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稍事休息,就準備和李庭竹迴南京。因為是參加朝賀,所以朱載坖自己帶著陸繹迴南京即可,而講官們和汪道昆繼續在揚州挑選送宮內的禮物。
朱載坖和李庭竹準備迴南京。其實離朝賀還有一段日子,現在李庭竹親自來請朱載坖,更多的是想借朱載坖來震懾一下南京的勳貴們。
李庭竹等五家被嘉靖複爵的勳臣,現在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以誠意伯劉世延,他和魏國公一向關係不錯,同時劉家也一直沒有敗落。劉基之孫劉廌雖然在洪武二十四年削爵流放,但是太祖並沒有加害,不久後就將其赦免。景泰七年,劉基後代被錄為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
孝宗弘治十年,錄劉基後代為處州衛指揮使。劉家雖然被削爵,但是還是一直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同時劉家與文臣的關係不錯,作為太祖朝浙東派的代表,東南的士紳們一直幫劉家鳴冤。
嘉靖十年,刑部主事李瑜再次提出請複誠意伯爵位,嘉靖才順帶考慮一並恢複李、常、鄧、湯、劉五家勳臣爵位的事宜。
而吏部、禮部討論後的結果是認為劉基是堪比張良、諸葛亮的開國首要謀臣,且太祖皇帝召諭再三許其家族世襲爵 位,丹書之誓俱存鐵券,故請皇帝遵照興亡繼絕、討論大政、酬德報功、修複今典之義裁定恢複誠意伯的爵位。
絲毫不提其餘四家的事情。是嘉靖力排眾議,於嘉靖十一年四月,封常玄振懷遠侯、李性臨淮侯、鄧繼坤定遠侯、湯紹宗靈璧侯。
所以五家雖然是一起複爵的,但是實際上天然分成了兩個派係。
而曹家自從李景隆被削爵圈禁後,一直到正統十三年才得以開釋。被開釋後,曹國公家族一直在南京居住,並無官職,與軍民雜處,其他三家也比李家好不到哪裏去。靖難之役以後的勳臣新貴不可能與曹國公家族有同胞之情,南京的勳臣同樣也是落井下石。
朱載坖見李庭竹對魏國公府頗為不滿,便問道:“臨淮侯和魏國公間,有何芥蒂?”
李庭竹憤憤的說道:“豈止芥蒂,徐家欺人太甚矣!”
原來李家和徐家最大的矛盾,就在於正德時,徐家聯合劉瑾霸占了故臨安長公主的府邸。曹國公家族的住宅與臨安公主的故居距離很近。臨安公主之夫、開國功臣李善長之子李棋在其家族被滿門抄斬之前就已去世,但是公主府邸一直由其後人居住。
臨安公主是太祖皇帝的長女,生前和李文忠、李景隆父子關係極好,臨安公主活到了永樂十九年,一直對李家有所庇佑,故而當時還沒有複爵的李庭竹的祖父李璿就跑到魏國公府去理論此事,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堂堂魏國公、南京守備,怎麽會搭理李璿一個被廢了爵位的人,他被魏國公羞辱後,不久就鬱鬱而終。此事遂成為李家和徐家的梁子了,李庭竹複爵後,一直在向魏國公索要臨安長公主的府邸,但是魏國公府仍舊是不予理睬。
朱載坖聽了後,覺得此事怎麽說都是魏國公不占理,臨安公主的府邸,是太祖皇帝賜予的,公主的後人自可居住,你魏國公來巧取豪奪,未免有些吃相太難看了一點,何況朱載坖是個幫親不幫理的人,這個頭,朱載坖肯定要幫李庭竹出了。
朱載坖說道:“此事不難,待孤迴南都,尋定國公去,自然有個說法。”
朱載坖才懶得和徐鵬舉這個草包扯淡呢,找定國公去和他們交涉才是真的。
李庭竹苦笑道:“殿下不在南京,還不知道,定國公與魏國公大鬧了一場。”
有這等瓜,朱載坖準備好好吃吃,這可是大明頂級勳貴的瓜,平常難得一吃的。李庭竹便為朱載坖解釋了一下此事。
定國公、魏國公同出於中山王徐達一脈,魏國公是徐達長子徐輝祖一脈,而定國公是徐達次子徐增壽一脈的,雖出同門,但是定國公家族己經由於靖難之役與魏國公嫡係家族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彼此很難維持舊有的親情,甚至有可能發生矛盾。
這點不論成祖還是朝廷都是十分清楚的,如果留在南京,本家族的政治態度也將會讓自己陷入尷尬局麵。北京是靖難功臣的主要聚居地,定國公家族更容易與他們和諧相處。與魏國公嫡係家族相比,定國公家族的政治根基並不深厚,留在北京更有可能獲得皇權的庇佑,享受更多的政治利益。對於朝廷而言,將帶有靖難功臣色彩的定國公家族安排在北京,也有助於維護自身的合法性。
所以魏國公、定國公雖同出於中山王,但是實際上關係已經極為疏遠了,但是第一代定國公徐增壽仍然是葬於南京的。所以這次定國公徐延德到南京,也準備祭祀自己的先祖。
沒想到徐延德到了徐增壽的墳地一看,陵墓衰朽,破敗不堪。徐延德當即大怒,因為自從定國公一脈遷居京師後,徐增壽的墓地就是魏國公府在祭掃,現在這個樣子,徐延德當然要找徐鵬舉算賬了。
更令徐延德憤怒的是,徐達幼子徐膺緒的墓地都一直有魏國公府在祭掃,而徐增壽的墓地卻破敗不堪。
徐鵬舉認為,定國公既然已經從魏國公府分出去了,就應該自己照管徐增壽的墓地,而不是由魏國公府來照顧,至於徐膺緒,人家又沒有從魏國公府分出去單過,自然還是由魏國公府來照管。
徐鵬舉的說辭簡直是胡說八道,徐輝祖、徐增壽、徐膺緒都是兄弟,魏國公府隻照管徐輝祖和徐膺緒的墓地,不照管徐增壽的墓地,分明就是還在記恨當年的舊事罷了。
最近南京勳臣鬧成了一鍋粥,徐鵬舉雖然是個草包,但是還真不是是個安分的主,他還在暗示李庭竹,朝賀的時候仍舊由魏國公領班,居朱載坖之後,而不是臨淮侯或者定國公。
朱載坖對此隻是冷笑。
朱載坖和李庭竹準備迴南京。其實離朝賀還有一段日子,現在李庭竹親自來請朱載坖,更多的是想借朱載坖來震懾一下南京的勳貴們。
李庭竹等五家被嘉靖複爵的勳臣,現在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以誠意伯劉世延,他和魏國公一向關係不錯,同時劉家也一直沒有敗落。劉基之孫劉廌雖然在洪武二十四年削爵流放,但是太祖並沒有加害,不久後就將其赦免。景泰七年,劉基後代被錄為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
孝宗弘治十年,錄劉基後代為處州衛指揮使。劉家雖然被削爵,但是還是一直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同時劉家與文臣的關係不錯,作為太祖朝浙東派的代表,東南的士紳們一直幫劉家鳴冤。
嘉靖十年,刑部主事李瑜再次提出請複誠意伯爵位,嘉靖才順帶考慮一並恢複李、常、鄧、湯、劉五家勳臣爵位的事宜。
而吏部、禮部討論後的結果是認為劉基是堪比張良、諸葛亮的開國首要謀臣,且太祖皇帝召諭再三許其家族世襲爵 位,丹書之誓俱存鐵券,故請皇帝遵照興亡繼絕、討論大政、酬德報功、修複今典之義裁定恢複誠意伯的爵位。
絲毫不提其餘四家的事情。是嘉靖力排眾議,於嘉靖十一年四月,封常玄振懷遠侯、李性臨淮侯、鄧繼坤定遠侯、湯紹宗靈璧侯。
所以五家雖然是一起複爵的,但是實際上天然分成了兩個派係。
而曹家自從李景隆被削爵圈禁後,一直到正統十三年才得以開釋。被開釋後,曹國公家族一直在南京居住,並無官職,與軍民雜處,其他三家也比李家好不到哪裏去。靖難之役以後的勳臣新貴不可能與曹國公家族有同胞之情,南京的勳臣同樣也是落井下石。
朱載坖見李庭竹對魏國公府頗為不滿,便問道:“臨淮侯和魏國公間,有何芥蒂?”
李庭竹憤憤的說道:“豈止芥蒂,徐家欺人太甚矣!”
原來李家和徐家最大的矛盾,就在於正德時,徐家聯合劉瑾霸占了故臨安長公主的府邸。曹國公家族的住宅與臨安公主的故居距離很近。臨安公主之夫、開國功臣李善長之子李棋在其家族被滿門抄斬之前就已去世,但是公主府邸一直由其後人居住。
臨安公主是太祖皇帝的長女,生前和李文忠、李景隆父子關係極好,臨安公主活到了永樂十九年,一直對李家有所庇佑,故而當時還沒有複爵的李庭竹的祖父李璿就跑到魏國公府去理論此事,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堂堂魏國公、南京守備,怎麽會搭理李璿一個被廢了爵位的人,他被魏國公羞辱後,不久就鬱鬱而終。此事遂成為李家和徐家的梁子了,李庭竹複爵後,一直在向魏國公索要臨安長公主的府邸,但是魏國公府仍舊是不予理睬。
朱載坖聽了後,覺得此事怎麽說都是魏國公不占理,臨安公主的府邸,是太祖皇帝賜予的,公主的後人自可居住,你魏國公來巧取豪奪,未免有些吃相太難看了一點,何況朱載坖是個幫親不幫理的人,這個頭,朱載坖肯定要幫李庭竹出了。
朱載坖說道:“此事不難,待孤迴南都,尋定國公去,自然有個說法。”
朱載坖才懶得和徐鵬舉這個草包扯淡呢,找定國公去和他們交涉才是真的。
李庭竹苦笑道:“殿下不在南京,還不知道,定國公與魏國公大鬧了一場。”
有這等瓜,朱載坖準備好好吃吃,這可是大明頂級勳貴的瓜,平常難得一吃的。李庭竹便為朱載坖解釋了一下此事。
定國公、魏國公同出於中山王徐達一脈,魏國公是徐達長子徐輝祖一脈,而定國公是徐達次子徐增壽一脈的,雖出同門,但是定國公家族己經由於靖難之役與魏國公嫡係家族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彼此很難維持舊有的親情,甚至有可能發生矛盾。
這點不論成祖還是朝廷都是十分清楚的,如果留在南京,本家族的政治態度也將會讓自己陷入尷尬局麵。北京是靖難功臣的主要聚居地,定國公家族更容易與他們和諧相處。與魏國公嫡係家族相比,定國公家族的政治根基並不深厚,留在北京更有可能獲得皇權的庇佑,享受更多的政治利益。對於朝廷而言,將帶有靖難功臣色彩的定國公家族安排在北京,也有助於維護自身的合法性。
所以魏國公、定國公雖同出於中山王,但是實際上關係已經極為疏遠了,但是第一代定國公徐增壽仍然是葬於南京的。所以這次定國公徐延德到南京,也準備祭祀自己的先祖。
沒想到徐延德到了徐增壽的墳地一看,陵墓衰朽,破敗不堪。徐延德當即大怒,因為自從定國公一脈遷居京師後,徐增壽的墓地就是魏國公府在祭掃,現在這個樣子,徐延德當然要找徐鵬舉算賬了。
更令徐延德憤怒的是,徐達幼子徐膺緒的墓地都一直有魏國公府在祭掃,而徐增壽的墓地卻破敗不堪。
徐鵬舉認為,定國公既然已經從魏國公府分出去了,就應該自己照管徐增壽的墓地,而不是由魏國公府來照顧,至於徐膺緒,人家又沒有從魏國公府分出去單過,自然還是由魏國公府來照管。
徐鵬舉的說辭簡直是胡說八道,徐輝祖、徐增壽、徐膺緒都是兄弟,魏國公府隻照管徐輝祖和徐膺緒的墓地,不照管徐增壽的墓地,分明就是還在記恨當年的舊事罷了。
最近南京勳臣鬧成了一鍋粥,徐鵬舉雖然是個草包,但是還真不是是個安分的主,他還在暗示李庭竹,朝賀的時候仍舊由魏國公領班,居朱載坖之後,而不是臨淮侯或者定國公。
朱載坖對此隻是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