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了萬壽節,朝廷也就進入正常,隨著秋糧的收獲,大明稅收中最大的一筆,也是主要的田賦,秋稅開始征收。
同時在朱載坖的多次上疏請求哭窮的情況下,嘉靖終於答應給朱載坖支付一部分歲祿,這一部分是多少呢?嘉靖有上諭:令以三千石折三成以錢支給。
朱載坖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了,一般不是折銀就是折鈔,怎麽折錢支給了。
朱載坖於是將此事告知李春芳等講官,李春芳笑著問道:“折錢豈不是好事,難不成殿下想要折鈔?”
朱載坖趕緊把頭搖的跟電風扇一樣,大明寶鈔,狗都不用啊!早在正統年間“銀一兩當鈔千餘貫,每鈔一貫,折銅錢二文。寶鈔已經跟廢紙一樣了,國家開支不是白銀就是糧食布匹絲綢等物。
給他折鈔,還不如不給呢。但是據朱載坖所知,大明鑄錢不多,和兩宋完全無法相比,可以這麽說,大明民間的錢荒,比之兩宋更加嚴重。
大明的鑄錢,是個很奇怪的奇怪的事情,太祖即位鑄洪武通寶錢,後為推行大明寶鈔,而於洪武八年三月辛巳罷寶源局鑄錢。由此直到洪武末期,寶源局不再鑄錢,隻是各布政司繼續鼓鑄,隻是時鑄時罷。
洪武二十六年,禁止銅錢的流通,多半洪武在位時期不再鑄錢。洪武年間,大明鑄錢多少呢?按照戶部的記載,洪武 時天下共開錢爐三百二十五座,歲鑄錢一萬八千九百四十一萬四千八百文,也就是說,洪武年間,大明每年鑄錢一百八十萬貫。
這個數字多嗎?北宋鑄錢的巔峰是宋神宗元豐三年,歲鑄錢五百餘萬貫,正常也在兩百到三百萬貫之間,大明的這點鑄錢量,根本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何況還是時鑄時罷。
洪武二十六年停鑄銅錢後,直到永樂六年才開始重新鑄錢,直到宣德十年再次停鑄,每歲鑄錢已經不及洪武年間。宣德十年停止鑄錢,正統初年到弘治十五年一度中止鑄錢達六七十年之久。孝宗雖然恢複了銅錢鑄造,但是每歲鑄錢很少,根本不值一提。
到了本朝,又重新開始大規模鑄錢,嘉靖六年奏準鑄造嘉靖通寶錢18,830,400文,南京寶源局鑄造22,660,800文,一共南北兩京鑄造四十萬貫錢,不但比北宋少,就是比之國初,也是大大不如。
而且這些鑄造的銅錢並不流通,嘉靖有上諭:令工部查照永樂、宣 德年間事例於直隸並河南、閩廣鑄造嘉靖通寶解京,貯內府司鑰庫。這些銅錢被儲藏在內庫,這次撥給朱載坖的,應該也就是這批銅錢。
後來連每年四十萬貫都無法鑄造,因為鑄造銅錢,得不償失,準工部尚書奏請,暫行停止鑄錢。到現在大明也都沒有全麵恢複鑄錢。
朱載坖問道:“李學士,孤聽說北宋鑄錢,還頗有錢息,朝廷每歲可以從中獲利,為何本朝鑄錢,還要蝕本?”
李春芳無奈的說道:“然鑄之大患在無銅。”沒有鑄錢所需要的材料,是大明不願鑄錢的根本原因。
大明鑄錢缺銅是普遍存在的。產銅的地域有限,而且時鑄時罷,銅礦的利用不足。
銅礦不但產地有限,而且大明絕大多數皇帝深受儒家重農思想的影響,將征收賦稅作為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對開礦認識不足。加之明初推行寶鈔,重點亦不在銅錢,所以當有官員或百姓請 求開礦采銅時,皇帝多以國家利不在此,而反對開礦逐利。隻有在正統中後期,寶鈔不行,國家決心重整錢法時,才又重視開礦,但也是時開時罷。沒有足夠的銅用來鑄錢是一直困擾著大明朝廷的問題,而這也是大明銅錢鑄造數量不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直到本朝,才真的將鑄錢當做一件大事來做,原因也很簡單,寶鈔已經徹底被廢棄,無法使用。由於寶鈔已基本退出流通領域,寶鈔隻具有象征意義,征收時雖還有錢鈔等名稱,但實際征收的卻是銀和錢了。嘉靖朝實際流通的貨幣隻有銀和錢兩種。嘉靖朝大肆整頓錢法,似乎是要推行一種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貨幣製度。
但是實際上,卻是很難執行,首先是鑄錢的材料缺乏,之前的鑄錢,多用青銅,但是到嘉靖朝開始改用黃銅。工部就條議稱:“鑄錢必用水錫者,以銅性燥烈, 非用錫引則積角不整,字畫不明,倘有四火黃銅則水錫乃必需之物。”
每一斤銅要加二兩好錫,在生產上鑄錢銅一斤鑄小錢一百六十文。鑄匠每一名一日鑄小錢六百三十個。銼匠每一名一日銼小錢一千二百六十個,一斤銅能鑄造銅錢一百四五十文。而朝廷收購民間的銅每斤給官錢一百九十文,這樣鑄錢,不蝕本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不算鑄造中的損耗和人工,每斤銅朝廷就淨虧損四十文,這個錢,在朱載坖看來,那還是不鑄罷了。
但是嘉靖還是要繼續鑄錢,嘉靖十九年由於鑄錢所得不償所費,暫時停止鑄錢。嘉靖三十二年令照新式鑄洪武 至正德紀元九號錢,每號一百萬錠,每錠五千文,嘉靖錢一千萬錠, 內工部六分,南京工部四分各分鑄。
自己這位便宜老爹純粹是丹藥上頭了,才能說出這麽離譜的話啊,要鑄造五百五十萬貫銅錢,嘉靖朝最多的一年鑄錢不過四十萬貫,還虧得底褲都沒有了,現在鑄錢九百五十萬貫,把戶部尚書方鈍賣了也搞不出這麽多錢來。
大學士嚴嵩就補鑄錢一事曾上疏言:“戶工二部稱鑄錢1900萬錠,合用工料銀三千二百萬兩有奇,而戶部太倉庫貯銀止有一百五十三萬兩,己自不敷京邊歲用之數,工部節慎庫貯銀止七十萬兩,盡數以鑄錢尚不及十分之一。”
在嚴嵩、方鈍等人的極力勸阻下,嘉靖才放棄了這一不切實際的幻想。
同時在朱載坖的多次上疏請求哭窮的情況下,嘉靖終於答應給朱載坖支付一部分歲祿,這一部分是多少呢?嘉靖有上諭:令以三千石折三成以錢支給。
朱載坖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了,一般不是折銀就是折鈔,怎麽折錢支給了。
朱載坖於是將此事告知李春芳等講官,李春芳笑著問道:“折錢豈不是好事,難不成殿下想要折鈔?”
朱載坖趕緊把頭搖的跟電風扇一樣,大明寶鈔,狗都不用啊!早在正統年間“銀一兩當鈔千餘貫,每鈔一貫,折銅錢二文。寶鈔已經跟廢紙一樣了,國家開支不是白銀就是糧食布匹絲綢等物。
給他折鈔,還不如不給呢。但是據朱載坖所知,大明鑄錢不多,和兩宋完全無法相比,可以這麽說,大明民間的錢荒,比之兩宋更加嚴重。
大明的鑄錢,是個很奇怪的奇怪的事情,太祖即位鑄洪武通寶錢,後為推行大明寶鈔,而於洪武八年三月辛巳罷寶源局鑄錢。由此直到洪武末期,寶源局不再鑄錢,隻是各布政司繼續鼓鑄,隻是時鑄時罷。
洪武二十六年,禁止銅錢的流通,多半洪武在位時期不再鑄錢。洪武年間,大明鑄錢多少呢?按照戶部的記載,洪武 時天下共開錢爐三百二十五座,歲鑄錢一萬八千九百四十一萬四千八百文,也就是說,洪武年間,大明每年鑄錢一百八十萬貫。
這個數字多嗎?北宋鑄錢的巔峰是宋神宗元豐三年,歲鑄錢五百餘萬貫,正常也在兩百到三百萬貫之間,大明的這點鑄錢量,根本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何況還是時鑄時罷。
洪武二十六年停鑄銅錢後,直到永樂六年才開始重新鑄錢,直到宣德十年再次停鑄,每歲鑄錢已經不及洪武年間。宣德十年停止鑄錢,正統初年到弘治十五年一度中止鑄錢達六七十年之久。孝宗雖然恢複了銅錢鑄造,但是每歲鑄錢很少,根本不值一提。
到了本朝,又重新開始大規模鑄錢,嘉靖六年奏準鑄造嘉靖通寶錢18,830,400文,南京寶源局鑄造22,660,800文,一共南北兩京鑄造四十萬貫錢,不但比北宋少,就是比之國初,也是大大不如。
而且這些鑄造的銅錢並不流通,嘉靖有上諭:令工部查照永樂、宣 德年間事例於直隸並河南、閩廣鑄造嘉靖通寶解京,貯內府司鑰庫。這些銅錢被儲藏在內庫,這次撥給朱載坖的,應該也就是這批銅錢。
後來連每年四十萬貫都無法鑄造,因為鑄造銅錢,得不償失,準工部尚書奏請,暫行停止鑄錢。到現在大明也都沒有全麵恢複鑄錢。
朱載坖問道:“李學士,孤聽說北宋鑄錢,還頗有錢息,朝廷每歲可以從中獲利,為何本朝鑄錢,還要蝕本?”
李春芳無奈的說道:“然鑄之大患在無銅。”沒有鑄錢所需要的材料,是大明不願鑄錢的根本原因。
大明鑄錢缺銅是普遍存在的。產銅的地域有限,而且時鑄時罷,銅礦的利用不足。
銅礦不但產地有限,而且大明絕大多數皇帝深受儒家重農思想的影響,將征收賦稅作為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對開礦認識不足。加之明初推行寶鈔,重點亦不在銅錢,所以當有官員或百姓請 求開礦采銅時,皇帝多以國家利不在此,而反對開礦逐利。隻有在正統中後期,寶鈔不行,國家決心重整錢法時,才又重視開礦,但也是時開時罷。沒有足夠的銅用來鑄錢是一直困擾著大明朝廷的問題,而這也是大明銅錢鑄造數量不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直到本朝,才真的將鑄錢當做一件大事來做,原因也很簡單,寶鈔已經徹底被廢棄,無法使用。由於寶鈔已基本退出流通領域,寶鈔隻具有象征意義,征收時雖還有錢鈔等名稱,但實際征收的卻是銀和錢了。嘉靖朝實際流通的貨幣隻有銀和錢兩種。嘉靖朝大肆整頓錢法,似乎是要推行一種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貨幣製度。
但是實際上,卻是很難執行,首先是鑄錢的材料缺乏,之前的鑄錢,多用青銅,但是到嘉靖朝開始改用黃銅。工部就條議稱:“鑄錢必用水錫者,以銅性燥烈, 非用錫引則積角不整,字畫不明,倘有四火黃銅則水錫乃必需之物。”
每一斤銅要加二兩好錫,在生產上鑄錢銅一斤鑄小錢一百六十文。鑄匠每一名一日鑄小錢六百三十個。銼匠每一名一日銼小錢一千二百六十個,一斤銅能鑄造銅錢一百四五十文。而朝廷收購民間的銅每斤給官錢一百九十文,這樣鑄錢,不蝕本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不算鑄造中的損耗和人工,每斤銅朝廷就淨虧損四十文,這個錢,在朱載坖看來,那還是不鑄罷了。
但是嘉靖還是要繼續鑄錢,嘉靖十九年由於鑄錢所得不償所費,暫時停止鑄錢。嘉靖三十二年令照新式鑄洪武 至正德紀元九號錢,每號一百萬錠,每錠五千文,嘉靖錢一千萬錠, 內工部六分,南京工部四分各分鑄。
自己這位便宜老爹純粹是丹藥上頭了,才能說出這麽離譜的話啊,要鑄造五百五十萬貫銅錢,嘉靖朝最多的一年鑄錢不過四十萬貫,還虧得底褲都沒有了,現在鑄錢九百五十萬貫,把戶部尚書方鈍賣了也搞不出這麽多錢來。
大學士嚴嵩就補鑄錢一事曾上疏言:“戶工二部稱鑄錢1900萬錠,合用工料銀三千二百萬兩有奇,而戶部太倉庫貯銀止有一百五十三萬兩,己自不敷京邊歲用之數,工部節慎庫貯銀止七十萬兩,盡數以鑄錢尚不及十分之一。”
在嚴嵩、方鈍等人的極力勸阻下,嘉靖才放棄了這一不切實際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