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巨野之戰
不會點兵,但我依然是大漢戰神 作者:呆呆兩腳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萬大軍匯聚需要一定的時間,等完全集結完畢之後,在洛陽的董仲穎動了。
“從善如流”的董仲穎自然聽取了徐晃的安排,他打算讓自己的軍隊沿著濮水東進,然後尋找機會從兗州渡過黃河,支援黎陽。
隻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本該在黎陽圍城的曹操和袁紹軍隊卻采取了不一樣的行動,他們找到了魯肅在黃河邊的渡船,突然大軍渡過黃河,侵入了兗州的地界,更是利用了濮陽守將宋果的一個疏忽,打下了濮陽。
當睢陽的張白騎得到報告的時候,曹操和袁紹的軍隊早就在濮陽站穩了腳跟,再加上銷聲匿跡許久的劉備突然出現,得到袁術支持的劉備突然進駐了小沛,同時利用他過去的人脈在徐州掀起了動亂。
再加上袁術手下想要進攻廣陵,張白騎現在完全騰不出手去處理濮陽的問題。
她雖然親自出兵小沛,兵力上也遠超過劉備手頭的一萬多人,但是張白騎和劉備野戰了兩場,兩戰雖勝,但是劉備敗而不潰,退而不散,如同一個渣女一樣在沛縣和張白騎死纏爛打了起來。
張白騎進則劉備退,張白騎退則劉備進,張白騎在沛縣大占上風,但是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自己的主力被牢牢糾纏住了。
不過,她還是讓張燕組織了近四萬人,並會同泰山郡的臧霸湊成了五萬大軍,從東麵攻擊袁紹,想要趁他立足未穩之際,複奪濮陽。
當時,袁紹手上大部分的兵力一邊鞏固著濮陽的城防,一邊向西,搶占有利地形,手上可用之兵不足三萬人,而曹操的手下大部分也還未渡江,剩餘的軍隊也在積極南下,並沒有過多的兵力可以援助袁紹。
眾人都勸說袁紹固守濮陽,等自己的大軍迴援,但是袁紹卻拒絕了這樣的提議,反而對眾人說道:“當我們渡過黃河的時候,我們的軍隊就沒有退路了,要麽死,要麽勝。現在董仲穎的大軍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反擊兗州,如果我們被張燕圍困在濮陽,那麽一切都不可為了。”
“張燕並非董仲穎或者張白騎這樣的名將,隻能說的上是良將,過去他在並州的時候,就不是我們的對手,更何況這一次我們用有心算無心,我們準備的充分,張燕準備的匆忙,他怎麽可能是我的對手。隻要擊敗了張燕,那麽我們東麵的威脅就可以解除,我們就可以全力對付董卓了。孫子說:‘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於是袁紹親自率領一萬精銳出戰,更暗使蔣義渠率軍陰跟其後。
袁紹和張燕兩軍相遇於巨野。
張燕未曾想到袁紹會選擇主動迎擊,倉促之間軍隊未能完全展開。
不過張燕也是久經戰場之輩,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果斷率領自己的騎兵向袁紹的軍隊展開衝擊,也讓自己的軍隊有足夠的喘息時間。
袁紹親自率領大戟士頂著了張燕,等到張燕的騎兵衝不動的時候,隨著一聲令下,左右兩翼的袁軍萬箭齊發,徹底射亂了張燕的軍隊。
袁尚、袁譚兩人各自帶領三千大軍,從左右兩翼夾擊張燕。
為了在自己的父親麵前展現自己的能力,袁尚和袁譚兩人奮力拚殺,徹底衝亂了張燕的軍隊,袁尚更是英勇非凡,手持雙刀將李大目斬於馬下。
如果是過去的黑山黃巾,在這樣的情況下或許早就崩潰了,但是現在張燕的手下可是經過秦王“洗禮”過的“黃巾”,隊伍中更有不少隊將過去在近衛騎兵隊“進修”過,盡管戰場上的情況很是不利,但是張燕的軍隊依然還沒有潰散。
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數較少的袁紹軍隊漸漸落入了下風之中。
審配一把拉住袁紹對他說:“我軍兵寡而賊軍兵多,我軍士氣高昂而賊軍士氣低下,賊軍雖然人多勢眾但勇猛不如我們,所以我們利於速戰速決,而賊軍利於緩慢戰鬥。現在我們和賊軍相持,一時之間沒有分出勝負,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必然會變得越發的不妙。”
“現在濮陽依然在我們手上,我們迅猛的攻擊已經讓賊軍膽寒,現在正是我們撤退的大好時機,不僅軍隊可以保全,我們戰鬥的目的也可以達到,您的威名也會響徹天下。”
袁紹甩開了審配說:“張燕的軍隊潰而不敗,這豈是過去的黃巾這樣的烏合之眾?如果我們現在撤退,恐怕不久之後張燕必然會重新聚集軍隊,複攻濮陽,那時候我們之前的所做所為就完全浪費了。如果董仲穎這時候再向西攻打我們,我們就陷入了腹背受敵的情況了。”
“現在我們的軍隊感覺到困難,張燕的軍隊也同樣感覺到困難,兩軍相持,最後贏下來的必然是意誌堅定之人,我們軍隊渡過黃河已經進入了死敵了,而張燕的軍隊則還有退路,他們求戰的心情必然不會超過我等,作戰的意誌也不會超過我們。”
於是,袁紹親自脫去盔甲,素衣拔劍,鼓舞著自己的軍隊,看到袁紹如此奮不顧身,袁軍眾將得到鼓舞,奮力死戰,擊退了張燕。
張燕兵敗巨野,他率領軍隊往金鄉撤退,想要在金鄉重振旗鼓。
結果他的軍隊撤到半途,卻遭受到了蔣義渠的截擊,張燕軍隊損失慘重,不敢繼續向東迴徐州,隻能帶著殘軍向南,和張白騎匯合。
臧霸的軍隊也沒有好到什麽地方去,夏侯淵采用了郭嘉的計策,率領三千軍隊,奔襲徐州,在濟北成功襲擊臧霸的軍隊。
亂軍之中,夏侯淵親自率領軍隊,直趨臧霸中軍,臧霸手下的泰山郡兵一片混亂,夏侯淵斬殺宋果,打破臧霸。
經此一役,臧霸率軍撤迴泰山之上,不再複進。
隨後趁此機會,袁紹讓自己的次子袁煕帶兵東進,想要擴大地盤。隻是很快他的東進計劃停止了,因為董仲穎來了。
“從善如流”的董仲穎自然聽取了徐晃的安排,他打算讓自己的軍隊沿著濮水東進,然後尋找機會從兗州渡過黃河,支援黎陽。
隻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本該在黎陽圍城的曹操和袁紹軍隊卻采取了不一樣的行動,他們找到了魯肅在黃河邊的渡船,突然大軍渡過黃河,侵入了兗州的地界,更是利用了濮陽守將宋果的一個疏忽,打下了濮陽。
當睢陽的張白騎得到報告的時候,曹操和袁紹的軍隊早就在濮陽站穩了腳跟,再加上銷聲匿跡許久的劉備突然出現,得到袁術支持的劉備突然進駐了小沛,同時利用他過去的人脈在徐州掀起了動亂。
再加上袁術手下想要進攻廣陵,張白騎現在完全騰不出手去處理濮陽的問題。
她雖然親自出兵小沛,兵力上也遠超過劉備手頭的一萬多人,但是張白騎和劉備野戰了兩場,兩戰雖勝,但是劉備敗而不潰,退而不散,如同一個渣女一樣在沛縣和張白騎死纏爛打了起來。
張白騎進則劉備退,張白騎退則劉備進,張白騎在沛縣大占上風,但是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自己的主力被牢牢糾纏住了。
不過,她還是讓張燕組織了近四萬人,並會同泰山郡的臧霸湊成了五萬大軍,從東麵攻擊袁紹,想要趁他立足未穩之際,複奪濮陽。
當時,袁紹手上大部分的兵力一邊鞏固著濮陽的城防,一邊向西,搶占有利地形,手上可用之兵不足三萬人,而曹操的手下大部分也還未渡江,剩餘的軍隊也在積極南下,並沒有過多的兵力可以援助袁紹。
眾人都勸說袁紹固守濮陽,等自己的大軍迴援,但是袁紹卻拒絕了這樣的提議,反而對眾人說道:“當我們渡過黃河的時候,我們的軍隊就沒有退路了,要麽死,要麽勝。現在董仲穎的大軍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反擊兗州,如果我們被張燕圍困在濮陽,那麽一切都不可為了。”
“張燕並非董仲穎或者張白騎這樣的名將,隻能說的上是良將,過去他在並州的時候,就不是我們的對手,更何況這一次我們用有心算無心,我們準備的充分,張燕準備的匆忙,他怎麽可能是我的對手。隻要擊敗了張燕,那麽我們東麵的威脅就可以解除,我們就可以全力對付董卓了。孫子說:‘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於是袁紹親自率領一萬精銳出戰,更暗使蔣義渠率軍陰跟其後。
袁紹和張燕兩軍相遇於巨野。
張燕未曾想到袁紹會選擇主動迎擊,倉促之間軍隊未能完全展開。
不過張燕也是久經戰場之輩,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果斷率領自己的騎兵向袁紹的軍隊展開衝擊,也讓自己的軍隊有足夠的喘息時間。
袁紹親自率領大戟士頂著了張燕,等到張燕的騎兵衝不動的時候,隨著一聲令下,左右兩翼的袁軍萬箭齊發,徹底射亂了張燕的軍隊。
袁尚、袁譚兩人各自帶領三千大軍,從左右兩翼夾擊張燕。
為了在自己的父親麵前展現自己的能力,袁尚和袁譚兩人奮力拚殺,徹底衝亂了張燕的軍隊,袁尚更是英勇非凡,手持雙刀將李大目斬於馬下。
如果是過去的黑山黃巾,在這樣的情況下或許早就崩潰了,但是現在張燕的手下可是經過秦王“洗禮”過的“黃巾”,隊伍中更有不少隊將過去在近衛騎兵隊“進修”過,盡管戰場上的情況很是不利,但是張燕的軍隊依然還沒有潰散。
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數較少的袁紹軍隊漸漸落入了下風之中。
審配一把拉住袁紹對他說:“我軍兵寡而賊軍兵多,我軍士氣高昂而賊軍士氣低下,賊軍雖然人多勢眾但勇猛不如我們,所以我們利於速戰速決,而賊軍利於緩慢戰鬥。現在我們和賊軍相持,一時之間沒有分出勝負,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必然會變得越發的不妙。”
“現在濮陽依然在我們手上,我們迅猛的攻擊已經讓賊軍膽寒,現在正是我們撤退的大好時機,不僅軍隊可以保全,我們戰鬥的目的也可以達到,您的威名也會響徹天下。”
袁紹甩開了審配說:“張燕的軍隊潰而不敗,這豈是過去的黃巾這樣的烏合之眾?如果我們現在撤退,恐怕不久之後張燕必然會重新聚集軍隊,複攻濮陽,那時候我們之前的所做所為就完全浪費了。如果董仲穎這時候再向西攻打我們,我們就陷入了腹背受敵的情況了。”
“現在我們的軍隊感覺到困難,張燕的軍隊也同樣感覺到困難,兩軍相持,最後贏下來的必然是意誌堅定之人,我們軍隊渡過黃河已經進入了死敵了,而張燕的軍隊則還有退路,他們求戰的心情必然不會超過我等,作戰的意誌也不會超過我們。”
於是,袁紹親自脫去盔甲,素衣拔劍,鼓舞著自己的軍隊,看到袁紹如此奮不顧身,袁軍眾將得到鼓舞,奮力死戰,擊退了張燕。
張燕兵敗巨野,他率領軍隊往金鄉撤退,想要在金鄉重振旗鼓。
結果他的軍隊撤到半途,卻遭受到了蔣義渠的截擊,張燕軍隊損失慘重,不敢繼續向東迴徐州,隻能帶著殘軍向南,和張白騎匯合。
臧霸的軍隊也沒有好到什麽地方去,夏侯淵采用了郭嘉的計策,率領三千軍隊,奔襲徐州,在濟北成功襲擊臧霸的軍隊。
亂軍之中,夏侯淵親自率領軍隊,直趨臧霸中軍,臧霸手下的泰山郡兵一片混亂,夏侯淵斬殺宋果,打破臧霸。
經此一役,臧霸率軍撤迴泰山之上,不再複進。
隨後趁此機會,袁紹讓自己的次子袁煕帶兵東進,想要擴大地盤。隻是很快他的東進計劃停止了,因為董仲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