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開端始於芍陂之役的功勞分配。
大司馬全琮之子全寄、全緒二人認為顧雍之孫顧承冒領功勞。
全琮揭發顧承與他人沆瀣一氣篡改功勞簿,直接上奏了孫權。
孫權將顧承下獄問罪,顧譚也被牽連其中。
本來孫權想讓顧譚向全琮道歉,這事就算過去了。
不想顧譚是個直脾氣,竟然當場頂撞孫權。
孫權一氣之下便把顧譚和顧承流放到了交州。
顧譚是孫和的忠實擁躉,故而孫霸得知此事後更加膨脹。
於是孫霸和賓客楊竺密謀,讓楊竺上疏請求孫權更換太子。
孫霸的仆從偷聽到這個消息後秘密告知了孫和。
孫和惶恐之下與陸胤商議請陸遜代為上疏保住太子之位。
陸遜此時正領兵在武昌作戰,得訊後接連寫了幾次信給孫權。
孫權得信後心中疑慮萬分,
你陸遜不是在外打仗嗎?怎麽朝中的事情知道的一清二楚?
於是孫權不僅沒有同意陸遜的請求,反而迴信將陸遜痛罵了一頓。
本來陸遜就對顧家的遭遇有所不滿(兩家有姻親,又都是吳郡士族)
看到孫權迴信後更是憤怒異常。
我陸遜為你孫家打了這麽多年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你孫權卸磨殺驢不說,居然還如此的羞辱於我?
憂憤交加之下陸遜一病不起,沒幾日便暴病而亡了。”
劉備剛在夷陵和陸遜交過手。
雖然有張良等人的幫助,但勝過陸遜仍舊不算輕鬆。
他深知這個年輕人頗有能耐。
如今聽聞他的死法居然是如此的窩囊,心中也難免為其不平。
一員良將沒有戰死沙場,反而死於朝廷內鬥。
不可謂不讓人惋惜啊。
你孫權若是瞧不上陸遜,把他送給朕可好?
何苦要將他給逼死呢?
曹操搖搖頭道:“逼死陸遜猶如自斷江東一臂。
孫權啊孫權,看來吾也是看錯你了。”
孫權的手是握緊了又鬆開,如此反複了數次。
他也沒想通,自己將來做的這一切到底是因為什麽?
“陸遜死後此事也並未結束,反而是有愈演愈烈的景象。
孫權抓著這件事不放,楊竺、陸胤、吾粲接連下獄。
不過孫權還是看在陸遜已死的麵子上將陸胤赦免了。
楊竺、吾粲二人就沒有那麽好的運氣,在獄中受盡拷打而死。
其後太子和魯王雙方仍然是你爭我鬥不止。
許多朝臣都涉案而死,東吳的朝堂愈發的空蕩。
東吳赤烏十三年,時年六十九歲的孫權終於是‘想通’了。
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兒子繼續鬥下去,將來走上袁譚和袁尚的老路。
於是他下定決心從其他兒子裏再選一個太子出來。
全公主孫魯班擔心孫和不下台將來會清算自己。
於是不斷慫恿孫權另立幼子孫亮為太子。
孫權自己也正有此意,於是下旨將孫和幽禁了起來。
當時已經升任丞相的朱據帶領部分官吏麵見孫權,請求釋放孫和。
孫權指責他沒事找事,將他杖責一百趕迴了家中。
朱據仍舊沒有放棄,養傷期間仍舊不斷上疏給孫權。
孫權不厭其煩,下旨將朱據貶為了新都郡丞。
在朱據赴任的路上,中書令孫弘矯詔將朱據殺死。
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和太子輔義都尉張純也都竭力勸諫孫權。
可當時的孫權哪裏還聽得進去?
張純被判斬首示眾,陳正二人更是被族誅!
朝中涉及流放發配的官員更是有數十名之多。”
劉備聽的目瞪口呆:“孫權這是瘋了嗎?
難道他就不怕這些人會造他的反?”
任小天搖搖頭道:“我也鬧不清孫權的腦迴路到底是怎麽想的。
當時的新生代官員的確是想要選邊站,有些立功上頭不假。
但孫權也沒有必要殺這麽多的人吧。
同年七月,孫權正式廢除孫和的太子之位。
不久後又下旨賜死魯王孫霸。
其黨羽全寄、吳安、孫奇因陰謀謀害太子亦被誅殺。
隨即孫權便立年僅七歲的孫亮為太子。
這場前後綿延八年之久,牽涉數百名官員的二宮之爭算是落下了帷幕。
這次事件不僅使無數忠良死於非命,直接動搖了東吳的政治根基。
更是直接削弱了東吳的軍事、國防力量。
乃至差點就讓東吳政權分崩離析。”
朱元璋撚了撚胡子道:“咱倒是多少能猜出一些孫權的心思。
他人到晚年後愈發待江東士族如洪水猛獸。
而當時江東士族的確可以用勢力龐大來形容。
孫權所做的這一切,在咱看來也有借機清洗朝堂的意思。
而孫權一生最擅長的就是製衡。
或許他想留給繼任者一個相對平衡的局麵吧。”
任小天嗤笑道:“我看他是尋求製衡都入迷了。
你們說東吳攏共就江東那麽大的地盤,你製衡個啥啊?
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已經一統天下了呢。
況且就算他朝堂平衡了,但是有能耐的人也都死完了啊。
到時候魏國打來了,又靠誰來抵擋呢?
再說了,江東讓他折騰的本來就混亂不堪了。
他還留下一個年幼的孫亮,這不擎等著別人專擅朝政嗎?
也得虧他東吳沒趕上一個趙匡胤般的人物。
要不然孫權死的第二天東吳就得改朝換代了。”
朱元璋笑道:“小天你說的雖然糙了點,但也確實是這麽個道理。
孫權若是能早死個十幾年,或許還不至於在後世落下這麽爛的名聲呢。”
孫權登時翻了個白眼。
咋?長壽還是我的不是嘍?
我總不能動手把自己給噶了吧?
任小天撇撇嘴道:“就孫權那怕死的勁頭,能長壽也不足為奇。
就單說曹操、劉備和孫權對待死亡的態度上也能看得出來。
曹操和劉備都是那種能坦然麵對自己壽元將近的人。
《龜雖壽》裏曹操寫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而劉備死前說道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複恨?
再迴頭看看孫權。
他到了晚年甚至開始追求起了長生之道。
為此他還專門修建了一所洞玄觀,讓天師葛玄專門為他煉製長生丹藥。
也就是他實在命大,吃了那麽多丹藥都沒重金屬中毒而死。
要是他那會就死了,對東吳來說反而可能是件好事。”
大司馬全琮之子全寄、全緒二人認為顧雍之孫顧承冒領功勞。
全琮揭發顧承與他人沆瀣一氣篡改功勞簿,直接上奏了孫權。
孫權將顧承下獄問罪,顧譚也被牽連其中。
本來孫權想讓顧譚向全琮道歉,這事就算過去了。
不想顧譚是個直脾氣,竟然當場頂撞孫權。
孫權一氣之下便把顧譚和顧承流放到了交州。
顧譚是孫和的忠實擁躉,故而孫霸得知此事後更加膨脹。
於是孫霸和賓客楊竺密謀,讓楊竺上疏請求孫權更換太子。
孫霸的仆從偷聽到這個消息後秘密告知了孫和。
孫和惶恐之下與陸胤商議請陸遜代為上疏保住太子之位。
陸遜此時正領兵在武昌作戰,得訊後接連寫了幾次信給孫權。
孫權得信後心中疑慮萬分,
你陸遜不是在外打仗嗎?怎麽朝中的事情知道的一清二楚?
於是孫權不僅沒有同意陸遜的請求,反而迴信將陸遜痛罵了一頓。
本來陸遜就對顧家的遭遇有所不滿(兩家有姻親,又都是吳郡士族)
看到孫權迴信後更是憤怒異常。
我陸遜為你孫家打了這麽多年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你孫權卸磨殺驢不說,居然還如此的羞辱於我?
憂憤交加之下陸遜一病不起,沒幾日便暴病而亡了。”
劉備剛在夷陵和陸遜交過手。
雖然有張良等人的幫助,但勝過陸遜仍舊不算輕鬆。
他深知這個年輕人頗有能耐。
如今聽聞他的死法居然是如此的窩囊,心中也難免為其不平。
一員良將沒有戰死沙場,反而死於朝廷內鬥。
不可謂不讓人惋惜啊。
你孫權若是瞧不上陸遜,把他送給朕可好?
何苦要將他給逼死呢?
曹操搖搖頭道:“逼死陸遜猶如自斷江東一臂。
孫權啊孫權,看來吾也是看錯你了。”
孫權的手是握緊了又鬆開,如此反複了數次。
他也沒想通,自己將來做的這一切到底是因為什麽?
“陸遜死後此事也並未結束,反而是有愈演愈烈的景象。
孫權抓著這件事不放,楊竺、陸胤、吾粲接連下獄。
不過孫權還是看在陸遜已死的麵子上將陸胤赦免了。
楊竺、吾粲二人就沒有那麽好的運氣,在獄中受盡拷打而死。
其後太子和魯王雙方仍然是你爭我鬥不止。
許多朝臣都涉案而死,東吳的朝堂愈發的空蕩。
東吳赤烏十三年,時年六十九歲的孫權終於是‘想通’了。
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兒子繼續鬥下去,將來走上袁譚和袁尚的老路。
於是他下定決心從其他兒子裏再選一個太子出來。
全公主孫魯班擔心孫和不下台將來會清算自己。
於是不斷慫恿孫權另立幼子孫亮為太子。
孫權自己也正有此意,於是下旨將孫和幽禁了起來。
當時已經升任丞相的朱據帶領部分官吏麵見孫權,請求釋放孫和。
孫權指責他沒事找事,將他杖責一百趕迴了家中。
朱據仍舊沒有放棄,養傷期間仍舊不斷上疏給孫權。
孫權不厭其煩,下旨將朱據貶為了新都郡丞。
在朱據赴任的路上,中書令孫弘矯詔將朱據殺死。
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和太子輔義都尉張純也都竭力勸諫孫權。
可當時的孫權哪裏還聽得進去?
張純被判斬首示眾,陳正二人更是被族誅!
朝中涉及流放發配的官員更是有數十名之多。”
劉備聽的目瞪口呆:“孫權這是瘋了嗎?
難道他就不怕這些人會造他的反?”
任小天搖搖頭道:“我也鬧不清孫權的腦迴路到底是怎麽想的。
當時的新生代官員的確是想要選邊站,有些立功上頭不假。
但孫權也沒有必要殺這麽多的人吧。
同年七月,孫權正式廢除孫和的太子之位。
不久後又下旨賜死魯王孫霸。
其黨羽全寄、吳安、孫奇因陰謀謀害太子亦被誅殺。
隨即孫權便立年僅七歲的孫亮為太子。
這場前後綿延八年之久,牽涉數百名官員的二宮之爭算是落下了帷幕。
這次事件不僅使無數忠良死於非命,直接動搖了東吳的政治根基。
更是直接削弱了東吳的軍事、國防力量。
乃至差點就讓東吳政權分崩離析。”
朱元璋撚了撚胡子道:“咱倒是多少能猜出一些孫權的心思。
他人到晚年後愈發待江東士族如洪水猛獸。
而當時江東士族的確可以用勢力龐大來形容。
孫權所做的這一切,在咱看來也有借機清洗朝堂的意思。
而孫權一生最擅長的就是製衡。
或許他想留給繼任者一個相對平衡的局麵吧。”
任小天嗤笑道:“我看他是尋求製衡都入迷了。
你們說東吳攏共就江東那麽大的地盤,你製衡個啥啊?
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已經一統天下了呢。
況且就算他朝堂平衡了,但是有能耐的人也都死完了啊。
到時候魏國打來了,又靠誰來抵擋呢?
再說了,江東讓他折騰的本來就混亂不堪了。
他還留下一個年幼的孫亮,這不擎等著別人專擅朝政嗎?
也得虧他東吳沒趕上一個趙匡胤般的人物。
要不然孫權死的第二天東吳就得改朝換代了。”
朱元璋笑道:“小天你說的雖然糙了點,但也確實是這麽個道理。
孫權若是能早死個十幾年,或許還不至於在後世落下這麽爛的名聲呢。”
孫權登時翻了個白眼。
咋?長壽還是我的不是嘍?
我總不能動手把自己給噶了吧?
任小天撇撇嘴道:“就孫權那怕死的勁頭,能長壽也不足為奇。
就單說曹操、劉備和孫權對待死亡的態度上也能看得出來。
曹操和劉備都是那種能坦然麵對自己壽元將近的人。
《龜雖壽》裏曹操寫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而劉備死前說道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複恨?
再迴頭看看孫權。
他到了晚年甚至開始追求起了長生之道。
為此他還專門修建了一所洞玄觀,讓天師葛玄專門為他煉製長生丹藥。
也就是他實在命大,吃了那麽多丹藥都沒重金屬中毒而死。
要是他那會就死了,對東吳來說反而可能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