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觀感
步步驚心續集之天若有情 作者:夜小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步步驚心》觀後感——
錦江晚空
1八爺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形容八,我想我會用“溫潤如玉”。
溫潤兩個字,在我看來,實在是對一個人的終極讚美。無關身份、財富、權位,隻與才情、修養、氣度相結。是人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的整體和諧,是一切精神行為的大智大美。
但八,確是當得起這兩個字的。
氣自謙謙之下,又是什麽在作底?
其母乃辛者庫浣洗奴出身,在那充斥著權勢與扭曲人心的重重宮幃之中,我不敢揣測他的成長軌跡。掙紮與奮起,深夜的悲泣,要有怎樣的大智大勇,才能將那些傷痛與屈辱一一撫平,碾磨成塵,並從中汲取滋養,仿佛暗夜裏悄生的白蓮。
淡卻暖。或者說一直抱持著對暖的渴望。對若蘭緣起於此,對若曦情歸於此。
2曦與八
曦會愛上這樣的男子,是自然的事。
初相遇,曦還是天真爛漫的少女,而八已完成了人生的根本演進。
如上所說,曦吻合了他內心對於情感溫暖的全部渴望。嫡福晉郭絡羅氏,給予了他政治權力上的支撐與襄助,但辛寒的出身,內心的荒涼,讓他對與若蘭初見驚豔,當他滿心歡喜迎接人生的快樂與暖色時,卻發現那溫暖永不能屬於他。
書中說,曦與若蘭有四五分相像,這是不可忽略的細節。替代與補償,原是有的。
一方麵因兩人身份年齡的原因,八作為長者,一直對曦引導、照顧、寬容、寵溺,在更深的精神層麵,八又渴望依賴,冥冥之中等待曦對他內心的救贖。
有幾個細節。一是八蒙住曦的眼說,不許用那種悲傷的眼神看他。並安慰她說,你在傷心什麽呢,不要害怕。這個細節桐華寫得真是好。真是不知道麽?真是不害怕麽?脆弱的其實是誰?八的內心是拒絕看清楚的。他願意把曦永遠當成十三四歲的少女,放在手心裏嗬疼。一但曦表現出超越年齡甚至超越他的那種清澈與智慧時,他就痛苦而無所適從了。
二是曦雨中罰跪,八與十四來探望。曦看見八的白袍沾在雨水這中,伸手想幫他挽起,被八打開了雙手。桐華用的一個“打”字實在是妙。不是側身,更不是擋,而是“打”。這實在不符合八爺的謙謙舉止。可以揣想曦與四相擁的場景,給了他怎樣深重的打擊。妒肯定是有的,但我相信更大的震撼在於,親眼目睹的兩顆平等、了解、契合的心靈是如何相依相伴。通透如他,終於明白若曦想要愛情,是他給不起的樣子
3四與曦
愛不是一方恆久的付出,不是長久的等待,不是一方從一方靈魂汲取慰籍和營養。
這是曦的愛情觀,八一直不懂的。
不同時代的人,觀念終究不同。其實,在四二贈木蘭之前,他亦是不懂的。
緣起於誤會。四之所以誤會,曦的種種古怪與留心當然是主要原因,但與四的觀念與先入為主也不無關係。曦在這個階段對於他來說,也隻是“有意”而已。相信草原上曦的拒絕是驚到他了,而正視尊重恰好也是從這一刻才開始的。後來的接觸,四看到了她為敏敏及十三做的,歌也好舞罷並非重點,而是對於愛對於對方的珍惜與尊重,聽從內心但又絕不強勉,珍愛對方亦珍愛自己。
借用十三的口,桐華寫“要你願意,你和四哥肯定能彼此交心的,因為你能理解他的誌向,他的苦,他的痛!”這可看出,此時若曦於他,已是知已。四開始把她當作均等的精神伴侶,自己的雄心、困惑、痛苦願意向她分享與傾述。
有人不理解,曦為何不可與八共赴生死。愛慕、理解、尊重、欣賞、共鳴、攜持,愛雖無定式可言,但總是漸進原則。
四是聰明人。他送木蘭簪,卻是靜靜等曦戴起來。不像八送手鐲。即使已登極位,十年等待,隻因感覺曦的抗拒,也願意等下去。這種等待,是尊重,亦是篤定。
他從未以任何權勢或物質的許諾去追求過曦。最纏綿的情話,是坦言雖擁有天下,能給的卻隻有他的心。他對曦的了解,對這段愛的定義,與八說“許她作皇後”,亦不可同語。
愛到絕境,雖是十四挺身而出,八的自我犧牲,又何嚐不是他的最後寬容。
這段情的開頭,曦問他喜好,一問一答,場麵好笑。雖是淨是點滴,但桐華所寫,亦是用了心的。微雨、雨後青藍……寧靜淡泊,與他很是相符。喜歡的書卻是金剛經。本來猜會是道德經呢。“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看來不是不懂得,隻是放不下。
4一曰美玉,一曰頑石
我在吧內閑逛的時候就想,若桐華大人得了空,來看四爺黨八爺黨相峙的狀況,心裏一定樂不可支。雙方能夠相峙不下,至少充分地說明了大人“男主無純粹天使或魔鬼”的構想得到了充分體現,男一男二人物形象是很豐滿的。
一曰美玉,一曰頑石。
通透玲瓏,儒雅從容。出深山,千鑿萬琢始成器。
沉靜定訥,簡直靜樸。隱鬧世,抱愚守拙方得存。
玉碎,源於本心的質地,是宿命。愛之則謂性高潔世難容。斃鷹事件前後,四與八,同被康熙猜忌嫌隙,但兩人的表現,卻是截然不同的。八是全然沒有解釋,閉門生病去了,四卻作了富貴閑人,歸隱田園,醉心農事,談玄論道。就憑這一點,足可見,一個清傲,一個精乖。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隱忍十載,隻待一機。謀定而動,乾坤挪移。
所謂江山競逐,原就是陰謀鮮血鋪就,隻論成敗並無對錯。如果八上位了會如何?我猜也並無二致。
玉亦有濁瑕,石亦未必就無真趣,玉亦未必通透,石亦未必頑冥。桐華的本意,或許就是告訴我們,玉石玉石,不過是一個物件的兩個相麵,其本質並無不同。
5若曦
首先,我要說,我是很喜歡若曦這個人物的。桐華筆下,她不是單薄的紙片人,怯懦小心但又堅強勇敢,精明算計但又一腔癡念,有血有肉形象很豐滿。她也不是僵化的一樽雕像,隨著作者的娓娓講述,我們仿佛親眼目睹她從一個懵懂“十三妹”成長為成**子,從謹小慎微但求自保,小心試探進退失據,到無悔無怨地犧牲付出,最終被環境及命運毀滅的全過程。我們看著她成長,看著她受傷,喜著她的喜,痛著她的痛,終於與她變成莫逆之交。
6最初
近來的相親節目尤其多,有泛濫之勢。我注意到被問及戀愛史時,很多嘉賓的迴答如出一轍:“我戀愛了三次”。三,似乎成了一種標識性的存在,這很有趣。
當然不能死腦筋地認為三就是三,這當然是個虛數。它表示在大多數人記憶中最深刻的情感經曆,後麵是人不斷成熟的心路階段。
最美最純的情竇初開,付出最多受傷最重的一聲歎息,溫曖平實的最後歸宿。
曦與八,就是這樣的驚心動魄的初見。白衣如雪,豐神如玉,和暖如春,還有著女主已然知悉的不幸與悲情。試問,哪個懵懂少女,能夠抵擋這樣的男子。明知是錯,還是愛了。青蔥歲裏,總是太容易許下諾言,“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攜老。”那時隻懂得姿態的美好,全然不懂“生死””“相知”的隱痛與厚重,以為即使放棄了世界,隻要擁有愛情,便可以抵擋一切,救贖一切。
曦與八的悲劇,在於年齡心智愛情理想的不對等。他們各自在各自的世界裏一廂情願,既不肯了解對方,甚至拒絕對方的真實與變化。連十四都知道對若曦吼:“馬爾泰若曦,你究竟要什麽?”但八從來不問,他以他的方式給予關心照顧,以為日去經年,愛情自會開花結果。他不跟若曦分享他的想法,他不明白,人的感情,多是從分享秘密開始的。他與若曦分享唯一秘密就是與若蘭故事,但是他的初衷,也隻是緣於三人間特殊的身份。而這個誠懇的厚度,遠不能讓若曦與他共同麵對現實的無情。八的理想裏,曦是溫室的花,提供他生命裏渴求的豔色與溫暖。物質上,他給予營養,精神上,曦給予撫慰。但他從未了解,曦作為現代的女性,追求的是怎樣愛情。曦讓他在江山與愛情中選擇,其實我是同情他的,試問世間有多少愛情,經得起這樣的拷問?
無論愛情開頭是多麽的驚心動魄,但它隻是萌出的新芽,沒有智慧與勇氣的營養,永遠長不成根深葉茂的大樹。
初戀,好像永遠隻能用來祭奠。
7結局
劇集終於落幕。
個個都在哭。若曦哭,四、十三、十四,甚至一幹配角全都在哭。在這一片淒風淚雨之中,觸動我的,偏是幾絲淡淡的明暖,竟全是來自八爺。
當他輕擁著若曦,拍著她柔聲說:“把我們都忘了”的時候,我終是沒忍住深深地歎息。這段從愛出發,橫亙了太多沉重的感情,終是以愛作為了歸途。
他給曦的最後一個笑容,脆弱得讓人痛心:那是他悲慘人生中最後的愛憐與溫存。終於還是明白,終於還是懂得,但一切,已然太晚,他隻能將它們化作了深長的眺望,全部相授相還。
麵對懷抱骨灰悲痛欲絕的雍正,他眼含悲憫地向這個與之爭鬥了一生,害他失去了全部,卻與他同樣結局悲慘的男人,講述他與曦的愛情,坦承他的背棄與悔恨,在他落沒的身影下,憔悴的容色中,有一層淡淡的人性的光輝,讓人動容。
獄中一幕,這個如玉男子,終於走到他慘惻人生的最後終點,無怨亦無恨,無悲亦無喜,有的,竟是對無情命運中兩份小小相知的感謝,磊落坦然,特別是望向窗口那一眼,似如朗風皓月,叫人心折。
8視角不平
相比於男主男配的血肉豐滿,文中女性角色就要單薄得多了。除了被罵得最多的主角若曦,其她女配們多被塑造成了為情犧牲的道德貼紙,光輝,但隻是薄薄一層。
堅貞執著的明慧,敢愛敢恨的明月,癡情不悔的玉檀……於是,有人說了,任何一個女配都比若曦招人疼……
這個現象很有趣。如桐華本人所說,書中男子,並無純粹的天使或魔鬼,實筆或虛寫,略略體味,便明白這群為這終極尊榮而生,終極競逐而亡的男子,骨子裏是全然一樣的,不論是以何種麵目出現。畢竟,流著同樣的血液,生在樣的環境。
有四粉,有八粉,十三粉,十四粉……四的好與惡,寫得最實,粉絲最多;十三最虛,粉絲相對要少……
若曦寫得實,被罵得最多……
不公平。
我相信也有不少男性讀者,不知他們是如何看文中女性角色。但作為占大多數的的女性讀者,我們的視角不平確實讓人驚心。
同樣作為女性,我們對於男性的不完美更容易諒解,給予女性的則是更多的苛責。
若曦明知是錯,放棄一切愛了老八,老八卻不願意為她放棄一切,於是,若曦隻能放棄了這段愛情。於是,八粉們罵若曦始亂終棄,為何不能像明慧那樣一味付出,不求迴應;
若曦放棄了富貴榮華,放棄了自身安危,最後甚至放棄了原則與尊嚴愛了老四,隻是放不下友情放不下良善放不下於心不忍。於是,四粉們就罵她水性楊花,為何不能像玉檀那樣不分善惡,隻為癡情;
若曦並不知道出宮的辦法,但愛著她的十四用求婚的方式救贖了她。無奈,曦已無心再愛,於是,十四的粉絲罵她唯利自私,辜負深情,為何不能像明玉一樣,接受命運一往情深……
真是很難過,真是很想說,沒有明慧,沒有明玉,沒有玉檀……她們,隻是一層薄薄的剪影,生活中哪有這像的人。沒有計較,沒有底線,不求迴應,永不更改的愛情,世上有麽?
誰一生隻愛過一個人,不論他是否愛你,不論他愛著誰,能給你什麽迴應,從看到他的第一眼,就一絲不變地愛下去。
我們不能這樣,一方麵要求男友(老公)隻愛我一個,相親計較著對方的工作,收入,住房,緬懷著初戀男友,一方麵要求其她女性懷抱著聖女一般的情感道德觀。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9十三
在桐華筆下,十三阿哥幾乎是完人,無論是個體生命的完美,個人道德與社會取向的統一,還是政治派別與行事角度的選取上,都顯示過人的智慧與情商.
於是有人把他美化甚至神化了,他成了完美的阿哥,成了善與美的標本.
但,冷靜客觀地分析,就會明白,十三,並非完美標本.完美隻是想像,真實終有瑕庇.
一廢太子的時候,他與老四的對話.誰焦著,誰沉穩,已是顯而易見.焦著之下,隻是兄弟之義麽?當然不能那麽天真.十三與老四,是兄弟,但同時也是政治夥伴,說他為兄弟著急,不如說是為共同的政治利益著急,為政治前景擔憂,更加全麵與合理.
荷塘裏,十三隨著若曦的指引尋到了老四,他緊握的雙手,拍在船舷之上,暴露出的,是怎樣的心情?
朝堂上,大仁大義,以身相酬,被眾多書迷大加稱讚的一段.如果僅僅理解成自我犧牲,成就兄弟之義,那就又局限了.是隨著老四的失勢漸漸滑入深淵,最終滿盤皆死,還是棄車保帥,博取一線生機?睿智的十三做了明智的選擇,而後的時局發展再次證明了十三的的政治眼光與危機智慧.
在若曦出宮的事上,十三打了不少圓場.為什麽十三會極力促成若曦的出宮,當然不隻是為了若曦的自由理想,要不十三也是說服不了老四的.我揣想,作為老四終身的政治夥伴,十三已經意識到若曦的存在,已經成為了老四強勢行政的心理弱點,利害分析,才能說服老四放手.不得不歎服啊.老四曾說若曦,雖懂得,卻放不下,其實何人又不是如此,看得明白,隻是心不由已.但隻有十三,始終懂得,又能放下,明白全局,但又始終隻是選擇正確的角度去看待一切.
10相愛的原因
就我個人來說,跟若曦一樣,不太能相信無原由的愛.年少的時候,我們憧憬一見驚心,經曆過歲月才突然驚覺,我們愛過的人,不論外在如何,總有些相同的特質,原來是這些特質,將我們心靈吸引.老四就曾經問過若曦,你會不會不懂自己的心呢?大約就是這個意思.是啊,那時我們並不明白自己渴求、愛慕的特質到底是什麽.
若曦渴求的愛情是什麽樣子?若曦的理想愛人是何種麵目?
若曦與十三酒逢知己,曾說過,她的偶像,是嵇康.
叔夜是何許人相信不需我來說明,他是神明一樣的存在,似乎上天造就,隻是為了說明何為"人間奇跡".
他的魅力,不隻在於俊朗風儀,詩書琴畫,學識智慧,更是作為一個強健的生命個體,瀟灑曠達熱烈狂放的不羈個性,仿佛中天驕陽.
原來若曦愛的,是個體生命的卓然強健;是價值取向上的超然不拘.
第一段若曦與老四的正麵交鋒,關於老四的喜好,值得我們細細研究.微雨,離**澤木蘭,雨後青藍,王維的詩、金剛經老四愛的,是什麽?老四的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又是什麽?
寧淡曠遠、衝靜自然,仿佛夜叔玄美的《述誌詩》,那麽貼合。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為什麽能在那麽長的時間裏,安撫熨貼著若曦的心?
那是一個真正強者的篤定與超然,那是智慧與強健才能看到的希望與達觀。
若曦與老八尚在熱戀之時,老八說,不要用那種悲憫的眼神看我,那時我就知道,他們沒戲。若曦的愛情,隻能屬於真正強大的靈魂。
具有同質性的心靈,才能相互吸引;平視的愛情,會有特殊的契合與共鳴。
若曦對老八說過,如果我能少些狷介,少些計較,也許……但是,可能麽?這個清傲到骨子裏的女子,沒有與她匹配的智慧高度,曠遠內心,怎麽愛得起這樣的女子?
一切,皆是注定。
11小辮子
這是書裏沒有情節。劇集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老四翻牌子若曦吃醋了,老四為了哄她讓她抓了解氣,算是兩個人打情罵悄的小情趣;一次是若曦出宮之時,老四目送她的馬車漸行漸遠,下意識地摸自己的辮子,淚水無聲滴落乾清門巍武的欄杆上。
這個情節我以為加得好。
先說第一場景。若曦生氣了,老四很緊張。因為了解若曦的心,所以知道她受的傷有多深。小說裏寫,老四讓若曦隨便提要求,隻管先應了。若曦問,你就不怕做不到?老四怎麽答的?今天什麽都依你,做不到也要努力做到。
這個誠懇夠不夠?
但若曦是什麽樣的女子,她會提什麽樣的要求?
我原來猜肯定不是金錢物質,名位權勢,但這樣精怪的要求,還真沒想到。
抓就抓了吧,人家還挺得意,“隻有我可以!”
我當時就笑了起來,看吧,這才是若曦,到底是清高驕傲的性子。不要物質不要權勢,隻是要那份獨一無二,無可替代,小滿足小得意,十足蜜戀的樣子。
仿佛還有一句台詞,若曦說:“你從來不讓別人抓你的小辨子……”
是人都會有弱點,有罩門,而對於一個君王來說,把它暴露人前往往是致命的。老四啊,他偏偏就有那樣的寬遠的胸懷,強大的信認,能夠允許若曦撕開他全部防衛,以精赤的本真,坦然無遮地站在她的麵前。
其實若曦又何嚐不是他的“小辮子”,他生命中全部的美好柔軟,都給了她。
此時老四已然富有四海了,但他對若曦,甚至比之前的相處,更是平易的樣子。
他沒有封若曦,把她留在身邊。若曦親手給他做羹湯,他批個折子都要守著她。幸福,就是最平淡的麵目,天天酣眠在他們枕邊。
這就是若曦要的幸福,這就是他夢想中的水澤木蘭。
場景二。小說裏若曦出宮,老四是沒有相送裏,電視劇裏加了這段。當然,乾清門外是隻能乘輦不能跑馬的,何況若曦的身份。但,老四那個深長的眺望,確實讓人心碎。下意識的,他摸了摸自已的辮子,自此以後,那個“隻有她敢”的人,永遠失去了。
要明白,老四割舍的,究竟是什麽?
九五之位,一旦登臨,就意味著終極的寂寞。老四、十三、若曦私底下吃飯,十三畢躬畢敬,老四悵然。他眼看著人世情親,終於離他遠去,卻也無可奈何。隻有若曦對他還是老樣子,禮都沒有怎麽行過。他下朝了,她隻是端上熱湯熱飯,仿佛最平常的婦人,對待歸家的丈夫。
用老四的話說,皇帝也是人。得到權利的終極滿足與尊榮同時,也會在高處不勝中體會非常的恐慌與冰冷。人間的溫暖親情,看似最最平常,卻恰是他不可企及深切渴望的。
若曦,是他作為一個“人”,最後的靈魂歸宿,有若曦的地方,他才能夠睡得安穩。
他送別的,不隻是一段愛戀,也是全部的自己。從此以後,沒有“四爺”更沒有了“胤禛”,沒有微雨沒有青藍沒有木蘭香,有的,隻是一個稱孤道寡的大清帝王。
12最美的場景
飛雪彌漫,天地混沌,仿佛生命之途,極迷茫又極廣闊,一抹豔紅,一抿幽玄,並肩而行。
一直以為,相攜,是人與人最美的姿態。
時間仿佛停止,萬物已然退卻,乾坤寂靜,天地潔白。隻有彼此,隻剩彼此,相依作伴。
仿佛世間最美的神仙眷侶,就此隱遁。
真的啊,就這樣歸去,該有多好。他們的愛情,原不該存於紛擾世間,而是屬於這樣純美而遼遠的夢中江湖。
萬帳蒼穹,夜華如水,迷蒙燭色下,一對璧人靜靜依偎,書聲清朗,時光拋卻。
一個貌自娟娟,一個氣自謙謙。
美極!
接天蓮葉,蕩一葉扁舟,與這熙攘俗世,片刻疏離。
這是私密的內心世界,這是獨有的精神港灣。
終於,向她敞開。
13自此別
最不願意寫的,是離別。
要經曆過才會明白,那種痛,不是不舍,而是心念成灰。
獨倚高樓,深長眺望的造型,進了詩入了畫,而我,隻願把那恆永姿態,癡想成等待,仿佛那一端,連著歸來。
但是這一刻,卻再不能把疼痛的心勸慰。
此刻,便是他們的永別。
記得十三幽禁前,與若曦把酒暢談,說起老四,在那風刀霜劍之地,雖有額娘親弟,也跟沒有差不多。
忽然就心酸。
康熙獨愛太子,德妃偏愛十四。在繼任人選上,即使太子失事,即使明知他懷抱經天之誌,定世之才,康熙亦從未考慮過。
十四是他的同母胞弟,卻與老八親近,與他之間,隻有冷淡疏遠。
親情的溫暖,他體味太少,而人世的涼薄,太早嚐遍。
浣衣局一場,老四終於得知若曦被貶的真正原因,他的反應,是何等震驚?
“他臉色驟暗,‘皇阿瑪想把你賜給十四弟?你為什麽不願意?你不是一直想著逃離紫禁城嗎?不是總想著找個小院子平平安安過日子嗎?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為什麽不要!為什麽偏要抗旨?十四弟相貌出眾,文才武略在我們兄弟中也是拔尖的,現在最得皇阿瑪倚重,對你又極好,你忘了大雨中他為你一跪就是一夜嗎?你還有什麽不滿意的?’”
終於看明白了若曦的心,終於懂得了如海的深情。
書中所寫,他的神情,既悲亦喜。
終於有人,用她的深情,將他托舉,讓他覺得,自已珍貴。
她不愛黃金屋,不要封父蔭祖,不要身份尊位,一切皇恩聖眷,她都不要。
這樣地高絕,讓人心折。
他能給她的,不是“朕”,隻是“我”。是他的“坐看雲起”,是他的“微雨青藍”。
他是帝王,無論胸中懷抱怎樣的雅趣高誌,終是不能,陪她歸隱山林,談笑無期。
知道她的天地,在那曠遠彼處,瓊宇金閣,錦衣玉食,於她,不過是“身乎泥中”。
明白這種相欠,這種辜負,今生再難償還。
一代帝王,想要得到他最愛的女人,是怎麽做的?“眼神漸漸沉痛,緩緩蹲下,雙手把我的手攏在他手心裏,頭搭在我膝蓋上……”
明白是怎樣的深情嗎,在那一低頭之間。
真愛,讓我們學會謙卑。
寫了那麽多,是想說,有種情感,會完整你自己,有種失去,會掏空你的心。
實在不想寫他身後緊攥著辮子的手,想留住怎樣的溫度。
自別後,若曦愛上書法,寫他的字,喝他的茶,在微雨的日子,眺望天邊青藍,可會知道,那個九重殿上的孤絕之人,可能,再也不會練字,再也不會聽雨,不吃玉蔻糕,不喝太平猴魁,一切清幽雅誌,已與他絕。
他的靈魂,在那個午後,被她一並帶走了。
14喜歡的一幕
很喜歡十四盛譽迴京,浣衣局裏與若曦相見的那一場戲。
三年,一個在烽煙戎馬裏戰功顯赫,榮耀如日中天;一個,卻從君王身邊的大紅人,淪落成為太監洗衣的浣衣奴。
隻身一人,便服,他就這樣出現在她麵前。
細細地看過了,才說出三次求婚被拒的事。“我就讓你那麽看不上眼?”那樣憋屈,卻隻是淡淡地說出來,帶著微微的笑。
總有那樣的人,不論時光如何流逝,境遇如何改變,在她麵前,你就是驕傲不起來。
要的答案,其實已不重要,對她的懂,已然讓他明白。
她問值與不值,他的思緒一下飛到太早太早的最初,一茬一茬的往事,隻因懵憧,竟流水一般地過了,那些歡笑,爭執,支支節節片片斷斷卻在心頭生了根,待他覺察,早是積重難返。
萬般無奈,唯餘下若澀,雖是疼惜,卻做不得什麽。
“你憔悴了許多……”
“你風姿俊逸了很多。”
這句真是神來之筆,不知桐華是如何想來。當若曦微笑著說出這句話時,三年的歲月流轉,橫亙的命運造化,竟像煙塵,悄然飄散。
她還是口吟宋詞的早慧少女,他還是那個如玉少年。她看著他煦暖微笑,說不出的親厚。
十四的心,定是狠狠疼了。
凝視了良久,終放不下,把那個知悉答案的問題,又問了一遍。
無奈那個堅強又脆弱的女子,還是搖頭。
除了隨她,除了等她,還能怎樣?
驀然迴首,燈火闌珊,風景依稀是舊年……
想起十四吟的,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15時間將我的心蝕穿
能理解為什麽桐華寫啊寫地,終把自己寫成了十四黨。
猶記得若曦拒婚之時,康熙爺盛怒之下的的難以置信。
若曦與十四,相伴成長,分享了人生中大多私密的珍貴心情,見證了彼此成長中幾乎所有的重要節點,終從莽撞走向相知,從苛責走向相惜,從兒時舊伴成為生死摯交。
歲月洗淘出的相知相惜,厚重如山。
怎麽看,都是神仙美眷。
若曦與老八,起於幻想的迷茫,與老四,是特殊環境下純屬理想的偏執愛情。純從愛的形式來說,與十四,是最真實而正常的。
自然而然,流水一般。
吧裏有親在探求,十四是何時愛上若曦的,終也沒有定論。恰是日久年深的點點累積,認真辨來,隻怕沒有那麽明顯的分界。仿佛現實泥土裏黑甜一覺,真正醒覺,已是萌生以後太久太久,久得,隻剩下無奈。
繩鋸木斷,滴水石穿。
如果愛是沉淪,這是無疑最緩慢而清醒的一種。
初相識,爛漫無邪,純真無掩,最終愛上的,是真實而完整的你。
經過那麽久的領悟,才懂得,所以,也能耐得起比那更長久的等待。
那麽地了解,深得,成全之意大於一心得失;憐惜之心長過了相守的盼望。
時光有多悠長,我的愛,就有多麽的寬廣。
就像理想的同行者注定相愛,生活裏的同路人,最適合相守。
苦著你的苦,痛著你的痛。你顏色慘淡痛失所愛時,有的,興許隻是以身相替的焦急;當你為心底一份相知瑟縮雨中時,能給的,興許隻是一包溫熱的糕餅;當你滿心傷痕身處絕望之時,給予的,隻是一個寧靜隔絕的小小世界,那個世界裏,甚至沒有我。
那個字,終是沒有說出來。隻怕珍惜的那顆心,更累更苦。
相聚太短。不知道,上天讓你最終在我懷裏閉上眼,是一種憐惜,還是更大的無情。
歲月在悄悄在我心間鐫下你的名字,隻怪我太晚覺察,那麽,就讓它日久漸深,在沒有你的日子裏,與我作伴。
隨著時光,把我的心蝕穿。
16局中局,戲外戲
一廢太子後,三阿哥揭發大阿哥以“魘勝”之術陷害太子,大阿哥被囚。爾後,康熙夜召廢太子單獨覲見,一時間各方勢力揣測紛紛,局勢撲朔迷離。
這一場,有的是虛筆,有的是補述,但桐華卻寫得暗潮湧動,張力十分。各方勢力的要害,一幹人等的表現,恰真是一場險象環生,步步驚心的精彩大戲,仔細看下來,讓人不禁冷汗一身。
召見時,其間共有四人,除康熙、廢太子外,還有李德全和若曦。
若曦站的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李德全是把她放在外間,而且是靠門的位置。
這個位置實在是奇巧:不動,什麽也聽不見,悄悄往門靠一靠,又什麽都能聽見。最關鍵的是,一舉一舉都全數落在李德全眼中。
作者用補寫的手法,通過若曦的後知後覺,點出李德全的用意,實在讓我們這些觀者,也為若曦心驚了一把。李德全這隻老狐狸,確實謀算周精,城府深嚴。
王喜說過,“我師傅的意思,多半就是皇上的意思……”
皇上身邊的人,是要一萬個小心的。試探與考驗,無處不在,一步行錯,隻怕……
第二場。實在有點不忍寫。書的前半章,還是白玉木蘭,“豈不爾思”,後半章,薄涼得讓人不忍細看。
一共出場了兩撥人,第一撥:八、九、十、十四,桐華實在寫得精彩,讓我忍不住想抄書:
“九阿哥……問道:‘今日有件事情要問問姑娘!’……旁邊幾位阿哥都先是微微一怔。但八阿哥緊接著皺了一下眉頭,目注著九阿哥,十阿哥茫茫然地看向九阿哥,十四卻目光清亮地盯著我……”
注意,此時問題還沒出口呢,老八就皺了眉頭——這位智慧過人的“八賢王”,已然料事於先了。
用他後麵自己的話說,皇帝的近侍,泄露了皇帝與臣下的談話,後果是什麽?
於是他做了什麽?
什麽也沒有!
老九終於把問題直截了當地問了出來,這時,他說話了,讓若曦迴去。十四說,問問什麽要緊,他又說了,這要緊在哪裏,一番要害分析,句句站在若曦的安危上。
老十心疼,讓若曦迴去。老九怒了不肯放棄,步步緊逼。若曦說出那晚上的情況,實不知道。
老八麵色冷淡,卻是不信。隨著一幫人,走了。
這出欲擒故縱的戲,演得巧不巧?
老八機心算盡,知道若曦這種人,不能以威懾之,以利誘之,隻能以情動之。
達到目的的方法有很多,打感情牌無疑是最高明的一種。而若曦同誌用她的實際行動,再一次證明了老八過人的智慧與判斷力。
當他說“我不想聽,你迴去吧”,又後露疑惑之色;當若曦支走老十終於透露內情,他麵露微笑之時,我的心,實實在在如二月寒冬,涼了個透。
後來又“巧遇”了老四、十三,老四又在她麵前演了一出“聲東擊西”。
不想分析了,心頭難受。
隻是一個細節,老四問了句“你也是如此迴答你姐夫的?”
這句話,讓若曦微躬的身子僵了一下。
因為,這至少說明:第一,老四已經清清楚楚地曉得老八他們逼問若曦的事,甚至可能看見了若曦追上前去低語的場景;第二,老四關心若曦與老八的親近程度,不亞於關心事情本身,想從察言觀色中,看出若曦的態度。
個個都在佯裝,步步都是試探,行差踏錯,頃刻間就是萬劫不複。
若曦不是不懂,而是她的善良她的好心,總是讓她不得冷眼旁觀,不能置身事外。
讀到這些,實在不懂,為什麽還有自盲雙目之人,高喊愛情至上的口號,為幾爺幾爺報不平。
到底是誰負誰啊?。
八黨逼供那一場,幾位爺的反應能夠看得出,最心疼若曦的,是老十。這種心疼,莽撞所以真摯,單純所以美好,隻有老十,一直是老十,始終從若曦的角度替她考慮,為她焦急。這種“無物”甚至於“無我”的真心,特別是在宮廷這一特殊環境下,顯得多麽地珍貴!用桐華的話說,這樣的感情,怎麽就比一份愛輕賤了?要明白這些,才能理解後來若曦的痛苦與選擇。
再說說十四的反應,老九問出口前,他目光清亮望著若曦。看得出,這也是個通透人,也猜到了老九的問題了。但他跟老八在這一階段的差距在哪兒?老八望著誰的?老九。隻是瞬間,他就藏起了自己的心機佯作不知,從始至終扮演了有情有義的好人,而十四,在他人特別是若曦麵前暴露了自己的“知道”,無怪後來若曦調侃他是狐狸,惦記著農夫的雞。
關於老四這場的表現,昨天太心涼,沒寫,糊過去了。後來想想,也該有個交待。
老四是不是真想知道密談內容?是的。這章最後,桐華有補寫,連成穩的老四都沉不住了。
老四猜沒猜到若曦的緘默?猜到的。從若曦迴答後,他平淡的反應可以看出。雖想知道個中內情,但對若曦泄秘,是沒抱什麽希望的。話說,他的洞明,對若曦的了解,在這一階段,至少是與老八持平的。比較此時若曦與兩者的接觸頻率,身份親疏,不得不說老四較老八更為敏銳。
客觀地想,老四這種心態這種反應也是正常。畢竟兩人此時了解很淺,而若曦身份,是老八的小姨子。我以前談過,老四一送木蘭與再贈,誠懇與意義是全然不同的。
一送,是讓下人去的,收與不收,全在若曦,老四要的,不過是自已情願。二送,就是執著與篤定了,他用了小小手段,騙若曦收下。當時看到若曦吃驚勝於氣憤,我是笑了的。要一個人走近身邊,和心裏,到底不同。
扯遠了。我淡這些,是想說明,若曦此時於老四,或隻是“有意”的階段,不能以此時的種種,作為以後兩人感情的評斷標準。
就不難理解老四最後的問話了,他想搞清若曦的態度,這對二人以後的互動很重要。“你也是如此對你姐夫說的?”,這麽說,意思是我知道或是我看到你們聊天啦。聰慧的若曦是怎麽應對的喃?微笑(這灰常重要),從容而不絮,說明坦蕩啊,我並不是內應。
比較老八與老四,都預知到了若曦的態度。但老八,用了非常的手段,利用了若曦性格的弱點。老八的目的,是一定要知道;老四的底線,是至少弄清楚,是不是讓老八知道了。
(懂與不懂,隻是中性詞。如果“懂”不是為了讓對方舒服,自在,安全,幸福,而是透視、折服、壓製甚至於利用,那種“懂”,會顯得特別可惡,還不如不懂,比如老十。
於是,有的人漸行漸遠,有的人漸行漸近。這是閑話,請無視。)17放下
有個高曠女子,曾說過:"人那麽壯大,權位、生死、愛恨、名利卻動搖它。權位、生死、愛恨、名利那麽壯大,時間卻消磨它"。
愛最大的痛苦,是得不到?或是已失去?都不是.相反的,距離抵擋時間,讓愛定格成永恆.
愛最慘惻的麵目,不是生離死別,是在現實撕扯下,日漸血肉模糊.
若曦讓人罵,無非是對愛的頑執,讓她放棄了與摯愛之人相攜一生的機會.這份愛,走過了漫草荒煙、雨雪風霜,蝕心刻骨的盡頭,該是珍惜.
是軟弱?是逃避?
老四與若曦的愛情的悲劇,起於登基之時。
老四能夠登臨權力顛頂,就在於他較其他竟爭者,具備了作為一個君王的先決條件,超越了其他竟爭者無法超越的東西,比如親情倫常。
稱孤道寡,與世情絕.
坐擁天下,亦是付身天下;再無一己,再無一心.
君王之愛,本身就是一個悖誤.比如唐玄宗,清世祖,江山萬裏與一世癡情,注定要擇一相負.
人間情愛,原屬於平凡俗世,能付諸的,也隻能是凡夫俗子.
怎能要求若曦,愛一個君王?
杖喜鵲,蒸玉檀,不是四爺心狠,置若曦於不顧;隻是大清的帝王,為了穩固他的江山.
將愛推入絕境的,不是老四,更不是若曦,是現實的無情.
命運將愛改變,消解成怨?糾結成恨?
擇念而執,需要智慧與勇氣,割舍放下,需要更大的智慧與勇氣.
想起《指月錄》中,梵誌得悟的故事。
愛情於人,亦如手中**梧桐,歲月風塵之中,片刻萎謝。
放下,即擁有。
18青山之死
常青山,作為文中一個非主要的人物角色,桐華從未從正麵進行過點滴的描寫,所有我們所知所見,都是從若蘭、老八、巧慧的口中轉述而來。這樣一個寥寥數筆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卻異常鮮明,他的悲劇性命運,深刻地刺痛了我們的心。而轉述的敘事方式,讓我們忍不住揣測故事的真實始末,實在不能不說,桐華的構思與敘事技巧,讓人歎服。
為什麽要叫青山喃?“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應該是暗示他悲劇性的結局吧。從這點上應證,馬爾泰將軍派他作前鋒,青山戰死沙場,這點是確實無疑的。
馬爾泰將軍的動機是什麽,我們可以從巧慧與若曦的對話中的找到答案:
~~~~~~~~~~~~~~~
當時我還氣問“起先姐姐就沒有求過阿瑪嗎?”巧慧苦笑著迴答“怎麽沒有?可老爺說,做夢都不要再想了,她是定給了阿哥的,再胡想大家都不用活了。
~~~~~~~~~~~~~~~~
“定給阿哥的,再胡想大家都不用活了。”不用活的,活不了的,僅僅指青山嗎?隻是用青山的生死說服若蘭麽?隻怕不是。
在天家的威嚴與強權之下,這,不是一個強勢協迫,隻是一個父親無奈的歎息。
由此可以想見,當馬爾泰將軍收到了老八知悉這段過往的訊息,為了保全自己的女兒,為了保全族人,隻能做出這樣的安排。
再來看看老八的說法。
~~~~~~~~
(若曦)想了會,突然心頭一陣狂跳,屏著一口氣,心裏萬分緊張害怕地問:“那個人怎麽死的?”他靜了好一會,深吸了口氣道:“我派去查問的人驚動了你阿瑪,你阿瑪為了讓他避開,派他去做了前鋒,然後……”
~~~~~~~~
桐華寫,若曦心頭狂跳,萬分緊張害怕,為什麽?事實上在之前,巧慧的敘述中,若曦已然知道青山戰死沙場的事。像若曦這樣習慣以善意眼光看待周遭的女子,下意識中也覺得不安了。至於老八的反應,“靜了好一會,深吸口氣”,不過是應證了若曦的擔憂而已。
老八說,是他派去調查的人驚動了馬爾泰將軍,我們還真能相信,他是無意的嗎?馬爾泰派青山作前鋒,隻是為了“避開”嗎?
這才是老八,智謀陰狠。以他對若蘭的感情,怎麽可能允許,她的愛,寄係他人。
他原可以,找人殺了青山,但他沒那樣做,他的目的,是既斷了若蘭的念想,又不讓若蘭恨他。
在他來看,這樣小小透露,假借馬爾泰之手,既成全了青山的名聲,也讓馬爾泰家感懷他的寬仁。
這樣的機心,讓我實在不知說什麽好了。可惜若蘭也是冰雪聰慧的人,她的孩子流產,隻怕也不是偶然。
對於愛的眾多注釋裏,我最欣賞的,是聖經裏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算計人的惡……”以愛的名義行惡,肯定得不到愛,不論你的智慧與手段是多麽的高明,付諸於愛人的陰謀與傷害,最終都會加諸於自身。
老八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裏,仿佛是憑借本能一般地,準確判斷時局態勢及所有人的利害關係,尋找出他人致命的弱點來加以利用,這是極其可怕的。
這種人許是天生的“強者”,習慣了一切皆在計算掌控之中。
但這種人也好像注定不幸。說不明白為什麽,就像“阿甘正傳”裏傻小孩格外受到上天的垂注,命運似乎總是寵愛虔誠的示弱者,愚弄高明的恃強者。
以前參加過一個拓展培訓,培訓項目十來個,爬高下低危險的不少。出乎大家的意料,失敗率最高的,卻是一個叫“背摔”的項目。詳細點說,是要求挑戰者背過身站在一個兩米高的台子上向後硬倒,由團隊其他成員以手臂合力接住。
“兩米”啊,僅僅是兩米,卻讓很多平日裏習慣了頤指氣使,挑戰極限的“成功人士”們,卻步不前了。越是平日裏看來內心強健的人,越難以穿越這一關。說到底,原因不過三個字,“靠別人”或是“不可控”,對於這種人來講,事情的發展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是他們不可接受的,他們最大的恐懼,是把自己的命運交予不可預知。
也許所謂“強者”,失敗最大的原因,隻是因為“輸不起”。
智商的高低,或許隻是人的一種特質,就像膚色黑白,本沒有好壞可言。而且,我反到認為,智商太高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擁有多少的聰明,就需要更大的智慧與意誌來駕馭這種聰明。如果內心負荷不了與之匹配的寬度,那麽寧願沒有那種銳度,畢竟,害人傷已。
18孤芳忌太潔
步步裏引用的古詩詞不少,看得出桐華在這方麵研究學習是比較深廣的。尤其難得的是,文中所有引用,全無一點矯飾賣弄的意思,與故事情節及人物角色之間的嵌合自然,確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而我個人最歡喜的,是丘處機的靈虛梨花詞。
跟文中其他詩詞,特別是這幾年大熱的納蘭詞相比,這詞還是相對冷僻的。
“春遊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村瓊葩堆雪。靜夜沈沈,浮光靄靄,冷浸溶溶月。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舒高潔。萬化參差誰信道,不與群芳同列。浩氣清英,仙材卓犖,下土難分別。瑤台歸去,洞天方看清絕。”
古來詠頌梨花的詩詞浩繁若星,但如此空靈超逸,清麗無匹,也隻能從某修為極高的出世真人口裏吟來,才能把它的風骨魂魄說唱得盡。詞本身我就不多說什麽了,自從步步大熱過後,這詞也熱了,網上賞析應該不少,詩詞造詣比我高妙得多的大有人在,我就不自曝其醜了。隻一點,關於“姑射真人”,有人牽強附會說成小龍女,那是天大誤會,這個典,當是出自《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在這兒說明一下。
迴到小說中。若曦去給良妃繪手絹花樣,良妃看花樣子中有梨花折枝,脫口便吟出了這首詞。
雖然良妃隻是文中配角,隻這一個小小細節,卻讓她超凡脫俗的才學氣韻與審美情趣一下子地挑脫在了我們眼前。
按清規製,後妃的名號中,應無“良”名,所以我原以為這是桐華虛構的人物,文看到這兒,就忍不住百度一下,這才知道自己無知。原來曆史真有其人。而且還是個出身罪籍,“美豔冠一宮”的傳奇女子。
不要說在康熙朝,即使在整個清朝的後妃之中,良妃的出身,也是最低的。
這樣的女子,定是具有卓然不俗的品貌才學,才能讓她在美色如雲的宮廷之中,得到殊異的皇恩聖寵。
所以若曦才把她比作梨花,隻有這樣的女子,才配得起梨花。
怎麽看這一段,都有點惺惺相惜的意思。所謂“意氣高潔”,也隻有在“高潔”的眼裏,才看得到。桐華寫得也很有意思,因為初一接觸,良妃就讚若曦玲瓏剔透心。
隻是美則美矣,詞風卻似有不詳。特別下片,“浩氣清英,仙材卓犖,下土難分別。瑤台歸去,洞天方看清絕。”似乎喻示著佳人早夭。正如曹公所言“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這種清絕女人,在那沆瀣之地,是注定毀滅的。
良妃溘然而逝,若曦在她宮門之前,擺放淡雅清竹,祭奠感懷之時,不曾想見,若幹年後蕭殺彼處,一座清宮寂寞深鎖,料峭東風吹卷一地殘蕊,直入帷幄。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空見淚痕
錦江晚空
1八爺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形容八,我想我會用“溫潤如玉”。
溫潤兩個字,在我看來,實在是對一個人的終極讚美。無關身份、財富、權位,隻與才情、修養、氣度相結。是人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的整體和諧,是一切精神行為的大智大美。
但八,確是當得起這兩個字的。
氣自謙謙之下,又是什麽在作底?
其母乃辛者庫浣洗奴出身,在那充斥著權勢與扭曲人心的重重宮幃之中,我不敢揣測他的成長軌跡。掙紮與奮起,深夜的悲泣,要有怎樣的大智大勇,才能將那些傷痛與屈辱一一撫平,碾磨成塵,並從中汲取滋養,仿佛暗夜裏悄生的白蓮。
淡卻暖。或者說一直抱持著對暖的渴望。對若蘭緣起於此,對若曦情歸於此。
2曦與八
曦會愛上這樣的男子,是自然的事。
初相遇,曦還是天真爛漫的少女,而八已完成了人生的根本演進。
如上所說,曦吻合了他內心對於情感溫暖的全部渴望。嫡福晉郭絡羅氏,給予了他政治權力上的支撐與襄助,但辛寒的出身,內心的荒涼,讓他對與若蘭初見驚豔,當他滿心歡喜迎接人生的快樂與暖色時,卻發現那溫暖永不能屬於他。
書中說,曦與若蘭有四五分相像,這是不可忽略的細節。替代與補償,原是有的。
一方麵因兩人身份年齡的原因,八作為長者,一直對曦引導、照顧、寬容、寵溺,在更深的精神層麵,八又渴望依賴,冥冥之中等待曦對他內心的救贖。
有幾個細節。一是八蒙住曦的眼說,不許用那種悲傷的眼神看他。並安慰她說,你在傷心什麽呢,不要害怕。這個細節桐華寫得真是好。真是不知道麽?真是不害怕麽?脆弱的其實是誰?八的內心是拒絕看清楚的。他願意把曦永遠當成十三四歲的少女,放在手心裏嗬疼。一但曦表現出超越年齡甚至超越他的那種清澈與智慧時,他就痛苦而無所適從了。
二是曦雨中罰跪,八與十四來探望。曦看見八的白袍沾在雨水這中,伸手想幫他挽起,被八打開了雙手。桐華用的一個“打”字實在是妙。不是側身,更不是擋,而是“打”。這實在不符合八爺的謙謙舉止。可以揣想曦與四相擁的場景,給了他怎樣深重的打擊。妒肯定是有的,但我相信更大的震撼在於,親眼目睹的兩顆平等、了解、契合的心靈是如何相依相伴。通透如他,終於明白若曦想要愛情,是他給不起的樣子
3四與曦
愛不是一方恆久的付出,不是長久的等待,不是一方從一方靈魂汲取慰籍和營養。
這是曦的愛情觀,八一直不懂的。
不同時代的人,觀念終究不同。其實,在四二贈木蘭之前,他亦是不懂的。
緣起於誤會。四之所以誤會,曦的種種古怪與留心當然是主要原因,但與四的觀念與先入為主也不無關係。曦在這個階段對於他來說,也隻是“有意”而已。相信草原上曦的拒絕是驚到他了,而正視尊重恰好也是從這一刻才開始的。後來的接觸,四看到了她為敏敏及十三做的,歌也好舞罷並非重點,而是對於愛對於對方的珍惜與尊重,聽從內心但又絕不強勉,珍愛對方亦珍愛自己。
借用十三的口,桐華寫“要你願意,你和四哥肯定能彼此交心的,因為你能理解他的誌向,他的苦,他的痛!”這可看出,此時若曦於他,已是知已。四開始把她當作均等的精神伴侶,自己的雄心、困惑、痛苦願意向她分享與傾述。
有人不理解,曦為何不可與八共赴生死。愛慕、理解、尊重、欣賞、共鳴、攜持,愛雖無定式可言,但總是漸進原則。
四是聰明人。他送木蘭簪,卻是靜靜等曦戴起來。不像八送手鐲。即使已登極位,十年等待,隻因感覺曦的抗拒,也願意等下去。這種等待,是尊重,亦是篤定。
他從未以任何權勢或物質的許諾去追求過曦。最纏綿的情話,是坦言雖擁有天下,能給的卻隻有他的心。他對曦的了解,對這段愛的定義,與八說“許她作皇後”,亦不可同語。
愛到絕境,雖是十四挺身而出,八的自我犧牲,又何嚐不是他的最後寬容。
這段情的開頭,曦問他喜好,一問一答,場麵好笑。雖是淨是點滴,但桐華所寫,亦是用了心的。微雨、雨後青藍……寧靜淡泊,與他很是相符。喜歡的書卻是金剛經。本來猜會是道德經呢。“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看來不是不懂得,隻是放不下。
4一曰美玉,一曰頑石
我在吧內閑逛的時候就想,若桐華大人得了空,來看四爺黨八爺黨相峙的狀況,心裏一定樂不可支。雙方能夠相峙不下,至少充分地說明了大人“男主無純粹天使或魔鬼”的構想得到了充分體現,男一男二人物形象是很豐滿的。
一曰美玉,一曰頑石。
通透玲瓏,儒雅從容。出深山,千鑿萬琢始成器。
沉靜定訥,簡直靜樸。隱鬧世,抱愚守拙方得存。
玉碎,源於本心的質地,是宿命。愛之則謂性高潔世難容。斃鷹事件前後,四與八,同被康熙猜忌嫌隙,但兩人的表現,卻是截然不同的。八是全然沒有解釋,閉門生病去了,四卻作了富貴閑人,歸隱田園,醉心農事,談玄論道。就憑這一點,足可見,一個清傲,一個精乖。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隱忍十載,隻待一機。謀定而動,乾坤挪移。
所謂江山競逐,原就是陰謀鮮血鋪就,隻論成敗並無對錯。如果八上位了會如何?我猜也並無二致。
玉亦有濁瑕,石亦未必就無真趣,玉亦未必通透,石亦未必頑冥。桐華的本意,或許就是告訴我們,玉石玉石,不過是一個物件的兩個相麵,其本質並無不同。
5若曦
首先,我要說,我是很喜歡若曦這個人物的。桐華筆下,她不是單薄的紙片人,怯懦小心但又堅強勇敢,精明算計但又一腔癡念,有血有肉形象很豐滿。她也不是僵化的一樽雕像,隨著作者的娓娓講述,我們仿佛親眼目睹她從一個懵懂“十三妹”成長為成**子,從謹小慎微但求自保,小心試探進退失據,到無悔無怨地犧牲付出,最終被環境及命運毀滅的全過程。我們看著她成長,看著她受傷,喜著她的喜,痛著她的痛,終於與她變成莫逆之交。
6最初
近來的相親節目尤其多,有泛濫之勢。我注意到被問及戀愛史時,很多嘉賓的迴答如出一轍:“我戀愛了三次”。三,似乎成了一種標識性的存在,這很有趣。
當然不能死腦筋地認為三就是三,這當然是個虛數。它表示在大多數人記憶中最深刻的情感經曆,後麵是人不斷成熟的心路階段。
最美最純的情竇初開,付出最多受傷最重的一聲歎息,溫曖平實的最後歸宿。
曦與八,就是這樣的驚心動魄的初見。白衣如雪,豐神如玉,和暖如春,還有著女主已然知悉的不幸與悲情。試問,哪個懵懂少女,能夠抵擋這樣的男子。明知是錯,還是愛了。青蔥歲裏,總是太容易許下諾言,“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攜老。”那時隻懂得姿態的美好,全然不懂“生死””“相知”的隱痛與厚重,以為即使放棄了世界,隻要擁有愛情,便可以抵擋一切,救贖一切。
曦與八的悲劇,在於年齡心智愛情理想的不對等。他們各自在各自的世界裏一廂情願,既不肯了解對方,甚至拒絕對方的真實與變化。連十四都知道對若曦吼:“馬爾泰若曦,你究竟要什麽?”但八從來不問,他以他的方式給予關心照顧,以為日去經年,愛情自會開花結果。他不跟若曦分享他的想法,他不明白,人的感情,多是從分享秘密開始的。他與若曦分享唯一秘密就是與若蘭故事,但是他的初衷,也隻是緣於三人間特殊的身份。而這個誠懇的厚度,遠不能讓若曦與他共同麵對現實的無情。八的理想裏,曦是溫室的花,提供他生命裏渴求的豔色與溫暖。物質上,他給予營養,精神上,曦給予撫慰。但他從未了解,曦作為現代的女性,追求的是怎樣愛情。曦讓他在江山與愛情中選擇,其實我是同情他的,試問世間有多少愛情,經得起這樣的拷問?
無論愛情開頭是多麽的驚心動魄,但它隻是萌出的新芽,沒有智慧與勇氣的營養,永遠長不成根深葉茂的大樹。
初戀,好像永遠隻能用來祭奠。
7結局
劇集終於落幕。
個個都在哭。若曦哭,四、十三、十四,甚至一幹配角全都在哭。在這一片淒風淚雨之中,觸動我的,偏是幾絲淡淡的明暖,竟全是來自八爺。
當他輕擁著若曦,拍著她柔聲說:“把我們都忘了”的時候,我終是沒忍住深深地歎息。這段從愛出發,橫亙了太多沉重的感情,終是以愛作為了歸途。
他給曦的最後一個笑容,脆弱得讓人痛心:那是他悲慘人生中最後的愛憐與溫存。終於還是明白,終於還是懂得,但一切,已然太晚,他隻能將它們化作了深長的眺望,全部相授相還。
麵對懷抱骨灰悲痛欲絕的雍正,他眼含悲憫地向這個與之爭鬥了一生,害他失去了全部,卻與他同樣結局悲慘的男人,講述他與曦的愛情,坦承他的背棄與悔恨,在他落沒的身影下,憔悴的容色中,有一層淡淡的人性的光輝,讓人動容。
獄中一幕,這個如玉男子,終於走到他慘惻人生的最後終點,無怨亦無恨,無悲亦無喜,有的,竟是對無情命運中兩份小小相知的感謝,磊落坦然,特別是望向窗口那一眼,似如朗風皓月,叫人心折。
8視角不平
相比於男主男配的血肉豐滿,文中女性角色就要單薄得多了。除了被罵得最多的主角若曦,其她女配們多被塑造成了為情犧牲的道德貼紙,光輝,但隻是薄薄一層。
堅貞執著的明慧,敢愛敢恨的明月,癡情不悔的玉檀……於是,有人說了,任何一個女配都比若曦招人疼……
這個現象很有趣。如桐華本人所說,書中男子,並無純粹的天使或魔鬼,實筆或虛寫,略略體味,便明白這群為這終極尊榮而生,終極競逐而亡的男子,骨子裏是全然一樣的,不論是以何種麵目出現。畢竟,流著同樣的血液,生在樣的環境。
有四粉,有八粉,十三粉,十四粉……四的好與惡,寫得最實,粉絲最多;十三最虛,粉絲相對要少……
若曦寫得實,被罵得最多……
不公平。
我相信也有不少男性讀者,不知他們是如何看文中女性角色。但作為占大多數的的女性讀者,我們的視角不平確實讓人驚心。
同樣作為女性,我們對於男性的不完美更容易諒解,給予女性的則是更多的苛責。
若曦明知是錯,放棄一切愛了老八,老八卻不願意為她放棄一切,於是,若曦隻能放棄了這段愛情。於是,八粉們罵若曦始亂終棄,為何不能像明慧那樣一味付出,不求迴應;
若曦放棄了富貴榮華,放棄了自身安危,最後甚至放棄了原則與尊嚴愛了老四,隻是放不下友情放不下良善放不下於心不忍。於是,四粉們就罵她水性楊花,為何不能像玉檀那樣不分善惡,隻為癡情;
若曦並不知道出宮的辦法,但愛著她的十四用求婚的方式救贖了她。無奈,曦已無心再愛,於是,十四的粉絲罵她唯利自私,辜負深情,為何不能像明玉一樣,接受命運一往情深……
真是很難過,真是很想說,沒有明慧,沒有明玉,沒有玉檀……她們,隻是一層薄薄的剪影,生活中哪有這像的人。沒有計較,沒有底線,不求迴應,永不更改的愛情,世上有麽?
誰一生隻愛過一個人,不論他是否愛你,不論他愛著誰,能給你什麽迴應,從看到他的第一眼,就一絲不變地愛下去。
我們不能這樣,一方麵要求男友(老公)隻愛我一個,相親計較著對方的工作,收入,住房,緬懷著初戀男友,一方麵要求其她女性懷抱著聖女一般的情感道德觀。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9十三
在桐華筆下,十三阿哥幾乎是完人,無論是個體生命的完美,個人道德與社會取向的統一,還是政治派別與行事角度的選取上,都顯示過人的智慧與情商.
於是有人把他美化甚至神化了,他成了完美的阿哥,成了善與美的標本.
但,冷靜客觀地分析,就會明白,十三,並非完美標本.完美隻是想像,真實終有瑕庇.
一廢太子的時候,他與老四的對話.誰焦著,誰沉穩,已是顯而易見.焦著之下,隻是兄弟之義麽?當然不能那麽天真.十三與老四,是兄弟,但同時也是政治夥伴,說他為兄弟著急,不如說是為共同的政治利益著急,為政治前景擔憂,更加全麵與合理.
荷塘裏,十三隨著若曦的指引尋到了老四,他緊握的雙手,拍在船舷之上,暴露出的,是怎樣的心情?
朝堂上,大仁大義,以身相酬,被眾多書迷大加稱讚的一段.如果僅僅理解成自我犧牲,成就兄弟之義,那就又局限了.是隨著老四的失勢漸漸滑入深淵,最終滿盤皆死,還是棄車保帥,博取一線生機?睿智的十三做了明智的選擇,而後的時局發展再次證明了十三的的政治眼光與危機智慧.
在若曦出宮的事上,十三打了不少圓場.為什麽十三會極力促成若曦的出宮,當然不隻是為了若曦的自由理想,要不十三也是說服不了老四的.我揣想,作為老四終身的政治夥伴,十三已經意識到若曦的存在,已經成為了老四強勢行政的心理弱點,利害分析,才能說服老四放手.不得不歎服啊.老四曾說若曦,雖懂得,卻放不下,其實何人又不是如此,看得明白,隻是心不由已.但隻有十三,始終懂得,又能放下,明白全局,但又始終隻是選擇正確的角度去看待一切.
10相愛的原因
就我個人來說,跟若曦一樣,不太能相信無原由的愛.年少的時候,我們憧憬一見驚心,經曆過歲月才突然驚覺,我們愛過的人,不論外在如何,總有些相同的特質,原來是這些特質,將我們心靈吸引.老四就曾經問過若曦,你會不會不懂自己的心呢?大約就是這個意思.是啊,那時我們並不明白自己渴求、愛慕的特質到底是什麽.
若曦渴求的愛情是什麽樣子?若曦的理想愛人是何種麵目?
若曦與十三酒逢知己,曾說過,她的偶像,是嵇康.
叔夜是何許人相信不需我來說明,他是神明一樣的存在,似乎上天造就,隻是為了說明何為"人間奇跡".
他的魅力,不隻在於俊朗風儀,詩書琴畫,學識智慧,更是作為一個強健的生命個體,瀟灑曠達熱烈狂放的不羈個性,仿佛中天驕陽.
原來若曦愛的,是個體生命的卓然強健;是價值取向上的超然不拘.
第一段若曦與老四的正麵交鋒,關於老四的喜好,值得我們細細研究.微雨,離**澤木蘭,雨後青藍,王維的詩、金剛經老四愛的,是什麽?老四的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又是什麽?
寧淡曠遠、衝靜自然,仿佛夜叔玄美的《述誌詩》,那麽貼合。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為什麽能在那麽長的時間裏,安撫熨貼著若曦的心?
那是一個真正強者的篤定與超然,那是智慧與強健才能看到的希望與達觀。
若曦與老八尚在熱戀之時,老八說,不要用那種悲憫的眼神看我,那時我就知道,他們沒戲。若曦的愛情,隻能屬於真正強大的靈魂。
具有同質性的心靈,才能相互吸引;平視的愛情,會有特殊的契合與共鳴。
若曦對老八說過,如果我能少些狷介,少些計較,也許……但是,可能麽?這個清傲到骨子裏的女子,沒有與她匹配的智慧高度,曠遠內心,怎麽愛得起這樣的女子?
一切,皆是注定。
11小辮子
這是書裏沒有情節。劇集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老四翻牌子若曦吃醋了,老四為了哄她讓她抓了解氣,算是兩個人打情罵悄的小情趣;一次是若曦出宮之時,老四目送她的馬車漸行漸遠,下意識地摸自己的辮子,淚水無聲滴落乾清門巍武的欄杆上。
這個情節我以為加得好。
先說第一場景。若曦生氣了,老四很緊張。因為了解若曦的心,所以知道她受的傷有多深。小說裏寫,老四讓若曦隨便提要求,隻管先應了。若曦問,你就不怕做不到?老四怎麽答的?今天什麽都依你,做不到也要努力做到。
這個誠懇夠不夠?
但若曦是什麽樣的女子,她會提什麽樣的要求?
我原來猜肯定不是金錢物質,名位權勢,但這樣精怪的要求,還真沒想到。
抓就抓了吧,人家還挺得意,“隻有我可以!”
我當時就笑了起來,看吧,這才是若曦,到底是清高驕傲的性子。不要物質不要權勢,隻是要那份獨一無二,無可替代,小滿足小得意,十足蜜戀的樣子。
仿佛還有一句台詞,若曦說:“你從來不讓別人抓你的小辨子……”
是人都會有弱點,有罩門,而對於一個君王來說,把它暴露人前往往是致命的。老四啊,他偏偏就有那樣的寬遠的胸懷,強大的信認,能夠允許若曦撕開他全部防衛,以精赤的本真,坦然無遮地站在她的麵前。
其實若曦又何嚐不是他的“小辮子”,他生命中全部的美好柔軟,都給了她。
此時老四已然富有四海了,但他對若曦,甚至比之前的相處,更是平易的樣子。
他沒有封若曦,把她留在身邊。若曦親手給他做羹湯,他批個折子都要守著她。幸福,就是最平淡的麵目,天天酣眠在他們枕邊。
這就是若曦要的幸福,這就是他夢想中的水澤木蘭。
場景二。小說裏若曦出宮,老四是沒有相送裏,電視劇裏加了這段。當然,乾清門外是隻能乘輦不能跑馬的,何況若曦的身份。但,老四那個深長的眺望,確實讓人心碎。下意識的,他摸了摸自已的辮子,自此以後,那個“隻有她敢”的人,永遠失去了。
要明白,老四割舍的,究竟是什麽?
九五之位,一旦登臨,就意味著終極的寂寞。老四、十三、若曦私底下吃飯,十三畢躬畢敬,老四悵然。他眼看著人世情親,終於離他遠去,卻也無可奈何。隻有若曦對他還是老樣子,禮都沒有怎麽行過。他下朝了,她隻是端上熱湯熱飯,仿佛最平常的婦人,對待歸家的丈夫。
用老四的話說,皇帝也是人。得到權利的終極滿足與尊榮同時,也會在高處不勝中體會非常的恐慌與冰冷。人間的溫暖親情,看似最最平常,卻恰是他不可企及深切渴望的。
若曦,是他作為一個“人”,最後的靈魂歸宿,有若曦的地方,他才能夠睡得安穩。
他送別的,不隻是一段愛戀,也是全部的自己。從此以後,沒有“四爺”更沒有了“胤禛”,沒有微雨沒有青藍沒有木蘭香,有的,隻是一個稱孤道寡的大清帝王。
12最美的場景
飛雪彌漫,天地混沌,仿佛生命之途,極迷茫又極廣闊,一抹豔紅,一抿幽玄,並肩而行。
一直以為,相攜,是人與人最美的姿態。
時間仿佛停止,萬物已然退卻,乾坤寂靜,天地潔白。隻有彼此,隻剩彼此,相依作伴。
仿佛世間最美的神仙眷侶,就此隱遁。
真的啊,就這樣歸去,該有多好。他們的愛情,原不該存於紛擾世間,而是屬於這樣純美而遼遠的夢中江湖。
萬帳蒼穹,夜華如水,迷蒙燭色下,一對璧人靜靜依偎,書聲清朗,時光拋卻。
一個貌自娟娟,一個氣自謙謙。
美極!
接天蓮葉,蕩一葉扁舟,與這熙攘俗世,片刻疏離。
這是私密的內心世界,這是獨有的精神港灣。
終於,向她敞開。
13自此別
最不願意寫的,是離別。
要經曆過才會明白,那種痛,不是不舍,而是心念成灰。
獨倚高樓,深長眺望的造型,進了詩入了畫,而我,隻願把那恆永姿態,癡想成等待,仿佛那一端,連著歸來。
但是這一刻,卻再不能把疼痛的心勸慰。
此刻,便是他們的永別。
記得十三幽禁前,與若曦把酒暢談,說起老四,在那風刀霜劍之地,雖有額娘親弟,也跟沒有差不多。
忽然就心酸。
康熙獨愛太子,德妃偏愛十四。在繼任人選上,即使太子失事,即使明知他懷抱經天之誌,定世之才,康熙亦從未考慮過。
十四是他的同母胞弟,卻與老八親近,與他之間,隻有冷淡疏遠。
親情的溫暖,他體味太少,而人世的涼薄,太早嚐遍。
浣衣局一場,老四終於得知若曦被貶的真正原因,他的反應,是何等震驚?
“他臉色驟暗,‘皇阿瑪想把你賜給十四弟?你為什麽不願意?你不是一直想著逃離紫禁城嗎?不是總想著找個小院子平平安安過日子嗎?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為什麽不要!為什麽偏要抗旨?十四弟相貌出眾,文才武略在我們兄弟中也是拔尖的,現在最得皇阿瑪倚重,對你又極好,你忘了大雨中他為你一跪就是一夜嗎?你還有什麽不滿意的?’”
終於看明白了若曦的心,終於懂得了如海的深情。
書中所寫,他的神情,既悲亦喜。
終於有人,用她的深情,將他托舉,讓他覺得,自已珍貴。
她不愛黃金屋,不要封父蔭祖,不要身份尊位,一切皇恩聖眷,她都不要。
這樣地高絕,讓人心折。
他能給她的,不是“朕”,隻是“我”。是他的“坐看雲起”,是他的“微雨青藍”。
他是帝王,無論胸中懷抱怎樣的雅趣高誌,終是不能,陪她歸隱山林,談笑無期。
知道她的天地,在那曠遠彼處,瓊宇金閣,錦衣玉食,於她,不過是“身乎泥中”。
明白這種相欠,這種辜負,今生再難償還。
一代帝王,想要得到他最愛的女人,是怎麽做的?“眼神漸漸沉痛,緩緩蹲下,雙手把我的手攏在他手心裏,頭搭在我膝蓋上……”
明白是怎樣的深情嗎,在那一低頭之間。
真愛,讓我們學會謙卑。
寫了那麽多,是想說,有種情感,會完整你自己,有種失去,會掏空你的心。
實在不想寫他身後緊攥著辮子的手,想留住怎樣的溫度。
自別後,若曦愛上書法,寫他的字,喝他的茶,在微雨的日子,眺望天邊青藍,可會知道,那個九重殿上的孤絕之人,可能,再也不會練字,再也不會聽雨,不吃玉蔻糕,不喝太平猴魁,一切清幽雅誌,已與他絕。
他的靈魂,在那個午後,被她一並帶走了。
14喜歡的一幕
很喜歡十四盛譽迴京,浣衣局裏與若曦相見的那一場戲。
三年,一個在烽煙戎馬裏戰功顯赫,榮耀如日中天;一個,卻從君王身邊的大紅人,淪落成為太監洗衣的浣衣奴。
隻身一人,便服,他就這樣出現在她麵前。
細細地看過了,才說出三次求婚被拒的事。“我就讓你那麽看不上眼?”那樣憋屈,卻隻是淡淡地說出來,帶著微微的笑。
總有那樣的人,不論時光如何流逝,境遇如何改變,在她麵前,你就是驕傲不起來。
要的答案,其實已不重要,對她的懂,已然讓他明白。
她問值與不值,他的思緒一下飛到太早太早的最初,一茬一茬的往事,隻因懵憧,竟流水一般地過了,那些歡笑,爭執,支支節節片片斷斷卻在心頭生了根,待他覺察,早是積重難返。
萬般無奈,唯餘下若澀,雖是疼惜,卻做不得什麽。
“你憔悴了許多……”
“你風姿俊逸了很多。”
這句真是神來之筆,不知桐華是如何想來。當若曦微笑著說出這句話時,三年的歲月流轉,橫亙的命運造化,竟像煙塵,悄然飄散。
她還是口吟宋詞的早慧少女,他還是那個如玉少年。她看著他煦暖微笑,說不出的親厚。
十四的心,定是狠狠疼了。
凝視了良久,終放不下,把那個知悉答案的問題,又問了一遍。
無奈那個堅強又脆弱的女子,還是搖頭。
除了隨她,除了等她,還能怎樣?
驀然迴首,燈火闌珊,風景依稀是舊年……
想起十四吟的,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15時間將我的心蝕穿
能理解為什麽桐華寫啊寫地,終把自己寫成了十四黨。
猶記得若曦拒婚之時,康熙爺盛怒之下的的難以置信。
若曦與十四,相伴成長,分享了人生中大多私密的珍貴心情,見證了彼此成長中幾乎所有的重要節點,終從莽撞走向相知,從苛責走向相惜,從兒時舊伴成為生死摯交。
歲月洗淘出的相知相惜,厚重如山。
怎麽看,都是神仙美眷。
若曦與老八,起於幻想的迷茫,與老四,是特殊環境下純屬理想的偏執愛情。純從愛的形式來說,與十四,是最真實而正常的。
自然而然,流水一般。
吧裏有親在探求,十四是何時愛上若曦的,終也沒有定論。恰是日久年深的點點累積,認真辨來,隻怕沒有那麽明顯的分界。仿佛現實泥土裏黑甜一覺,真正醒覺,已是萌生以後太久太久,久得,隻剩下無奈。
繩鋸木斷,滴水石穿。
如果愛是沉淪,這是無疑最緩慢而清醒的一種。
初相識,爛漫無邪,純真無掩,最終愛上的,是真實而完整的你。
經過那麽久的領悟,才懂得,所以,也能耐得起比那更長久的等待。
那麽地了解,深得,成全之意大於一心得失;憐惜之心長過了相守的盼望。
時光有多悠長,我的愛,就有多麽的寬廣。
就像理想的同行者注定相愛,生活裏的同路人,最適合相守。
苦著你的苦,痛著你的痛。你顏色慘淡痛失所愛時,有的,興許隻是以身相替的焦急;當你為心底一份相知瑟縮雨中時,能給的,興許隻是一包溫熱的糕餅;當你滿心傷痕身處絕望之時,給予的,隻是一個寧靜隔絕的小小世界,那個世界裏,甚至沒有我。
那個字,終是沒有說出來。隻怕珍惜的那顆心,更累更苦。
相聚太短。不知道,上天讓你最終在我懷裏閉上眼,是一種憐惜,還是更大的無情。
歲月在悄悄在我心間鐫下你的名字,隻怪我太晚覺察,那麽,就讓它日久漸深,在沒有你的日子裏,與我作伴。
隨著時光,把我的心蝕穿。
16局中局,戲外戲
一廢太子後,三阿哥揭發大阿哥以“魘勝”之術陷害太子,大阿哥被囚。爾後,康熙夜召廢太子單獨覲見,一時間各方勢力揣測紛紛,局勢撲朔迷離。
這一場,有的是虛筆,有的是補述,但桐華卻寫得暗潮湧動,張力十分。各方勢力的要害,一幹人等的表現,恰真是一場險象環生,步步驚心的精彩大戲,仔細看下來,讓人不禁冷汗一身。
召見時,其間共有四人,除康熙、廢太子外,還有李德全和若曦。
若曦站的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李德全是把她放在外間,而且是靠門的位置。
這個位置實在是奇巧:不動,什麽也聽不見,悄悄往門靠一靠,又什麽都能聽見。最關鍵的是,一舉一舉都全數落在李德全眼中。
作者用補寫的手法,通過若曦的後知後覺,點出李德全的用意,實在讓我們這些觀者,也為若曦心驚了一把。李德全這隻老狐狸,確實謀算周精,城府深嚴。
王喜說過,“我師傅的意思,多半就是皇上的意思……”
皇上身邊的人,是要一萬個小心的。試探與考驗,無處不在,一步行錯,隻怕……
第二場。實在有點不忍寫。書的前半章,還是白玉木蘭,“豈不爾思”,後半章,薄涼得讓人不忍細看。
一共出場了兩撥人,第一撥:八、九、十、十四,桐華實在寫得精彩,讓我忍不住想抄書:
“九阿哥……問道:‘今日有件事情要問問姑娘!’……旁邊幾位阿哥都先是微微一怔。但八阿哥緊接著皺了一下眉頭,目注著九阿哥,十阿哥茫茫然地看向九阿哥,十四卻目光清亮地盯著我……”
注意,此時問題還沒出口呢,老八就皺了眉頭——這位智慧過人的“八賢王”,已然料事於先了。
用他後麵自己的話說,皇帝的近侍,泄露了皇帝與臣下的談話,後果是什麽?
於是他做了什麽?
什麽也沒有!
老九終於把問題直截了當地問了出來,這時,他說話了,讓若曦迴去。十四說,問問什麽要緊,他又說了,這要緊在哪裏,一番要害分析,句句站在若曦的安危上。
老十心疼,讓若曦迴去。老九怒了不肯放棄,步步緊逼。若曦說出那晚上的情況,實不知道。
老八麵色冷淡,卻是不信。隨著一幫人,走了。
這出欲擒故縱的戲,演得巧不巧?
老八機心算盡,知道若曦這種人,不能以威懾之,以利誘之,隻能以情動之。
達到目的的方法有很多,打感情牌無疑是最高明的一種。而若曦同誌用她的實際行動,再一次證明了老八過人的智慧與判斷力。
當他說“我不想聽,你迴去吧”,又後露疑惑之色;當若曦支走老十終於透露內情,他麵露微笑之時,我的心,實實在在如二月寒冬,涼了個透。
後來又“巧遇”了老四、十三,老四又在她麵前演了一出“聲東擊西”。
不想分析了,心頭難受。
隻是一個細節,老四問了句“你也是如此迴答你姐夫的?”
這句話,讓若曦微躬的身子僵了一下。
因為,這至少說明:第一,老四已經清清楚楚地曉得老八他們逼問若曦的事,甚至可能看見了若曦追上前去低語的場景;第二,老四關心若曦與老八的親近程度,不亞於關心事情本身,想從察言觀色中,看出若曦的態度。
個個都在佯裝,步步都是試探,行差踏錯,頃刻間就是萬劫不複。
若曦不是不懂,而是她的善良她的好心,總是讓她不得冷眼旁觀,不能置身事外。
讀到這些,實在不懂,為什麽還有自盲雙目之人,高喊愛情至上的口號,為幾爺幾爺報不平。
到底是誰負誰啊?。
八黨逼供那一場,幾位爺的反應能夠看得出,最心疼若曦的,是老十。這種心疼,莽撞所以真摯,單純所以美好,隻有老十,一直是老十,始終從若曦的角度替她考慮,為她焦急。這種“無物”甚至於“無我”的真心,特別是在宮廷這一特殊環境下,顯得多麽地珍貴!用桐華的話說,這樣的感情,怎麽就比一份愛輕賤了?要明白這些,才能理解後來若曦的痛苦與選擇。
再說說十四的反應,老九問出口前,他目光清亮望著若曦。看得出,這也是個通透人,也猜到了老九的問題了。但他跟老八在這一階段的差距在哪兒?老八望著誰的?老九。隻是瞬間,他就藏起了自己的心機佯作不知,從始至終扮演了有情有義的好人,而十四,在他人特別是若曦麵前暴露了自己的“知道”,無怪後來若曦調侃他是狐狸,惦記著農夫的雞。
關於老四這場的表現,昨天太心涼,沒寫,糊過去了。後來想想,也該有個交待。
老四是不是真想知道密談內容?是的。這章最後,桐華有補寫,連成穩的老四都沉不住了。
老四猜沒猜到若曦的緘默?猜到的。從若曦迴答後,他平淡的反應可以看出。雖想知道個中內情,但對若曦泄秘,是沒抱什麽希望的。話說,他的洞明,對若曦的了解,在這一階段,至少是與老八持平的。比較此時若曦與兩者的接觸頻率,身份親疏,不得不說老四較老八更為敏銳。
客觀地想,老四這種心態這種反應也是正常。畢竟兩人此時了解很淺,而若曦身份,是老八的小姨子。我以前談過,老四一送木蘭與再贈,誠懇與意義是全然不同的。
一送,是讓下人去的,收與不收,全在若曦,老四要的,不過是自已情願。二送,就是執著與篤定了,他用了小小手段,騙若曦收下。當時看到若曦吃驚勝於氣憤,我是笑了的。要一個人走近身邊,和心裏,到底不同。
扯遠了。我淡這些,是想說明,若曦此時於老四,或隻是“有意”的階段,不能以此時的種種,作為以後兩人感情的評斷標準。
就不難理解老四最後的問話了,他想搞清若曦的態度,這對二人以後的互動很重要。“你也是如此對你姐夫說的?”,這麽說,意思是我知道或是我看到你們聊天啦。聰慧的若曦是怎麽應對的喃?微笑(這灰常重要),從容而不絮,說明坦蕩啊,我並不是內應。
比較老八與老四,都預知到了若曦的態度。但老八,用了非常的手段,利用了若曦性格的弱點。老八的目的,是一定要知道;老四的底線,是至少弄清楚,是不是讓老八知道了。
(懂與不懂,隻是中性詞。如果“懂”不是為了讓對方舒服,自在,安全,幸福,而是透視、折服、壓製甚至於利用,那種“懂”,會顯得特別可惡,還不如不懂,比如老十。
於是,有的人漸行漸遠,有的人漸行漸近。這是閑話,請無視。)17放下
有個高曠女子,曾說過:"人那麽壯大,權位、生死、愛恨、名利卻動搖它。權位、生死、愛恨、名利那麽壯大,時間卻消磨它"。
愛最大的痛苦,是得不到?或是已失去?都不是.相反的,距離抵擋時間,讓愛定格成永恆.
愛最慘惻的麵目,不是生離死別,是在現實撕扯下,日漸血肉模糊.
若曦讓人罵,無非是對愛的頑執,讓她放棄了與摯愛之人相攜一生的機會.這份愛,走過了漫草荒煙、雨雪風霜,蝕心刻骨的盡頭,該是珍惜.
是軟弱?是逃避?
老四與若曦的愛情的悲劇,起於登基之時。
老四能夠登臨權力顛頂,就在於他較其他竟爭者,具備了作為一個君王的先決條件,超越了其他竟爭者無法超越的東西,比如親情倫常。
稱孤道寡,與世情絕.
坐擁天下,亦是付身天下;再無一己,再無一心.
君王之愛,本身就是一個悖誤.比如唐玄宗,清世祖,江山萬裏與一世癡情,注定要擇一相負.
人間情愛,原屬於平凡俗世,能付諸的,也隻能是凡夫俗子.
怎能要求若曦,愛一個君王?
杖喜鵲,蒸玉檀,不是四爺心狠,置若曦於不顧;隻是大清的帝王,為了穩固他的江山.
將愛推入絕境的,不是老四,更不是若曦,是現實的無情.
命運將愛改變,消解成怨?糾結成恨?
擇念而執,需要智慧與勇氣,割舍放下,需要更大的智慧與勇氣.
想起《指月錄》中,梵誌得悟的故事。
愛情於人,亦如手中**梧桐,歲月風塵之中,片刻萎謝。
放下,即擁有。
18青山之死
常青山,作為文中一個非主要的人物角色,桐華從未從正麵進行過點滴的描寫,所有我們所知所見,都是從若蘭、老八、巧慧的口中轉述而來。這樣一個寥寥數筆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卻異常鮮明,他的悲劇性命運,深刻地刺痛了我們的心。而轉述的敘事方式,讓我們忍不住揣測故事的真實始末,實在不能不說,桐華的構思與敘事技巧,讓人歎服。
為什麽要叫青山喃?“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應該是暗示他悲劇性的結局吧。從這點上應證,馬爾泰將軍派他作前鋒,青山戰死沙場,這點是確實無疑的。
馬爾泰將軍的動機是什麽,我們可以從巧慧與若曦的對話中的找到答案:
~~~~~~~~~~~~~~~
當時我還氣問“起先姐姐就沒有求過阿瑪嗎?”巧慧苦笑著迴答“怎麽沒有?可老爺說,做夢都不要再想了,她是定給了阿哥的,再胡想大家都不用活了。
~~~~~~~~~~~~~~~~
“定給阿哥的,再胡想大家都不用活了。”不用活的,活不了的,僅僅指青山嗎?隻是用青山的生死說服若蘭麽?隻怕不是。
在天家的威嚴與強權之下,這,不是一個強勢協迫,隻是一個父親無奈的歎息。
由此可以想見,當馬爾泰將軍收到了老八知悉這段過往的訊息,為了保全自己的女兒,為了保全族人,隻能做出這樣的安排。
再來看看老八的說法。
~~~~~~~~
(若曦)想了會,突然心頭一陣狂跳,屏著一口氣,心裏萬分緊張害怕地問:“那個人怎麽死的?”他靜了好一會,深吸了口氣道:“我派去查問的人驚動了你阿瑪,你阿瑪為了讓他避開,派他去做了前鋒,然後……”
~~~~~~~~
桐華寫,若曦心頭狂跳,萬分緊張害怕,為什麽?事實上在之前,巧慧的敘述中,若曦已然知道青山戰死沙場的事。像若曦這樣習慣以善意眼光看待周遭的女子,下意識中也覺得不安了。至於老八的反應,“靜了好一會,深吸口氣”,不過是應證了若曦的擔憂而已。
老八說,是他派去調查的人驚動了馬爾泰將軍,我們還真能相信,他是無意的嗎?馬爾泰派青山作前鋒,隻是為了“避開”嗎?
這才是老八,智謀陰狠。以他對若蘭的感情,怎麽可能允許,她的愛,寄係他人。
他原可以,找人殺了青山,但他沒那樣做,他的目的,是既斷了若蘭的念想,又不讓若蘭恨他。
在他來看,這樣小小透露,假借馬爾泰之手,既成全了青山的名聲,也讓馬爾泰家感懷他的寬仁。
這樣的機心,讓我實在不知說什麽好了。可惜若蘭也是冰雪聰慧的人,她的孩子流產,隻怕也不是偶然。
對於愛的眾多注釋裏,我最欣賞的,是聖經裏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算計人的惡……”以愛的名義行惡,肯定得不到愛,不論你的智慧與手段是多麽的高明,付諸於愛人的陰謀與傷害,最終都會加諸於自身。
老八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裏,仿佛是憑借本能一般地,準確判斷時局態勢及所有人的利害關係,尋找出他人致命的弱點來加以利用,這是極其可怕的。
這種人許是天生的“強者”,習慣了一切皆在計算掌控之中。
但這種人也好像注定不幸。說不明白為什麽,就像“阿甘正傳”裏傻小孩格外受到上天的垂注,命運似乎總是寵愛虔誠的示弱者,愚弄高明的恃強者。
以前參加過一個拓展培訓,培訓項目十來個,爬高下低危險的不少。出乎大家的意料,失敗率最高的,卻是一個叫“背摔”的項目。詳細點說,是要求挑戰者背過身站在一個兩米高的台子上向後硬倒,由團隊其他成員以手臂合力接住。
“兩米”啊,僅僅是兩米,卻讓很多平日裏習慣了頤指氣使,挑戰極限的“成功人士”們,卻步不前了。越是平日裏看來內心強健的人,越難以穿越這一關。說到底,原因不過三個字,“靠別人”或是“不可控”,對於這種人來講,事情的發展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是他們不可接受的,他們最大的恐懼,是把自己的命運交予不可預知。
也許所謂“強者”,失敗最大的原因,隻是因為“輸不起”。
智商的高低,或許隻是人的一種特質,就像膚色黑白,本沒有好壞可言。而且,我反到認為,智商太高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擁有多少的聰明,就需要更大的智慧與意誌來駕馭這種聰明。如果內心負荷不了與之匹配的寬度,那麽寧願沒有那種銳度,畢竟,害人傷已。
18孤芳忌太潔
步步裏引用的古詩詞不少,看得出桐華在這方麵研究學習是比較深廣的。尤其難得的是,文中所有引用,全無一點矯飾賣弄的意思,與故事情節及人物角色之間的嵌合自然,確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而我個人最歡喜的,是丘處機的靈虛梨花詞。
跟文中其他詩詞,特別是這幾年大熱的納蘭詞相比,這詞還是相對冷僻的。
“春遊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村瓊葩堆雪。靜夜沈沈,浮光靄靄,冷浸溶溶月。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舒高潔。萬化參差誰信道,不與群芳同列。浩氣清英,仙材卓犖,下土難分別。瑤台歸去,洞天方看清絕。”
古來詠頌梨花的詩詞浩繁若星,但如此空靈超逸,清麗無匹,也隻能從某修為極高的出世真人口裏吟來,才能把它的風骨魂魄說唱得盡。詞本身我就不多說什麽了,自從步步大熱過後,這詞也熱了,網上賞析應該不少,詩詞造詣比我高妙得多的大有人在,我就不自曝其醜了。隻一點,關於“姑射真人”,有人牽強附會說成小龍女,那是天大誤會,這個典,當是出自《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在這兒說明一下。
迴到小說中。若曦去給良妃繪手絹花樣,良妃看花樣子中有梨花折枝,脫口便吟出了這首詞。
雖然良妃隻是文中配角,隻這一個小小細節,卻讓她超凡脫俗的才學氣韻與審美情趣一下子地挑脫在了我們眼前。
按清規製,後妃的名號中,應無“良”名,所以我原以為這是桐華虛構的人物,文看到這兒,就忍不住百度一下,這才知道自己無知。原來曆史真有其人。而且還是個出身罪籍,“美豔冠一宮”的傳奇女子。
不要說在康熙朝,即使在整個清朝的後妃之中,良妃的出身,也是最低的。
這樣的女子,定是具有卓然不俗的品貌才學,才能讓她在美色如雲的宮廷之中,得到殊異的皇恩聖寵。
所以若曦才把她比作梨花,隻有這樣的女子,才配得起梨花。
怎麽看這一段,都有點惺惺相惜的意思。所謂“意氣高潔”,也隻有在“高潔”的眼裏,才看得到。桐華寫得也很有意思,因為初一接觸,良妃就讚若曦玲瓏剔透心。
隻是美則美矣,詞風卻似有不詳。特別下片,“浩氣清英,仙材卓犖,下土難分別。瑤台歸去,洞天方看清絕。”似乎喻示著佳人早夭。正如曹公所言“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這種清絕女人,在那沆瀣之地,是注定毀滅的。
良妃溘然而逝,若曦在她宮門之前,擺放淡雅清竹,祭奠感懷之時,不曾想見,若幹年後蕭殺彼處,一座清宮寂寞深鎖,料峭東風吹卷一地殘蕊,直入帷幄。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空見淚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