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章 震驚的餘澋
重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作者:紅黑色的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等待餘澋的時候,劉義隆問道:“紹兒,派到各地的人可信嗎?”
劉紹自信的說道:“放心吧爹,都是東宮的老人,還有暗衛跟著,不會出問題的。”
劉義隆點了點頭,道:“嗯,紹兒,記住要小心世家,那些世家一直都不想就這樣認輸的,以後朕不在了,你要有準備,朕在的時候,能夠壓製他們,但是他們並不是真心低頭的。”
“爹,您說什麽呢,孩兒還小,還需要爹的教誨。”
“紹兒,你記住,你是我劉義隆的兒子,朕希望你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
“爹,孩兒記住了。”
“啟稟陛下,餘尚書到了。”
“讓他進來。”
“諾。”
不一會,餘澋被內侍帶進禦書房,“臣餘澋參見陛下,太子殿下。”
劉紹起身迴禮,劉義隆示意餘澋坐下。
“餘卿,你看看這個。”
餘澋接過劉紹手中的一摞紙,看完兩眼放光,激動道:“陛下,果真如這上麵一樣嗎?”
劉義隆道:“你問太子,他親自負責的。”
餘澋看向劉紹,道:“殿下,這是真的嗎?”
劉紹道:“餘尚書,確實如此。”
餘澋道:“陛下,如此,我大宋百姓將不再挨餓,陛下也不必再為糧草擔心了。”
劉義隆微微一笑,道:“餘卿,朕知道你激動,不過還是坐下說吧。”
餘澋略顯尷尬,坐下後道:“陛下,此物應該盡快推廣,可以給百姓一個選擇,讓北方一些地區的百姓能夠富足很多。”
劉義隆並沒有迴答,而是說:“餘卿,這隻是在長安附近,朕可是在建康、成都和洛陽都有實驗。”
餘澋道:“陛下,其他三地如何?”
劉義隆沒有迴答,劉紹道:“餘尚書,目前正在統計,想必很快就會有結果。”
餘澋很是興奮,“好,好,既然如此,陛下打算何時推廣。”
劉義隆道:“莫急,餘卿,這個可是大事,先不要在傳。”
餘澋點頭,隨後道:“陛下,臣以為,這種作物要和其他糧食一樣,不能讓世家壟斷,也要寫進大宋律。”
劉義隆道:“嗯,朕也是這樣想的,也準備好了,今天叫你來不僅僅是讓你看看,戶部要做好準備,一旦其他三個地方要也像這樣的產量,就可以推廣了。”
餘澋道:“陛下放心,臣一定盡心竭力。”
劉義隆點了點頭,他知道,交給餘澋他會辦好的。
隨後,劉義隆補充道:“對了,此事以後都由太子負責,有問題餘卿就找太子就可以了。”
餘澋道:“臣知道了,對了,陛下,哨站之事已經開始準備了,很快就可以開始了。”
劉義隆道:“嗯,很好,記住,戶部不都是像餘卿這樣的官員,也有一些人總是頂著國庫裏的錢的。”
餘澋道:“陛下,臣知道,不過他們有時候也是有用處的。”
劉義隆知道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貪官什麽時候都有,根本無法避免,但是隻要不過分,有能力,就可以任用。
如今正是用人之際,一些小事無關緊要。
餘澋迴去後,立刻篩選戶部官員,他們很多人都有世家背景,但是也有一部分寒門和平民的子弟,這些才是戶部的主力,他們是能夠幹實事的人,不像那些世家子弟,他們有才華,但是他們卻隻為自己家族謀劃利益。
這也是那些寒門和平民子弟和他們的不同的地方,也是劉義隆願意用這樣的臣子的地方,他們想要出人頭地,必須使出十二分的才華,才有可能出人頭地。
戶部高層都是世家和宗室,不過比較平衡,下麵的各司才是世家爭奪的重點,不過餘澋在戶部的威望極高,同時,左侍郎袁洵可是餘澋重點陪葬的,還是先皇後的族人,也算是宗室一派,所以這讓世家不得不想辦法爭奪各司郎中,妄圖實際掌握戶部。
戶部對宋國太重要了,劉義隆之所以交給餘澋,就是因為餘澋可以壓得住所有人,餘澋雖然也是世家中人,但是,餘澋忠於劉義隆。
現在餘澋也感覺有些力不從心,所以,他培養袁洵,以便以後接替他。
如今袁洵在戶部也有了自己的班底,都是科舉上來的寒門,他們算是投入了他的門下,成為了宗室一派。
此時,建康城外,太子中舍人檀隰也拿著那些收獲的報告激動不已。
“大人,太子殿下知道一定高興。”
檀隰道:“好了,你暫時留在這裏處理善後,本官先返迴長安向太子殿下匯報,還有,帶一些土豆和紅薯,本官帶迴去。”
“諾。”
成都和洛陽也差不多,都差不多收獲完成了,派出的官員也陸續返迴長安。
東宮,幾名官員風塵仆仆返迴,第一時間向劉紹匯報情況。
劉紹越聽越興奮,相對來說,建康周邊土豆產量達到了近八百斤,成都也有六百餘斤,而洛陽和長安差不多,五百餘斤。
這樣的話,江南產量應該更高,這下可以讓更多的人吃飽飯了。
隨後,劉紹進宮麵見劉義隆,當得知建康周邊的土豆紅薯的產量,劉義隆終於放心了,於是他再次叫來了餘澋。
餘澋得知之後,也是大吃一驚,沒想到產量如此之高,其實這也是按照劉義隆給出的方法,才能得到這麽高的產量。
要不是這個時代無法製作出化肥,可能產量會更高而且現在的土豆和後世也有差距。
不過能夠達到這個產量也很不錯了,劉義隆並沒有太貪,於是,他讓戶部準備,然後準備推廣,至少江南還可以再種植一茬,如此高的產量,百姓應當不會太抗拒。
餘澋立刻返迴戶部找袁洵商議,準備調配物資把這兩種作物推廣下去,尤其江南地區,並派人前往嶺南,試著種植土豆和紅薯,並在原本的地方準備開始種植玉米。
不過消息還是沒有隱瞞多久,不少世家得到了新作物的產量,他們開始眼紅,並且打算弄點土豆和紅薯。
然而他們注定會失望的,這東西不可能被他們壟斷。
劉紹自信的說道:“放心吧爹,都是東宮的老人,還有暗衛跟著,不會出問題的。”
劉義隆點了點頭,道:“嗯,紹兒,記住要小心世家,那些世家一直都不想就這樣認輸的,以後朕不在了,你要有準備,朕在的時候,能夠壓製他們,但是他們並不是真心低頭的。”
“爹,您說什麽呢,孩兒還小,還需要爹的教誨。”
“紹兒,你記住,你是我劉義隆的兒子,朕希望你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
“爹,孩兒記住了。”
“啟稟陛下,餘尚書到了。”
“讓他進來。”
“諾。”
不一會,餘澋被內侍帶進禦書房,“臣餘澋參見陛下,太子殿下。”
劉紹起身迴禮,劉義隆示意餘澋坐下。
“餘卿,你看看這個。”
餘澋接過劉紹手中的一摞紙,看完兩眼放光,激動道:“陛下,果真如這上麵一樣嗎?”
劉義隆道:“你問太子,他親自負責的。”
餘澋看向劉紹,道:“殿下,這是真的嗎?”
劉紹道:“餘尚書,確實如此。”
餘澋道:“陛下,如此,我大宋百姓將不再挨餓,陛下也不必再為糧草擔心了。”
劉義隆微微一笑,道:“餘卿,朕知道你激動,不過還是坐下說吧。”
餘澋略顯尷尬,坐下後道:“陛下,此物應該盡快推廣,可以給百姓一個選擇,讓北方一些地區的百姓能夠富足很多。”
劉義隆並沒有迴答,而是說:“餘卿,這隻是在長安附近,朕可是在建康、成都和洛陽都有實驗。”
餘澋道:“陛下,其他三地如何?”
劉義隆沒有迴答,劉紹道:“餘尚書,目前正在統計,想必很快就會有結果。”
餘澋很是興奮,“好,好,既然如此,陛下打算何時推廣。”
劉義隆道:“莫急,餘卿,這個可是大事,先不要在傳。”
餘澋點頭,隨後道:“陛下,臣以為,這種作物要和其他糧食一樣,不能讓世家壟斷,也要寫進大宋律。”
劉義隆道:“嗯,朕也是這樣想的,也準備好了,今天叫你來不僅僅是讓你看看,戶部要做好準備,一旦其他三個地方要也像這樣的產量,就可以推廣了。”
餘澋道:“陛下放心,臣一定盡心竭力。”
劉義隆點了點頭,他知道,交給餘澋他會辦好的。
隨後,劉義隆補充道:“對了,此事以後都由太子負責,有問題餘卿就找太子就可以了。”
餘澋道:“臣知道了,對了,陛下,哨站之事已經開始準備了,很快就可以開始了。”
劉義隆道:“嗯,很好,記住,戶部不都是像餘卿這樣的官員,也有一些人總是頂著國庫裏的錢的。”
餘澋道:“陛下,臣知道,不過他們有時候也是有用處的。”
劉義隆知道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貪官什麽時候都有,根本無法避免,但是隻要不過分,有能力,就可以任用。
如今正是用人之際,一些小事無關緊要。
餘澋迴去後,立刻篩選戶部官員,他們很多人都有世家背景,但是也有一部分寒門和平民的子弟,這些才是戶部的主力,他們是能夠幹實事的人,不像那些世家子弟,他們有才華,但是他們卻隻為自己家族謀劃利益。
這也是那些寒門和平民子弟和他們的不同的地方,也是劉義隆願意用這樣的臣子的地方,他們想要出人頭地,必須使出十二分的才華,才有可能出人頭地。
戶部高層都是世家和宗室,不過比較平衡,下麵的各司才是世家爭奪的重點,不過餘澋在戶部的威望極高,同時,左侍郎袁洵可是餘澋重點陪葬的,還是先皇後的族人,也算是宗室一派,所以這讓世家不得不想辦法爭奪各司郎中,妄圖實際掌握戶部。
戶部對宋國太重要了,劉義隆之所以交給餘澋,就是因為餘澋可以壓得住所有人,餘澋雖然也是世家中人,但是,餘澋忠於劉義隆。
現在餘澋也感覺有些力不從心,所以,他培養袁洵,以便以後接替他。
如今袁洵在戶部也有了自己的班底,都是科舉上來的寒門,他們算是投入了他的門下,成為了宗室一派。
此時,建康城外,太子中舍人檀隰也拿著那些收獲的報告激動不已。
“大人,太子殿下知道一定高興。”
檀隰道:“好了,你暫時留在這裏處理善後,本官先返迴長安向太子殿下匯報,還有,帶一些土豆和紅薯,本官帶迴去。”
“諾。”
成都和洛陽也差不多,都差不多收獲完成了,派出的官員也陸續返迴長安。
東宮,幾名官員風塵仆仆返迴,第一時間向劉紹匯報情況。
劉紹越聽越興奮,相對來說,建康周邊土豆產量達到了近八百斤,成都也有六百餘斤,而洛陽和長安差不多,五百餘斤。
這樣的話,江南產量應該更高,這下可以讓更多的人吃飽飯了。
隨後,劉紹進宮麵見劉義隆,當得知建康周邊的土豆紅薯的產量,劉義隆終於放心了,於是他再次叫來了餘澋。
餘澋得知之後,也是大吃一驚,沒想到產量如此之高,其實這也是按照劉義隆給出的方法,才能得到這麽高的產量。
要不是這個時代無法製作出化肥,可能產量會更高而且現在的土豆和後世也有差距。
不過能夠達到這個產量也很不錯了,劉義隆並沒有太貪,於是,他讓戶部準備,然後準備推廣,至少江南還可以再種植一茬,如此高的產量,百姓應當不會太抗拒。
餘澋立刻返迴戶部找袁洵商議,準備調配物資把這兩種作物推廣下去,尤其江南地區,並派人前往嶺南,試著種植土豆和紅薯,並在原本的地方準備開始種植玉米。
不過消息還是沒有隱瞞多久,不少世家得到了新作物的產量,他們開始眼紅,並且打算弄點土豆和紅薯。
然而他們注定會失望的,這東西不可能被他們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