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有些疲倦,黃錦在後麵輕輕的給嘉靖揉著頭。


    嘉靖問道:“裕王最近怎麽沒有奏疏,往日裏有關於倭寇的事情,他不是最愛插一腳嗎?”


    黃錦說道:“皇爺,裕王殿下最近一直在跟著講官們進學,恐怕對朝堂的事情並不清楚。”


    嘉靖冷哼一聲,說道:“黃伴你就不必為他遮掩了,李開先現在可是通政使,什麽事情瞞得過他?也好,總算穩重些了,這倭亂,肯定麻煩著呢!”


    黃錦寬慰嘉靖道:“陛下,隻要援兵漸次抵達,倭寇怎麽能抵擋大明官軍呢!”


    對此嘉靖隻是笑笑,對於黃錦的這些話,嘉靖當然知道是寬慰他的,倭寇真的要是這麽好剿除的話,也不會令大明這麽多督撫總兵铩羽而歸。


    麵對黃錦的安慰,嘉靖隻是笑笑,說道:“過兩日你去問問裕王,對現今倭寇之事怎麽看,不用上疏,你轉奏即可。”


    裕王府內,朱載坖也在和諸位講官們討論倭寇的事情,連日以來的倭寇作亂,確實攪得東南十分不安,連京師也是議論紛紛,大明官軍連取勝都難,真是讓人咋舌。要是打不過蒙古人還情有可原,弄不過倭寇,實在是匪夷所思。


    李春芳笑著說道:“眼下京師可是要起一場大風波了。”


    朱載坖問道:“可是因為倭寇的事情?”


    李春芳笑著說道:“不光是倭寇,還有楊博所說的江北兵備。”


    按照楊博的設想,這個江北兵備管轄的範圍主要是揚州、泰州、通州、海州、淮安等處,這裏不光是運河的樞紐,更是大明鹽政的中心,涉及到鹽,其中的油水可想而知。


    雖然看似兵備隻負責安靖地方,剿除倭寇,但是兵備手中有兵,而且鑒於揚州、淮安等處是大明的膏腴之地,現在備倭還需要大量的軍費,嚴嵩當然把主意達到了東南這些州縣中了,作為大明的首輔,他怎麽會不知道南直隸和浙江的富商巨賈手中有巨額的錢糧,現在抗倭需要經費,不找他們出,找誰出?


    現在倭寇就在南直隸、浙江猖獗,還指望朝廷撥銀子,嚴閣老還準備從這些鹽商和海商身上放放血才是呢!


    故而嚴閣老委派自己的學生翁大立為南直隸參政專司督糧兼蘇鬆兵備,一切軍費悉從便宜區處,同時嚴嵩還賦予翁大立督戰的權力,令他無事往來蘇鬆常鎮,催給糧餉,有事專住鬆江以便調度。


    那很明顯的,江北兵備一樣有督理糧餉的責任,從這些鹽商手中刮油水,既是一件肥差,也是個顯差,要知道這些鹽商可不是什麽善類。大明的江淮鹽商,主要聚集在揚州,這裏是運河的樞紐,又是商貿繁盛之所,鹽商們聚集在此,揚州成為繁華之地。


    揚州鹽商主要由陝西、山西、徽州、湖廣、江西、浙江和蘇南的商人組成。徽州商人與山西、陝西商人一起,構成大明淮揚地區鹽商的主體。


    李春芳就是揚州人,當然對這些事情極為了解,不過李春芳笑著說道:“殿下若是想問揚州鹽商的事情,汪小司馬應當是最清楚的,而且汪小司馬肯定最近也想見殿下。”


    朱載坖笑笑,汪道昆為什麽想見自己,還不是也想當這個江北兵備,雖然他現在這個職方司郎中看起來權力極大,掌輿圖、軍製、城隍、鎮戍、簡練、征討之事,看似權力極大,可是現在風險也大,北有俺答,南有倭寇,明軍鮮有戰勝,敗仗倒是比比皆是,汪道昆很擔心自己哪天就成為背鍋俠了。


    說曹操操到,幾人正聊著天,汪道昆下直就就已經來到裕王府,朱載坖請汪道昆進來,李春芳說道:“伯玉啊,殿下想了解下揚州的徽州鹽商,想來伯玉是很清楚的吧,不妨給殿下說說。”


    汪道昆笑笑說道:“這徽州鹽商,下官倒確實略知一二,徽州鹽商,主要是徽州歙縣人,其中以溪南吳氏,棠樾鮑氏,練塘黃氏,岩鎮汪氏最為出名。”


    朱載坖笑著問道:“這岩鎮汪氏,就是伯玉的出身吧?”


    汪道昆笑著點點頭,說道:“正德時,家祖必公(汪道昆祖父汪玄儀)從商,率東以居,任家中委老成數輩,輸糧於邊,以給軍儲,請鹽於官,以足群費,擴弘土田,以資儲積之末,拓集農佃,以備力役之繁。”


    說白了,大部分的大明鹽商也和汪家是一樣起家的,就是在開中法中賺取差額利潤,汪道昆為朱載坖介紹道:“賈者首魚鹽,次布帛,販綢則中賈耳。”可見食鹽的利潤之豐厚。


    不過食鹽的利潤豐厚,門檻也不低,經營鹽業需要資本,一般需要積累擴大的過程。徽州鹽商從業淮揚,其資本來源大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席豐履厚,依賴家資。另一種是先在他地經營其他商品,積累資本到一定程度後,往往轉移至淮揚從事鹽業,做大做強。


    徽州鹽商往往都是後者,而且徽州鹽商的還有個特點,就是一窩則父子兄弟相守,一行鹽之地則姻婭親戚相據,依靠家族力量,互相抱團是徽州鹽商的特點,這就使得徽商的力量更為集中,兩淮徽商的實力更為雄厚。


    除了徽商之外,揚州鹽商中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群體就是山陝商人,以輸粟入邊、開中行鹽為主業的,主要由西安府北部的涇陽、三原縣人和同州府朝邑縣人以及鳳翔府人加上山西蒲州人構成的,他們從大明立國起就從事鹽業,經營路徑,與徽州鹽商相似,大多先在其他地區從事其他行業,而後向淮揚轉移從事鹽業。


    山、陝等西北地區缺少棉布,所需主要靠從江南輸入,鹽商大多從經營布業開始,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轉而從事鹽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蒲州王家和張家,後來的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就是出身於此。現在的本兵楊博也是蒲州人,和王家還是姻親。


    雖然大明的鹽業是塊肥肉,但是誰也不會嫌錢少啊。在揚州,山陝商幫和徽州商幫因為互相爭奪利益,早就鬥得不可開交了,楊博這次提出設立江北兵備兼督理糧餉,算是公私兩便,既加強江北的防務,又想安排一個自己人到揚州人,因為徽州屬於南直隸,一向在朝中頗有勢力,利用朝廷打擊山陝商幫的事情沒少幹。


    現在風水輪流轉,輪到楊博坐上了兵部尚書的位置,當然要還以顏色,這才是汪道昆著急的原因。因為汪家可是徽州鹽商的領頭人,樹大招風,難保楊博不拿汪家當那隻給猴看的雞,破家的知縣,滅門的府尹可不是說著玩的,汪道昆遠在京師,根本沒法照應家族,而楊博現在是兵部尚書,要是想推薦一個人,肯定比他汪道昆要有力的多,故而他希望朱載坖能幫他一把。


    朱載坖問道:“本兵可有人選推薦?”


    汪道昆神色黯然的說道:“楊司馬中意常鎮兵備副使王崇古。”


    朱載坖哦了一聲,才知道汪道昆為什麽這麽著急,和王崇古比起來,汪道昆還真是沒有任何優勢,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進士,比汪道昆整整早了兩科,而且王崇古早就以知兵聞名了,汪道昆雖然一直在兵部,可是畢竟沒有在地方親自領兵過,和王崇古爭,汪道昆真是半點勝算都沒有。


    但是汪道昆不得不爭,王崇古也是山西蒲州人,自己出身於蒲州王氏,還是蒲州張氏的姻親,要是他到了揚州,不借機打壓徽州商幫才是怪事呢!


    朱載坖問道:“那閣老們呢?”


    汪道昆說道:“嚴閣老屬意台州知府譚綸,徐閣老倒是沒聽說過有什麽屬意的人選。”


    朱載坖想了想,嚴嵩推薦譚綸不是沒有道理的,譚綸是嘉靖二十三年進士,現任台州知府,從品級上說,由知府轉任兵備,並不算出格的事情,而且譚綸也確實以知兵聞名,更重要的是,譚綸是嚴閣老的鄉黨,他是江西宜黃縣人,算是嚴閣老的小老鄉,所以嚴嵩想拉自己這個小老鄉一把,也是很正常的。


    至於徐階為什麽不想參與此事,原因也很簡單,不管是徐家還是蘇鬆的商人,大部分是經營海商的,不怎麽碰鹽,和徐階沒有利益關係,徐閣老當然沒興趣了。二來嘛就是現在嚴嵩屬意譚綸,楊博屬意王崇古,要是借此機會讓二人反目,最好把楊博拉到自己陣營來,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汪道昆的想法也很簡單,就算自己不去,也決不能讓王崇古去!


    這其中的關竅就太複雜了,朱載坖還年輕,把握不住。於是望向了自己的講官們。朱載坖問道:“高師傅,李師傅,你們怎麽看。”


    高拱說道:“恐怕這次不一定能如嚴閣老的意了。”高拱認為王崇古比譚綸更有希望,主要是這麽考慮的,王崇古科名比譚綸高,在大明資曆是很重要的,沒有足夠強的理由,不用科名在前的王崇古而用科名在後的譚綸,這是說不過去的。


    而且譚綸現在所在的台州,也是海防要地,備倭任務極重,譚綸走了,誰能接這個擔子?更重要的一點,江北兵備的位置雖然重要,但是畢竟隻是四品,並不用會推,而是部推,也就是吏部銓選,現在的吏部尚書李默,和嚴嵩是什麽關係大家都知道,嚴閣老想讓譚綸上位,李默這關都不好過。


    故此高拱的分析就是王崇古任江北兵備,已經是八九不離十的事情了,對於高拱的分析,李春芳也表示讚同。


    汪道昆有些絕望,對著李春芳說道:“子實也沒有辦法了嗎?”


    朱載坖還是有心想幫汪道昆一把的,一來是汪道昆確實對他不錯,一直以來都是盡心盡力的幫朱載坖,也算是朱載坖在百官中比較早認識的人。二來就是朱載坖對晉商確實有點不太放心,日後他們勾結蒙古、女真,甚至還成為滿清的皇商,雖然這事和王崇古等人沒關係,但是朱載坖心裏還是有些膈應的。


    於是朱載坖問道:“李學士,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


    李春芳想了一會,說道:“倒不是沒有辦法,隻是伯玉要受些委屈了。”


    汪道昆笑著說道:“哪有什麽委屈不委屈的,子實但獎無妨。”


    李春芳於是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現在蘇鬆兵備督理糧餉,說是兵備,實際上隻是為大軍供應軍需的督理糧餉,因為南直隸巡撫、總兵都駐節鎮江,距離蘇鬆很近,軍務上的事情,大事有巡撫、總兵,小事有分守參將和州縣官吏,所以蘇鬆兵備其實就是幹的督理糧餉的活。


    但是江北兵備就不一樣了,江北兵備若是駐節揚州,離鎮江、南京都太近了,沒有意義,大概率會移駐泰州甚至鹽城這些濱海之處,方便指揮,那江北兵備和蘇鬆兵備的權力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既手握兵權,又自己督理糧餉,還在大明的運河樞紐和鹽運中心,這是絕對有違製度的。故此,李春芳的意圖是,上奏皇帝,江北兵備專司禦倭,另委南直隸參政一員,督理江北諸州糧餉,為江北兵備下轄的各軍提供糧餉。這樣,兵權和財權分開,就很符合大明內外相製,大小相維的祖製了。


    而且這樣一來,譚綸和王崇古隻能去競爭兵備,沒法競爭督理糧餉,原因很簡單,他們二位,譚綸是正四品的台州知府,王崇古是從四品的常鎮兵備副使,而參政兼督理糧餉是正五品,總不能二位自降品級去當這個督理糧餉吧。


    汪道昆再去爭取這個參政督理糧餉,那成功率就高多了,不過對於汪道昆個人來說,確實是有點委屈,畢竟他現在是正五品的兵部職方司郎中,按理說京官外放,按例都要升遷的,以汪道昆的品級,最少也是個四品知府,這下來了個原地踏步,確實是有些委屈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慶中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隆慶中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