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6章 拓跋晃的計劃
重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作者:紅黑色的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拓跋崇聽到可以讓魏國更加強大,心裏也是激動萬分,拓跋崇也是有野心的,隻不過他並不覬覦皇位,他想的是輔佐皇帝,名留青史。
可能每個人追求不一樣,有些人野心勃勃,像當初的劉義真,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坐上那個位置,而劉義符就正好相反。
本來劉義符作為長子,是最合法的繼承人,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他讓出了皇位,也成為了劉義隆的心腹大臣,也算是位極人臣。
如今,拓跋崇看到拓跋晃並沒有因為上次戰敗而心灰意冷,依舊雄心壯誌,心裏十分開心,他可不希望大魏皇帝就此放棄,那樣他很可能會想辦法另立新君。
於是,拓跋崇激動道:“陛下,是何事情?”
拓跋晃這個時候道:“爾等先出去,朕有要事和皇叔商議。”
“諾。”
內侍宮女全部離開,拓跋晃道:“皇叔,如今我大魏很多方麵被貴族和世家把控,這次鹽運之事是一個契機,打破這種格局的契機,朕打算等和宋國開始交易細鹽開始之後,以相對低的價格從那些貴族和世家手中收取粗鹽,然後拿到宋國交易,以換取更多的細鹽。”
拓跋崇思索片刻,道:“陛下,雖然此舉有可行性,但是首先,百姓很難吃的起細鹽,同時,如果這樣,會不會受製於宋國,一旦和宋國開戰,細鹽將斷絕,到時候可能會引發混亂。”
拓跋晃道:“不,朕不打算推廣細鹽,細鹽依舊賣給那些貴族和世家,畢竟也隻有他們能夠吃得起,宋國賣給我們的價格並不便宜,我們無法讓百姓吃得起,不過朕打算從那些有鹽的世家手中以細鹽換取粗鹽,不過價格要低,然後將這些粗鹽送到宋國換取細鹽,再賣給世家和貴族。”
拓跋崇想了想,也可以,畢竟隻要不影響魏國統治就可以,百姓並不受到影響,而且朝廷對粗鹽有著嚴格控製,價格並不是很高,那些貴族和世家也不會冒著生命危險高價販鹽。
拓跋崇道:“如果這樣,確實有可行性,不過臣認為應當先和宋國商談,然後再施行。”
拓跋晃道:“這是自然,不過還要麻煩皇叔一趟了。”
拓跋崇道:“臣職責所在,況且此事事關重大,臣必須親自前往。”
拓跋晃道:“皇叔剛剛返迴,又去宋國,會不會被有心人懷疑?”
拓跋崇也想到了這一點,確實是個問題,於是道:“這樣,臣打算第一批細鹽運送迴來,陛下宣布細鹽由朝廷專售後,那些貴族和世家必然反對,臣借機再次前往宋國,以和宋國商議為由去商談粗鹽換細鹽的事情。”
拓跋晃很是滿意,拓跋崇這樣就不會有人懷疑,於是,拓跋晃道:“現在可以派司鹽局的人去宋國了,明日朕在朝會宣布恢複通商,等到第一批細鹽運迴,再宣布成立司鹽局,然後皇叔就可以趁機再去宋國。”
拓跋崇道:“臣遵旨。”
隨後,拓跋崇返迴家中,拓跋晃則暗中下旨,讓司鹽局的人秘密離開平城,前往雲中和宋國交易細鹽。
很快,第一批細鹽成功交易,司鹽局的官員在禁衛騎兵的護送下返迴平城。
自從拓跋晃宣布重開和宋國通商,魏國商人大量湧入宋國,尤其那些世家商人,他們第一時間前往長安準備購買大量細鹽,甚至有人打算囤積一些,畢竟宋魏之間關係很脆弱,一旦爆發戰爭,通商將再次斷絕。
然而等到那些魏國商人來到宋國,他們發現,宋國並不會向他們出售細鹽,不論加多少錢都無濟於事,然而當這些魏國商人失望的時候,得知了一個消息,宋國並不是不賣給魏國細鹽,而是隻和魏國朝廷交易,其他商人隻能購買其他貨物。
很快,消息傳迴魏國,很多貴族和世家感覺很是不滿,於是他們開始向拓跋晃上書。
於是,拓跋晃召開朝會商討。
“陛下,宋國此舉十分不公平,並且臣以為宋國圖謀不軌,妄圖控製我大魏。”
“是啊陛下,如此,通商還有何意義。”
然而,拓跋丕等人卻立刻站出來反駁。
“陛下,臣以為此舉甚好,鹽乃國之根本,臣以為當將我們大魏鹽政全部收歸朝廷。”
此言一出,朝堂上立刻吵成一片,甚至有人直接對著拓跋崇進行彈劾,說其這是他的陰謀。
拓跋晃道:“好了,這並不是皇叔的事,宋國對鹽控製極為嚴格,所以這次宋國才要求隻能和朝廷交易,此事先如此,朕已經下旨建立司鹽局,專門負責此事,並且禁衛派兵護衛。”
“陛下,不妥,禁衛豈可參與商賈之事?”
拓跋晃道:“朕意已決,不過既然諸位對鹽運之事有疑問,那麻煩皇叔再去宋國一趟,看看有沒有迴旋的餘地。”
拓跋崇立刻起身道:“臣遵旨。”
這下那些貴族和世家官員傻眼了,司鹽局就這樣公開了,拓跋崇開迴長安一趟,足以運迴一批私鹽,而這批私鹽跟他們沒有任何關係,這讓他們十分眼色,但是沒有辦法,有禁衛護衛,司鹽局又大部分是宗室和一些中立大臣,這讓他們氣憤不已。
隨後,拓跋崇準備再次前往長安,表麵商議開放出售細鹽,實則商議以粗鹽換細鹽。
而且這次司鹽局官員光明正大的前往,雖然貴族和世家很想往使團安插自己人,但是拓跋崇早有準備,挑選的都是中立大臣。
魏國有一些漢人大臣,他們並不屬於貴族一派,他們一般都是大世家,底蘊深厚,同時,當初他們可是跟隨崔浩的,如今貴族得勢,一些不大不小的世家投靠,但是一些大世家默契的保持中立,不再參與朝中權利爭奪,隻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
很快,拓跋崇再次率領使團出發,依舊前往定襄,然後通知劉義季,在得到迴應後,再次率領使團前往長安,這次劉義季熱情不少,畢竟上次他可知道,魏國購買了很多細鹽,這都是錢,雖然不是他的,但是也是大宋的。
可能每個人追求不一樣,有些人野心勃勃,像當初的劉義真,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坐上那個位置,而劉義符就正好相反。
本來劉義符作為長子,是最合法的繼承人,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他讓出了皇位,也成為了劉義隆的心腹大臣,也算是位極人臣。
如今,拓跋崇看到拓跋晃並沒有因為上次戰敗而心灰意冷,依舊雄心壯誌,心裏十分開心,他可不希望大魏皇帝就此放棄,那樣他很可能會想辦法另立新君。
於是,拓跋崇激動道:“陛下,是何事情?”
拓跋晃這個時候道:“爾等先出去,朕有要事和皇叔商議。”
“諾。”
內侍宮女全部離開,拓跋晃道:“皇叔,如今我大魏很多方麵被貴族和世家把控,這次鹽運之事是一個契機,打破這種格局的契機,朕打算等和宋國開始交易細鹽開始之後,以相對低的價格從那些貴族和世家手中收取粗鹽,然後拿到宋國交易,以換取更多的細鹽。”
拓跋崇思索片刻,道:“陛下,雖然此舉有可行性,但是首先,百姓很難吃的起細鹽,同時,如果這樣,會不會受製於宋國,一旦和宋國開戰,細鹽將斷絕,到時候可能會引發混亂。”
拓跋晃道:“不,朕不打算推廣細鹽,細鹽依舊賣給那些貴族和世家,畢竟也隻有他們能夠吃得起,宋國賣給我們的價格並不便宜,我們無法讓百姓吃得起,不過朕打算從那些有鹽的世家手中以細鹽換取粗鹽,不過價格要低,然後將這些粗鹽送到宋國換取細鹽,再賣給世家和貴族。”
拓跋崇想了想,也可以,畢竟隻要不影響魏國統治就可以,百姓並不受到影響,而且朝廷對粗鹽有著嚴格控製,價格並不是很高,那些貴族和世家也不會冒著生命危險高價販鹽。
拓跋崇道:“如果這樣,確實有可行性,不過臣認為應當先和宋國商談,然後再施行。”
拓跋晃道:“這是自然,不過還要麻煩皇叔一趟了。”
拓跋崇道:“臣職責所在,況且此事事關重大,臣必須親自前往。”
拓跋晃道:“皇叔剛剛返迴,又去宋國,會不會被有心人懷疑?”
拓跋崇也想到了這一點,確實是個問題,於是道:“這樣,臣打算第一批細鹽運送迴來,陛下宣布細鹽由朝廷專售後,那些貴族和世家必然反對,臣借機再次前往宋國,以和宋國商議為由去商談粗鹽換細鹽的事情。”
拓跋晃很是滿意,拓跋崇這樣就不會有人懷疑,於是,拓跋晃道:“現在可以派司鹽局的人去宋國了,明日朕在朝會宣布恢複通商,等到第一批細鹽運迴,再宣布成立司鹽局,然後皇叔就可以趁機再去宋國。”
拓跋崇道:“臣遵旨。”
隨後,拓跋崇返迴家中,拓跋晃則暗中下旨,讓司鹽局的人秘密離開平城,前往雲中和宋國交易細鹽。
很快,第一批細鹽成功交易,司鹽局的官員在禁衛騎兵的護送下返迴平城。
自從拓跋晃宣布重開和宋國通商,魏國商人大量湧入宋國,尤其那些世家商人,他們第一時間前往長安準備購買大量細鹽,甚至有人打算囤積一些,畢竟宋魏之間關係很脆弱,一旦爆發戰爭,通商將再次斷絕。
然而等到那些魏國商人來到宋國,他們發現,宋國並不會向他們出售細鹽,不論加多少錢都無濟於事,然而當這些魏國商人失望的時候,得知了一個消息,宋國並不是不賣給魏國細鹽,而是隻和魏國朝廷交易,其他商人隻能購買其他貨物。
很快,消息傳迴魏國,很多貴族和世家感覺很是不滿,於是他們開始向拓跋晃上書。
於是,拓跋晃召開朝會商討。
“陛下,宋國此舉十分不公平,並且臣以為宋國圖謀不軌,妄圖控製我大魏。”
“是啊陛下,如此,通商還有何意義。”
然而,拓跋丕等人卻立刻站出來反駁。
“陛下,臣以為此舉甚好,鹽乃國之根本,臣以為當將我們大魏鹽政全部收歸朝廷。”
此言一出,朝堂上立刻吵成一片,甚至有人直接對著拓跋崇進行彈劾,說其這是他的陰謀。
拓跋晃道:“好了,這並不是皇叔的事,宋國對鹽控製極為嚴格,所以這次宋國才要求隻能和朝廷交易,此事先如此,朕已經下旨建立司鹽局,專門負責此事,並且禁衛派兵護衛。”
“陛下,不妥,禁衛豈可參與商賈之事?”
拓跋晃道:“朕意已決,不過既然諸位對鹽運之事有疑問,那麻煩皇叔再去宋國一趟,看看有沒有迴旋的餘地。”
拓跋崇立刻起身道:“臣遵旨。”
這下那些貴族和世家官員傻眼了,司鹽局就這樣公開了,拓跋崇開迴長安一趟,足以運迴一批私鹽,而這批私鹽跟他們沒有任何關係,這讓他們十分眼色,但是沒有辦法,有禁衛護衛,司鹽局又大部分是宗室和一些中立大臣,這讓他們氣憤不已。
隨後,拓跋崇準備再次前往長安,表麵商議開放出售細鹽,實則商議以粗鹽換細鹽。
而且這次司鹽局官員光明正大的前往,雖然貴族和世家很想往使團安插自己人,但是拓跋崇早有準備,挑選的都是中立大臣。
魏國有一些漢人大臣,他們並不屬於貴族一派,他們一般都是大世家,底蘊深厚,同時,當初他們可是跟隨崔浩的,如今貴族得勢,一些不大不小的世家投靠,但是一些大世家默契的保持中立,不再參與朝中權利爭奪,隻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
很快,拓跋崇再次率領使團出發,依舊前往定襄,然後通知劉義季,在得到迴應後,再次率領使團前往長安,這次劉義季熱情不少,畢竟上次他可知道,魏國購買了很多細鹽,這都是錢,雖然不是他的,但是也是大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