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島之戰,雙方各有算計,各施手段。
與此同時,在朝鮮半島,也發生了一場堪稱改變曆史的大戰和政治劇變。
多爾袞率領三萬騎兵!
頂風冒雪,一路狂飆突進,斬關陷城,勢如破竹,直撲朝鮮的京師……漢城。
……
皇太極雄才大略。
又有洪承疇和範文程等人輔佐,他的計劃絕非這麽簡單。在皇太極看來,皮島上的王昊已是甕中之鱉,根本用不著十五萬滿、蒙、漢八旗軍在這裏浪費時間。
隻要用十萬八旗兵控製著那十幾萬朝鮮青壯,讓那些朝鮮青壯去跟島上的守軍拚消耗就可以了。
於是,根據早就安排好了的計劃,在皮島戰役開打之後沒多久,借著皮島戰役這個幌子,暗中讓多爾袞帶三萬騎兵,借著風雪的掩護,偷襲平壤!
平壤剛經曆過濟爾哈朗的屠城,新調來的守軍本來就不多,又都因之前的屠城膽喪而畏敵如虎,被多爾袞一擊而破。
攻破平壤之後,多爾袞不做任何停歇。
三萬騎兵穿城而過,直奔黃海道!
……
(附錄圖片:明末朝鮮地圖。)
……
在從平壤到黃海道之間有數道關隘,都被多爾袞輕攻破。黃海道州牧府守將不戰而逃。
然後,多爾袞又揮師攻打朝鮮“三都”之一的開城。
兵臨城下之時,多爾袞在城下大叫:“開城,開城!”
三萬騎兵齊聲大叫:
“開城,開城!”
“開城,開城!”
然後,開城的城門就打開了。你說……這他娘的誰給這城池取的名字嘛,取什麽名不好,要取開城?
……
開城的守將是尹瓘。
這個人,史載有謀略和辯才,而實際上卻是個見利忘義、趨炎附勢的小人。見到滿清強大,尹瓘早就想要投靠了皇太極而獲得權勢和富貴。
因此,一見到多爾袞到來,便趕緊讓人打開城門,手舉印授,跪在地上道:“奴才盼將軍到來,如久旱之盼甘霖也,不及出城遠迎,請將軍恕罪。”
多爾袞有些詫異,問道:“你……為何要不戰而降?”
尹瓘答道:“朝鮮本來就是大清國的屬國,崇主國來屬國,又怎麽可以用“戰”和“降”來描述呢?”
“確實如此。”
對於尹瓘這個迴答,多爾袞很是滿意。
想了一下,又問:“可是……我要怎樣才能相信你呢?”
“這個……”
尹瓘想了一下,對多爾袞道:“奴才的一家老小,上至七十歲的老娘,下至三歲的孫兒。以及妻妾、子侄共100餘口,皆在開陽城中。願獻於將軍,任由將軍處置。”
“很好!”
多爾袞這才讓尹瓘起身,然後揮軍進城。進城之後,先讓尹瓘獻上妻妾。
歡娛一夜之後,又召來尹瓘。
對尹瓘道:“吾欲仍以你為開城之主,但是,卻又有些不放心。你必須得答應我一些條件才行。”
“將軍有何要求,盡管吩咐便是。”尹瓘道。
多爾袞想了一下,對尹瓘道:“尹家100餘口,全都遷往盛京,如何。”
“奴才求之不得,多謝將軍恩典!”
於是,多爾袞讓人護送尹瓘一家老小遷往盛京,令尹瓘依舊為開城之主。
在安排尹瓘守衛開城後,多爾袞再次率軍穿城而過,兵鋒直指朝鮮的京師……漢城。
……
此時的漢城,早已亂成了一鍋粥。
朝堂之上,仁祖李倧問計於眾人道:“清國兵鋒犀利,眾位愛卿有何對策?”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的大臣,立即分化成三派:主戰派,主和派和主逃派。
主和派的代表是申景禛。
申景禛的官職是“領議政”,相當於明朝的內閣首輔。這人是朝鮮曆史上有名的投降派。
主戰派的代表是金尚憲,
金尚憲的官職是“左議政”,相當於明朝的內閣次輔。金尚憲這個人,是朝鮮曆史上著名的主戰派,而且一身正氣,有朝鮮“文天祥”之稱。
主逃派的代表是金自點。
金自點的官職是“右議政”,相當於明朝的內閣第二次輔,位在左議政之下。金自典這個人,是朝鮮曆史上著名的奸臣。
在朝鮮的官職中。
“領議政”、“左議政”和“右議政”,被稱為“三公”,也被稱為“三政丞”。
相當於三個丞相。
申景禛對李倧道:“朝鮮曾經與滿清議和投降,簽訂協議成為了滿清的屬國。既然簽訂了協議,就應該履行協議。絕不能出兵抵抗而將兵災帶給朝鮮百姓。”
金尚憲則認為:“朝鮮不應該向野蠻的滿清建奴屈服,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還當場念了一篇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而金自點,則認為李倧應該趕快……在清軍沒有到來之前逃亡到江華島上去。
……
(附錄圖片:江華島位置地圖。)
……
金自點是著名的奸臣,他想讓李倧“移駕”江華島,自然也是沒安好心。
因為江華島是他金自點的地盤!
他的兒子金鉽,是現在駐守覺華島的鎮撫大將。
……
在麵對清軍入侵的事情上,三個丞相意見各不相同,爭執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不肯讓步。
李倧也是無奈。
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本來還想著王昊能夠出兵牽製清軍的,但現在王昊被圍在皮島之上,自身難保。
到了此時,李倧有些後悔跟王昊之間的秘密合作了,因為正是與王昊之間的秘密合作,才使得自己拒絕將戰艦借給皇太極,從而導致皇太極再次派軍隊入侵朝鮮。
想到王昊,便又想到了一直被王昊稱讚的李蔭。
此時的李蔭,已經升任京營提調大將,是朝鮮“京師五營”的大將之一,現在正好就在漢城,遂緊急忙讓人通知李蔭前來拜見。
沒多久,李蔭就在太監的帶領下來到了王宮。
李倧在自己的書房裏,私下裏接見了李蔭,在李蔭行了君臣之禮後,便問李蔭道:“你說那……天朝東江提督王昊,被圍皮島之事,結局將會如何?”
“必會是一場大勝!”
如今的李蔭,早已是王昊的忠實粉絲,在李蔭的眼中,王昊就如同是神一般的存在。
如今見李倧問起,便毫不遲疑地說道:“王提督學究天人,老謀深算,算無遺策,多智近妖,謀定而後動,運籌帷幄之中而決勝千裏之外。那滿清蠻夷,又豈是他的對手。”
李倧聞言,點了點頭。
對於王昊,李倧也是非常認可的和讚賞的。要不,也不會將自己才五歲的女兒,暗中許配給王昊做側妻。
但終究是有些不放心。
又道:“可他現在被圍皮島……”
“必是一場陰謀!”
李蔭笑道:“王昊那麽聰明的一個人,怎麽會將自己困在皮島之上。末將跟在王昊身邊很長時間,對王昊這個非常了解。依末將看,這皮島就是王昊挖的一個坑。
專門用來坑皇太極的,到最後獲得這場戰役的勝利者必是王昊無疑。而且,還必須是一場大勝,要不,也不值得他王昊親自在皮島上與敵軍周旋。
說不定這一戰下來,建奴要死上幾萬人,從此勢力大損,甚至就此而一蹶不振的可能都是有的。”
李倧聽了李蔭的話,又恢複了一些對王昊的信心。
沉思良久。
才又對李蔭道:“濟州島上,王昊手下大將林明有兩萬多軍隊,本王想向他求援,請他出兵救援漢城,你看如何?”
“這個……”
李蔭一聽請林明出兵,也是有些猶豫了,過了許久才說道:“林明隻是王昊手下的一員大將,沒有王昊的命令,林明必不敢擅離職守,而現在王昊又被困皮島,信息不通……”
“無妨!”
李倧斷然道:“你帶上趙貴人和孝明翁主,前往濟州島上見林明。孝明翁主是林明未來的的主母,林明見了他未來的主母,必會出兵來援。
否則,若是坐視主母的父親敗亡,他林明以後又如何麵對他的主母?”
這一招,還是真高明。
李蔭聞言,趕緊應道:“王上聖明,末將遵旨。”
然後,就帶了一隊人馬,護著趙貴人和孝明翁主連夜出城,再登上戰船,直奔濟州島而去。
……
……
與此同時,在朝鮮半島,也發生了一場堪稱改變曆史的大戰和政治劇變。
多爾袞率領三萬騎兵!
頂風冒雪,一路狂飆突進,斬關陷城,勢如破竹,直撲朝鮮的京師……漢城。
……
皇太極雄才大略。
又有洪承疇和範文程等人輔佐,他的計劃絕非這麽簡單。在皇太極看來,皮島上的王昊已是甕中之鱉,根本用不著十五萬滿、蒙、漢八旗軍在這裏浪費時間。
隻要用十萬八旗兵控製著那十幾萬朝鮮青壯,讓那些朝鮮青壯去跟島上的守軍拚消耗就可以了。
於是,根據早就安排好了的計劃,在皮島戰役開打之後沒多久,借著皮島戰役這個幌子,暗中讓多爾袞帶三萬騎兵,借著風雪的掩護,偷襲平壤!
平壤剛經曆過濟爾哈朗的屠城,新調來的守軍本來就不多,又都因之前的屠城膽喪而畏敵如虎,被多爾袞一擊而破。
攻破平壤之後,多爾袞不做任何停歇。
三萬騎兵穿城而過,直奔黃海道!
……
(附錄圖片:明末朝鮮地圖。)
……
在從平壤到黃海道之間有數道關隘,都被多爾袞輕攻破。黃海道州牧府守將不戰而逃。
然後,多爾袞又揮師攻打朝鮮“三都”之一的開城。
兵臨城下之時,多爾袞在城下大叫:“開城,開城!”
三萬騎兵齊聲大叫:
“開城,開城!”
“開城,開城!”
然後,開城的城門就打開了。你說……這他娘的誰給這城池取的名字嘛,取什麽名不好,要取開城?
……
開城的守將是尹瓘。
這個人,史載有謀略和辯才,而實際上卻是個見利忘義、趨炎附勢的小人。見到滿清強大,尹瓘早就想要投靠了皇太極而獲得權勢和富貴。
因此,一見到多爾袞到來,便趕緊讓人打開城門,手舉印授,跪在地上道:“奴才盼將軍到來,如久旱之盼甘霖也,不及出城遠迎,請將軍恕罪。”
多爾袞有些詫異,問道:“你……為何要不戰而降?”
尹瓘答道:“朝鮮本來就是大清國的屬國,崇主國來屬國,又怎麽可以用“戰”和“降”來描述呢?”
“確實如此。”
對於尹瓘這個迴答,多爾袞很是滿意。
想了一下,又問:“可是……我要怎樣才能相信你呢?”
“這個……”
尹瓘想了一下,對多爾袞道:“奴才的一家老小,上至七十歲的老娘,下至三歲的孫兒。以及妻妾、子侄共100餘口,皆在開陽城中。願獻於將軍,任由將軍處置。”
“很好!”
多爾袞這才讓尹瓘起身,然後揮軍進城。進城之後,先讓尹瓘獻上妻妾。
歡娛一夜之後,又召來尹瓘。
對尹瓘道:“吾欲仍以你為開城之主,但是,卻又有些不放心。你必須得答應我一些條件才行。”
“將軍有何要求,盡管吩咐便是。”尹瓘道。
多爾袞想了一下,對尹瓘道:“尹家100餘口,全都遷往盛京,如何。”
“奴才求之不得,多謝將軍恩典!”
於是,多爾袞讓人護送尹瓘一家老小遷往盛京,令尹瓘依舊為開城之主。
在安排尹瓘守衛開城後,多爾袞再次率軍穿城而過,兵鋒直指朝鮮的京師……漢城。
……
此時的漢城,早已亂成了一鍋粥。
朝堂之上,仁祖李倧問計於眾人道:“清國兵鋒犀利,眾位愛卿有何對策?”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的大臣,立即分化成三派:主戰派,主和派和主逃派。
主和派的代表是申景禛。
申景禛的官職是“領議政”,相當於明朝的內閣首輔。這人是朝鮮曆史上有名的投降派。
主戰派的代表是金尚憲,
金尚憲的官職是“左議政”,相當於明朝的內閣次輔。金尚憲這個人,是朝鮮曆史上著名的主戰派,而且一身正氣,有朝鮮“文天祥”之稱。
主逃派的代表是金自點。
金自點的官職是“右議政”,相當於明朝的內閣第二次輔,位在左議政之下。金自典這個人,是朝鮮曆史上著名的奸臣。
在朝鮮的官職中。
“領議政”、“左議政”和“右議政”,被稱為“三公”,也被稱為“三政丞”。
相當於三個丞相。
申景禛對李倧道:“朝鮮曾經與滿清議和投降,簽訂協議成為了滿清的屬國。既然簽訂了協議,就應該履行協議。絕不能出兵抵抗而將兵災帶給朝鮮百姓。”
金尚憲則認為:“朝鮮不應該向野蠻的滿清建奴屈服,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還當場念了一篇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而金自點,則認為李倧應該趕快……在清軍沒有到來之前逃亡到江華島上去。
……
(附錄圖片:江華島位置地圖。)
……
金自點是著名的奸臣,他想讓李倧“移駕”江華島,自然也是沒安好心。
因為江華島是他金自點的地盤!
他的兒子金鉽,是現在駐守覺華島的鎮撫大將。
……
在麵對清軍入侵的事情上,三個丞相意見各不相同,爭執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不肯讓步。
李倧也是無奈。
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本來還想著王昊能夠出兵牽製清軍的,但現在王昊被圍在皮島之上,自身難保。
到了此時,李倧有些後悔跟王昊之間的秘密合作了,因為正是與王昊之間的秘密合作,才使得自己拒絕將戰艦借給皇太極,從而導致皇太極再次派軍隊入侵朝鮮。
想到王昊,便又想到了一直被王昊稱讚的李蔭。
此時的李蔭,已經升任京營提調大將,是朝鮮“京師五營”的大將之一,現在正好就在漢城,遂緊急忙讓人通知李蔭前來拜見。
沒多久,李蔭就在太監的帶領下來到了王宮。
李倧在自己的書房裏,私下裏接見了李蔭,在李蔭行了君臣之禮後,便問李蔭道:“你說那……天朝東江提督王昊,被圍皮島之事,結局將會如何?”
“必會是一場大勝!”
如今的李蔭,早已是王昊的忠實粉絲,在李蔭的眼中,王昊就如同是神一般的存在。
如今見李倧問起,便毫不遲疑地說道:“王提督學究天人,老謀深算,算無遺策,多智近妖,謀定而後動,運籌帷幄之中而決勝千裏之外。那滿清蠻夷,又豈是他的對手。”
李倧聞言,點了點頭。
對於王昊,李倧也是非常認可的和讚賞的。要不,也不會將自己才五歲的女兒,暗中許配給王昊做側妻。
但終究是有些不放心。
又道:“可他現在被圍皮島……”
“必是一場陰謀!”
李蔭笑道:“王昊那麽聰明的一個人,怎麽會將自己困在皮島之上。末將跟在王昊身邊很長時間,對王昊這個非常了解。依末將看,這皮島就是王昊挖的一個坑。
專門用來坑皇太極的,到最後獲得這場戰役的勝利者必是王昊無疑。而且,還必須是一場大勝,要不,也不值得他王昊親自在皮島上與敵軍周旋。
說不定這一戰下來,建奴要死上幾萬人,從此勢力大損,甚至就此而一蹶不振的可能都是有的。”
李倧聽了李蔭的話,又恢複了一些對王昊的信心。
沉思良久。
才又對李蔭道:“濟州島上,王昊手下大將林明有兩萬多軍隊,本王想向他求援,請他出兵救援漢城,你看如何?”
“這個……”
李蔭一聽請林明出兵,也是有些猶豫了,過了許久才說道:“林明隻是王昊手下的一員大將,沒有王昊的命令,林明必不敢擅離職守,而現在王昊又被困皮島,信息不通……”
“無妨!”
李倧斷然道:“你帶上趙貴人和孝明翁主,前往濟州島上見林明。孝明翁主是林明未來的的主母,林明見了他未來的主母,必會出兵來援。
否則,若是坐視主母的父親敗亡,他林明以後又如何麵對他的主母?”
這一招,還是真高明。
李蔭聞言,趕緊應道:“王上聖明,末將遵旨。”
然後,就帶了一隊人馬,護著趙貴人和孝明翁主連夜出城,再登上戰船,直奔濟州島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