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在萬壽宮內,也在苦思冥想怎麽讓自己老爹坐穩太廟的位置,倒不是嘉靖真的覺得太廟的風水好,一定要把自己老爹的神主牌放進去,其實還是大禮議的延續。
迴到嘉靖繼位時,楊廷和作為遺詔的起草人,對遺詔的理解是:嘉靖作為興獻王之子,依照倫序可以為孝宗之後,並按 照祖訓“兄終弟及”即皇帝位。楊廷和認為“倫序”隻是為人後的條件,嗣皇帝位唯一“合禮”的方式是為孝宗後,為孝宗後嗣方能入繼大統。
也就是所謂的繼統必繼嗣,嘉靖是絕不能接受的。
大禮派的邏輯是,如果出現先君死而無子的情況, 為了保證大宗不絕,小宗必須以支子過繼為大宗之後,承大宗之重。為人後的最意義在於承大宗之重。因此世宗要承大宗之重,就必須以“為人後”的成為大宗的一員,也就是成為孝宗之子。“嗣先君者, 未嚐不稱嗣”,若以帝統為大宗,則嘉靖想要“入繼 帝統”就必須“為人後”。以孝宗兒子的身份入繼大統。
為此,楊廷和在嘉靖與所後、本生關係的安排上嚴格依照世宗為人後之後的倫理關係。稱孝宗為皇考,興獻王為皇叔父,武宗為皇兄,甚至特意過繼崇仁王之子使之為興獻王之後使興獻王之嗣不絕,以伸世宗之於本生父母之親情。
但是嘉靖顯然不能接受楊廷和的這個安排。在他看來,天子諸侯之位的繼承法是父死子立加兄終弟及,即按照血緣親疏之 “倫序”來傳承。天子無宗法(大宗小宗尊卑之別),隻有倫序(血緣之親疏遠近)。因此嘉靖無需“為人後”入繼太祖之宗支,隻需要憑借自己在太祖家族中的倫序就可以繼承大統。
這也就是嘉靖一直宣稱:今大明之天下,乃太祖、成祖之天下的原因。他的意思很簡單,他之所以能繼位,是因為自己的血緣關係足夠近,而不是因為自己給孝宗當了兒子。
也就是所謂的繼統不繼嗣。
因為在嘉靖的眼裏,孝宗一脈由於武宗無子已經絕支了。為此,嘉靖的金牌打手張璁提出了一套天子無宗的理論。認為按宗法,別子為祖,繼別為宗。蓋繼天子者,世為天子;繼諸侯者,世為諸侯; 其他子為別子。為祖者,為始祖也,繼別子後者方為宗。是故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故天子無宗,諸侯亦無宗。大統為天下之公器與嗣無關,支持嘉靖的繼統不繼嗣。
張璁、方獻夫的這個理論也是嘉靖一直堅持的,他之所以一定要把自己老爹移進太廟也就是這個原因,把睿宗移入太廟,從宗法上說,自己的老爹和孝宗都是憲宗皇帝的兒子,都具備合法性,自己繼統的合法性來自於自己老爹,而非來自於孝宗。
所以對於稱宗入廟,嘉靖是誌在必得,在所不惜的。
嘉靖自己也為此很傷腦筋,問黃錦道:“惟中那邊有消息嗎?”
黃錦搖搖頭說道:“皇爺,老奴看嚴閣老最近也是愁眉不展,極為苦惱的。”
嘉靖歎了一口氣,這事要是好辦,也不至於二十多年辦不成了,雖然看起來現在隻差兩步,可是這兩步可不好完成,祧一位皇帝出廟,沒有合理的理由是說不過去的。
黃錦見嘉靖這般苦惱,說道:“陛下,要不然問問裕王。”
嘉靖本想拒絕,裕王一個黃口孺子,這種事情豈是他能參與的,但是轉念一想,裕王最近的表現確實不俗,嘉靖於是說道:“那黃伴你悄悄的去問裕王,勿要為人知。”
嘉靖並不認為裕王能夠給出什麽有建設性的意見,但是還是對裕王抱有一點希望,畢竟他的講官高拱可是鄉試禮經經魁,對於禮製那可算得上精通,裕王說不定能夠提出一些有意義的東西。
豈是最近朱載坖一直在思考這件事情,按照軌跡,最終睿宗獻皇帝還是能稱宗袱廟的,隻是被祧出去的是仁宗,按說,本不該祧仁宗的,因為孝宗、睿宗是兄弟,才八世,但嘉靖非讓他爹享受單間,來個兄弟異昭穆,就成了九世,仁宗隻有被祧了。
在朱載坖看來,反正總歸有人被祧,祧仁宗不如祧英宗,瓦剌留學生有什麽臉留在大明太廟裏接受後代的供奉,因為隻有他有留學經曆嗎?
但是要祧一位皇帝出太廟,那可是需要非常充分的理由的,嘉靖的兄弟異昭穆之製,雖然可笑,但是畢竟算是邏輯和禮法上說得通,自己想要祧英宗出去,必須也要有能夠說服嘉靖的理由。
最近朱載坖惡補禮法,尋找能夠支持自己的論據。還別說,還真讓他理出了一點頭緒。
首先就是宗廟製度,周秦漢唐,大多實行七廟製,如周禮就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兩漢時期宗廟多變,但是大體上實行七廟製,漢元帝時,下詔太上皇廟、孝惠廟親盡迭毀,保留高、文、景、武、昭、皇考、宣帝七廟,但建昭三年,元帝又將武帝廟升為不毀廟,世世祭祀,至此,西漢“一祖,二宗,四親廟”的七廟製度正式形成。
說明至少在兩漢,還是遵守祖有德而宗有功的原則,比如惠帝,很明顯就不屬於宗有功的原則,故而沒有建廟。同時關於嘉靖提出的兄弟異昭穆的說法,其實也是站不住腳的。
禮記有載: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昭穆之製很明確就是父子輩分,兄弟之間是肯定談不上異昭穆的。
《周禮·小宗伯》:“辨廟祧之昭穆。”鄭玄注:“祧,遷主所藏之廟。自始祖之後,父曰昭,子曰穆。”說得也很清楚,隻有父子之間可以形成昭穆關係,沒有兄弟間的昭穆關係。
《春秋正義》躋魯僖宮雲:禮,父子異昭穆,兄弟同昭穆。
所謂兄弟異昭穆,乃是北宋為了解決太祖、太宗兩人關係而強行搞出來的說法,而且宋人自己都沒有采用,後來大宋的宗廟裏仍然是請太祖、太宗依典禮同位異坐,皇帝在太祖麵前仍稱孝子。真宗采納了禮官的建議,把太祖、太宗視為同昭穆。
宋人都不用的東西,嘉靖怎麽解釋的通。
迴到嘉靖繼位時,楊廷和作為遺詔的起草人,對遺詔的理解是:嘉靖作為興獻王之子,依照倫序可以為孝宗之後,並按 照祖訓“兄終弟及”即皇帝位。楊廷和認為“倫序”隻是為人後的條件,嗣皇帝位唯一“合禮”的方式是為孝宗後,為孝宗後嗣方能入繼大統。
也就是所謂的繼統必繼嗣,嘉靖是絕不能接受的。
大禮派的邏輯是,如果出現先君死而無子的情況, 為了保證大宗不絕,小宗必須以支子過繼為大宗之後,承大宗之重。為人後的最意義在於承大宗之重。因此世宗要承大宗之重,就必須以“為人後”的成為大宗的一員,也就是成為孝宗之子。“嗣先君者, 未嚐不稱嗣”,若以帝統為大宗,則嘉靖想要“入繼 帝統”就必須“為人後”。以孝宗兒子的身份入繼大統。
為此,楊廷和在嘉靖與所後、本生關係的安排上嚴格依照世宗為人後之後的倫理關係。稱孝宗為皇考,興獻王為皇叔父,武宗為皇兄,甚至特意過繼崇仁王之子使之為興獻王之後使興獻王之嗣不絕,以伸世宗之於本生父母之親情。
但是嘉靖顯然不能接受楊廷和的這個安排。在他看來,天子諸侯之位的繼承法是父死子立加兄終弟及,即按照血緣親疏之 “倫序”來傳承。天子無宗法(大宗小宗尊卑之別),隻有倫序(血緣之親疏遠近)。因此嘉靖無需“為人後”入繼太祖之宗支,隻需要憑借自己在太祖家族中的倫序就可以繼承大統。
這也就是嘉靖一直宣稱:今大明之天下,乃太祖、成祖之天下的原因。他的意思很簡單,他之所以能繼位,是因為自己的血緣關係足夠近,而不是因為自己給孝宗當了兒子。
也就是所謂的繼統不繼嗣。
因為在嘉靖的眼裏,孝宗一脈由於武宗無子已經絕支了。為此,嘉靖的金牌打手張璁提出了一套天子無宗的理論。認為按宗法,別子為祖,繼別為宗。蓋繼天子者,世為天子;繼諸侯者,世為諸侯; 其他子為別子。為祖者,為始祖也,繼別子後者方為宗。是故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故天子無宗,諸侯亦無宗。大統為天下之公器與嗣無關,支持嘉靖的繼統不繼嗣。
張璁、方獻夫的這個理論也是嘉靖一直堅持的,他之所以一定要把自己老爹移進太廟也就是這個原因,把睿宗移入太廟,從宗法上說,自己的老爹和孝宗都是憲宗皇帝的兒子,都具備合法性,自己繼統的合法性來自於自己老爹,而非來自於孝宗。
所以對於稱宗入廟,嘉靖是誌在必得,在所不惜的。
嘉靖自己也為此很傷腦筋,問黃錦道:“惟中那邊有消息嗎?”
黃錦搖搖頭說道:“皇爺,老奴看嚴閣老最近也是愁眉不展,極為苦惱的。”
嘉靖歎了一口氣,這事要是好辦,也不至於二十多年辦不成了,雖然看起來現在隻差兩步,可是這兩步可不好完成,祧一位皇帝出廟,沒有合理的理由是說不過去的。
黃錦見嘉靖這般苦惱,說道:“陛下,要不然問問裕王。”
嘉靖本想拒絕,裕王一個黃口孺子,這種事情豈是他能參與的,但是轉念一想,裕王最近的表現確實不俗,嘉靖於是說道:“那黃伴你悄悄的去問裕王,勿要為人知。”
嘉靖並不認為裕王能夠給出什麽有建設性的意見,但是還是對裕王抱有一點希望,畢竟他的講官高拱可是鄉試禮經經魁,對於禮製那可算得上精通,裕王說不定能夠提出一些有意義的東西。
豈是最近朱載坖一直在思考這件事情,按照軌跡,最終睿宗獻皇帝還是能稱宗袱廟的,隻是被祧出去的是仁宗,按說,本不該祧仁宗的,因為孝宗、睿宗是兄弟,才八世,但嘉靖非讓他爹享受單間,來個兄弟異昭穆,就成了九世,仁宗隻有被祧了。
在朱載坖看來,反正總歸有人被祧,祧仁宗不如祧英宗,瓦剌留學生有什麽臉留在大明太廟裏接受後代的供奉,因為隻有他有留學經曆嗎?
但是要祧一位皇帝出太廟,那可是需要非常充分的理由的,嘉靖的兄弟異昭穆之製,雖然可笑,但是畢竟算是邏輯和禮法上說得通,自己想要祧英宗出去,必須也要有能夠說服嘉靖的理由。
最近朱載坖惡補禮法,尋找能夠支持自己的論據。還別說,還真讓他理出了一點頭緒。
首先就是宗廟製度,周秦漢唐,大多實行七廟製,如周禮就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兩漢時期宗廟多變,但是大體上實行七廟製,漢元帝時,下詔太上皇廟、孝惠廟親盡迭毀,保留高、文、景、武、昭、皇考、宣帝七廟,但建昭三年,元帝又將武帝廟升為不毀廟,世世祭祀,至此,西漢“一祖,二宗,四親廟”的七廟製度正式形成。
說明至少在兩漢,還是遵守祖有德而宗有功的原則,比如惠帝,很明顯就不屬於宗有功的原則,故而沒有建廟。同時關於嘉靖提出的兄弟異昭穆的說法,其實也是站不住腳的。
禮記有載: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昭穆之製很明確就是父子輩分,兄弟之間是肯定談不上異昭穆的。
《周禮·小宗伯》:“辨廟祧之昭穆。”鄭玄注:“祧,遷主所藏之廟。自始祖之後,父曰昭,子曰穆。”說得也很清楚,隻有父子之間可以形成昭穆關係,沒有兄弟間的昭穆關係。
《春秋正義》躋魯僖宮雲:禮,父子異昭穆,兄弟同昭穆。
所謂兄弟異昭穆,乃是北宋為了解決太祖、太宗兩人關係而強行搞出來的說法,而且宋人自己都沒有采用,後來大宋的宗廟裏仍然是請太祖、太宗依典禮同位異坐,皇帝在太祖麵前仍稱孝子。真宗采納了禮官的建議,把太祖、太宗視為同昭穆。
宋人都不用的東西,嘉靖怎麽解釋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