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3章 青州孔家
重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作者:紅黑色的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紹的奏章很快來到長安,直接送到了天祿閣,劉義隆看完並沒有大發雷霆,他太了解孔家,哪怕一個分支。
雖然想借此進一步打壓孔家,但是作為主家,必然有後手,很大可能牽扯不到主家,但是,劉義隆明白,這件事,主家脫不了幹係。
但是劉紹的奏章中也寫了,現在隻能確定是孔家分支所以,現在隻能先處理了臨濟孔家分支。
劉義隆就在朝堂說了一下,結果反應很大。
很多大臣反對,認為孔家,聖人後代,不可能如此,甚至有人攻擊太子,說太子失德,不尊聖師。
劉義隆徹底忍不住了,當場下旨,臨濟孔家,男丁全部斬首,家眷發配勞教司。
這讓那些大臣徹底坐不住了,紛紛勸諫,甚至有人以死相逼。
劉義康當場就爆發了,和那些大臣爭吵了起來,沒辦法,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孔家地位被抬高。
劉義隆並不是討厭儒家,對孔子他也很敬重,主要孔家後家的所作所為,雖然現在的孔家沒有做出什麽,但是他就是討厭。
不過這件事,讓劉義隆知道,孔家並不安分,隻不過現在沒有抓住孔家的把柄,雖然這次臨濟涉及孔家分支,但是畢竟是分支,所以很難波及整個孔家。
但是,趁著大旱散布謠言,妄圖引起動亂,這個罪名不可能輕饒。
“好了,朝堂之上,如此爭吵,成何體統。”
眾人這才安靜下來,劉義隆接著道:“臨濟孔家雖然是魯縣孔家分支,但是其所作所為令人不齒,但是朝廷威嚴不容挑釁,孔家散布謠言,詆毀朝廷,不可不罰。”
“陛下,孔家散布謠言並沒有實質證據,難道僅憑其他人的說辭就處罰孔家並不合理。”
“陛下,臨濟孔家雖然隻是分支,但是不得不慎重。”
一些大臣依舊不依不饒,劉義宣站出來道:“陛下,孔家子弟散布謠言,無可爭議,臣建議,此舉乃動搖我大宋根基,臣建議夷三族。”
“魯王殿下危言聳聽了吧!”
劉義康憤怒道:“詆毀朝廷,使民心盡失,青州動亂,孔家其心可誅,陛下,臣建議嚴查孔家,是否有通敵嫌疑。”
“楚王殿下,孔家不曾得罪殿下,為何如此針對孔家。”
“哼,孔家得罪的不是本王,是大宋,孔家妄圖顛覆我大宋,此乃造反之舉。”
“你……”
聽著兩名宗室越說越離譜,那些大臣氣憤不已,他們此舉是在維護儒家,並不是要維護孔家,但是他們卻忘了,劉義隆雖然並沒有說打壓儒家,但是可以看出,劉義隆也在抬高其他學派,尤其治國之中,很多都是用法家學說。
劉義隆道:“諸位,孔家不僅散布謠言那麽簡單,孔家在樂安郡大肆收購糧食,難道諸位不知道原因嗎?”
那些大臣不再說什麽,孔家此舉確實不妥,但是也罪不至死,他們認為皇帝又要借機打壓世家,這讓一些世家大臣有些擔心。
劉義隆也有些明白這些大臣的想法,但是劉義隆沒說什麽,畢竟朝中世家大臣還是很多的,至於寒門和普通百姓,還是很難進入朝堂的。
哪怕有寒門或者平民有能力,他們也很難得到升遷,原因很簡單,就算通過科舉,成為進士,沒有人運作也很難進入朝堂,最多外派,而且都不是重要職位,相對來說,寒門的機會還是要大於平民的。
這個時代雖然還沒能形成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但是已經有了苗頭,要不是劉義隆一直打壓、分化、拉攏,恐怕宋國將和唐初一樣,被五姓七望掣肘。
五姓七望指的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
而如今,清河崔氏雖然遭受魏國打擊,但是崔氏在宋國恢複過來,尤其崔晟和崔敞等人的投奔,劉義隆默許下,他們在宋國奪下清河之後,再度恢複清河崔氏,但是如今的清河崔氏和宋國宗室一條心,打壓當地其他世家。
其他世家也都還在,但是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是宋國打壓的對象,至於其他,劉義隆也以安撫拉攏為主,因為劉義隆知道這些家族的底蘊深厚。
劉義隆也知道,世家問題是這個時代難以避免的問題,他也嚐試徹底鏟除世家的威脅,但是世家門閥製度自從東漢開始已經根深蒂固。
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命陳群製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製度,即九品中正製。
本來是用來取代察舉製度的,但事實上,門閥製度的確立,已使九品中正製成為一個政治上的裝飾品。
中正品第唯以血統為準,門第高即獲高品,此時隻須分別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隻不過是例行公事。
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者也。(《晉書·劉毅傳》、《晉書·王沉傳》)
也就是說在劉義隆推行科舉之前,選官隻看家世,雖然科舉現在依舊由世家子弟掌控但是,一些寒門和平民也算是有機會參與一下,畢竟寒門也有一些可以進入朝中為官,雖然重要部門很難進入,但是至少有機會,平民是一點機會都沒有。
畢竟一些寒門如果有一些人脈,加上自身的才華,還有可能出人頭地,但是平民出身最底層,能夠參加科舉的都是少數,更不用說人脈了。
沒辦法,世家在這方麵做到了碾壓,畢竟以前隻有世家子弟才能讀的起書。
要不是劉義隆改進造紙術和印刷術,恐怕連寒門都將失去很多機會。
不過這其中,孔家是個例外,畢竟孔子後人的名頭還是很大的。
其實在宋國,也有當初跟隨南遷的孔家人,也就是因此,後來有了孔家的南北之爭。
其實,這個時候還是以曲阜孔家為正宗,直到南宋時期,開始出現南北之爭,這個時候,隻是一些孔家人南遷,並不是孔家主支南遷。
雖然想借此進一步打壓孔家,但是作為主家,必然有後手,很大可能牽扯不到主家,但是,劉義隆明白,這件事,主家脫不了幹係。
但是劉紹的奏章中也寫了,現在隻能確定是孔家分支所以,現在隻能先處理了臨濟孔家分支。
劉義隆就在朝堂說了一下,結果反應很大。
很多大臣反對,認為孔家,聖人後代,不可能如此,甚至有人攻擊太子,說太子失德,不尊聖師。
劉義隆徹底忍不住了,當場下旨,臨濟孔家,男丁全部斬首,家眷發配勞教司。
這讓那些大臣徹底坐不住了,紛紛勸諫,甚至有人以死相逼。
劉義康當場就爆發了,和那些大臣爭吵了起來,沒辦法,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孔家地位被抬高。
劉義隆並不是討厭儒家,對孔子他也很敬重,主要孔家後家的所作所為,雖然現在的孔家沒有做出什麽,但是他就是討厭。
不過這件事,讓劉義隆知道,孔家並不安分,隻不過現在沒有抓住孔家的把柄,雖然這次臨濟涉及孔家分支,但是畢竟是分支,所以很難波及整個孔家。
但是,趁著大旱散布謠言,妄圖引起動亂,這個罪名不可能輕饒。
“好了,朝堂之上,如此爭吵,成何體統。”
眾人這才安靜下來,劉義隆接著道:“臨濟孔家雖然是魯縣孔家分支,但是其所作所為令人不齒,但是朝廷威嚴不容挑釁,孔家散布謠言,詆毀朝廷,不可不罰。”
“陛下,孔家散布謠言並沒有實質證據,難道僅憑其他人的說辭就處罰孔家並不合理。”
“陛下,臨濟孔家雖然隻是分支,但是不得不慎重。”
一些大臣依舊不依不饒,劉義宣站出來道:“陛下,孔家子弟散布謠言,無可爭議,臣建議,此舉乃動搖我大宋根基,臣建議夷三族。”
“魯王殿下危言聳聽了吧!”
劉義康憤怒道:“詆毀朝廷,使民心盡失,青州動亂,孔家其心可誅,陛下,臣建議嚴查孔家,是否有通敵嫌疑。”
“楚王殿下,孔家不曾得罪殿下,為何如此針對孔家。”
“哼,孔家得罪的不是本王,是大宋,孔家妄圖顛覆我大宋,此乃造反之舉。”
“你……”
聽著兩名宗室越說越離譜,那些大臣氣憤不已,他們此舉是在維護儒家,並不是要維護孔家,但是他們卻忘了,劉義隆雖然並沒有說打壓儒家,但是可以看出,劉義隆也在抬高其他學派,尤其治國之中,很多都是用法家學說。
劉義隆道:“諸位,孔家不僅散布謠言那麽簡單,孔家在樂安郡大肆收購糧食,難道諸位不知道原因嗎?”
那些大臣不再說什麽,孔家此舉確實不妥,但是也罪不至死,他們認為皇帝又要借機打壓世家,這讓一些世家大臣有些擔心。
劉義隆也有些明白這些大臣的想法,但是劉義隆沒說什麽,畢竟朝中世家大臣還是很多的,至於寒門和普通百姓,還是很難進入朝堂的。
哪怕有寒門或者平民有能力,他們也很難得到升遷,原因很簡單,就算通過科舉,成為進士,沒有人運作也很難進入朝堂,最多外派,而且都不是重要職位,相對來說,寒門的機會還是要大於平民的。
這個時代雖然還沒能形成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但是已經有了苗頭,要不是劉義隆一直打壓、分化、拉攏,恐怕宋國將和唐初一樣,被五姓七望掣肘。
五姓七望指的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
而如今,清河崔氏雖然遭受魏國打擊,但是崔氏在宋國恢複過來,尤其崔晟和崔敞等人的投奔,劉義隆默許下,他們在宋國奪下清河之後,再度恢複清河崔氏,但是如今的清河崔氏和宋國宗室一條心,打壓當地其他世家。
其他世家也都還在,但是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是宋國打壓的對象,至於其他,劉義隆也以安撫拉攏為主,因為劉義隆知道這些家族的底蘊深厚。
劉義隆也知道,世家問題是這個時代難以避免的問題,他也嚐試徹底鏟除世家的威脅,但是世家門閥製度自從東漢開始已經根深蒂固。
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命陳群製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製度,即九品中正製。
本來是用來取代察舉製度的,但事實上,門閥製度的確立,已使九品中正製成為一個政治上的裝飾品。
中正品第唯以血統為準,門第高即獲高品,此時隻須分別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隻不過是例行公事。
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者也。(《晉書·劉毅傳》、《晉書·王沉傳》)
也就是說在劉義隆推行科舉之前,選官隻看家世,雖然科舉現在依舊由世家子弟掌控但是,一些寒門和平民也算是有機會參與一下,畢竟寒門也有一些可以進入朝中為官,雖然重要部門很難進入,但是至少有機會,平民是一點機會都沒有。
畢竟一些寒門如果有一些人脈,加上自身的才華,還有可能出人頭地,但是平民出身最底層,能夠參加科舉的都是少數,更不用說人脈了。
沒辦法,世家在這方麵做到了碾壓,畢竟以前隻有世家子弟才能讀的起書。
要不是劉義隆改進造紙術和印刷術,恐怕連寒門都將失去很多機會。
不過這其中,孔家是個例外,畢竟孔子後人的名頭還是很大的。
其實在宋國,也有當初跟隨南遷的孔家人,也就是因此,後來有了孔家的南北之爭。
其實,這個時候還是以曲阜孔家為正宗,直到南宋時期,開始出現南北之爭,這個時候,隻是一些孔家人南遷,並不是孔家主支南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