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真聖人的手段很簡單,他在印記世界打開一個小通道,牽引林天進入罵人網絡被攻擊的信息。


    印記世界雖然和白色空間不在同一維度,但對虛真聖人來說,並沒有多大差別,印記世界本就和白色空間聯通,他對世界的幹涉力量再弱,豐富的人生經驗,也能讓他找到聯通辦法。


    就像他之前毀滅的其他遺跡一樣,暴力隻是最無能的手段,比暴力更優秀的手段,他更很多。


    而幹擾周正突破真我,隻需要破壞周正的心境。


    一旦周正的心裏泛起一絲漣漪,他就會從真我門檻前跌落,想再次迴到真我門檻,就需要新的機緣。


    每次碰到突破真我的機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契機,一般人有時候隻是心有所感,一些人連契機消失了都感應不到,隻會在未來忽有所感,痛恨自己當初不懂事。


    周正現在能清晰的看到真我門戶,是虛真聖人見過對真我感應最強的人。


    這樣的人,心境強大到不可思議,普通手段無法幹擾,甚至無法令對方有絲毫動容。


    唯一的辦法,就是創造特殊環境,讓對方自己心亂。


    在自然狀態下,一個人若是見到旁邊有人正在打群架,這個人會變得緊張、害怕、躍躍欲試,盡管最後群架沒有波及到他,他走遠了心裏仍會不斷迴憶,模擬一些極端情況下該做的反應。


    若是見到和自己有關係的人被打,這人心情將會截然不同,或勸架,或加入反擊,或搖人,不至於無動於衷。


    而若是見到和自己有親密關係的人被打,人心第一反應,都不會是無動於衷。


    哪怕壞得流膿的人,不管憤怒還是興奮,總會出現不一般的反應。


    有人不會有反應嗎?


    不會的,再冷漠的人,也會多看一眼,然後扭頭視而不見,但這本身就是一種反應,並非真的無動於衷。


    虛真聖人知道用外力幹擾不到周正,直接拉來林天,這是他在諸天觀測到和周正關係時間最近的人。


    不成真我之前,人對情感的重視程度隨時間變化。


    時間拉得越長,情感就越淡漠,即便是父子親情,在漫長歲月下,分攤到時間長河中,也會稀薄得不值一提。


    隻有時間距離最近的人,感情最深刻,也最能引起人的反應。


    “想突破?”


    “拿我當磨刀石?”


    虛真之神冷笑,開始等待周正的反應。


    周正處於無知無覺中,忽然感應到林天的氣息,還沒等他明白在怎麽迴事,便感應到林天進入罵人網絡,一下被打的鼻青臉腫。


    這信息,就像有人專門拿出來擺在他眼前,要往他腦袋裏塞,根本無法拒絕。


    他心境強大,久經罵人網絡淬煉,林天剛進來挨打,周正對此還能保持心情平靜。


    但他知道,這情況不能持久,他這個身體是傳統派周正,是林天的師傅,引子已經出現,不管後麵對林天擔心還是放心,心靈都會出現褶皺,不再無思無想。


    繼續下去,遲早會從真我門檻跌落。


    一顆石頭砸進水裏,水再怎麽變化,總是要出現波瀾的。


    區別,隻是波瀾出現的早或晚,大或小。


    而接觸真我,隻有在無知無覺,不染塵埃的狀態下,才有可能接觸到。


    人一旦有了意,有了念,就會染上塵埃,在意和念的影響下,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真我的。


    在地球時代,周正就明白,古人修行為何要把道和德聯係起來。


    人的腦海中,無時無刻不再產生雜念,這些雜念,有久遠之前的念頭,有未來的念頭,有現在根據現實情況而產生的念頭,還有許多無端沒有任何來由的念頭。


    許多念頭,連人自身都察覺不到便消失了。


    這麽多念頭存在,人如何能修行呢?


    要知道初入修行路的人,精力是有限的。


    當眼睛生在前麵,就注定人對後麵的關注力不夠;讓眼睛看向右麵,人對左邊身體掌控力就會下降,所以一個人要是能忽略外界其他因素,專心做一件事,他就會取得非凡成就。


    修道本身就非易事,若是三心二意,念頭繁多,還修什麽道,不如下山去養豬。


    不管什麽派別,什麽傳承,修行入門的導引術或觀想法,本身最大的作用,就是讓人純淨心念。


    專心於導引術或觀想法,可以讓人的精力集中在有限的念頭中,長此以往,心靈平靜,可以減少雜念誕生,精神得到孕養,自然有神。


    畢竟,人的精力都放在修行時要做的動作,要配合的唿吸,要觀想的意象上,哪還有精力想別的。


    而到了一定火候,雜念不生,修行又需要忘掉唿吸法,忘掉導引術,以本能唿吸,本能觀想,直至無思無想,一念不起,這時候,可以稱入道了。


    有人可以在這個狀態突飛猛進,有人幾個月就可以完成別人幾十年達不成的成就。


    世俗中修行,麵對無數誘惑,為了向這個狀態靠攏,古人發現靠德,是最有效的辦法。


    世間混亂的根源,在於“欲”,而克製欲,就需要德。


    德可以知進退、有分寸、適可而止,絕不強求。


    從前在地球火過的“戒色”,周正曾經了解過,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他不評價,但對那些真誠的人,他還是比較欣賞的。


    長期以德要求自身,就會減少“欲”對自身的侵蝕,欲望引發的雜念就會減少。


    雜念減少了,精神自然更有活力,體現出的,就是身體更活潑,眼睛更有神,若是做到極致,成為道德高尚的人,便是近道了。


    道德高尚,對世間的欲望變小,對環境的感知力變強,上能理解上位者的心理,下能明白黔首們感受,他們悲天憫人,一言一行令人敬佩,走到哪裏都有人為其鞍前馬後。


    並非有德之人有所要求,而是普通人被感化、被敬佩,有德之人被人們心甘情願的簇擁起來。


    在田野中,他們被農夫熱情招待;在城郭,他們被世家大族奉為座上賓;在都城,連王上都要親自接見,求疑解惑。


    道德高尚的人,天下大可去得。


    古代本沒有什麽禮,但人們觀察道德高尚的人,根據有德之人言行舉止,製定禮儀,成為最初的禮,以此去除蒙昧,追求道德。


    這些禮擴大開來,變成禮製,成為天下人模仿學習的典範。


    但時間久了,有德之人離開,人們追求禮製,反而忘記了初心,這便是得了術,失了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真正有德的人不知道他們有德,他們尊敬別人,做好事,不會放在心上,也不會出去彰顯,整天掛在嘴上。


    喜歡到處彰顯德行,處處按照禮儀規範、道德標準做事的人,恰恰是無德之人,因為他們可以借此彰顯自己“有德”,反襯別人無德。


    天下,有德者居之,這是有德之人最初讓人心服口服,獲得別人追隨,從而得到天下法統,因為人們相信跟隨有德之人會對他們有好處,才選擇跟隨。


    曆史演變下來,即便是再殘暴的人,也要宣稱自己是有德者,推行禮製,標榜“有德”。


    “有德”之人,便以此占據天下,意圖讓天下人心服口服,從而坐穩江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舉報係統,我超脫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旁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旁逸並收藏開局舉報係統,我超脫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