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官們不敢相信這是朱載坖一個人想出來的,朱載坖現在才多大啊!朱載坖生於嘉靖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到現在也不過滿打滿算十八歲而已,十八歲的少年,就可以想到這些事。
李春芳也算是長期戰鬥在教育戰線上的老油條了,不得不感歎道:“殿下之聰慧,是臣平生所僅見的。”
朱載坖這才說道:“還望師傅們助學生一臂之力。”
講官們麵麵相覷,他們沒想到朱載坖準備玩這麽大,李春芳想了想說道:“殿下想要臣等怎麽幫殿下?”
朱載坖想了想,說道:“師傅們以為孤應該怎麽做?”
李春芳說道:“殿下,臣不密則失其身,君不密則失其國,此事首先就是要保密。”
對於李春芳的話,朱載坖深以為然,一旦被朝中知道朱載坖去南京的真實目的,肯定會竭盡全力的阻止朱載坖南下的,同時李春芳還問道:“殿下在南京,可有後手?”這確實是個問題。
朱載坖之前是做了一些布局,如南直隸巡撫唐順之、江北督糧參政汪道昆等,和朱載坖都算得上關係良好,可是朱載坖要是真的追究蘇鬆的欠稅,唐順之未必會堅定的站在他這一邊。
朱載坖認為臨淮侯李庭竹也會有所助力,李春芳笑笑說道:“殿下倒將陛下所留的後手給用了,臨淮侯確實可為陛下所用,而且可用的不止臨淮侯一人。”
朱載坖當然明白李春芳的意思,嘉靖十一年給一些失爵的太祖功臣複爵,其中除了臨淮侯李家之外,還有靈璧侯湯家、定遠侯鄧家等,他們被續封之後,肯定和原有的南京勳臣之間有著尖銳的矛盾,已有的利益都被這幫老牌勳臣們瓜分完了,這些複爵的勳臣們也需要在其中分一杯羹。
而朱載坖就可以利用他們二者之間的矛盾,使得部分勳臣為其所用。
高拱說道:“殿下,欲成此事,蘇州知府極為關鍵。”對於高拱的話,朱載坖深以為然,無論朱載坖要做什麽,都必須通過蘇州知府去落實才行,要是蘇州知府和朱載坖硬頂,那朱載坖就非常被動了,所以必須安排一個精明強幹,並且與東南豪強要沒有瓜葛,才好幫助朱載坖清理欠稅。
朱載坖問道:“師傅們可有人推薦。”
李春芳想了想說道:“臣以為兵科給事中殷正茂似乎可以擔當此任。”
這位仁兄朱載坖也久聞大名,日後也是部堂高官,與胡宗憲一樣,殷正茂是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人,這位現在是科道中的紅人,去年殷正茂彈劾罷免南京刑部侍郎沈應龍,可謂一戰成名,區區從七品的兵科給事中,竟然將部堂級的高官彈劾罷免。
而且這會的殷正茂還是比較熱血的,當下京營多虛冒之事。提督平江伯陳圭與嚴嵩家聯姻,時人對其不敢過問。殷正茂巡視京營,彈劾了陳圭諸多不法之事,嚴嵩父子及諸勳貴皆銜之。
連京營這幫勳貴和嚴閣老都敢彈劾,殷正茂還是有幾兩骨頭的,當然,若是殷正茂隻敢彈劾嚴閣老,並不足以讓朱載坖為他運作蘇州知府,這位現在有點熱血過頭了。
嘉靖一意修玄,喜好齋醮,殷正茂率同官勸諫,忤怒了嘉靖,嘉靖本來準備送殷正茂去詔獄體驗一下生活,附贈庭杖大禮包,由於徐階和他的同科們竭力救援,才得以幸免。
這兄弟頭這麽鐵,就比較適合幹此事。朱載坖於是請李春芳代為說項,看看殷正茂願不願意當這個蘇州知府。
沒想到第二天,李春芳前來對朱載坖說道:“殷養實(殷正茂字)不願知蘇州。”
朱載坖有些好奇,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按理說蘇州知府可以算是一等一的肥缺了,比之這個清苦的給事中,不要強太多,殷正茂居然不願去,是何道理?
李春芳說道:“蓋因蘇州難治,曆任知府,難以善終。”
朱載坖便想聽聽蘇州有什麽難治的,李春芳為朱載坖解釋,蘇州的難治,主要體現在人口眾多、獄訟繁雜,賦役繁重等方麵。連徐階這個鬆江華亭人也不得不承認“其鄉人最無天理”。而曾於江南為官者,甚至稱其地為鬼國,這些官員雲他日天下有事,必此中倡之。蓋謂朝廷之政令不能行於此地,而人情狡詐,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人之所不敢為故也。
而對於蘇州知府來說,最要命的就是逋賦了,江南地方官受困於逋賦的情況,極為普遍,為官江南者,因所在地方逋賦嚴重,考成壓力巨大,即便辛苦維持,也很容易失職丟官。
因為逋賦主體並非普通小民。由於承平日久,洪武式的高壓政策早已煙消雲散,江南勢豪再度抬頭,形成所謂歲糧甲於天下,逋欠者多大家的情況,麵對這些世家豪強,地方官也無能為力。
其次就是事務繁雜,曾經有位進士,被吏部選派蘇州府吳中縣令,非常高興,向自己的同科們描繪了一下自己到任後的場景:弟已令吳中矣!吳中得若令也,五湖有長,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生公說法,石有長老,好不快活。
結果到任之後,不由得哀歎到:作吳令,無複人理!幾不知有昏朝寒暑矣!何也?錢穀多如牛毛,人情茫如風影,過客積如蚊蟲,官長尊如閭老。自領吳令來,如披千重鐵甲,不知縣官之束縛人,何以如此!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為尤苦,若作吳令則其苦萬萬倍,直牛馬不若矣!
這位仁兄最後實在是吃不消了,在任不滿兩年,就連上七疏,稱病乞休,才終於逃離“苦海”,這還是蘇州府下的吳中縣,就可見一斑了,蘇州知府,比之吳中縣令要痛苦百倍。
也難怪殷正茂不願做這個蘇州知府,實在是風險太高。江南籍貫官紳的袒護請托,使得逋賦更加根深蒂固,難以撼動。連江南撫按,都不得不有所顧忌。而那些誌在清逋的封疆大吏,也經常因此而功敗垂成,甚至出師未捷身先死!
殷正茂本就是南直隸人,當然知曉其中的關竅,不願去蘇州也是正常的事情,朱載坖說道:“那就另覓他人吧!”
李春芳也算是長期戰鬥在教育戰線上的老油條了,不得不感歎道:“殿下之聰慧,是臣平生所僅見的。”
朱載坖這才說道:“還望師傅們助學生一臂之力。”
講官們麵麵相覷,他們沒想到朱載坖準備玩這麽大,李春芳想了想說道:“殿下想要臣等怎麽幫殿下?”
朱載坖想了想,說道:“師傅們以為孤應該怎麽做?”
李春芳說道:“殿下,臣不密則失其身,君不密則失其國,此事首先就是要保密。”
對於李春芳的話,朱載坖深以為然,一旦被朝中知道朱載坖去南京的真實目的,肯定會竭盡全力的阻止朱載坖南下的,同時李春芳還問道:“殿下在南京,可有後手?”這確實是個問題。
朱載坖之前是做了一些布局,如南直隸巡撫唐順之、江北督糧參政汪道昆等,和朱載坖都算得上關係良好,可是朱載坖要是真的追究蘇鬆的欠稅,唐順之未必會堅定的站在他這一邊。
朱載坖認為臨淮侯李庭竹也會有所助力,李春芳笑笑說道:“殿下倒將陛下所留的後手給用了,臨淮侯確實可為陛下所用,而且可用的不止臨淮侯一人。”
朱載坖當然明白李春芳的意思,嘉靖十一年給一些失爵的太祖功臣複爵,其中除了臨淮侯李家之外,還有靈璧侯湯家、定遠侯鄧家等,他們被續封之後,肯定和原有的南京勳臣之間有著尖銳的矛盾,已有的利益都被這幫老牌勳臣們瓜分完了,這些複爵的勳臣們也需要在其中分一杯羹。
而朱載坖就可以利用他們二者之間的矛盾,使得部分勳臣為其所用。
高拱說道:“殿下,欲成此事,蘇州知府極為關鍵。”對於高拱的話,朱載坖深以為然,無論朱載坖要做什麽,都必須通過蘇州知府去落實才行,要是蘇州知府和朱載坖硬頂,那朱載坖就非常被動了,所以必須安排一個精明強幹,並且與東南豪強要沒有瓜葛,才好幫助朱載坖清理欠稅。
朱載坖問道:“師傅們可有人推薦。”
李春芳想了想說道:“臣以為兵科給事中殷正茂似乎可以擔當此任。”
這位仁兄朱載坖也久聞大名,日後也是部堂高官,與胡宗憲一樣,殷正茂是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人,這位現在是科道中的紅人,去年殷正茂彈劾罷免南京刑部侍郎沈應龍,可謂一戰成名,區區從七品的兵科給事中,竟然將部堂級的高官彈劾罷免。
而且這會的殷正茂還是比較熱血的,當下京營多虛冒之事。提督平江伯陳圭與嚴嵩家聯姻,時人對其不敢過問。殷正茂巡視京營,彈劾了陳圭諸多不法之事,嚴嵩父子及諸勳貴皆銜之。
連京營這幫勳貴和嚴閣老都敢彈劾,殷正茂還是有幾兩骨頭的,當然,若是殷正茂隻敢彈劾嚴閣老,並不足以讓朱載坖為他運作蘇州知府,這位現在有點熱血過頭了。
嘉靖一意修玄,喜好齋醮,殷正茂率同官勸諫,忤怒了嘉靖,嘉靖本來準備送殷正茂去詔獄體驗一下生活,附贈庭杖大禮包,由於徐階和他的同科們竭力救援,才得以幸免。
這兄弟頭這麽鐵,就比較適合幹此事。朱載坖於是請李春芳代為說項,看看殷正茂願不願意當這個蘇州知府。
沒想到第二天,李春芳前來對朱載坖說道:“殷養實(殷正茂字)不願知蘇州。”
朱載坖有些好奇,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按理說蘇州知府可以算是一等一的肥缺了,比之這個清苦的給事中,不要強太多,殷正茂居然不願去,是何道理?
李春芳說道:“蓋因蘇州難治,曆任知府,難以善終。”
朱載坖便想聽聽蘇州有什麽難治的,李春芳為朱載坖解釋,蘇州的難治,主要體現在人口眾多、獄訟繁雜,賦役繁重等方麵。連徐階這個鬆江華亭人也不得不承認“其鄉人最無天理”。而曾於江南為官者,甚至稱其地為鬼國,這些官員雲他日天下有事,必此中倡之。蓋謂朝廷之政令不能行於此地,而人情狡詐,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人之所不敢為故也。
而對於蘇州知府來說,最要命的就是逋賦了,江南地方官受困於逋賦的情況,極為普遍,為官江南者,因所在地方逋賦嚴重,考成壓力巨大,即便辛苦維持,也很容易失職丟官。
因為逋賦主體並非普通小民。由於承平日久,洪武式的高壓政策早已煙消雲散,江南勢豪再度抬頭,形成所謂歲糧甲於天下,逋欠者多大家的情況,麵對這些世家豪強,地方官也無能為力。
其次就是事務繁雜,曾經有位進士,被吏部選派蘇州府吳中縣令,非常高興,向自己的同科們描繪了一下自己到任後的場景:弟已令吳中矣!吳中得若令也,五湖有長,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生公說法,石有長老,好不快活。
結果到任之後,不由得哀歎到:作吳令,無複人理!幾不知有昏朝寒暑矣!何也?錢穀多如牛毛,人情茫如風影,過客積如蚊蟲,官長尊如閭老。自領吳令來,如披千重鐵甲,不知縣官之束縛人,何以如此!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為尤苦,若作吳令則其苦萬萬倍,直牛馬不若矣!
這位仁兄最後實在是吃不消了,在任不滿兩年,就連上七疏,稱病乞休,才終於逃離“苦海”,這還是蘇州府下的吳中縣,就可見一斑了,蘇州知府,比之吳中縣令要痛苦百倍。
也難怪殷正茂不願做這個蘇州知府,實在是風險太高。江南籍貫官紳的袒護請托,使得逋賦更加根深蒂固,難以撼動。連江南撫按,都不得不有所顧忌。而那些誌在清逋的封疆大吏,也經常因此而功敗垂成,甚至出師未捷身先死!
殷正茂本就是南直隸人,當然知曉其中的關竅,不願去蘇州也是正常的事情,朱載坖說道:“那就另覓他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