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吳三桂,洪承疇其實是早就心存芥蒂的。當初鬆錦之戰,第一個逃跑的是王樸。
第二個逃跑的是吳三桂。
吳三桂跑了之後,其它總兵才跟著跑,到結果,也隻有吳三桂跑出去的人馬最多。而後來,又因為吳三桂的義父是高起潛的原因,吳三桂受到的責罰最少。最後,由於洪承疇出謀送功勞給吳三桂,吳三桂還一躍而成為了薊遼總督。
雖然,現在兩人都投靠了滿清。
但是內心的芥蒂,卻也並沒有完全消除。
這也罷了,洪承疇也並不想為難吳三桂。
然而,在此戰之前,吳三桂為了爭寵,又再次硬懟洪承疇,還說出……‘莫非你認為你之前的鬆錦之敗,不是敗於大清,而是敗於崇禎’的話來。
之後,又公然反對洪承疇的正確判斷,堅持認為王昊在大營隻留五千人,是在演……“空城計”。
做為自己曾經的下屬,現在一朝得誌,便完全不顧昔日的香火之情,還處處擠兌洪承疇。這讓洪承疇心裏很是不爽。所以,才有意含沙射影地將奸細的嫌疑推向吳三桂。
多爾袞聽了洪承疇的話,果然眼中閃過一絲疑慮之色。因為,正如洪承疇所說的那樣,
知道聲東擊西計劃的,隻有多爾袞、洪承疇、鼇拜、圖瓦讬額、吳三桂這六人。
如果采用“排除法”。
在這六人當中,多爾袞自己的嫌疑可以排除;鼇拜、圖瓦讬額是滿八旗資深軍官,可以排除。
洪承疇歸降已將近三年,還與自己共享著大玉兒,又多次獻計跟王昊作對,而且也沒什麽手下,還一直在自己身邊。
因此,多爾袞認為洪承疇也不會有什麽嫌疑。
那麽,嫌疑最大的也就隻有剛投效建奴沒多久,又寸功未立的吳三桂了。
但轉念一想,也不太可能。
因為吳三桂的兄弟吳三鳳和吳三輔都是死於北方軍之手,理論上吳三桂應該非常仇恨王昊,不可能暗通王昊。
然而,就在此時,卻聽洪承疇又道:
“依洪某看來,平南王應該也不會是奸細。畢竟平南王的兄弟吳三鳳和吳三輔都是因王昊而死……”
說到這裏,又語氣一轉,問道:“不知……吳三鳳和吳三輔兩位將軍的遺體可曾找到?”
這話中意思,再明白不過。
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剛好吳三鳳和吳三輔都是沒找到屍體,那麽,就會不排除這兩人還活著、並且悄悄的投靠了王昊的可能。
多爾袞一聽這話,又疑心起來。
不過,多爾袞也沒說話,隻是看著吳三桂,希望吳三桂給他一個解釋。
這可把吳三桂嚇壞了。
趕緊解釋道:“王爺,奴才是清白的!奴才與王昊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又怎麽可能暗中向王昊提供軍事機密。
況且,若奴才是奸細,又怎會將六萬人馬打到隻剩下八千?戰前,奴才手握六萬大軍,若有意投靠王昊,大可直接戰場倒戈,何需如此麻煩?”
“這可難說。”
話音剛落,洪承疇便冷哼一聲,接著說道:“孫子曰: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而五間之中,不論何間,都需要施展手段獲取敵方主帥的信任。”
“你……”
吳三桂被堵得說不出話來。
可是,洪承疇連看都不看是三桂一眼,依舊用不疾不徐的語言,自顧自說道:
“為將者,通常講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自古以來,那些奸細們為了達到更大的目的,用幾萬人馬的屍骨來獲取敵方主帥的信任,並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情。
幾萬人馬而已。
焉知不是一場……苦肉計?
況且,平南王損失的幾萬人馬,恐怕有一大半都成了王昊的俘虜了吧。待到他日平南王完成任務,迴到北方軍中,那些俘虜又可以再迴到平南王的麾下……”
“姓洪的,你這是血口噴人!”
吳三桂百口莫辯,氣得破口大罵。
……
“平南王休惱。”
洪承疇一點都不生氣,反而正色道:“本官並沒有說你就是奸細,也沒有任何證據說你是奸細。
但是,咱們如此機密的計劃卻被王昊所知曉,原本可以獲得的大勝卻變成了大敗。
這事情確實令人痛惜!
而知道那個計劃的卻隻有六人。因此,本官認為,除了攝政王自己之外,包括本官在內的五人,也全都是嫌疑的對像,都應該認真地配合調查。”
換了口氣,又接著說道:
“剛才,鼇拜和圖瓦讬額兩位將年都沒說話,為何就你一人,一直在這裏嘰嘰歪歪?
君子旦蕩蕩。
小人長嘰嘰。
你若心中旦蕩,安心接受攝政王的調查便是,何來那麽多廢話?!”
“你…………”
吳三桂氣得手指著洪承疇,半天說不出話來。
……
論心機。
吳三桂根本就不是洪承疇的對手。若論口才辯術,更是與洪承疇相差十萬八千裏。
以吳三桂這點本事。
想跟洪承疇作對,簡直就和找死沒什麽差別。
可笑的是這人最近兩年聽多了阿諛奉承之言,還真把自己當成了天下第一的絕世將才。
眼高於頂,目空一切。
竟然為了爭寵不顧昔日的香火之情,敢跟昔日的老大較勁,如今被洪承疇按在地上摩擦,也是……活該!
事實證明:
大爺還是你大爺。
如圖所示:
……
(附錄圖片:大爺還是你大爺。)
……
“休要爭吵!”
關鍵時刻,還是多爾袞出來說話了。多爾袞拍了拍桌子,有些生氣地說道:“強敵在側,豈可自亂方寸!”
“可是……”
吳三桂還想爭辯,不過,卻被多爾袞揮手止住了。
“休要再提。”
多爾袞揮了揮手道:“孤信得過你!”
這句話,讓吳三桂的神色為之一鬆,還對多爾袞生出了一絲感激之情。
但隨即又叫多爾袞道:
“孤是信得過你平南王的。但是,你的那些手下將領們就很難說了。
畢竟他們都是歸順沒有多久的漢人。他們聽從軍令歸順大清,但有人心中不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為防其中混有奸細,你這八千人馬,就暫時交給鼇拜,待調查完了,再交還給你。這樣你也就可以置身事外,洗脫嫌疑。”
一句話,就奪了吳三桂的軍權!
可是,吳三桂卻不敢有絲毫反對。
就算想造反也不行,僅剩區區八千殘兵,即使造反也翻不起什麽浪花。
隻好應了一句:“喳。”
然後,隨同鼇拜下去交接軍隊去了。
……
不過,這事情還沒完。
待到吳三桂和鼇拜出去了之後。
洪承疇又對多爾袞道:
“奴才曾得細作稟報,李自成曾經派李岩出使平壤。想要雙方結盟休戰。而王昊當時想出的一個條件,就是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送去平壤交給王昊。
如今,吳襄早已達到了平壤。
據說,吳襄被送去平壤之後,王昊雖然表麵上並未接見,卻暗中讓人送去各種用途,待之不薄。”
“待之不薄!”
多爾袞冷哼了一聲,眼中終於閃過了一絲殺意。
……
……
第二個逃跑的是吳三桂。
吳三桂跑了之後,其它總兵才跟著跑,到結果,也隻有吳三桂跑出去的人馬最多。而後來,又因為吳三桂的義父是高起潛的原因,吳三桂受到的責罰最少。最後,由於洪承疇出謀送功勞給吳三桂,吳三桂還一躍而成為了薊遼總督。
雖然,現在兩人都投靠了滿清。
但是內心的芥蒂,卻也並沒有完全消除。
這也罷了,洪承疇也並不想為難吳三桂。
然而,在此戰之前,吳三桂為了爭寵,又再次硬懟洪承疇,還說出……‘莫非你認為你之前的鬆錦之敗,不是敗於大清,而是敗於崇禎’的話來。
之後,又公然反對洪承疇的正確判斷,堅持認為王昊在大營隻留五千人,是在演……“空城計”。
做為自己曾經的下屬,現在一朝得誌,便完全不顧昔日的香火之情,還處處擠兌洪承疇。這讓洪承疇心裏很是不爽。所以,才有意含沙射影地將奸細的嫌疑推向吳三桂。
多爾袞聽了洪承疇的話,果然眼中閃過一絲疑慮之色。因為,正如洪承疇所說的那樣,
知道聲東擊西計劃的,隻有多爾袞、洪承疇、鼇拜、圖瓦讬額、吳三桂這六人。
如果采用“排除法”。
在這六人當中,多爾袞自己的嫌疑可以排除;鼇拜、圖瓦讬額是滿八旗資深軍官,可以排除。
洪承疇歸降已將近三年,還與自己共享著大玉兒,又多次獻計跟王昊作對,而且也沒什麽手下,還一直在自己身邊。
因此,多爾袞認為洪承疇也不會有什麽嫌疑。
那麽,嫌疑最大的也就隻有剛投效建奴沒多久,又寸功未立的吳三桂了。
但轉念一想,也不太可能。
因為吳三桂的兄弟吳三鳳和吳三輔都是死於北方軍之手,理論上吳三桂應該非常仇恨王昊,不可能暗通王昊。
然而,就在此時,卻聽洪承疇又道:
“依洪某看來,平南王應該也不會是奸細。畢竟平南王的兄弟吳三鳳和吳三輔都是因王昊而死……”
說到這裏,又語氣一轉,問道:“不知……吳三鳳和吳三輔兩位將軍的遺體可曾找到?”
這話中意思,再明白不過。
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剛好吳三鳳和吳三輔都是沒找到屍體,那麽,就會不排除這兩人還活著、並且悄悄的投靠了王昊的可能。
多爾袞一聽這話,又疑心起來。
不過,多爾袞也沒說話,隻是看著吳三桂,希望吳三桂給他一個解釋。
這可把吳三桂嚇壞了。
趕緊解釋道:“王爺,奴才是清白的!奴才與王昊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又怎麽可能暗中向王昊提供軍事機密。
況且,若奴才是奸細,又怎會將六萬人馬打到隻剩下八千?戰前,奴才手握六萬大軍,若有意投靠王昊,大可直接戰場倒戈,何需如此麻煩?”
“這可難說。”
話音剛落,洪承疇便冷哼一聲,接著說道:“孫子曰: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而五間之中,不論何間,都需要施展手段獲取敵方主帥的信任。”
“你……”
吳三桂被堵得說不出話來。
可是,洪承疇連看都不看是三桂一眼,依舊用不疾不徐的語言,自顧自說道:
“為將者,通常講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自古以來,那些奸細們為了達到更大的目的,用幾萬人馬的屍骨來獲取敵方主帥的信任,並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情。
幾萬人馬而已。
焉知不是一場……苦肉計?
況且,平南王損失的幾萬人馬,恐怕有一大半都成了王昊的俘虜了吧。待到他日平南王完成任務,迴到北方軍中,那些俘虜又可以再迴到平南王的麾下……”
“姓洪的,你這是血口噴人!”
吳三桂百口莫辯,氣得破口大罵。
……
“平南王休惱。”
洪承疇一點都不生氣,反而正色道:“本官並沒有說你就是奸細,也沒有任何證據說你是奸細。
但是,咱們如此機密的計劃卻被王昊所知曉,原本可以獲得的大勝卻變成了大敗。
這事情確實令人痛惜!
而知道那個計劃的卻隻有六人。因此,本官認為,除了攝政王自己之外,包括本官在內的五人,也全都是嫌疑的對像,都應該認真地配合調查。”
換了口氣,又接著說道:
“剛才,鼇拜和圖瓦讬額兩位將年都沒說話,為何就你一人,一直在這裏嘰嘰歪歪?
君子旦蕩蕩。
小人長嘰嘰。
你若心中旦蕩,安心接受攝政王的調查便是,何來那麽多廢話?!”
“你…………”
吳三桂氣得手指著洪承疇,半天說不出話來。
……
論心機。
吳三桂根本就不是洪承疇的對手。若論口才辯術,更是與洪承疇相差十萬八千裏。
以吳三桂這點本事。
想跟洪承疇作對,簡直就和找死沒什麽差別。
可笑的是這人最近兩年聽多了阿諛奉承之言,還真把自己當成了天下第一的絕世將才。
眼高於頂,目空一切。
竟然為了爭寵不顧昔日的香火之情,敢跟昔日的老大較勁,如今被洪承疇按在地上摩擦,也是……活該!
事實證明:
大爺還是你大爺。
如圖所示:
……
(附錄圖片:大爺還是你大爺。)
……
“休要爭吵!”
關鍵時刻,還是多爾袞出來說話了。多爾袞拍了拍桌子,有些生氣地說道:“強敵在側,豈可自亂方寸!”
“可是……”
吳三桂還想爭辯,不過,卻被多爾袞揮手止住了。
“休要再提。”
多爾袞揮了揮手道:“孤信得過你!”
這句話,讓吳三桂的神色為之一鬆,還對多爾袞生出了一絲感激之情。
但隨即又叫多爾袞道:
“孤是信得過你平南王的。但是,你的那些手下將領們就很難說了。
畢竟他們都是歸順沒有多久的漢人。他們聽從軍令歸順大清,但有人心中不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為防其中混有奸細,你這八千人馬,就暫時交給鼇拜,待調查完了,再交還給你。這樣你也就可以置身事外,洗脫嫌疑。”
一句話,就奪了吳三桂的軍權!
可是,吳三桂卻不敢有絲毫反對。
就算想造反也不行,僅剩區區八千殘兵,即使造反也翻不起什麽浪花。
隻好應了一句:“喳。”
然後,隨同鼇拜下去交接軍隊去了。
……
不過,這事情還沒完。
待到吳三桂和鼇拜出去了之後。
洪承疇又對多爾袞道:
“奴才曾得細作稟報,李自成曾經派李岩出使平壤。想要雙方結盟休戰。而王昊當時想出的一個條件,就是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送去平壤交給王昊。
如今,吳襄早已達到了平壤。
據說,吳襄被送去平壤之後,王昊雖然表麵上並未接見,卻暗中讓人送去各種用途,待之不薄。”
“待之不薄!”
多爾袞冷哼了一聲,眼中終於閃過了一絲殺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