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與英、法、葡萄牙、西班牙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有競爭也有合作。
他們的王室和貴族之間,數千年來都是互相通婚的。
(備注,很多人對歐洲的曆史存在誤解。總以為人家沒有底蘊。其實,在中國的漢朝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比漢朝還大,治下的人口也不比漢朝的人口少。)
雖然,他們現在都是獨立的國家。
但是,他們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更像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那種諸侯與諸侯之間、列國與列國之間的關係。
在兩漢時期,他們的羅馬帝國統一著整個歐洲,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和西亞地區,勢力非常強大。
隻不過,他們在強大的羅馬帝國解體之後,沒有再出現一個強大的人物將他們再次統一起來。
所以,如何看待拿破侖?
如何看希特勒?
如果他們成功了,他們就是相當於中國的秦始皇,他們就是歐洲的千古一帝。
而後來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等等,實際上是在以另一種方式,繼承著希特勒“未竟”的事業。
後世的歐洲,在美帝的壓力下。
一邊是用鋪天蓋地的媒體輿論,去妖魔化希特勒;一邊卻又是艱難地想要不通過戰爭去實現希特勒的理想。這就是歐洲人思想上的矛盾。
希特勒很殘暴嗎?
他的殘暴其實隻是針對某個貪婪的、將一塊麵包賣到50萬馬克的某個族群。他並沒有大規模屠殺歐洲人。
在屠殺這方麵。
希特勒比起我國曆史上的晉末的五胡、宋末的蒙古人、明末的建奴,都要差了一千倍、一萬倍。
恢複羅馬帝國時期的榮光,一直是歐洲人的夢想,但是,他們的貴族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種種利益的糾葛,又在阻礙著他們實現統一的夢想。
他們的那些傳承了幾千年的貴族,為了維護各自既得的利益,又反過來成為了實現統一的絆腳石。
就比如說荷蘭。
在獨立之前,荷蘭和葡萄牙都同屬於西班牙,後來,因為貴族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才在英、法的暗中支持下,從西班牙脫離開來獨立建國。
但是,雖然獨立,彼此之間的利益卻是盤根錯節,相當複雜的。所以,在潛意識裏,他們中的很多人,在麵對國際間的關係時,還是將歐洲當成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整體。
對於英、法等國來說。
他們肯定是寧願將巴達維亞交給荷蘭,也不願意它落到華夏人的手中。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王昊有些擔心荷蘭人會向殖民印度的英國、法國、葡萄牙借船借兵,反攻巴達維亞。
所以,增援郭紹振。
是完全有必要的!
……
接下來,就是增援艦隊的來源。
乾國現在有3000多艘戰船。現在郭紹振帶去的,隻是重組後的第一艦隊。
除了第一艦隊的1000艘戰之外,還有第二艦隊的1000艘戰船在擔負著向倭島移民,以及廣州艦隊、黃海和渤海守備艦隊等等
現在能動用的,就是負責移民的第二艦隊。
不過,由於時間緊迫,傳統的硬帆船航速太慢,王昊唯恐出現差錯,所以就隻能抽調第二艦隊中的蒸汽機船。
共得100艘“嘟嘟”船,50艘“啪啪”船。
再加上新下水的4艘蒸汽機戰列艦,以及已經修好並改裝的12艘蒸汽機戰列艦。總計166艘戰船,組成第三艦隊。
王昊原本是不打算親自去的。
因為有了這第三艦隊的增援,隻要及時趕到,郭紹振的水師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王昊現在需要戰列艦。
需要更多的戰列艦!
而自己製造戰列艦實在太慢。去繳獲敵人的戰船,無疑是快速增加戰列艦的最好的辦法。
所以,仔細權衡了一番,王昊還是決定帶著暴龍號,親自去一趟巴達維亞。
……
想好了之後,便開始做出發前的準備。
首先是寫了一封信,讓人飛鴿傳書給廣西的玄狼司,再由玄狼司盡快駕船去巴達維亞交給郭紹振。
信寫得很簡單。
就是告訴他:援軍將至,在援軍抵達之前,守住巴達維亞便是大功。
然後,就是人員方麵。
由於這一次要打陸戰,兵力需要多帶一點。王昊一共帶了人。
戰將方麵,帶上陝西總督韋何。
韋何這段時間有些蛋痛。
不是走路步子邁得太大給整的,而是因為太閑了……閑得蛋痛。
自從漢中和四川被李定國拿下之後,陝西的四周便再沒有戰爭了。韋何這員大將放在陝西就有些浪費了。
除了韋何之外,王昊決定將賀瘋子賀人龍也帶上。
……
出發之前,王昊又托人將30多個b-34型100mm艦炮的空彈殼送去皮島。
這些空彈殼都是王昊之前打炮之後保留下來的,現在有了雷酸汞做底火,就可以考慮彈藥複裝的問題了。
複裝之後的炮彈,威力肯定會比原裝炮彈的威力小很多。
這主要是發射藥的問題。
雖然,硝化棉已經可以顆粒化了。
但是,卻還是不能放到子彈或炮彈裏去做發射藥,因為硝化棉的穩定性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也還沒有進行膠化處理。隻有在穩定性和膠化的問題解決了之後,才能裝在子彈裏和炮彈裏充當發射藥。
否則,誰用誰死!
而這個穩定性和膠化的工藝,其實在明朝時期是很難解決的。並且,王昊隻是稍微明白一些原理,大概知道要用什麽方式去進行膠化和增加穩定性,隻能提出一些建議,然後讓工匠們去慢慢探索。
在原本的曆史上,這個穩定性和膠化的問題,要到1884年才被歐洲化學家解決。現在有了王昊的指點,這個研究的過程應該會縮短很多。
但是,從目前來說,現在能夠裝在子彈和炮彈裏的,依舊隻能是黑火藥。而從後世帶來的原裝的子彈采用的是加了甘油的雙基硝化棉發射藥;原裝的炮彈采用的,更是添加了……硝基胍……的三基硝化棉發射藥。
硝化棉這東西,一個基的不如兩個基的,二個基的不如三個基的,三個基的不如四個基的……基越多越厲害。
而現在炮彈裏的發射藥,還隻能是黑火藥,連一個基都沒有,與原裝的三個基的硝化棉火藥相比,威力自然會差很多。
不過,雖然威力小了一些,能夠複裝,也是一種很大的進步。以後這b-34型艦炮的使用,就沒有必要像之前那樣縮手縮腳了。
……
天龍元年(公元1647年)八月十日。
乾王王昊親率第三艦隊從天津出發,前住巴達維亞增援郭紹振。
臨行之前,對前來送行的朱媺娖道:
“有時間的話,多去南京走走,帶著咱兒子一起去。讓你父皇別隻光顧著搞什麽電匠,也多陪陪他的寶貝外孫。”
……
……
他們的王室和貴族之間,數千年來都是互相通婚的。
(備注,很多人對歐洲的曆史存在誤解。總以為人家沒有底蘊。其實,在中國的漢朝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比漢朝還大,治下的人口也不比漢朝的人口少。)
雖然,他們現在都是獨立的國家。
但是,他們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更像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那種諸侯與諸侯之間、列國與列國之間的關係。
在兩漢時期,他們的羅馬帝國統一著整個歐洲,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和西亞地區,勢力非常強大。
隻不過,他們在強大的羅馬帝國解體之後,沒有再出現一個強大的人物將他們再次統一起來。
所以,如何看待拿破侖?
如何看希特勒?
如果他們成功了,他們就是相當於中國的秦始皇,他們就是歐洲的千古一帝。
而後來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等等,實際上是在以另一種方式,繼承著希特勒“未竟”的事業。
後世的歐洲,在美帝的壓力下。
一邊是用鋪天蓋地的媒體輿論,去妖魔化希特勒;一邊卻又是艱難地想要不通過戰爭去實現希特勒的理想。這就是歐洲人思想上的矛盾。
希特勒很殘暴嗎?
他的殘暴其實隻是針對某個貪婪的、將一塊麵包賣到50萬馬克的某個族群。他並沒有大規模屠殺歐洲人。
在屠殺這方麵。
希特勒比起我國曆史上的晉末的五胡、宋末的蒙古人、明末的建奴,都要差了一千倍、一萬倍。
恢複羅馬帝國時期的榮光,一直是歐洲人的夢想,但是,他們的貴族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種種利益的糾葛,又在阻礙著他們實現統一的夢想。
他們的那些傳承了幾千年的貴族,為了維護各自既得的利益,又反過來成為了實現統一的絆腳石。
就比如說荷蘭。
在獨立之前,荷蘭和葡萄牙都同屬於西班牙,後來,因為貴族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才在英、法的暗中支持下,從西班牙脫離開來獨立建國。
但是,雖然獨立,彼此之間的利益卻是盤根錯節,相當複雜的。所以,在潛意識裏,他們中的很多人,在麵對國際間的關係時,還是將歐洲當成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整體。
對於英、法等國來說。
他們肯定是寧願將巴達維亞交給荷蘭,也不願意它落到華夏人的手中。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王昊有些擔心荷蘭人會向殖民印度的英國、法國、葡萄牙借船借兵,反攻巴達維亞。
所以,增援郭紹振。
是完全有必要的!
……
接下來,就是增援艦隊的來源。
乾國現在有3000多艘戰船。現在郭紹振帶去的,隻是重組後的第一艦隊。
除了第一艦隊的1000艘戰之外,還有第二艦隊的1000艘戰船在擔負著向倭島移民,以及廣州艦隊、黃海和渤海守備艦隊等等
現在能動用的,就是負責移民的第二艦隊。
不過,由於時間緊迫,傳統的硬帆船航速太慢,王昊唯恐出現差錯,所以就隻能抽調第二艦隊中的蒸汽機船。
共得100艘“嘟嘟”船,50艘“啪啪”船。
再加上新下水的4艘蒸汽機戰列艦,以及已經修好並改裝的12艘蒸汽機戰列艦。總計166艘戰船,組成第三艦隊。
王昊原本是不打算親自去的。
因為有了這第三艦隊的增援,隻要及時趕到,郭紹振的水師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王昊現在需要戰列艦。
需要更多的戰列艦!
而自己製造戰列艦實在太慢。去繳獲敵人的戰船,無疑是快速增加戰列艦的最好的辦法。
所以,仔細權衡了一番,王昊還是決定帶著暴龍號,親自去一趟巴達維亞。
……
想好了之後,便開始做出發前的準備。
首先是寫了一封信,讓人飛鴿傳書給廣西的玄狼司,再由玄狼司盡快駕船去巴達維亞交給郭紹振。
信寫得很簡單。
就是告訴他:援軍將至,在援軍抵達之前,守住巴達維亞便是大功。
然後,就是人員方麵。
由於這一次要打陸戰,兵力需要多帶一點。王昊一共帶了人。
戰將方麵,帶上陝西總督韋何。
韋何這段時間有些蛋痛。
不是走路步子邁得太大給整的,而是因為太閑了……閑得蛋痛。
自從漢中和四川被李定國拿下之後,陝西的四周便再沒有戰爭了。韋何這員大將放在陝西就有些浪費了。
除了韋何之外,王昊決定將賀瘋子賀人龍也帶上。
……
出發之前,王昊又托人將30多個b-34型100mm艦炮的空彈殼送去皮島。
這些空彈殼都是王昊之前打炮之後保留下來的,現在有了雷酸汞做底火,就可以考慮彈藥複裝的問題了。
複裝之後的炮彈,威力肯定會比原裝炮彈的威力小很多。
這主要是發射藥的問題。
雖然,硝化棉已經可以顆粒化了。
但是,卻還是不能放到子彈或炮彈裏去做發射藥,因為硝化棉的穩定性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也還沒有進行膠化處理。隻有在穩定性和膠化的問題解決了之後,才能裝在子彈裏和炮彈裏充當發射藥。
否則,誰用誰死!
而這個穩定性和膠化的工藝,其實在明朝時期是很難解決的。並且,王昊隻是稍微明白一些原理,大概知道要用什麽方式去進行膠化和增加穩定性,隻能提出一些建議,然後讓工匠們去慢慢探索。
在原本的曆史上,這個穩定性和膠化的問題,要到1884年才被歐洲化學家解決。現在有了王昊的指點,這個研究的過程應該會縮短很多。
但是,從目前來說,現在能夠裝在子彈和炮彈裏的,依舊隻能是黑火藥。而從後世帶來的原裝的子彈采用的是加了甘油的雙基硝化棉發射藥;原裝的炮彈采用的,更是添加了……硝基胍……的三基硝化棉發射藥。
硝化棉這東西,一個基的不如兩個基的,二個基的不如三個基的,三個基的不如四個基的……基越多越厲害。
而現在炮彈裏的發射藥,還隻能是黑火藥,連一個基都沒有,與原裝的三個基的硝化棉火藥相比,威力自然會差很多。
不過,雖然威力小了一些,能夠複裝,也是一種很大的進步。以後這b-34型艦炮的使用,就沒有必要像之前那樣縮手縮腳了。
……
天龍元年(公元1647年)八月十日。
乾王王昊親率第三艦隊從天津出發,前住巴達維亞增援郭紹振。
臨行之前,對前來送行的朱媺娖道:
“有時間的話,多去南京走走,帶著咱兒子一起去。讓你父皇別隻光顧著搞什麽電匠,也多陪陪他的寶貝外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