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父子談心
重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作者:紅黑色的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義隆生氣也不是沒有原因的,身為太子,劉劭居然和大臣一起攻訐劉義隆,這就讓劉義隆有些難受。
好在青兒的勸說起了作用,劉義隆越發的發現青兒才最懂自己,甚至廬陵王劉紹要比太子更加懂事。
“陛下,皇後娘娘在宮外求見。”
“不見。”
“陛下,皇後娘娘說陛下不見她就跪到陛下見為止。”
劉義隆一聽火冒三丈,“好,好,好,她願意跪就讓她跪著吧!”
內侍也是十分為難,這時青兒說話了,“請皇後進來吧。”
內侍看向劉義隆,畢竟劉義隆是皇帝,劉義隆也不想駁了青兒的麵子,於是道:“還不快去。”
“諾。”內侍感激的對青兒施了一禮,隨後出去請皇後進來。
“妾參見陛下。”
劉義隆沒有搭理袁齊媯,袁齊媯也不敢起身。
青兒看不下去,扶起了袁齊媯,“姐姐快坐。”
劉義隆默認了青兒的舉動。
皇後坐下後對劉義隆道:“陛下,妾教子無方,請陛下責罰。”
“你可是給朕生了個好兒子啊!”
“陛下,太子尚且年幼,還應當以引導為要。”
皇後感激的看了一眼青兒,隨後道:“青兒妹妹說的是,劭兒還年幼,難免被他人蠱惑。”
劉義隆這時火氣也消了一些,“讓他來見朕吧。”
“多謝陛下。”
不一會,太子劉劭來到宮中。
“參見父皇。”
“還知道朕是你的父皇。”
“兒臣知道父皇生氣,但是兒臣還是要說,父皇連年對魏國用兵勞民傷財,空耗國力,是取禍之道,父皇當裁撤軍隊,與民休息。”
劉義隆強壓著怒火道:“這是誰教你的?”
“兒臣是從書中感悟出的,父皇重戈矛而不重民生,是亡國之道,當施以仁政,才能讓我大宋更加強大。”
劉義隆頭疼的看著劉劭,心中有些後悔,當初讓謝靈運教授他這都教了些什麽。
“這些都是謝靈運教你的?”
“太傅才學甚高,不過太傅所言兒不能認同。”
“他跟你說了什麽?”
“太傅言當今亂世,當以甲兵治天下,兒臣以為謬矣,雖然北方仍有魏國存在,但是兒臣以為當以仁政治天下,對魏國未必要以兵戈爭長短,以德服之豈不更好。”
劉義隆目瞪口呆,這都是從那些書中看到的,還要以德服魏國,真是異想天開。
這時劉義隆突然感覺如果他能夠統一天下,將魏國交給他沒什麽問題,如果有生之年不能攻滅魏國,那麽將宋國交給他恐怕統一的很有可能是魏國了。
劉義隆心中有了要廢太子的念頭,但是還是有些不忍,畢竟廢太子從來沒有好下場。
“魏國,鮮卑人,你如何以德服之?”
寫下可是將劉劭問住了,劉義隆就知道,劉劭太過於死讀書了。
“朕再問你,如果魏國大軍來攻,你如何應對?”
“兒臣,兒臣……”
劉義隆有些氣惱,這些傻子都知道別人都打上門來,還需要考慮嗎?
“迂腐!”
劉義隆氣憤的離開了淑妃宮,來到禦書房,將謝靈運叫來。
“臣參見陛下。”
“平身吧。”
“謝陛下。”
“朕問你,你都教給太子他們什麽了?”
謝靈運知道太子之事,可是這跟他沒有什麽關係。
“陛下,臣教給太子的是帝王之道,可是太子似乎並不上心,他有些過於癡迷儒家。”
劉義隆十分頭疼,當初漢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真的隻有儒家留下來了嗎?
並不是,在漢武帝的統治時期,帝國確有明確的針對其他思想學說的史料:“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者,在明確的治理對象中,申不害、商鞅、韓非,皆為法家出身;蘇秦、張儀,則是縱橫家,也就是說,隻有法家和縱橫家被明文禁止了,而其餘學說並未有此遭遇。
法家和縱橫家真的在帝國中消失了嗎?答案當時是否定的,漢代隻是由於儒教已被定為官教,故禁止法家和縱橫家為外人使用。
因為法家是與儒家相悖的治國學說,也是有力的思想武器,而縱橫家詭計權謀,帝國擔心不明令禁止會在社會階層惹出禍端,漢武帝是標準的“外儒內法”治國思路,而縱橫家的思想必然在皇室內部如魚得水。
其實如今也是如此,隻不過,劉劭過於癡迷儒家,而忽視了法家和縱橫家,這如何能夠治理好一個國家。
“朕知道了,其他皇子如何。”
“廬陵王十分聰慧,對於臣所教十分感興趣,竟陵王則對治國理政之道十分感興趣,南平王則對兵法研究頗深,臣對此並不擅長。”
“嗯,朕知道了,你先去吧,以後多注意教授廬陵王和竟陵王。”
“諾。”
謝靈運感到了一絲不同尋常,劉義隆沒有提到太子,難道要出事。
劉義隆隨後將幾個兒子全部叫到禦書房,他想要看看他們都學到了什麽。
說實話,劉義隆對於太子是不滿的,但是他並不想輕易廢太子,其實如今廢太子之後,唯一有可能接替太子的隻有廬陵王劉紹,他是淑妃青兒所生,其餘兩個因為母親出身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參見父皇。”
“都坐吧,朕就是考考你們。”
南平王劉鑠首先道:“父皇,你要是看太傅教的,兒臣恐怕讓父皇失望了,兒臣對於帶兵打仗更加在行。”
“嗯,朕會根據太傅對你們的評價考你們。”
幾人這才準備接受劉義隆的考核。
其實劉義隆對於劉劭已經十分不滿,但是他還是抱有希望。
“太子,朕問你,你認為什麽是治國之道?”
“父皇,兒臣認為當以仁政治國。”
“那,如果有人對你不滿,想要叛亂你如何應對?”
“兒臣當派人勸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說其放棄這個念頭。”
劉義隆皺眉,道:“太傅說你對儒家思想極為推崇,你就說說儒家吧。”
“儒家注重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儒家注重德政,‘’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並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
好在青兒的勸說起了作用,劉義隆越發的發現青兒才最懂自己,甚至廬陵王劉紹要比太子更加懂事。
“陛下,皇後娘娘在宮外求見。”
“不見。”
“陛下,皇後娘娘說陛下不見她就跪到陛下見為止。”
劉義隆一聽火冒三丈,“好,好,好,她願意跪就讓她跪著吧!”
內侍也是十分為難,這時青兒說話了,“請皇後進來吧。”
內侍看向劉義隆,畢竟劉義隆是皇帝,劉義隆也不想駁了青兒的麵子,於是道:“還不快去。”
“諾。”內侍感激的對青兒施了一禮,隨後出去請皇後進來。
“妾參見陛下。”
劉義隆沒有搭理袁齊媯,袁齊媯也不敢起身。
青兒看不下去,扶起了袁齊媯,“姐姐快坐。”
劉義隆默認了青兒的舉動。
皇後坐下後對劉義隆道:“陛下,妾教子無方,請陛下責罰。”
“你可是給朕生了個好兒子啊!”
“陛下,太子尚且年幼,還應當以引導為要。”
皇後感激的看了一眼青兒,隨後道:“青兒妹妹說的是,劭兒還年幼,難免被他人蠱惑。”
劉義隆這時火氣也消了一些,“讓他來見朕吧。”
“多謝陛下。”
不一會,太子劉劭來到宮中。
“參見父皇。”
“還知道朕是你的父皇。”
“兒臣知道父皇生氣,但是兒臣還是要說,父皇連年對魏國用兵勞民傷財,空耗國力,是取禍之道,父皇當裁撤軍隊,與民休息。”
劉義隆強壓著怒火道:“這是誰教你的?”
“兒臣是從書中感悟出的,父皇重戈矛而不重民生,是亡國之道,當施以仁政,才能讓我大宋更加強大。”
劉義隆頭疼的看著劉劭,心中有些後悔,當初讓謝靈運教授他這都教了些什麽。
“這些都是謝靈運教你的?”
“太傅才學甚高,不過太傅所言兒不能認同。”
“他跟你說了什麽?”
“太傅言當今亂世,當以甲兵治天下,兒臣以為謬矣,雖然北方仍有魏國存在,但是兒臣以為當以仁政治天下,對魏國未必要以兵戈爭長短,以德服之豈不更好。”
劉義隆目瞪口呆,這都是從那些書中看到的,還要以德服魏國,真是異想天開。
這時劉義隆突然感覺如果他能夠統一天下,將魏國交給他沒什麽問題,如果有生之年不能攻滅魏國,那麽將宋國交給他恐怕統一的很有可能是魏國了。
劉義隆心中有了要廢太子的念頭,但是還是有些不忍,畢竟廢太子從來沒有好下場。
“魏國,鮮卑人,你如何以德服之?”
寫下可是將劉劭問住了,劉義隆就知道,劉劭太過於死讀書了。
“朕再問你,如果魏國大軍來攻,你如何應對?”
“兒臣,兒臣……”
劉義隆有些氣惱,這些傻子都知道別人都打上門來,還需要考慮嗎?
“迂腐!”
劉義隆氣憤的離開了淑妃宮,來到禦書房,將謝靈運叫來。
“臣參見陛下。”
“平身吧。”
“謝陛下。”
“朕問你,你都教給太子他們什麽了?”
謝靈運知道太子之事,可是這跟他沒有什麽關係。
“陛下,臣教給太子的是帝王之道,可是太子似乎並不上心,他有些過於癡迷儒家。”
劉義隆十分頭疼,當初漢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真的隻有儒家留下來了嗎?
並不是,在漢武帝的統治時期,帝國確有明確的針對其他思想學說的史料:“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者,在明確的治理對象中,申不害、商鞅、韓非,皆為法家出身;蘇秦、張儀,則是縱橫家,也就是說,隻有法家和縱橫家被明文禁止了,而其餘學說並未有此遭遇。
法家和縱橫家真的在帝國中消失了嗎?答案當時是否定的,漢代隻是由於儒教已被定為官教,故禁止法家和縱橫家為外人使用。
因為法家是與儒家相悖的治國學說,也是有力的思想武器,而縱橫家詭計權謀,帝國擔心不明令禁止會在社會階層惹出禍端,漢武帝是標準的“外儒內法”治國思路,而縱橫家的思想必然在皇室內部如魚得水。
其實如今也是如此,隻不過,劉劭過於癡迷儒家,而忽視了法家和縱橫家,這如何能夠治理好一個國家。
“朕知道了,其他皇子如何。”
“廬陵王十分聰慧,對於臣所教十分感興趣,竟陵王則對治國理政之道十分感興趣,南平王則對兵法研究頗深,臣對此並不擅長。”
“嗯,朕知道了,你先去吧,以後多注意教授廬陵王和竟陵王。”
“諾。”
謝靈運感到了一絲不同尋常,劉義隆沒有提到太子,難道要出事。
劉義隆隨後將幾個兒子全部叫到禦書房,他想要看看他們都學到了什麽。
說實話,劉義隆對於太子是不滿的,但是他並不想輕易廢太子,其實如今廢太子之後,唯一有可能接替太子的隻有廬陵王劉紹,他是淑妃青兒所生,其餘兩個因為母親出身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參見父皇。”
“都坐吧,朕就是考考你們。”
南平王劉鑠首先道:“父皇,你要是看太傅教的,兒臣恐怕讓父皇失望了,兒臣對於帶兵打仗更加在行。”
“嗯,朕會根據太傅對你們的評價考你們。”
幾人這才準備接受劉義隆的考核。
其實劉義隆對於劉劭已經十分不滿,但是他還是抱有希望。
“太子,朕問你,你認為什麽是治國之道?”
“父皇,兒臣認為當以仁政治國。”
“那,如果有人對你不滿,想要叛亂你如何應對?”
“兒臣當派人勸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說其放棄這個念頭。”
劉義隆皺眉,道:“太傅說你對儒家思想極為推崇,你就說說儒家吧。”
“儒家注重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儒家注重德政,‘’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並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