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時間,四川成都的皇宮中。
張獻忠靜靜地躺在棺材裏,任憑外麵的人哭哭喊喊,他都沒有出聲。
死了二十幾天了。
都還沒有下葬,娘希匹!
這個時間,其實並不算長。帝王的下葬是有很多講究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在殯宮中停放三個月以上。
那是一套很隆重的喪葬禮儀。
而之所以要停放這麽久,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靈魂離體?。
古人認為,人死後靈魂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離開身體,通常認為需要七天,也就是“頭七”。死者的靈魂離體之後,還會返迴家中看顧。
其二,?喪葬禮儀?。
帝王駕崩後的喪葬禮儀比較複雜,包括:停靈、祭奠等活動,這些都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準備和完成。
其三,?身體處理?。
靈柩在停放期間,會對帝王的遺體進行特殊的處理,如防腐處理,以確保遺體不會腐爛。
古代沒有福爾馬林溶液,不過,我國古代的防腐手段和藥物,也是非常高明的。隻不過,流程會更繁瑣一些,所需要的準備時間也會更久一些。
因此,張獻忠還需要在棺材裏再躺上兩個多月,才能入土為安。
……
殯宮中,前來祭拜的官員們絡繹不絕,但是,氣氛卻顯得很是詭異。
因為,張獻忠沒有兒子。
隻有四個義子。
而張獻忠又死得太快,沒有留下什麽遺言。如果硬要說有什麽遺言的話,那就是中槍後掉落深澗時,張獻忠大叫了一聲:“啊……我靠!”
等到後來找到張獻忠的身體時,張獻忠早就死了多時了。因此,也就沒有指定該由誰去給他“接班”。
現在大家都不知道“接班”之人會是誰。這個時候,如何站隊就是一種大學問。
如果站對了隊,就會飛黃騰達。
如果站錯了隊,輕則丟官罷職,重則身死族滅。所以,大家都表現得非常謹慎。
……
在殯宮一旁的偏殿之中,大西帝國的重臣們齊聚一堂。這些人包括:
汪兆齡、徐以顯、潘獨鼇?、張可望、張定國、張文秀、張能奇、白文選、馮雙禮、張勝、楊畏知、李雙喜、顧君恩、袁宗第,黨守素、劉汝魁等等二十餘人
主位是空著的。
而在主位之下,坐在最上首的,是左丞相汪兆齡。看到眾人都到齊了之後,汪兆齡便站起身來,對著堂上眾人拱了拱手道:
“陛下不幸崩殂,實乃天下之大不幸也,吾等無不痛惜!然,天下不可一日不主,朝堂不可一日無君。是時候確立新皇人選了,關於新主登位一事,不知諸位有何想法?”
“這還不簡單?”
話音剛落,便見楊畏知站起來說道:“自古以來,立長為先。大皇子張可望在陛下的四位義子中居長。繼位之人,自然是大皇子莫屬。”
楊畏知是張可望的親信。
任職江洲總兵,手握三萬大軍,這時站出來幫張可望說話,便是明確表示站隊張可望。這話一說出來,讚成張可望的數人,紛出聲表示附議。
不過,也有人不服。
卻見人群之中,有一名身材魁梧的大將站出來,大聲說道:“我看不然!”
眾人視之,乃是白文選。
白文選任職川南總兵,同樣手握三萬大軍。見楊畏知想要擁立張可望,便馬上站起來說道:
“立嗣之事,其實並非一定就得立長。而是另有說法,叫做……治世立長,亂世立賢。
身處亂世,卻拘泥於立長者,必為取死之道也!
方今天下大亂,咱們需要的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帶著咱們去打勝仗,去平定天下。
而不是選一位庸主,帶著咱們去打敗仗,去送死!”
這話說得有點重。
楊畏知一聽,頓時大怒。大聲斥道:“你……你白文選是什麽意思?”
“什麽意思?”
白文選冷哼了一聲道:“這不明擺著的嘛?恕我直言,大皇子新敗於廣東,八萬精兵全軍覆滅。若要立大皇子為帝,白某倒是沒有意見。但恐軍中將士不服!”
“那你的意思,該立誰為好?!”
楊畏知咄咄逼人地問道。
一雙鷹隼般的利目,緊緊地瞪著白文選,那架式似乎想將白文選一刀砍死。
“自然是三皇子張文秀!”
白文選夷然不懼,依舊不緊不慢地說道:
“陛下有四位義子,生前,陛下讓大皇子、二皇子和四皇子外出征戰,卻將三皇子留在身邊,並令三皇子統領京城的守軍。
由此可見,陛下最信任的人是三皇子。況且,三皇子除了深受陛下信任之外,此前打過的勝仗也不少。
而最重要的是,在諸位皇子之中,若論及文才學識,當以三皇子張文秀為最。
所以,本將認為,若非陛下突然駕崩沒留下什麽遺言,陛下肯定會立三皇子為太子。”
“不妥!”
說話的是張文秀本人。
張文秀這個,向來跟張定國走得很近,而且對張定國非常敬重。見到白文選提議擁立自己,便站起來說道:
“二哥有勇有謀,英勇善戰。在咱們四兄弟中,戰功最為卓著。
方今亂世,唯有善戰者可為雄主!
因此,本將提議擁立二哥張定國為帝,由二哥帶著咱們去平定天下。”
話音剛落,一向來跟張可望走得很近的張能奇又站出來反對道:
“我看不妥!大哥之前打過的勝仗也不少,雖然此前敗於廣州,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爾。
在坐的諸位有誰沒打過敗仗?
就算是父皇,在入川之前,打過的敗仗也多了去了。咱們又豈可因一兩次敗仗而否定大哥的能力?
所以,本將認為,終究是長幼有序,還得由大哥來坐龍椅!”
……
隨後,將領們又是一陣爭論。
從場中的情況來看,白文選、劉文秀,馮雙禮、劉勝等悍將都是支持張定國。而張能奇、楊畏知、周秀傑等人,則表態支持張可望。
支持張可望的人,明顯少於支持張定國的人。
除此之外,就是李雙喜、袁宋第、黨守素、劉汝魁等人,一直沒有做出任何表態。
似乎與他們無關。
又似乎是另有打算。
……
此時,卻見一直沉默不語的張定國走到中間,環視了一下眾人道:
“諸位兄弟,本人無意做什麽皇帝。義父有恩於我,我因此而為之南征北戰,從未懈怠。
如今,義父已經駕崩,我……仍然是義父的義子,卻不想做什麽二皇子,更不想做什麽皇帝。
我自今日起,便不再姓張,我要恢複我李氏先祖傳承下來的姓氏……李姓!
從今以後,義父仍是義父,但我卻不再是二皇子,也不再叫張定國,而叫李定國!”
孫可望聞言,臉有喜色。
以為李定國會擁立他孫可望。
正要說幾句客套話表示感謝,卻聽李定國又道:“我自己不稱帝,但是,我也不讚成大哥稱帝!”
“二弟這是何意?”孫可望不解地問道。
“天下英主,唯有王昊!”
李定國一字一頓地說道:
“將來能一統天下者,必是英明神武的王昊無疑。因此,李某懇請眾位兄弟,與李某一起,將先帝的這份基業交給王昊。
不知諸位兄弟,以為如何!”
此話一出,眾人盡皆大驚。
……
……
張獻忠靜靜地躺在棺材裏,任憑外麵的人哭哭喊喊,他都沒有出聲。
死了二十幾天了。
都還沒有下葬,娘希匹!
這個時間,其實並不算長。帝王的下葬是有很多講究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在殯宮中停放三個月以上。
那是一套很隆重的喪葬禮儀。
而之所以要停放這麽久,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靈魂離體?。
古人認為,人死後靈魂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離開身體,通常認為需要七天,也就是“頭七”。死者的靈魂離體之後,還會返迴家中看顧。
其二,?喪葬禮儀?。
帝王駕崩後的喪葬禮儀比較複雜,包括:停靈、祭奠等活動,這些都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準備和完成。
其三,?身體處理?。
靈柩在停放期間,會對帝王的遺體進行特殊的處理,如防腐處理,以確保遺體不會腐爛。
古代沒有福爾馬林溶液,不過,我國古代的防腐手段和藥物,也是非常高明的。隻不過,流程會更繁瑣一些,所需要的準備時間也會更久一些。
因此,張獻忠還需要在棺材裏再躺上兩個多月,才能入土為安。
……
殯宮中,前來祭拜的官員們絡繹不絕,但是,氣氛卻顯得很是詭異。
因為,張獻忠沒有兒子。
隻有四個義子。
而張獻忠又死得太快,沒有留下什麽遺言。如果硬要說有什麽遺言的話,那就是中槍後掉落深澗時,張獻忠大叫了一聲:“啊……我靠!”
等到後來找到張獻忠的身體時,張獻忠早就死了多時了。因此,也就沒有指定該由誰去給他“接班”。
現在大家都不知道“接班”之人會是誰。這個時候,如何站隊就是一種大學問。
如果站對了隊,就會飛黃騰達。
如果站錯了隊,輕則丟官罷職,重則身死族滅。所以,大家都表現得非常謹慎。
……
在殯宮一旁的偏殿之中,大西帝國的重臣們齊聚一堂。這些人包括:
汪兆齡、徐以顯、潘獨鼇?、張可望、張定國、張文秀、張能奇、白文選、馮雙禮、張勝、楊畏知、李雙喜、顧君恩、袁宗第,黨守素、劉汝魁等等二十餘人
主位是空著的。
而在主位之下,坐在最上首的,是左丞相汪兆齡。看到眾人都到齊了之後,汪兆齡便站起身來,對著堂上眾人拱了拱手道:
“陛下不幸崩殂,實乃天下之大不幸也,吾等無不痛惜!然,天下不可一日不主,朝堂不可一日無君。是時候確立新皇人選了,關於新主登位一事,不知諸位有何想法?”
“這還不簡單?”
話音剛落,便見楊畏知站起來說道:“自古以來,立長為先。大皇子張可望在陛下的四位義子中居長。繼位之人,自然是大皇子莫屬。”
楊畏知是張可望的親信。
任職江洲總兵,手握三萬大軍,這時站出來幫張可望說話,便是明確表示站隊張可望。這話一說出來,讚成張可望的數人,紛出聲表示附議。
不過,也有人不服。
卻見人群之中,有一名身材魁梧的大將站出來,大聲說道:“我看不然!”
眾人視之,乃是白文選。
白文選任職川南總兵,同樣手握三萬大軍。見楊畏知想要擁立張可望,便馬上站起來說道:
“立嗣之事,其實並非一定就得立長。而是另有說法,叫做……治世立長,亂世立賢。
身處亂世,卻拘泥於立長者,必為取死之道也!
方今天下大亂,咱們需要的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帶著咱們去打勝仗,去平定天下。
而不是選一位庸主,帶著咱們去打敗仗,去送死!”
這話說得有點重。
楊畏知一聽,頓時大怒。大聲斥道:“你……你白文選是什麽意思?”
“什麽意思?”
白文選冷哼了一聲道:“這不明擺著的嘛?恕我直言,大皇子新敗於廣東,八萬精兵全軍覆滅。若要立大皇子為帝,白某倒是沒有意見。但恐軍中將士不服!”
“那你的意思,該立誰為好?!”
楊畏知咄咄逼人地問道。
一雙鷹隼般的利目,緊緊地瞪著白文選,那架式似乎想將白文選一刀砍死。
“自然是三皇子張文秀!”
白文選夷然不懼,依舊不緊不慢地說道:
“陛下有四位義子,生前,陛下讓大皇子、二皇子和四皇子外出征戰,卻將三皇子留在身邊,並令三皇子統領京城的守軍。
由此可見,陛下最信任的人是三皇子。況且,三皇子除了深受陛下信任之外,此前打過的勝仗也不少。
而最重要的是,在諸位皇子之中,若論及文才學識,當以三皇子張文秀為最。
所以,本將認為,若非陛下突然駕崩沒留下什麽遺言,陛下肯定會立三皇子為太子。”
“不妥!”
說話的是張文秀本人。
張文秀這個,向來跟張定國走得很近,而且對張定國非常敬重。見到白文選提議擁立自己,便站起來說道:
“二哥有勇有謀,英勇善戰。在咱們四兄弟中,戰功最為卓著。
方今亂世,唯有善戰者可為雄主!
因此,本將提議擁立二哥張定國為帝,由二哥帶著咱們去平定天下。”
話音剛落,一向來跟張可望走得很近的張能奇又站出來反對道:
“我看不妥!大哥之前打過的勝仗也不少,雖然此前敗於廣州,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爾。
在坐的諸位有誰沒打過敗仗?
就算是父皇,在入川之前,打過的敗仗也多了去了。咱們又豈可因一兩次敗仗而否定大哥的能力?
所以,本將認為,終究是長幼有序,還得由大哥來坐龍椅!”
……
隨後,將領們又是一陣爭論。
從場中的情況來看,白文選、劉文秀,馮雙禮、劉勝等悍將都是支持張定國。而張能奇、楊畏知、周秀傑等人,則表態支持張可望。
支持張可望的人,明顯少於支持張定國的人。
除此之外,就是李雙喜、袁宋第、黨守素、劉汝魁等人,一直沒有做出任何表態。
似乎與他們無關。
又似乎是另有打算。
……
此時,卻見一直沉默不語的張定國走到中間,環視了一下眾人道:
“諸位兄弟,本人無意做什麽皇帝。義父有恩於我,我因此而為之南征北戰,從未懈怠。
如今,義父已經駕崩,我……仍然是義父的義子,卻不想做什麽二皇子,更不想做什麽皇帝。
我自今日起,便不再姓張,我要恢複我李氏先祖傳承下來的姓氏……李姓!
從今以後,義父仍是義父,但我卻不再是二皇子,也不再叫張定國,而叫李定國!”
孫可望聞言,臉有喜色。
以為李定國會擁立他孫可望。
正要說幾句客套話表示感謝,卻聽李定國又道:“我自己不稱帝,但是,我也不讚成大哥稱帝!”
“二弟這是何意?”孫可望不解地問道。
“天下英主,唯有王昊!”
李定國一字一頓地說道:
“將來能一統天下者,必是英明神武的王昊無疑。因此,李某懇請眾位兄弟,與李某一起,將先帝的這份基業交給王昊。
不知諸位兄弟,以為如何!”
此話一出,眾人盡皆大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