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元嘉二十五年
重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作者:紅黑色的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劉義隆還是打算明年進行北伐,哪怕拿下一郡也是進步,日積月累早晚可以攻破平城,徹底滅亡魏國。
明年就是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7年,劉義隆記得,這一年,魏國會發生叛亂。
同時,曆史上,這一年劉義季會病逝,不過如今看來應當不會發生這件事,劉義季現在身在軍中,十分自律,他還打算和皇兄一同統一天下名留青史。
還有這一年曆史上胡藩之子胡誕世會在豫章叛亂,打算擁立劉義康為帝,然而如今胡誕世隻不過是一個小吏,而劉義康也不是彭城王。
最主要的是,劉義隆是劉裕欽定的太子,是順位登基,不像曆史上是被托孤大臣擁立為帝,所以劉義隆的合法性讓那些人無法以這個做文章。
還有就是那些藩王,都在朝中為官,沒有封地,更沒有軍隊,隻享受封地的部分賦稅,根本沒有造反的可能,除非發動宮廷政變。
但是長安城不僅有青龍衛,還有暗衛以及城防營,這些可都是皇帝親軍,發動宮廷政變難度極大。
再說,劉義隆對兄弟是真的信任,不僅身居高位,還執掌兵權,但是劉義恭和劉義季二人可是沒有絲毫不臣之心,至於劉義康和劉義宣二人看到劉義隆毎日如此勞累,二人對於皇帝都沒有了想法。
二人至少下值迴家之後不用再考慮朝中之事,而劉義隆卻不行。
都說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卻不盡然,皇帝擁有權力的同時,也要想辦法保住權力。
而且劉義隆還有任務,就是統一,這是劉義隆不能放棄的理想。
哪怕劉義隆想做一個昏君,就這樣偏安一隅,恐怕他麾下文官武將第一個將他廢了。
因為劉裕的遺願就是統一,如果劉義隆不遵從,朝中文武不會同意。
如今劉義隆地位穩固的原因就是他一直在努力統一,而且取得了一定效果,所以,宋國文武一心輔佐劉義隆。
作為文官武將,誰不想名留青史,一旦統一,劉義隆作為皇帝,必然會被曆史銘記,而輔佐他的文官武將也會被著重記錄。
這就是讓這些文武為之奮鬥的目標,這也是劉義隆放心這些大臣的原因。
如今曆史的軌跡已經徹底偏離,所以劉義隆隻能依靠自己和朝中文武,他們既然在曆史上留下姓名,當然都是不簡單的。
好在讓劉義隆擔心的那個曆史上勇武的太武帝已經退位並沉迷修仙,而麵對一個年輕的魏國皇帝,劉義隆還是很有信心的。
不僅如此,如今魏國的實力相比拓跋燾時期已經削弱了很多,原因很簡單,魏國畢竟是少數民族政權,一旦得勢,必將很多人投靠,然而一旦處於弱勢,他們將失去漢族世家的支持。
拓跋晃上台後疏遠那些世家,這就導致那些世家已經有了想法,如今漢族政權宋國勢大,大有氣吞山河之勢,所以那些世家不想日後成為遺臭萬年的漢奸,所以一些世家通過各種渠道聯絡宋國世家,希望以後能夠不被宋國清算,從而保住家族勢力。
很多時候,能夠左右局勢的往往是不起眼的改變,世家的改變,很有可能讓魏國徹底失去爭霸的底蘊,畢竟冀州還是有一些世家的,他們在冀州盤根錯節,不是說清除就能夠清除的。
劉義隆也知道這些事,但是劉義隆並未阻止,畢竟這是在削弱魏國,至於以後,到時候大軍壓境,那些世家隻能乖乖遵從宋國的法律,不過,他們的家族能夠得以保存。
距離元嘉二十五年僅僅不到一個月,劉義隆打算休息一下,將政務交給劉紹,自己帶著後妃前往建康,他準備在建康等候新年到來,同時,通濟渠也通航,劉義隆也該考慮江南運河的修建。
江南水網密集,修建運河就方便多了,而且可以方便南方的發展,劉義隆不想放棄交州和廣州的發展,雖然這兩個州距離長安很遠,但是一旦運河修通,廣州的荔枝通過運河就可以很快運送到長安,這樣,可能以後就不會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了。
很快,劉義隆就動身了,劉紹沒有辦法,誰讓他的父皇有時候確實很任性,讓他很是無奈。
劉義隆離開了,隻帶著後妃,護衛的將領也是宿衛營統領烏潳,連劉鑠都留在了長安負責太子的安危。
兄弟二人相視一笑,很是無奈。
就這樣,劉義隆在渭水畔登船,然後可以一路走水路前往建康。
渭水到洛水,臨近洛陽,劉義隆下令稍作停留,見了洛州牧和洛州都督,交待了一些事情,然後船隊繼續啟航,向建康進發。
劉義隆下令修建的大運河可比原本曆史上的大運河更加堅固,而且運用水泥作為河堤材料,這樣就使得運河堤壩更加堅固。
如今大船航行在運河上,看著兩岸的景象,劉義隆十分感慨,他在後世去過運河,還看過一個有關運河的電視劇,運河不僅僅承載著曆史,還有文化,這些都是華夏瑰寶。
隨著運河南下,景象也隨之不同,不過運河依舊繁忙,不過等到黃河流域隨著冬季封河,運河北段也就不會忙碌了。
運河進入邗溝,這一段已經大不同了,原本那狹小的河道已經拓寬,並且修繕一新。
劉義隆對著青兒等人說道:“你們看到的是運河的繁華,可餘澋看到的是像流水一樣的錢糧。”
青兒道:“陛下,餘大人可是一心為國啊!”
劉義隆道:“我知道,就是感慨一下。”
船隊很快抵達建康,劉義隆也來到建康行宮。
十餘天後,元嘉二十四終於過去,時間來到了元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447年。
劉義隆沒有改元他覺得等一統天下再改元更有意義。
就在這個時候,魏國國內暗流湧動。
曹仆渾,稽胡首領,看著族人以及其他胡人備受壓迫,準備率族人聯合其他胡人反抗魏國的壓迫。
明年就是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7年,劉義隆記得,這一年,魏國會發生叛亂。
同時,曆史上,這一年劉義季會病逝,不過如今看來應當不會發生這件事,劉義季現在身在軍中,十分自律,他還打算和皇兄一同統一天下名留青史。
還有這一年曆史上胡藩之子胡誕世會在豫章叛亂,打算擁立劉義康為帝,然而如今胡誕世隻不過是一個小吏,而劉義康也不是彭城王。
最主要的是,劉義隆是劉裕欽定的太子,是順位登基,不像曆史上是被托孤大臣擁立為帝,所以劉義隆的合法性讓那些人無法以這個做文章。
還有就是那些藩王,都在朝中為官,沒有封地,更沒有軍隊,隻享受封地的部分賦稅,根本沒有造反的可能,除非發動宮廷政變。
但是長安城不僅有青龍衛,還有暗衛以及城防營,這些可都是皇帝親軍,發動宮廷政變難度極大。
再說,劉義隆對兄弟是真的信任,不僅身居高位,還執掌兵權,但是劉義恭和劉義季二人可是沒有絲毫不臣之心,至於劉義康和劉義宣二人看到劉義隆毎日如此勞累,二人對於皇帝都沒有了想法。
二人至少下值迴家之後不用再考慮朝中之事,而劉義隆卻不行。
都說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卻不盡然,皇帝擁有權力的同時,也要想辦法保住權力。
而且劉義隆還有任務,就是統一,這是劉義隆不能放棄的理想。
哪怕劉義隆想做一個昏君,就這樣偏安一隅,恐怕他麾下文官武將第一個將他廢了。
因為劉裕的遺願就是統一,如果劉義隆不遵從,朝中文武不會同意。
如今劉義隆地位穩固的原因就是他一直在努力統一,而且取得了一定效果,所以,宋國文武一心輔佐劉義隆。
作為文官武將,誰不想名留青史,一旦統一,劉義隆作為皇帝,必然會被曆史銘記,而輔佐他的文官武將也會被著重記錄。
這就是讓這些文武為之奮鬥的目標,這也是劉義隆放心這些大臣的原因。
如今曆史的軌跡已經徹底偏離,所以劉義隆隻能依靠自己和朝中文武,他們既然在曆史上留下姓名,當然都是不簡單的。
好在讓劉義隆擔心的那個曆史上勇武的太武帝已經退位並沉迷修仙,而麵對一個年輕的魏國皇帝,劉義隆還是很有信心的。
不僅如此,如今魏國的實力相比拓跋燾時期已經削弱了很多,原因很簡單,魏國畢竟是少數民族政權,一旦得勢,必將很多人投靠,然而一旦處於弱勢,他們將失去漢族世家的支持。
拓跋晃上台後疏遠那些世家,這就導致那些世家已經有了想法,如今漢族政權宋國勢大,大有氣吞山河之勢,所以那些世家不想日後成為遺臭萬年的漢奸,所以一些世家通過各種渠道聯絡宋國世家,希望以後能夠不被宋國清算,從而保住家族勢力。
很多時候,能夠左右局勢的往往是不起眼的改變,世家的改變,很有可能讓魏國徹底失去爭霸的底蘊,畢竟冀州還是有一些世家的,他們在冀州盤根錯節,不是說清除就能夠清除的。
劉義隆也知道這些事,但是劉義隆並未阻止,畢竟這是在削弱魏國,至於以後,到時候大軍壓境,那些世家隻能乖乖遵從宋國的法律,不過,他們的家族能夠得以保存。
距離元嘉二十五年僅僅不到一個月,劉義隆打算休息一下,將政務交給劉紹,自己帶著後妃前往建康,他準備在建康等候新年到來,同時,通濟渠也通航,劉義隆也該考慮江南運河的修建。
江南水網密集,修建運河就方便多了,而且可以方便南方的發展,劉義隆不想放棄交州和廣州的發展,雖然這兩個州距離長安很遠,但是一旦運河修通,廣州的荔枝通過運河就可以很快運送到長安,這樣,可能以後就不會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了。
很快,劉義隆就動身了,劉紹沒有辦法,誰讓他的父皇有時候確實很任性,讓他很是無奈。
劉義隆離開了,隻帶著後妃,護衛的將領也是宿衛營統領烏潳,連劉鑠都留在了長安負責太子的安危。
兄弟二人相視一笑,很是無奈。
就這樣,劉義隆在渭水畔登船,然後可以一路走水路前往建康。
渭水到洛水,臨近洛陽,劉義隆下令稍作停留,見了洛州牧和洛州都督,交待了一些事情,然後船隊繼續啟航,向建康進發。
劉義隆下令修建的大運河可比原本曆史上的大運河更加堅固,而且運用水泥作為河堤材料,這樣就使得運河堤壩更加堅固。
如今大船航行在運河上,看著兩岸的景象,劉義隆十分感慨,他在後世去過運河,還看過一個有關運河的電視劇,運河不僅僅承載著曆史,還有文化,這些都是華夏瑰寶。
隨著運河南下,景象也隨之不同,不過運河依舊繁忙,不過等到黃河流域隨著冬季封河,運河北段也就不會忙碌了。
運河進入邗溝,這一段已經大不同了,原本那狹小的河道已經拓寬,並且修繕一新。
劉義隆對著青兒等人說道:“你們看到的是運河的繁華,可餘澋看到的是像流水一樣的錢糧。”
青兒道:“陛下,餘大人可是一心為國啊!”
劉義隆道:“我知道,就是感慨一下。”
船隊很快抵達建康,劉義隆也來到建康行宮。
十餘天後,元嘉二十四終於過去,時間來到了元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447年。
劉義隆沒有改元他覺得等一統天下再改元更有意義。
就在這個時候,魏國國內暗流湧動。
曹仆渾,稽胡首領,看著族人以及其他胡人備受壓迫,準備率族人聯合其他胡人反抗魏國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