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1章 齊王返京
重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作者:紅黑色的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青州大雨,旱情逐漸緩解,不僅如此,周孚三人也在臨濟以及青州各地抓捕有關鹽運的官員以及世家。
隨後,那些官員和世家中人都被交給勞教司,各地駐軍配合勞教司開始驅使這些人恢複青州,修繕水渠,修複道路和城牆。
接著,劉義符再次出手,將一些世家手中的糧食收了上來,充實各郡糧倉,以備不時之需,同時,朝廷的糧草也到了,由於旱情已經緩解,而且劉義符從世家弄到了很多的糧草,所以青州百姓已經度過了難關,但是劉義符還是將朝廷的糧草交給吳諳,因為今年青州大旱,收成大幅下降,所以,冬天百姓的日子不好過,所以這些糧食就成了救命糧。
吳諳帶領青州官員忙碌起來,而這個時候,劉義符接到了聖旨,讓他立刻返迴長安。
吳諳知道,朝中大臣肯定會彈劾齊王,不僅如此,恐怕他也不一定會繼續擔任青州牧了。
隨後,劉義符準備啟程,吳諳前來見劉義符。
“齊王殿下,此次迴京恐怕是兇多吉少。”
“是啊,不過本王不後悔,不這樣,青州百姓就要挨餓了。”
“齊王殿下大義,下官佩服。”
“吳州牧,恐怕你也要動一動了。”
“早有預料,青州旱情如此,下官難辭其咎啊!”
“陛下不會太過為難你的,頂多是平級調動,不必擔心。”
吳諳道:“殿下保重。”
隨後,劉義符率領青龍衛離開臨淄,準備返迴長安。
青龍衛負責護衛的將領道:“殿下密旨。”
這是剛剛八百裏加急傳來的,劉義符接過密旨然後道:“徐將軍,啟程吧,要慢慢走。”
徐將軍道:“殿下,這是為何?”
劉義符道:“陛下的旨意。”
隨後,劉義符將密旨遞給徐將軍,徐將軍看完,道:“末將遵命。”
劉義符明白了劉義隆的意思,就是慢慢走,等迴到長安,就算那些大臣還要發難,但是青州旱情已經基本結束,幾天的大雨緩解了很多,而青州百姓並沒有餓肚子,這都是劉義符的功勞,因此,劉義隆會因此對其從輕發落。
路上,劉義符走走停停,隻要遇到城池就留宿,就這樣,半個月才走出青州。
雖然青龍衛都是平民組成,但是路過的城池內卻有世家,他們將這一消息傳到了長安城。
很快,趁著大朝,有官員再度彈劾齊王劉義符。
“啟稟陛下,青州旱情已經平複,然而齊王殿下卻遲遲不返京,這可是抗旨之罪,還請陛下下旨催促。”
劉義隆麵色不好,但是他很克製,道:“青州大旱,隻有齊王為朕分憂,雖然有些許錯誤,朕以為可功過相抵。”
“陛下,豈能如此,齊王在臨淄及青州各郡隨意調兵,然後大開殺戒,此乃亂國之勢,還請陛下下旨抓捕齊王。”
劉紹站出來道:“爾等還在此大言不慚,青州旱情嚴峻,齊王為青州百姓,不得不如此,爾等還再此攻訐齊王豈有此理。”
“太子殿下此言差矣,世家並無過錯,但齊王殿下不僅奪其糧還殺其人,如果不懲處,恐朝臣不服。”
秦王劉義季起身道:“爾等文官不明就裏就彈劾朝廷王爵,難道以為我大宋律法管不到你們嗎?”
“秦王殿下,你這是強詞奪理,齊王殿下濫殺無辜難道就符合大宋律法了嗎?”
“哼,無辜,那些世家真的無辜嗎?青州百姓遭遇旱災,顆粒無收,而且青州已經開始糧荒,百姓就要餓肚子,而那些世家囤積居奇可稱得上無辜?”
那些大臣一言不發,王華站出來道:“陛下,臣認為齊王殿下不但無罪,還有大功,青州數百萬人口,如果不是齊王殿下,會有多少死於這次旱災!”
這下,那些大臣有些氣憤,但是卻無可反駁,然而也有世家大臣道:“陛下,臣不敢苟同,世家不都是罪孽深重,齊王此舉會導致民怨沸騰,還請陛下三思。”
“陛下,臣認為齊王雖有功績,但是私自調動兵馬殘殺世家,此舉有叛亂嫌疑,陛下不要忘了,齊王殿下身為尚書左仆射,無權調動青州軍,這可是陛下定下的,齊王這是僭越。”
劉義隆有些氣憤,但是沒辦法,世家可以說有罪,但是劉義符調動青州軍確實沒有得到朝廷命令,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這些官員似乎有些太著急了,徐麟給劉義隆出的主意就是讓劉義符慢慢的迴長安,然後朝中也做準備,至少讓劉義符的罪責降到最低。
很快,劉義隆道:“好了,此事先不爭論了,等齊王迴到長安再說,畢竟齊王還是有功勞的,先談論一下青州鹽運和旱情的事吧。”
刑部尚書劉湛道:“陛下,此次青州鹽運之事實在影響惡劣,臣建議徹查全國鹽運衙門,以防青州之事。”
劉義隆想了想道:“可以,這件事刑部和禦史台共同負責,對產鹽州優先調查,要暗中調查,否則看不到真相。”
劉湛和禦史大夫杜充齊聲應和。
隨後,劉義隆又道:“如今青州旱情已過,看來糧食依舊不夠,需要大力推廣馬鈴薯等高產作物,並大力開發江南,荊揚兩州人口增長很快,要加大土地開發,確保糧食充足,同時,戶部要統計各地存糧,以防不時之需。”
餘澋道:“臣遵旨。”
劉義隆道:“此次青州旱情,雖然吳諳並沒有直接過錯,但是前期青州百姓流離失所,他難辭其咎,降職外調,吏部可有建議?”
吏部尚書崔敞起身道:“啟稟陛下,臣以為吳諳可調益州長史,原益州長史到元度可接任青州牧。”
劉義隆想了想,可以,不過劉義隆有些傷感,到元度是已故太尉、驃騎將軍、建昌公到彥之長子,而到彥之是劉義隆愛將,可以在相州病逝,讓劉義隆深感遺憾。
如今吏部提議到元度任青州牧,劉義隆並不反對,於是下令到元度接任青州牧,吳諳調任益州長史。
隨後,那些官員和世家中人都被交給勞教司,各地駐軍配合勞教司開始驅使這些人恢複青州,修繕水渠,修複道路和城牆。
接著,劉義符再次出手,將一些世家手中的糧食收了上來,充實各郡糧倉,以備不時之需,同時,朝廷的糧草也到了,由於旱情已經緩解,而且劉義符從世家弄到了很多的糧草,所以青州百姓已經度過了難關,但是劉義符還是將朝廷的糧草交給吳諳,因為今年青州大旱,收成大幅下降,所以,冬天百姓的日子不好過,所以這些糧食就成了救命糧。
吳諳帶領青州官員忙碌起來,而這個時候,劉義符接到了聖旨,讓他立刻返迴長安。
吳諳知道,朝中大臣肯定會彈劾齊王,不僅如此,恐怕他也不一定會繼續擔任青州牧了。
隨後,劉義符準備啟程,吳諳前來見劉義符。
“齊王殿下,此次迴京恐怕是兇多吉少。”
“是啊,不過本王不後悔,不這樣,青州百姓就要挨餓了。”
“齊王殿下大義,下官佩服。”
“吳州牧,恐怕你也要動一動了。”
“早有預料,青州旱情如此,下官難辭其咎啊!”
“陛下不會太過為難你的,頂多是平級調動,不必擔心。”
吳諳道:“殿下保重。”
隨後,劉義符率領青龍衛離開臨淄,準備返迴長安。
青龍衛負責護衛的將領道:“殿下密旨。”
這是剛剛八百裏加急傳來的,劉義符接過密旨然後道:“徐將軍,啟程吧,要慢慢走。”
徐將軍道:“殿下,這是為何?”
劉義符道:“陛下的旨意。”
隨後,劉義符將密旨遞給徐將軍,徐將軍看完,道:“末將遵命。”
劉義符明白了劉義隆的意思,就是慢慢走,等迴到長安,就算那些大臣還要發難,但是青州旱情已經基本結束,幾天的大雨緩解了很多,而青州百姓並沒有餓肚子,這都是劉義符的功勞,因此,劉義隆會因此對其從輕發落。
路上,劉義符走走停停,隻要遇到城池就留宿,就這樣,半個月才走出青州。
雖然青龍衛都是平民組成,但是路過的城池內卻有世家,他們將這一消息傳到了長安城。
很快,趁著大朝,有官員再度彈劾齊王劉義符。
“啟稟陛下,青州旱情已經平複,然而齊王殿下卻遲遲不返京,這可是抗旨之罪,還請陛下下旨催促。”
劉義隆麵色不好,但是他很克製,道:“青州大旱,隻有齊王為朕分憂,雖然有些許錯誤,朕以為可功過相抵。”
“陛下,豈能如此,齊王在臨淄及青州各郡隨意調兵,然後大開殺戒,此乃亂國之勢,還請陛下下旨抓捕齊王。”
劉紹站出來道:“爾等還在此大言不慚,青州旱情嚴峻,齊王為青州百姓,不得不如此,爾等還再此攻訐齊王豈有此理。”
“太子殿下此言差矣,世家並無過錯,但齊王殿下不僅奪其糧還殺其人,如果不懲處,恐朝臣不服。”
秦王劉義季起身道:“爾等文官不明就裏就彈劾朝廷王爵,難道以為我大宋律法管不到你們嗎?”
“秦王殿下,你這是強詞奪理,齊王殿下濫殺無辜難道就符合大宋律法了嗎?”
“哼,無辜,那些世家真的無辜嗎?青州百姓遭遇旱災,顆粒無收,而且青州已經開始糧荒,百姓就要餓肚子,而那些世家囤積居奇可稱得上無辜?”
那些大臣一言不發,王華站出來道:“陛下,臣認為齊王殿下不但無罪,還有大功,青州數百萬人口,如果不是齊王殿下,會有多少死於這次旱災!”
這下,那些大臣有些氣憤,但是卻無可反駁,然而也有世家大臣道:“陛下,臣不敢苟同,世家不都是罪孽深重,齊王此舉會導致民怨沸騰,還請陛下三思。”
“陛下,臣認為齊王雖有功績,但是私自調動兵馬殘殺世家,此舉有叛亂嫌疑,陛下不要忘了,齊王殿下身為尚書左仆射,無權調動青州軍,這可是陛下定下的,齊王這是僭越。”
劉義隆有些氣憤,但是沒辦法,世家可以說有罪,但是劉義符調動青州軍確實沒有得到朝廷命令,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這些官員似乎有些太著急了,徐麟給劉義隆出的主意就是讓劉義符慢慢的迴長安,然後朝中也做準備,至少讓劉義符的罪責降到最低。
很快,劉義隆道:“好了,此事先不爭論了,等齊王迴到長安再說,畢竟齊王還是有功勞的,先談論一下青州鹽運和旱情的事吧。”
刑部尚書劉湛道:“陛下,此次青州鹽運之事實在影響惡劣,臣建議徹查全國鹽運衙門,以防青州之事。”
劉義隆想了想道:“可以,這件事刑部和禦史台共同負責,對產鹽州優先調查,要暗中調查,否則看不到真相。”
劉湛和禦史大夫杜充齊聲應和。
隨後,劉義隆又道:“如今青州旱情已過,看來糧食依舊不夠,需要大力推廣馬鈴薯等高產作物,並大力開發江南,荊揚兩州人口增長很快,要加大土地開發,確保糧食充足,同時,戶部要統計各地存糧,以防不時之需。”
餘澋道:“臣遵旨。”
劉義隆道:“此次青州旱情,雖然吳諳並沒有直接過錯,但是前期青州百姓流離失所,他難辭其咎,降職外調,吏部可有建議?”
吏部尚書崔敞起身道:“啟稟陛下,臣以為吳諳可調益州長史,原益州長史到元度可接任青州牧。”
劉義隆想了想,可以,不過劉義隆有些傷感,到元度是已故太尉、驃騎將軍、建昌公到彥之長子,而到彥之是劉義隆愛將,可以在相州病逝,讓劉義隆深感遺憾。
如今吏部提議到元度任青州牧,劉義隆並不反對,於是下令到元度接任青州牧,吳諳調任益州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