
還有一種,就是僧人自己盜賣寺田,這種私自售賣田地,並未通報官府, 即未取得合法性。土地買賣契約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交易是否完成,則完全視其是否稅契,《大明律》規定:“凡典賣田宅不稅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價錢一 半入官。”如果寺田是私售的話,即在田地籍冊中沒有完成過戶手續,這也意味著並未轉移賦稅,在官府備案中依然視賣田之寺為納餉的對象。
所以洪恩反而要求清丈田畝,核實寺院到底有多少田地,這樣的話,對於寺院來說,其實還能減少一些負擔。
不過朱載坖還有一個要求,就是寺院雖然不用服徭役,但是也參與均徭,向朝廷繳納均徭銀。
其實此事胡宗憲已經在浙江推行了,朱載坖要求寺院按照所擁有的人丁繳納均徭銀。其實這點也早就在洪恩的預料之中。
他知道,從朱載坖提出三武一宗的事情來時,就動了打擊佛門,減少僧人的念頭。隻不過這次朱載坖不會采取那麽粗暴的形式罷了。三武一宗為什麽要滅佛?還不是因為僧侶不但不從事生產,不服兵役勞役,而且擁有大量的仆役和田產,使得朝廷的賦稅減少,同時隱匿人丁,致使朝廷的兵源枯竭,才導致大規模的滅佛運動。
現在大明的情況雖然遠遠不及三武一宗時,但是大明的土地兼並一樣也非常之瘋狂,還有之前的濫發度牒,也導致東南的僧人泛濫,不要說朱載坖了,就是洪恩看到這些假和尚,也是十分憤怒的。
現在東南的這些所謂的僧侶,隻要花錢買一道度牒就可以成為僧人,他們不織不耕,坐食溫飽,或有擁妻妾於僧房,育子孫於道舍,敗倫傷化,莫此為甚。
對於朱載坖所說的裁汰僧人,洪恩反而是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