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戰事再起?
重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作者:紅黑色的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拓跋燾的話讓所有人都不敢反駁,但是有些人依舊不甘心。
“陛下,我們大鮮卑為何要學軟弱的漢人,這是取禍之道。”
“是嗎,你說漢人軟弱,那朕問你,為何軟弱的漢人可以奪取我大魏的相州,為何軟弱的漢人可以屢次擊敗大魏的軍隊,你來告訴朕!”
拓跋燾將他駁斥的啞口無言,寫下無人再好出列反對。
於是拓跋燾繼續道:“朕所說我大魏為何會屢次敗於宋國原因就是我們大魏的八部大人在軍事決策中經常拖延軍隊行動貽誤戰機,朕決定廢除八部大人製度,從今以後,軍事決策由朕和幾位將軍以及朝中大臣一同參議。”
“陛下不可,八部大人是開國製定的國策,祖宗之法不可廢啊!”
拓跋燾眼中寒光一閃,大怒道:“好一個祖宗之法,你是要抱著你的祖宗之法投降宋國嗎?”
“臣不敢,臣對大魏忠心耿耿啊!”
“那就不要在這裏說什麽祖宗之法,否則一律按通敵論處。”
“陛下……”
“你不怕死嗎?”
突然,一隊鮮卑親衛進入大殿,手中的環首刀閃著寒光,那些反對的貴族沒想到拓跋燾如此強硬,根本不聽他們的勸說。
拓跋燾將那些反對的人都記下了,準備以後好好跟他們說說祖宗之法。
隨後拓跋燾接著道:“從今以後我大魏境內所有兵權全部歸朝廷掌控,各部將領都由朝廷任免,任何人不得私自招募軍隊,違者按謀反論處。”
那些貴族是敢怒不敢言,如今大勢已定,他們根本無力改變,他們對劉潔十分痛恨,要不是劉潔主動交出兵權,他們還有抗爭的餘地,這下全完了。
隨後聖旨下達,各部將領紛紛收到了調令,很多貴族將領被調離,有些則是被拓跋燾提升了職務。
總之,魏國這次改革還算平穩,並沒有經曆動蕩,而且經過改革的魏國軍隊有了不同。
拓跋燾將後備製度在魏國全麵實行,常備軍和地方軍待遇有所調整,常備軍的待遇更好,其中有兩支精銳,重甲具裝騎兵和鮮卑親衛的待遇最高。
其餘軍隊的待遇也要比地方軍更好一些,不過魏國不乏想要進入軍隊混口飯吃的人,但想要吃的好就得想辦法加入常備軍甚至進入精銳之中。
魏國這次擴大了步卒的數量,從三萬增加到八萬,三萬鮮卑親衛是精銳,五萬步卒是常備軍,各州軍隊也增加了一定數量的步卒。
拓跋燾對於城池的防守極為重視,以往的戰鬥說明魏國在這一方麵的欠缺,想要抵擋住宋國的進攻,城池的防禦十分重要。
但是想要奪迴相州,甚至從宋國奪取城池,那就需要大軍的攻城能力了。
如今雖然魏軍擁有了一定數量的步卒,但是能否抵禦宋軍,還需要戰爭的檢驗。
在得知拓跋燾的改革,劉義隆十分重視,立刻下令檀道濟率領三萬朱雀衛進駐陽平郡,王仲德率兩萬朱雀衛進駐青州,謝晦的玄武衛隨時準備從海上攻擊冀州和遼東。
同時沈慶之率五萬麒麟衛進駐五原,到彥之率五萬白虎衛嚴守魏郡。
至於四大精銳,全部嚴陣以待,傷愈的劉義季返迴五原。
宋軍精銳盡出,讓魏國也十分緊張,拓跋燾也調大軍前往前線,兩國再次籠罩在戰爭的陰霾之中。
兩國邊境的百姓也是人心惶惶,十分擔心。
宋國百姓還好一些,畢竟他們對於宋國十分支持,魏國百姓則是期待宋國可以打過來,然後徹底占據城池。
然而三個月後,也就是元嘉十四年六月,宋魏兩軍誰都沒有主動出擊,就這樣僵持著。
其實劉義隆和拓跋燾都知道,誰都不會率先發難,其實拓跋燾恨不得宋軍立馬攻擊,他好檢驗一下他麾下大軍的守城能力。
就在這個時候,青州東海郡郯縣。
“父親,你有什麽話要說?”
“你要記住,好生服侍太子,陛下讓你做太子詹事是對我徐家的恩典。”
“父親,孩兒記住了。”
“陛下,老臣看不到你一統天下的那一刻了,陛下,老臣先走了。”
“父親。”這個時候,徐羨之已經閉上了眼睛。
徐喬之發現父親枕邊還有一份奏章,立刻打開,發現是寫給劉義隆的,隨後放入袖中,開始準備後事。
元嘉十四年七月,青州刺史加急奏報抵達洛陽。
“陛下,青州加急奏報。”
“呈上來。”
“諾。”
劉義隆打開一看,突然覺得中心難受。
隨後拿著奏報走到殿外,久久的沒有說話。
劉義隆此時百感交集,當初劉裕臨終之前留下的輔政大臣,傅亮誤入歧途沒得到善終,如今徐羨之也病逝了。
“來人,傳旨,尚書令徐羨之追贈鎮國公、太師,以國士之禮葬之,太子劉劭代朕祭拜,停朝一日。”
“諾。”
很快,徐羨之的死訊傳遍朝堂,不少大臣也是很震驚,自從世家叛亂平息後,徐羨之就返迴老家養老,但是劉義隆並未收迴他的官職,他仍舊是大宋的尚書令,劉義符隻是暫代尚書令,可是如今徐羨之病逝,尚書令就空了出來。
劉義隆親自撰寫挽聯,讓太子代他祭拜徐羨之,可以說這是對徐羨之的認可。
雖然最初徐羨之也反對過劉義隆,但是劉義隆登基之後,徐羨之為宋國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太子劉劭來到郯縣祭拜徐羨之。
“參見太子殿下。”
“不必多禮。”
劉劭代替劉義隆祭拜完徐羨之,徐喬之將徐羨之臨終前的奏章交給劉劭,讓其轉呈劉義隆。
等到劉劭返迴洛陽,這份奏章到了劉義隆手中。
劉義隆看到其中的內容感慨萬千,曾經他對徐羨之很是提防,這些徐羨之都知道,但是他依舊忠心耿耿的為劉義隆辦事。
身為尚書令,徐羨之責任重大,他雖然算不上最好的尚書令,但是他十分稱職,他在的時候劉義隆每次出征都不擔心朝政會混亂。
劉義隆最終再次下旨,準許徐羨之配享太廟,並由其子徐喬之繼承其爵位南昌縣公。
“陛下,我們大鮮卑為何要學軟弱的漢人,這是取禍之道。”
“是嗎,你說漢人軟弱,那朕問你,為何軟弱的漢人可以奪取我大魏的相州,為何軟弱的漢人可以屢次擊敗大魏的軍隊,你來告訴朕!”
拓跋燾將他駁斥的啞口無言,寫下無人再好出列反對。
於是拓跋燾繼續道:“朕所說我大魏為何會屢次敗於宋國原因就是我們大魏的八部大人在軍事決策中經常拖延軍隊行動貽誤戰機,朕決定廢除八部大人製度,從今以後,軍事決策由朕和幾位將軍以及朝中大臣一同參議。”
“陛下不可,八部大人是開國製定的國策,祖宗之法不可廢啊!”
拓跋燾眼中寒光一閃,大怒道:“好一個祖宗之法,你是要抱著你的祖宗之法投降宋國嗎?”
“臣不敢,臣對大魏忠心耿耿啊!”
“那就不要在這裏說什麽祖宗之法,否則一律按通敵論處。”
“陛下……”
“你不怕死嗎?”
突然,一隊鮮卑親衛進入大殿,手中的環首刀閃著寒光,那些反對的貴族沒想到拓跋燾如此強硬,根本不聽他們的勸說。
拓跋燾將那些反對的人都記下了,準備以後好好跟他們說說祖宗之法。
隨後拓跋燾接著道:“從今以後我大魏境內所有兵權全部歸朝廷掌控,各部將領都由朝廷任免,任何人不得私自招募軍隊,違者按謀反論處。”
那些貴族是敢怒不敢言,如今大勢已定,他們根本無力改變,他們對劉潔十分痛恨,要不是劉潔主動交出兵權,他們還有抗爭的餘地,這下全完了。
隨後聖旨下達,各部將領紛紛收到了調令,很多貴族將領被調離,有些則是被拓跋燾提升了職務。
總之,魏國這次改革還算平穩,並沒有經曆動蕩,而且經過改革的魏國軍隊有了不同。
拓跋燾將後備製度在魏國全麵實行,常備軍和地方軍待遇有所調整,常備軍的待遇更好,其中有兩支精銳,重甲具裝騎兵和鮮卑親衛的待遇最高。
其餘軍隊的待遇也要比地方軍更好一些,不過魏國不乏想要進入軍隊混口飯吃的人,但想要吃的好就得想辦法加入常備軍甚至進入精銳之中。
魏國這次擴大了步卒的數量,從三萬增加到八萬,三萬鮮卑親衛是精銳,五萬步卒是常備軍,各州軍隊也增加了一定數量的步卒。
拓跋燾對於城池的防守極為重視,以往的戰鬥說明魏國在這一方麵的欠缺,想要抵擋住宋國的進攻,城池的防禦十分重要。
但是想要奪迴相州,甚至從宋國奪取城池,那就需要大軍的攻城能力了。
如今雖然魏軍擁有了一定數量的步卒,但是能否抵禦宋軍,還需要戰爭的檢驗。
在得知拓跋燾的改革,劉義隆十分重視,立刻下令檀道濟率領三萬朱雀衛進駐陽平郡,王仲德率兩萬朱雀衛進駐青州,謝晦的玄武衛隨時準備從海上攻擊冀州和遼東。
同時沈慶之率五萬麒麟衛進駐五原,到彥之率五萬白虎衛嚴守魏郡。
至於四大精銳,全部嚴陣以待,傷愈的劉義季返迴五原。
宋軍精銳盡出,讓魏國也十分緊張,拓跋燾也調大軍前往前線,兩國再次籠罩在戰爭的陰霾之中。
兩國邊境的百姓也是人心惶惶,十分擔心。
宋國百姓還好一些,畢竟他們對於宋國十分支持,魏國百姓則是期待宋國可以打過來,然後徹底占據城池。
然而三個月後,也就是元嘉十四年六月,宋魏兩軍誰都沒有主動出擊,就這樣僵持著。
其實劉義隆和拓跋燾都知道,誰都不會率先發難,其實拓跋燾恨不得宋軍立馬攻擊,他好檢驗一下他麾下大軍的守城能力。
就在這個時候,青州東海郡郯縣。
“父親,你有什麽話要說?”
“你要記住,好生服侍太子,陛下讓你做太子詹事是對我徐家的恩典。”
“父親,孩兒記住了。”
“陛下,老臣看不到你一統天下的那一刻了,陛下,老臣先走了。”
“父親。”這個時候,徐羨之已經閉上了眼睛。
徐喬之發現父親枕邊還有一份奏章,立刻打開,發現是寫給劉義隆的,隨後放入袖中,開始準備後事。
元嘉十四年七月,青州刺史加急奏報抵達洛陽。
“陛下,青州加急奏報。”
“呈上來。”
“諾。”
劉義隆打開一看,突然覺得中心難受。
隨後拿著奏報走到殿外,久久的沒有說話。
劉義隆此時百感交集,當初劉裕臨終之前留下的輔政大臣,傅亮誤入歧途沒得到善終,如今徐羨之也病逝了。
“來人,傳旨,尚書令徐羨之追贈鎮國公、太師,以國士之禮葬之,太子劉劭代朕祭拜,停朝一日。”
“諾。”
很快,徐羨之的死訊傳遍朝堂,不少大臣也是很震驚,自從世家叛亂平息後,徐羨之就返迴老家養老,但是劉義隆並未收迴他的官職,他仍舊是大宋的尚書令,劉義符隻是暫代尚書令,可是如今徐羨之病逝,尚書令就空了出來。
劉義隆親自撰寫挽聯,讓太子代他祭拜徐羨之,可以說這是對徐羨之的認可。
雖然最初徐羨之也反對過劉義隆,但是劉義隆登基之後,徐羨之為宋國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太子劉劭來到郯縣祭拜徐羨之。
“參見太子殿下。”
“不必多禮。”
劉劭代替劉義隆祭拜完徐羨之,徐喬之將徐羨之臨終前的奏章交給劉劭,讓其轉呈劉義隆。
等到劉劭返迴洛陽,這份奏章到了劉義隆手中。
劉義隆看到其中的內容感慨萬千,曾經他對徐羨之很是提防,這些徐羨之都知道,但是他依舊忠心耿耿的為劉義隆辦事。
身為尚書令,徐羨之責任重大,他雖然算不上最好的尚書令,但是他十分稱職,他在的時候劉義隆每次出征都不擔心朝政會混亂。
劉義隆最終再次下旨,準許徐羨之配享太廟,並由其子徐喬之繼承其爵位南昌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