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佛道之爭
重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作者:紅黑色的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拓跋燾臉色十分難看,佛教在魏國已經有很多寺廟,而且僧侶在魏國特權很大,不用賦稅,不用服兵役,寺廟還擁有大量土地,這些土地還雇傭了大量佃農,這些佃農也算是寺廟的財產。
拓跋燾上次對寺廟進行打壓,收迴了一些土地,讓一些僧侶還俗,但是依舊有很多的寺廟和僧侶。
最讓拓跋燾不滿的是,魏國的鮮卑貴族對於佛教越來越篤信,他們不僅經常去寺廟上香,還經常請僧侶頌念佛經。
拓跋燾看著這些貴族,他十分頭疼,又無可奈何,不過拓跋燾又看向了崔浩,崔浩推薦寇謙之給拓跋燾,這讓拓跋燾慢慢的對道教越來越篤信。
道教至少沒像佛教一樣占用魏國的資源,並且同樣可以給百姓提供信仰。
“怎麽,你們還嫌寺廟不夠多嗎?”
“陛下,佛祖可以保佑我大魏千秋萬代。”
“哦,那咱們就不用打仗了,也不用再花錢養兵了,都去拜佛吧。”
“陛下,不可如此,會被佛祖怪罪的。”
“你不怕朕,倒是怕佛祖怪罪嗎?”
“臣不敢。”
拓跋燾皺眉,佛教似乎有淩駕於皇權之上的趨勢。
這個時候崔浩道:“陛下,為何超度亡魂非得去寺廟,道觀同樣可以。”
“崔大人此言差矣,佛家仁慈,必可讓亡魂安息。”
“可笑,道家同樣可以做到,而且如此亂世,道家多有下山救濟百姓之人,而那些寺廟不僅不接濟百姓,反而大肆侵吞土地,收納流民,使我大魏兵員枯竭,實在是罪大惡極。”
“崔大人言過其實了,你如此詆毀佛家,難道不怕佛祖怪罪嗎?”
“你們這些人不僅不為陛下,不為大魏著想,反而在此為寺廟撐腰,為寺廟求取特權,難道寺廟的特權還不夠嗎,難道要讓寺廟的特權淩駕於陛下之上嗎?”
“陛下,崔浩血口噴人,臣等無此意啊!”
“諸位何必如此,如果真無此心,陛下又怎會不查。”
“你……”
“好了,不必再爭論了,傳旨寇謙之,準備在白雲觀為陣亡將士超度。”
“陛下,不可……”
“朕意已決,不必再勸!”
眾位貴族大臣心有不甘,但是拓跋燾已經下旨,他們也無法改變。
散朝之後,他們聚在一起,一人道:“可惡的崔浩,居然蠱惑陛下,如今陛下對道教十分篤信,恐怕不是好事。”
“嗯,隻有佛教才可以幫助陛下,幫助大魏,必須想辦法讓陛下改變主意。”
“以在下愚見,不如解決崔浩,這樣才能釜底抽薪。”
“談何容易,崔浩深得陛下信任,豈能輕易解決。”
“這個並不困難,崔浩多次出使宋國,難保留下什麽傳聞,隻要我們從中做些文章也足以讓陛下疑心。”
“嗯,也隻能這樣辦了。”
“對了,在下記得崔浩還負責國史的編纂,本官就不信,他沒有漏洞。”
“嗯,既然這樣,我們就行動起來,不能讓陛下再如此下去了。”
隨後,貴族大臣們行動了起來,首先有人開始聯絡長孫翰,奚斤等一批大臣,他們也算是鮮卑貴族,隻不過和他們理念不同罷了。
“二位大人,說實話,我們都是鮮卑人,那崔浩隻不過是個漢人,陛下卻對他如此信任,這不是好事,可要知道之前他曾多次出使宋國,而且聽說宋帝對其十分欣賞啊!”
長孫翰和奚斤雖然不願和那些貴族一道,但是對於崔浩他們也很不滿,畢竟崔浩隻不過是漢人。
長孫翰二人沒有多想就答應了下來。
三日後,白雲觀,拓跋燾親自為陣亡的魏軍將士上香祈福。
同時,那些貴族也開始準備針對崔浩。
他們一些人開始對崔浩幾次出使宋國跟隨之人進行誘導,還調查崔浩負責編纂的國史。
但是如今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進展。
“哼,這些人,真是豈有此理。”
“無妨,有人可是說了,宋帝可是不止一次拉攏崔浩,他可並沒有拒絕啊!”
“那我們……”
“明日早朝我們就發難,看看他崔浩如何解釋。”
崔浩此時還不知道,一個很大的危機在等待著他。
第二日早朝,拓跋燾剛剛在禦座上坐好,貴族大臣就開始發難。
“啟稟陛下,臣有事稟報,崔浩勾結宋國,肆意打擊我大魏貴族,請陛下為我等做主。”
拓跋燾有些惱怒,這些貴族居然如此大膽,公然詆毀崔浩。
崔浩不緊不慢的道:“陛下,臣並沒有勾結宋國,臣對陛下忠心,蒼天可鑒。”
“崔大人,不知宋帝是否多次拉攏大人,而大人卻沒有推辭。”
拓跋燾都疑惑的看著崔浩,看他如何解釋。
“陛下,宋帝確實拉攏過臣,可是臣是世家中人,宋國並不適合世家生存,臣不會拋棄家族利益投靠宋國的。”
拓跋燾隻是點了點頭,不過心中有了一些警醒,崔浩畢竟是漢人,宋國如今實力強悍,他難免沒有小心思。
“好了,朕相信崔浩,你們不要如此。”
“陛下,崔浩狼子野心,他是漢人根本不和我們鮮卑人一心,陛下明查。”
“夠了,朕說了,崔浩對朕忠心耿耿,不必再說。”
處理了一些政事,拓跋燾宣布散朝。
崔浩迴到家中十分憤怒,“這些貴族,本官已經很忍讓了,居然想將我等置於死地。”
“崔兄,這裏是魏國,是鮮卑人的魏國,崔兄想過沒有,哪怕崔兄為大魏立下不世之功又能怎樣,漢人依舊隻是漢人,成不了鮮卑人。”
崔簡道:“兄長,這些貴族如此,我們就真的要忍氣吞聲嗎?”
“好了,為兄自有應對,這次就讓那些貴族知道我們崔浩不是好惹的。”
崔浩打算反擊,而貴族不甘失敗,打算繼續尋找崔浩的漏洞。
他們打算從崔浩以及其餘和崔浩交好的世家入手,比如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
這些世家和崔浩走的很近,他們在朝堂也抱成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今魏國世家的勢力極大,盤根錯節,但是畢竟他們隻是漢人,依然要依附魏國。
拓跋燾上次對寺廟進行打壓,收迴了一些土地,讓一些僧侶還俗,但是依舊有很多的寺廟和僧侶。
最讓拓跋燾不滿的是,魏國的鮮卑貴族對於佛教越來越篤信,他們不僅經常去寺廟上香,還經常請僧侶頌念佛經。
拓跋燾看著這些貴族,他十分頭疼,又無可奈何,不過拓跋燾又看向了崔浩,崔浩推薦寇謙之給拓跋燾,這讓拓跋燾慢慢的對道教越來越篤信。
道教至少沒像佛教一樣占用魏國的資源,並且同樣可以給百姓提供信仰。
“怎麽,你們還嫌寺廟不夠多嗎?”
“陛下,佛祖可以保佑我大魏千秋萬代。”
“哦,那咱們就不用打仗了,也不用再花錢養兵了,都去拜佛吧。”
“陛下,不可如此,會被佛祖怪罪的。”
“你不怕朕,倒是怕佛祖怪罪嗎?”
“臣不敢。”
拓跋燾皺眉,佛教似乎有淩駕於皇權之上的趨勢。
這個時候崔浩道:“陛下,為何超度亡魂非得去寺廟,道觀同樣可以。”
“崔大人此言差矣,佛家仁慈,必可讓亡魂安息。”
“可笑,道家同樣可以做到,而且如此亂世,道家多有下山救濟百姓之人,而那些寺廟不僅不接濟百姓,反而大肆侵吞土地,收納流民,使我大魏兵員枯竭,實在是罪大惡極。”
“崔大人言過其實了,你如此詆毀佛家,難道不怕佛祖怪罪嗎?”
“你們這些人不僅不為陛下,不為大魏著想,反而在此為寺廟撐腰,為寺廟求取特權,難道寺廟的特權還不夠嗎,難道要讓寺廟的特權淩駕於陛下之上嗎?”
“陛下,崔浩血口噴人,臣等無此意啊!”
“諸位何必如此,如果真無此心,陛下又怎會不查。”
“你……”
“好了,不必再爭論了,傳旨寇謙之,準備在白雲觀為陣亡將士超度。”
“陛下,不可……”
“朕意已決,不必再勸!”
眾位貴族大臣心有不甘,但是拓跋燾已經下旨,他們也無法改變。
散朝之後,他們聚在一起,一人道:“可惡的崔浩,居然蠱惑陛下,如今陛下對道教十分篤信,恐怕不是好事。”
“嗯,隻有佛教才可以幫助陛下,幫助大魏,必須想辦法讓陛下改變主意。”
“以在下愚見,不如解決崔浩,這樣才能釜底抽薪。”
“談何容易,崔浩深得陛下信任,豈能輕易解決。”
“這個並不困難,崔浩多次出使宋國,難保留下什麽傳聞,隻要我們從中做些文章也足以讓陛下疑心。”
“嗯,也隻能這樣辦了。”
“對了,在下記得崔浩還負責國史的編纂,本官就不信,他沒有漏洞。”
“嗯,既然這樣,我們就行動起來,不能讓陛下再如此下去了。”
隨後,貴族大臣們行動了起來,首先有人開始聯絡長孫翰,奚斤等一批大臣,他們也算是鮮卑貴族,隻不過和他們理念不同罷了。
“二位大人,說實話,我們都是鮮卑人,那崔浩隻不過是個漢人,陛下卻對他如此信任,這不是好事,可要知道之前他曾多次出使宋國,而且聽說宋帝對其十分欣賞啊!”
長孫翰和奚斤雖然不願和那些貴族一道,但是對於崔浩他們也很不滿,畢竟崔浩隻不過是漢人。
長孫翰二人沒有多想就答應了下來。
三日後,白雲觀,拓跋燾親自為陣亡的魏軍將士上香祈福。
同時,那些貴族也開始準備針對崔浩。
他們一些人開始對崔浩幾次出使宋國跟隨之人進行誘導,還調查崔浩負責編纂的國史。
但是如今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進展。
“哼,這些人,真是豈有此理。”
“無妨,有人可是說了,宋帝可是不止一次拉攏崔浩,他可並沒有拒絕啊!”
“那我們……”
“明日早朝我們就發難,看看他崔浩如何解釋。”
崔浩此時還不知道,一個很大的危機在等待著他。
第二日早朝,拓跋燾剛剛在禦座上坐好,貴族大臣就開始發難。
“啟稟陛下,臣有事稟報,崔浩勾結宋國,肆意打擊我大魏貴族,請陛下為我等做主。”
拓跋燾有些惱怒,這些貴族居然如此大膽,公然詆毀崔浩。
崔浩不緊不慢的道:“陛下,臣並沒有勾結宋國,臣對陛下忠心,蒼天可鑒。”
“崔大人,不知宋帝是否多次拉攏大人,而大人卻沒有推辭。”
拓跋燾都疑惑的看著崔浩,看他如何解釋。
“陛下,宋帝確實拉攏過臣,可是臣是世家中人,宋國並不適合世家生存,臣不會拋棄家族利益投靠宋國的。”
拓跋燾隻是點了點頭,不過心中有了一些警醒,崔浩畢竟是漢人,宋國如今實力強悍,他難免沒有小心思。
“好了,朕相信崔浩,你們不要如此。”
“陛下,崔浩狼子野心,他是漢人根本不和我們鮮卑人一心,陛下明查。”
“夠了,朕說了,崔浩對朕忠心耿耿,不必再說。”
處理了一些政事,拓跋燾宣布散朝。
崔浩迴到家中十分憤怒,“這些貴族,本官已經很忍讓了,居然想將我等置於死地。”
“崔兄,這裏是魏國,是鮮卑人的魏國,崔兄想過沒有,哪怕崔兄為大魏立下不世之功又能怎樣,漢人依舊隻是漢人,成不了鮮卑人。”
崔簡道:“兄長,這些貴族如此,我們就真的要忍氣吞聲嗎?”
“好了,為兄自有應對,這次就讓那些貴族知道我們崔浩不是好惹的。”
崔浩打算反擊,而貴族不甘失敗,打算繼續尋找崔浩的漏洞。
他們打算從崔浩以及其餘和崔浩交好的世家入手,比如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
這些世家和崔浩走的很近,他們在朝堂也抱成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今魏國世家的勢力極大,盤根錯節,但是畢竟他們隻是漢人,依然要依附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