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聲呐喊著從東華門徑直衝了進去,一直走到文樓之前,才發現了幾具屍體。趕緊加快速度,繞過了柔儀殿。隨著逐步深入,混亂也愈發的明顯了。


    在柔儀殿前就可以看到坤寧宮的大火,說不清的內宦、宮女、雜役和各色內廷人員,尖聲哭喊著四下奔跑,還有人在試圖救火。


    也不知是從哪裏跑出來的內廷侍衛們就好像是一大群無頭的蒼蠅,揮舞著著刀劍高聲唿喊。


    “大旗軍救駕來了!”沈周子扯開喉嚨大聲唿喝:“是大旗軍,救駕的大旗軍來了。”


    “我是沈周子,不要亂跑,都過來,朝著我這邊來……”


    混亂之中,聽到“大旗軍”這三個字,那些個慌亂的侍衛終於感覺到了一絲底氣,就好像重新找到主心骨一般,紛紛朝著這邊靠攏。


    宮裏的情形可真夠亂的。


    就在不久之前,弘光帝偷偷摸摸的開溜了,楚華文等人簇擁著太子“奪宮而入”的時候,崔耀祖就已經帶著人廝殺過一次了。許許多多的內廷和侍衛和內宦宮女趁機逃散,人員嚴重不足。這才剛剛過去幾天呀,叛軍就又殺進來了,然後崔耀祖又一次帶著人馬進宮“平叛”。來來迴迴的這麽折騰,真是不得安寧,那些個內宦宮人早就嚇破了膽……


    所謂的“平叛”,隻不過是一個說法罷了。其實在混亂之中,很難分辨得出誰是叛軍誰是忠良。當然,崔耀祖也懶得去仔細甄別,而是一個勁兒的帶著那兩百多號士兵往裏闖,沿途所遇到的任何阻礙,不問青紅皂白也不辨敵我,直接就下手捅刺……


    同樣的舉動,叛軍剛剛做過一次,同樣是見到人就砍,至於那些金銀器皿的珍稀之物,反而沒有人在意了


    在這麽短的時間內,這大明朝的核心中樞就已幾經劇變。而這皇宮大內每一次都會無一例外的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尤其是今天晚上這一次,外有清軍猛攻,內有奸賊作亂,而宮裏的侍衛本就嚴重不足,更有許多被臨時抽調上了城牆去督戰。猛然之間就毫無征兆的殺進來這麽人,還真的招架不住。


    “不必理會其他,直奔春和殿,先控製住……先保住太子殿下。”越是到了這樣的關鍵時刻,崔耀祖就越冷靜,他很清楚的知道現在最要緊的是什麽:“沿途一切阻礙,都是叛軍,全都格殺勿論。”


    “有我崔閻王坐鎮寧城,竟然還有人敢在太歲的頭上動土,不好好整治一番,總是有些不知道馬王爺到底生了幾隻眼!”


    一直挺進到了坤寧宮之後,終於銜上了叛軍的尾巴。


    叛軍正是四處縱火,把皇宮攪動的猶如鼎油之沸。服色不一指揮不一的叛軍並非是正規的軍隊,大多是一些臨時武裝起來的家丁,他們顯然和崔耀祖一樣的清醒,知道現在最要緊的就是趕緊找到太子。


    奈何偌大皇宮,想要找一個人實在有點不容易。


    開始的時候,因為急於衝進來,叛軍的表現還算不錯。但是現在,真實的嘴臉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了。


    挨門挨戶的搜索,打著“尋找太子”的幌子大肆搶掠,宮裏頭的古玩字畫、金銀器物全都是他們的目標,甚至還有人把姿色還算不錯的宮女一繩子捆起來,串成一大串兒,準備弄迴去慢慢享用……


    毫無疑問,這嚴重遲滯了叛軍的進展速度。


    因為不是正規軍,更沒有經曆過真正意義上的廝殺,根本就談不上什麽警戒,一直到崔耀祖帶著人衝過之後,才猛然察覺到了敵人的到來。


    廝殺過程短暫而又急促,簡單而又粗暴,先是抽腰裏的皮兜裏抽出“手榴彈”,劈頭蓋臉一通轟鳴之後,然後就可以上去收割了。


    直到這個時候,劉良第等叛軍首腦才知道大旗軍已經殺進來了。


    大旗軍的名號實在是太響亮了,簡直如雷貫耳,劉良第瘋狂的大叫著:“擋住他們,擋住他們,重重有賞,重重有賞……”


    叛軍的構成非常複雜,既然沒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又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指揮體係,劉良第馴養的少量私兵已經算是最強的戰鬥力了,用來對付驚慌失措的宮廷衛還能打出點樣子,一旦遇到正規軍,也就隻剩下“送人頭”的份兒了。


    到了這個時候,崔耀祖已經懶得再做任何指揮了。


    在具體的廝殺過程中,韓福財顯然比崔耀祖更有發言權。


    這個廚子的兒子,早已現出對手的不堪一擊,很大膽的把隻有兩百多人的隊伍分散成為兩個部分。一部分負責掩護遮蔽剿滅沿途的一切阻礙,另外一部分則直衝春和殿。


    衝進春和殿之後,卻沒有找到太子等人。


    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


    難道說太子已經被叛軍捉去了?


    不可能!


    因為叛軍還在急吼吼的四下搜索,很顯然他們也在找太子的蹤跡。


    太子到底哪裏去了?


    在春和殿西邊的禦花園中。


    當叛軍火燒坤寧宮的時候,太子就知道春和殿也不是什麽穩妥的避難所。在二十幾侍衛的幫助下,翻過高牆一路奔逃到了禦花園內,現如今正躲藏在“賞秋亭”旁邊的石坊之後。


    為了確保太子的絕對安全,這二十幾個從北京一路輾轉追隨太子的老侍衛全都抽刀在手,時刻堤防隨時都有可能殺進來的叛軍。


    現在的太子很怕,非常非常的害怕,眼前的這一切總是讓他不由自主的想起闖軍攻破皇宮的那一幕。


    闖進破京,先皇殉國,先皇後殉國,若不是李侍講拚死一戰,率勇士們在百萬賊軍之中殺了個來迴,太子早已成為塚中枯骨了。


    天幸大明王朝氣運不絕,上順天意下應民心,更有曆代先皇暗中保佑,終於在這江南之地重新建立了正朔。結果呢,還不等正式登基,還不等太子的名號改為天子,清軍的殺到了城下,一時群情洶洶人人自危。


    在此緊要關頭,按說就應該君臣一體上下同心,合力抗擊外辱,再現大明朝的輝煌才是正理。


    程園畢、王宣同,還有路恭行路師傅他們都說,現在的局麵一片大好,隻要聖天子臨朝,隻要親賢臣遠小人,就一定可以打造出大明王朝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再現一個輝煌盛世。


    一直以來,太子也是這麽想的。


    隻要自己好好的幹,勤勉克己禮賢下士,輕徭薄役永不加賦,就可以成為中興大明的雄主,就可以打造出鐵桶一般的江山。


    但是,自己已經這麽做了,為何下麵的人還是沒有絲毫精忠報國之心?竟然率眾反叛殺進了皇宮?


    自太祖洪武皇帝開國以來,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的功業曠古淩今,曆代先皇治理天下已有兩百七十多年,按說早就應該是澤被眾生教化天下的局麵了,為何還有那麽多的奸佞賊子?


    先是有無數文臣武將投靠了反賊李闖,又有更多地方大員蒙著臉麵昧著良心做了清廷的奴才,現如今連身邊的臣子都反了,難道說大明朝真的氣數已盡?


    大明朝空有三百萬控弦之士,空有億兆生民,空有近三百年的教化之功,到了最後卻是這樣的一番景象。


    這個時候的太子已經開始有點明白了,明白了當年大行崇禎先皇帝的苦衷。


    天下淪喪至此,不是當皇帝的不賣力氣,是因為人心盡失早就收拾不起來了。


    如果說前幾天的太子還有刷新鼎革勵精圖治的雄心壯誌,現在已經絕望了。


    勵精圖治再現大明朝的輝煌,不過是南柯一夢。


    這天底下的事情,哪有那麽容易的?


    宮裏的大火燒的熊熊烈烈,廝殺呐喊之聲越來越近,想起這一路南來的苦楚,想起中興大明的艱難,性情本就有些柔弱的太子殿下已忍不住的潸然落淚……


    就在這個時候,遠處傳來隱隱約約的唿喊之聲:“殿下何在?大旗軍前來救駕了!”


    聽到大旗軍這三字,太子的神色陡然一喜。


    在這個時候,也隻有大旗軍能給太子帶來一絲希望了。


    要不是大旗軍,太子早死在百萬賊軍之中。


    要不是大旗軍,哪裏還有這丁鼎南都的機會?


    就算是在氣勢洶洶的清軍攻打南京之際,就算是三軍退散的垂危之時,也隻有大旗軍還在一力死戰。


    也隻有在這個時候,太子才會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大旗軍的重要。


    市井坊間都說大明朝淪落至此,完全就是大行崇禎先皇帝的責任。現在看來,這話雖言過其實但也並非全錯。大明朝現在的這個局麵,曾經執掌江山十七年的先皇一定是有責任的,但先皇帝也給大明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那就是大旗軍。


    即便是到了最後關頭,先皇的識人之明依舊遺澤後世。不管大行崇禎先皇帝的功過是非究竟如何,至少這大旗軍是先皇打造出來的。


    所以,一聽到大旗軍的名號,太子本能的就要做出迴應,但卻被那些個年老而又忠誠的侍衛給攔住了:


    “眼下紛亂無比良莠難辨,需仔細提防。”


    “不知這是不是叛賊的軌跡,萬歲千萬不可迴應,更不可現身。”


    “需等到時局明朗,救駕之兵到來之際,再論其他。”


    這位大明正朔實在是太金貴了,千萬可別處什麽意外啊。


    唿喊聲中,太子隱隱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消頹之態一掃而空頓時喜上眉梢:“是崔耀祖崔府丞,我聽出了他的聲音,是他,真的是他!”


    在新朝君臣的心目當中,崔耀祖的形象並不怎麽好……準確的說,是非常非常的不好。


    這崔耀祖素有“崔閻王”的兇名,此人嗜殺成性,做事不擇手段。當初血洗壽州,後來又火焚儀真,真可以算得上是劣跡斑斑。而且此人並不是科舉正途出身,更是生就了一副獐頭鼠目的嘴臉,而且言語粗俗,很是被程園畢等人瞧不上眼,自然也就不得太子的喜愛了。


    此時此刻,叛軍環逼。


    此情此景,太子蒙難。


    崔耀祖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就變得偉岸起來,趕緊朝著天際遙遙拜了一拜,口中念念有詞:“上天垂憐,列祖列宗遺蔭,這場風波終於過去了!”


    絕處逢生的希望早已溢於言表,太子起身重新整理衣冠,命人去引崔耀祖等人過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甲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甲兵並收藏明末大權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