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路恭行這種正經科班出身的儒學人士,大多眼神兒不好,多年的寒窗苦讀讓他的視力急劇下降,不得不多點起幾盞燈火,才能麵前看清楚書頁上的字跡。
“老爺,李大帥來了!正在前邊的小廳裏候著……”
自從辭去大旗軍監軍一職之後,一眾的同僚紛紛疏遠了他,極少有外客來訪,想不到李吳山會在這個時候來訪。
對於李吳山的到訪,路恭行並沒有感到太意外,隻是淡淡的說道:“李帥不是外人,引他到書房來見吧。”
作為大旗軍的一把手和二把手,二人相見之時的情形顯得有些平淡,既沒有任何寒暄客套,也沒有故作熱情的殷勤接待,隻有清茶一壺相對而飲。
“這就是你想要的結果?”路恭行放下茶盞,平視著李吳山的雙眼,淡淡的說道:“我相信你李大帥是精忠之臣,卻不明白你為什麽一定要把我踢開?”
雖然路恭行這個人有些迂腐,但卻不能否認他是個正人君子,至少在大旗軍監軍的職務上,做的很不錯,是一個合格的監軍。
但是,無論路恭行再怎麽迂腐,都終究不是一個傻子,這一切的背後都是李吳山一手操控,關於這一點他還是很清楚的。
從表麵上看,那江南學社和大旗軍沒有什麽直接的關係,但卻是楚華文一手創建,而楚華文本就是李吳山的傳聲筒。至於浙黨、閩黨、複社以及東林黨,更是和江南學社之前有些千絲萬縷的聯係。
甚至連潞王本人,都和李吳山有著某種程度上的利益交換,朝廷可能還不是很清楚這一點,作為大旗軍的監軍,路恭行顯然比朝廷知道的更多。
所有這些輿論,看似雜亂無章,其實全都是出自李吳山的手筆,是他李吳山李大帥在幕後操控的結果。
雖然從來都沒有承認自己就是扳倒路恭行的幕後黑手,但李吳山也沒有否認,而是淡淡的說道:“路大人,我承認你是一個合格的監軍,而且你我之間從無私人恩怨。如果你覺得這一切都是我在背後搗鬼,我也不想否認。至於你說的……把你踢出去……這句話真的有失公允。因為不是我要把你從大旗軍踢出去,而是你沒有跟上大旗軍的腳步,你掉隊了!”
“我不懂,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麽?”
“不,你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哪怕從我手裏奪取兵權這個事兒,我也不怪你。站在你的立場上,你應該這麽做,而且一定會這麽做。畢竟任何一個朝廷都不願意看到權臣的崛起……尤其是統兵的權臣!”
李吳山站起身來,親手把路恭行的茶盞再次斟滿,就好像是麵對一個多年未曾謀麵的至交好友,語重心長的說道:“我不知路大人想過沒有,若是我真的把大旗軍交給朝廷或者別的什麽人,會是一副什麽樣的景象?”
這顯然不是一個疑問句,而是一個陳述句,因為李吳山馬上就給出了答案:“就算是有大旗軍這樣的虎賁強兵,你們依舊不能收複北地,你們依舊不能光複大明朝。在你們的掌控之下,大旗軍隻會逐漸衰弱,直至墮落成為三大營那樣的三流軍隊……”
“大旗軍是我一手所創,我最清楚大旗軍是什麽樣子,也最知道將來的大旗軍應該是個什麽樣子,而這一切,你們全都懵然不知!”
路恭行能夠很清楚的感覺到這是一場推心置腹的談話,就好像以前合作之時的情形那樣,路恭行並沒有摻雜任何感情因素,而是很直接的說道:“由你繼續執掌大旗軍,確實可以保證戰鬥力,這一點我必須承認……”
“當初要收我的兵權,也不是出於你的本意吧?”
收兵權的事兒,當然不是路恭行的本意,而是皇帝本人以及程園畢等人的共同意誌。
但是,路恭行不能承認這一點,即便是在他已經成為朝廷和李吳山鬥爭的犧牲品之後,依舊要把所有的責任全都攬到自己身上。
若是承認了這一點,就等於是表明朝廷對李吳山的不信任態度,君主、朝廷和將帥之間的不信任,絕對是天大的災難。
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臣子,路恭行絕對不希望出現那樣的情形。
李吳山笑道:“其實,這也沒什麽,我早就想到了。說實話,換我做了皇帝,肯定也不會容忍一個我這樣的軍事統帥,這是明擺著的事兒,毋庸諱言。我能感覺到朝廷對我的忌憚,但卻不得不用我。不論你信還是不信,我都不是貪戀權位之人。我比誰都更熱切的期盼著,能夠盡早收複故土再現太平盛世。到時候我也就可以解甲歸田笑傲林泉了。做一個鄉下的土財主才是真正的愜意,遠比當一等忠勇公和大元帥要舒服的多……”
這是肺腑之言還是敷衍客套?路恭行已經分辨不出了。
在這之前,路恭行一直都認為自己對李吳山有些深刻的了解,但是現在,他才逐漸意識到自己並沒有看清楚李吳山,甚至一直都不知道他的真實想法。
李吳山這個人,就好像是一團迷霧,始終讓人捉摸不透。
“這是真言也好,虛語也罷,都已不重要了。”路恭行細細的把玩著手裏的茶盞,感受著掌心裏的舒適溫度,幽幽的說道:“我不過是一介儒生,監軍一職勉力而為,根本就是力有不逮。如今卸下責任,反而輕鬆了許多……以後我也就可以埋首於書墨之間,做點自己早就想做卻一直都做不成的事情了。”
“從位高權重的監軍,成了現如今的修書匠,路兄……委屈路兄了。”不知不覺之間,稱唿已經從“路大人”改換成為“路兄”,更加說明這僅僅隻是不帶任何官方立場的私人談話。
“我本就是個講經解史的學官,著書立說才是平生誌向。而今剛好遂了心願,也算是一樁快事。”路恭行笑道:“從今以後,我就可以安安穩穩的看著你展布才能,再造煌煌大明。”
“從高位上下來,居於閑職,依舊如此豁達,路大人可當得起一個純字了!”
路恭行哈哈大笑著說道:“這個純字,還是等我百年之後追諡之時再用吧。現如今我要修撰國史,憑你李大帥的作為,有資格專列出來,這份《忠勇公紀》由我操刀最恰當不過了。”
李吳山笑道:“路大人要給我著書立傳?還煩請筆伐之時手下留情……”
“史書最要緊的就是秉實而錄,不褒不貶公允客觀,至於功過是非我輩無權置喙,隻能留給後人評說。”
“給活人做紀書,還真是第一次聽說,我很期待國朝太史公的大作呢!”
“《忠勇公紀》的開篇我已經寫出來了,”路恭行從抽屜裏取出一份剛剛寫好的底稿:“你看看,有沒有甚麽謬誤之處?”
“……忠勇公李氏吳山者,誕於泰昌元年秋仲,籍不可考,居與京左大旗莊……”
作為史書的一部分,最要緊的就是真實詳細,但時至今日路恭行都不知道李吳山的老家在哪兒,李吳山本人也從不談起來到大旗莊之前的那段曆史,就好像是突然之間憑空冒出了這麽一個人。對於這種狀況,隻能用一句“籍不可考”來記錄。
“捐武備職,而起民練……”
這是在說李吳山起家的過程,同時很明確的指出了李大帥的開端:他既不是正經的科舉出身,也不是蔭襲祖先,他的官職完全就是用銀子買來的。
對於一個注定會留名青史的大人物而言,這樣的出身其實很不光彩,但李吳山卻一點都不在乎:“路兄寫的不錯,當初我就是用銀子買了個官職,這沒有什麽好避諱的。”
接下來的事情完全就是流水賬,說的就是李吳山的生平。這一段故事路恭行本人也是共同的經曆者,所以寫的非常周密非常詳細,尤其是讓李吳山名動天下的青泥河血戰,更是記錄的分毫不差。但是在斬殺皇太極這個事情上,路恭行卻沒有按照官方的說法來寫,而是用一句“詐稱斬殺偽清虜皇洪太”一語來概括。
也就是說,直到現在路恭行都不相信當初在大旗莊被李吳山一刀砍死的那個人就是皇太極本人。
“詐稱”二字,旗幟鮮明的表達出了路恭行的態度。
這就表示,他始終認為對李吳山有決定作用的那場天大功勞不盡不實。
這部《忠勇公紀》是國史的一部分,是要流傳到千秋百代之後的史書,路恭行卻用了這樣明顯帶著貶義的文字,對於李吳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汙點。
但李吳山卻一點都不在乎,反而哈哈大笑著說道:“詐稱二字……真的很有意思。”
“既是史書,當然要秉實而錄,當時的情形我也是經曆過的,絕不相信那人就是洪太……就算你不滿意,我也不會修改。”
“不,不,我絲毫沒有不滿意的意思,史書就應該這樣寫,而不是一味的塗脂抹粉。”李吳山笑著從懷裏摸出一方巴掌大的木匣子,輕輕的打開了,裝在裏邊的是個單片玳瑁眼鏡:“我知道路兄眼神兒不好,專門托人從泉州的紅毛商人處買了這個東西,路兄先試試,看看效果如何。”
有了這個單片的眼鏡,視線頓時清晰了很多,路恭行正要道謝,卻聽李吳山說道:“路兄秉實而錄修撰國史,剛好可以讓後世子孫知道我們這一輩人做了些什麽。無論將來是什麽樣的局麵,後世人都可以從路兄的史書中看的一清二楚,路兄就是曆史的記錄者!”
曆史的記錄者?
對,路恭行就是這段曆史的記錄者!
“老爺,李大帥來了!正在前邊的小廳裏候著……”
自從辭去大旗軍監軍一職之後,一眾的同僚紛紛疏遠了他,極少有外客來訪,想不到李吳山會在這個時候來訪。
對於李吳山的到訪,路恭行並沒有感到太意外,隻是淡淡的說道:“李帥不是外人,引他到書房來見吧。”
作為大旗軍的一把手和二把手,二人相見之時的情形顯得有些平淡,既沒有任何寒暄客套,也沒有故作熱情的殷勤接待,隻有清茶一壺相對而飲。
“這就是你想要的結果?”路恭行放下茶盞,平視著李吳山的雙眼,淡淡的說道:“我相信你李大帥是精忠之臣,卻不明白你為什麽一定要把我踢開?”
雖然路恭行這個人有些迂腐,但卻不能否認他是個正人君子,至少在大旗軍監軍的職務上,做的很不錯,是一個合格的監軍。
但是,無論路恭行再怎麽迂腐,都終究不是一個傻子,這一切的背後都是李吳山一手操控,關於這一點他還是很清楚的。
從表麵上看,那江南學社和大旗軍沒有什麽直接的關係,但卻是楚華文一手創建,而楚華文本就是李吳山的傳聲筒。至於浙黨、閩黨、複社以及東林黨,更是和江南學社之前有些千絲萬縷的聯係。
甚至連潞王本人,都和李吳山有著某種程度上的利益交換,朝廷可能還不是很清楚這一點,作為大旗軍的監軍,路恭行顯然比朝廷知道的更多。
所有這些輿論,看似雜亂無章,其實全都是出自李吳山的手筆,是他李吳山李大帥在幕後操控的結果。
雖然從來都沒有承認自己就是扳倒路恭行的幕後黑手,但李吳山也沒有否認,而是淡淡的說道:“路大人,我承認你是一個合格的監軍,而且你我之間從無私人恩怨。如果你覺得這一切都是我在背後搗鬼,我也不想否認。至於你說的……把你踢出去……這句話真的有失公允。因為不是我要把你從大旗軍踢出去,而是你沒有跟上大旗軍的腳步,你掉隊了!”
“我不懂,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麽?”
“不,你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哪怕從我手裏奪取兵權這個事兒,我也不怪你。站在你的立場上,你應該這麽做,而且一定會這麽做。畢竟任何一個朝廷都不願意看到權臣的崛起……尤其是統兵的權臣!”
李吳山站起身來,親手把路恭行的茶盞再次斟滿,就好像是麵對一個多年未曾謀麵的至交好友,語重心長的說道:“我不知路大人想過沒有,若是我真的把大旗軍交給朝廷或者別的什麽人,會是一副什麽樣的景象?”
這顯然不是一個疑問句,而是一個陳述句,因為李吳山馬上就給出了答案:“就算是有大旗軍這樣的虎賁強兵,你們依舊不能收複北地,你們依舊不能光複大明朝。在你們的掌控之下,大旗軍隻會逐漸衰弱,直至墮落成為三大營那樣的三流軍隊……”
“大旗軍是我一手所創,我最清楚大旗軍是什麽樣子,也最知道將來的大旗軍應該是個什麽樣子,而這一切,你們全都懵然不知!”
路恭行能夠很清楚的感覺到這是一場推心置腹的談話,就好像以前合作之時的情形那樣,路恭行並沒有摻雜任何感情因素,而是很直接的說道:“由你繼續執掌大旗軍,確實可以保證戰鬥力,這一點我必須承認……”
“當初要收我的兵權,也不是出於你的本意吧?”
收兵權的事兒,當然不是路恭行的本意,而是皇帝本人以及程園畢等人的共同意誌。
但是,路恭行不能承認這一點,即便是在他已經成為朝廷和李吳山鬥爭的犧牲品之後,依舊要把所有的責任全都攬到自己身上。
若是承認了這一點,就等於是表明朝廷對李吳山的不信任態度,君主、朝廷和將帥之間的不信任,絕對是天大的災難。
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臣子,路恭行絕對不希望出現那樣的情形。
李吳山笑道:“其實,這也沒什麽,我早就想到了。說實話,換我做了皇帝,肯定也不會容忍一個我這樣的軍事統帥,這是明擺著的事兒,毋庸諱言。我能感覺到朝廷對我的忌憚,但卻不得不用我。不論你信還是不信,我都不是貪戀權位之人。我比誰都更熱切的期盼著,能夠盡早收複故土再現太平盛世。到時候我也就可以解甲歸田笑傲林泉了。做一個鄉下的土財主才是真正的愜意,遠比當一等忠勇公和大元帥要舒服的多……”
這是肺腑之言還是敷衍客套?路恭行已經分辨不出了。
在這之前,路恭行一直都認為自己對李吳山有些深刻的了解,但是現在,他才逐漸意識到自己並沒有看清楚李吳山,甚至一直都不知道他的真實想法。
李吳山這個人,就好像是一團迷霧,始終讓人捉摸不透。
“這是真言也好,虛語也罷,都已不重要了。”路恭行細細的把玩著手裏的茶盞,感受著掌心裏的舒適溫度,幽幽的說道:“我不過是一介儒生,監軍一職勉力而為,根本就是力有不逮。如今卸下責任,反而輕鬆了許多……以後我也就可以埋首於書墨之間,做點自己早就想做卻一直都做不成的事情了。”
“從位高權重的監軍,成了現如今的修書匠,路兄……委屈路兄了。”不知不覺之間,稱唿已經從“路大人”改換成為“路兄”,更加說明這僅僅隻是不帶任何官方立場的私人談話。
“我本就是個講經解史的學官,著書立說才是平生誌向。而今剛好遂了心願,也算是一樁快事。”路恭行笑道:“從今以後,我就可以安安穩穩的看著你展布才能,再造煌煌大明。”
“從高位上下來,居於閑職,依舊如此豁達,路大人可當得起一個純字了!”
路恭行哈哈大笑著說道:“這個純字,還是等我百年之後追諡之時再用吧。現如今我要修撰國史,憑你李大帥的作為,有資格專列出來,這份《忠勇公紀》由我操刀最恰當不過了。”
李吳山笑道:“路大人要給我著書立傳?還煩請筆伐之時手下留情……”
“史書最要緊的就是秉實而錄,不褒不貶公允客觀,至於功過是非我輩無權置喙,隻能留給後人評說。”
“給活人做紀書,還真是第一次聽說,我很期待國朝太史公的大作呢!”
“《忠勇公紀》的開篇我已經寫出來了,”路恭行從抽屜裏取出一份剛剛寫好的底稿:“你看看,有沒有甚麽謬誤之處?”
“……忠勇公李氏吳山者,誕於泰昌元年秋仲,籍不可考,居與京左大旗莊……”
作為史書的一部分,最要緊的就是真實詳細,但時至今日路恭行都不知道李吳山的老家在哪兒,李吳山本人也從不談起來到大旗莊之前的那段曆史,就好像是突然之間憑空冒出了這麽一個人。對於這種狀況,隻能用一句“籍不可考”來記錄。
“捐武備職,而起民練……”
這是在說李吳山起家的過程,同時很明確的指出了李大帥的開端:他既不是正經的科舉出身,也不是蔭襲祖先,他的官職完全就是用銀子買來的。
對於一個注定會留名青史的大人物而言,這樣的出身其實很不光彩,但李吳山卻一點都不在乎:“路兄寫的不錯,當初我就是用銀子買了個官職,這沒有什麽好避諱的。”
接下來的事情完全就是流水賬,說的就是李吳山的生平。這一段故事路恭行本人也是共同的經曆者,所以寫的非常周密非常詳細,尤其是讓李吳山名動天下的青泥河血戰,更是記錄的分毫不差。但是在斬殺皇太極這個事情上,路恭行卻沒有按照官方的說法來寫,而是用一句“詐稱斬殺偽清虜皇洪太”一語來概括。
也就是說,直到現在路恭行都不相信當初在大旗莊被李吳山一刀砍死的那個人就是皇太極本人。
“詐稱”二字,旗幟鮮明的表達出了路恭行的態度。
這就表示,他始終認為對李吳山有決定作用的那場天大功勞不盡不實。
這部《忠勇公紀》是國史的一部分,是要流傳到千秋百代之後的史書,路恭行卻用了這樣明顯帶著貶義的文字,對於李吳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汙點。
但李吳山卻一點都不在乎,反而哈哈大笑著說道:“詐稱二字……真的很有意思。”
“既是史書,當然要秉實而錄,當時的情形我也是經曆過的,絕不相信那人就是洪太……就算你不滿意,我也不會修改。”
“不,不,我絲毫沒有不滿意的意思,史書就應該這樣寫,而不是一味的塗脂抹粉。”李吳山笑著從懷裏摸出一方巴掌大的木匣子,輕輕的打開了,裝在裏邊的是個單片玳瑁眼鏡:“我知道路兄眼神兒不好,專門托人從泉州的紅毛商人處買了這個東西,路兄先試試,看看效果如何。”
有了這個單片的眼鏡,視線頓時清晰了很多,路恭行正要道謝,卻聽李吳山說道:“路兄秉實而錄修撰國史,剛好可以讓後世子孫知道我們這一輩人做了些什麽。無論將來是什麽樣的局麵,後世人都可以從路兄的史書中看的一清二楚,路兄就是曆史的記錄者!”
曆史的記錄者?
對,路恭行就是這段曆史的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