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大營綿延百裏,士馬雄壯旌旗蔽日。


    自從率兵入關以來,多鐸一直都走的順風順水,破陝州克靈寶,風卷殘雲如入無人之境,尤其是攻破西安一戰,簡直可以媲美定鼎江山的一片石之役,一舉搗毀了闖軍的巢穴。這一戰,相當於滅國,真可謂是功勳卓著誌得意滿。


    若是能夠再平定江南,將苟延殘喘的南明小朝廷滅掉,將會成為大清國戰功第一人。到了那個時候,就算是多爾袞也壓不住他了。


    揮師南進之後,接連攻克開封、歸德等戰略要地,各州縣無不望風而降,順利的讓人不敢相信。就連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徐州也傳檄而下,簡直就是望風披靡所向無敵。


    現如今的多鐸部,已飛速膨脹到了近十萬人馬的龐大規模,算上攻取淮安從東線威脅淮揚的那支偏師,整個南征軍已達到十四萬上下。


    有了這十幾萬人馬,踏平江南已指日可待了。


    自從兵不血刃的迫降了戰略要地徐州之後,已經打開了淮揚防禦體係的外圍,很多清軍的佐領、統領都想急切進軍,快速平定江南的論調塵囂日上。


    在這麽好的大形勢下,躊躇滿誌的多鐸依舊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並沒有趁機長驅直入的直接攻打揚州這個江北防禦體係的最核心,反而是頓兵徐州進行修整。


    近十萬人馬的南征隊伍,大多是各地歸順歸來的前明軍隊伍,方方麵麵都需要調整。而且戰線已經拉的太長了,戰場綿延千裏,隻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被史可法的江北大軍擊破某個戰略支撐點,那將會引發一連串的災難。


    所以,即便是局麵一片大好的情況之下,多鐸依舊小心謹慎,繼續很小心的掃清整個江北防禦體係的外圍。


    而泗州,則是至關重要的節點。


    作為連接東西的咽喉,卡在揚州和徐州之間的泗州就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


    多鐸很清楚的戰鬥泗州就是揚州側翼最重要的支撐點,隻要占領了泗州,揚州就會成為一座孤島。為了一戰而下泗州,多鐸特意收縮了戰線,準備以雷霆萬鈞之勢進行一場烈度空前的戰鬥,一戰而下。


    史可法顯然也很清楚泗州的決定性作用,做出了和多鐸相同的部署:抽調大量人馬增援。


    雙方都在調兵遣將,都把泗州作為江北之戰的重中之重。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泗州之戰必然空前慘烈,而且一定會成為決定這場戰場的轉折點。


    在清軍和明軍都在下大力氣準備這一戰的時候,讓敵我雙方都目瞪口呆的事情發生了:泗州守軍舉城而降。


    還沒有正式開打呢,泗州就舉旗投降了。


    泗州投降了?而且是舉城而降?


    這個消息實在太意外,多鐸甚至不敢相信,本能的認為這是一場“詐降”,第一反應就是讓正在順便攻打泗州的清軍嚴陣以待不可冒進。


    出了這種事情,別說多鐸不敢相信,就連史可法都深感震驚:若是因為打不過就投降,那也不算多麽意外。關鍵是真正的大戰還沒有開始呢,怎麽會發生舉城而降這樣的事情?


    直到泗州守將帶著軍隊“迎請”清軍進城的時候,多鐸都不能確定對方是不是真的要投降,所以隻象征性的派遣了幾百個人過去。


    一直到清軍完全接管了泗州外圍的陣地之後,多鐸才反應過來:泗州軍真的投降了。


    不費一兵一族就戰略了這個最重要的戰略支撐點,多鐸歡喜的都要哭了。


    正在親督大軍馳援過來的史可法知道了確切的消息之後,驚的瞠目結舌,隻能灰溜溜的帶著援兵沿原路返迴,去做固守揚州的最後準備。


    失去泗州之後,清軍就可以肆無忌憚的長驅直入,直接威脅揚州。而整個江北防禦體係,就隻剩下揚州這個核心了。當初為了長時間的固守泗州,史可法曾在這裏囤積了海量的軍用物資,其中包括十四萬石軍糧,兩萬多束弓箭,還有四庫火藥和十二門紅夷大炮,其他的兵甲器械不計其數。


    現在,這些東西全都落入多鐸的手中。


    對於清軍而言,這絕對是雪中送炭。


    一直到現在,多鐸都搞不明白,既然泗州守軍兵甲精良糧秣充足,還有大量的援兵馬上就要到來,絕對擁有一戰的實力,為什麽會這麽爽快的投降呢?


    泗州降兵的迴答簡直無恥:“前明已亡天下歸清,不敢逆天而行。”


    聽了這句話,多鐸立刻就看清楚了江南小朝廷內部的紛爭和不得人心,也看清楚了南明軍隊色厲內荏的本質,深深的為以前的遲疑和猶豫而感到懊惱,並且在第一時間糾正了以前的錯誤。


    南明軍隊物資充足,擁有一百六十萬控弦之士,看起來好像很強大,其實隻不過是一頭吃胖了的肥豬。


    不再把南明當做是對手,而是把他們當成隨時都可以宰割的肥豬,多鐸很快就完成了這個觀念上的轉變。


    懶得再等後續的兩個蒙古旗和大量的明軍降兵趕上來,大軍傾巢而動直撲揚州!


    事實果然如同多鐸所料想的那樣,不費吹灰之力就掃平了揚州外圍。各處據守的明軍毫無戰意,一觸即潰的已經算是強兵了,更多的則是望風而降。史可法辛苦經營的江北防線瞬間土崩瓦解。


    畏敵如虎就是最好的形容。


    自從入關以來,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戰鬥,各地明軍爭先恐後的投降歸附,真正的戰鬥隻發生在清軍和闖軍之間。尤其是攻克潼關一戰,甚至屢遭挫折,若不是投降的明軍送來了大量火炮,倚仗著火器的犀利,能不能攻破潼關尚在兩可之間。


    從山陝出來的時候,掌握在多鐸手中的隻有兩個旗的八旗戰兵和兩個蒙古旗一個漢軍旗,滿打滿算不過三萬五六千之數。一路席卷一路攻取,各地明軍望風而降,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擁有十幾萬人馬。除了各地的駐守軍之外,光是帶過來的野戰軍就有近十萬的規模……


    經山、陝、豫而到江北,幾乎沒有打過一場像樣的戰鬥,完全就是不停的招降納叛不停的接收投降過來的明軍。出奇的順利讓所有人都產生了一種近乎於夢幻般的感受,所有的八旗辮子兵樂觀的認為,隻要把清軍的大旗樹立起來,就可以嚇破敵人的膽子,接下來就可以威風凜凜的接收降兵了。


    尤其是在順利的占領了泗州之後,連清軍中的高層都被這種過分的樂觀情緒感染到了。他們甚至以為完全可以不用激烈的戰鬥,隻要把軍隊開赴過去,在揚州城下列隊結陣,就能把揚州守軍嚇的尿了褲子,史可法就會乖乖的打著白旗出來“請降”。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揚州守軍收縮起來,直接放棄了外圍陣地撤入城中,通泗、鎮淮、臨江等所有城門全部堵死,大大小小二十四門火炮全都搬在炮台之上,城牆上的滾木、巨石堆積如山,每隔八十步就架起一口巨大的油鍋。


    動員令已經下達,臨時征召的民夫往來穿梭,不停的把各種物資和守城器械運送過來。


    整個揚州城,已經成為一個蜷縮起來的刺蝟,擺出的就是一副死守待援的架勢。


    清軍長於野戰卻不善攻堅,又因為打了太多的順風戰,除了潼關一戰之外,幾乎沒有怎麽經曆過真正意義上的攻堅戰。雖說占據了壓倒性的兵力優勢,但是麵對這樣的一座堅城,也頗有點無處下嘴的無奈。


    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戰,尤其是揚州這樣的大型城市,動輒就長達幾個月,甚至長達幾年之久,若是不能速戰速決,往往會把進攻的一方拖的筋疲力竭。到時候援兵一至,可就真的不好說了。


    但是,多鐸卻很清楚的知道揚州根本就沒有援兵。


    當泗州失守的消息傳開之後,江南小朝廷的第一反應就是把臨江一帶的軍隊悉數撤了迴去,用來鞏固江防,打的就是放棄江北全力依托長江進行防禦的算盤。


    已經成為孤城死敵的揚州卻不是那麽好打下來的,從眼下的局麵來看,至少短時間內打不下來,最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圍城而戰。


    迅速攻占揚州外圍,掐斷水陸隔絕交通,先把揚州團團圍困,然後慢慢的等後續的軍隊趕上來。


    多鐸的戰略目標的平定江南而不是攻克揚州,他還需要渡江作戰,必須保留相當的實力。攻城戰素來慘烈而又血腥,多鐸當然不會把作為主力使用的八旗戰兵消耗在這樣的攻堅戰當中。這種事情隻能用新近歸降的那些個前明軍隊伍。


    雖然陣勢已經擺的十足,但多鐸還是希望能夠像以前那樣兵不血刃的占領揚州,若是史可法能夠舉城投降的話,才是最好的。


    所以,在清軍把揚州城圍了水泄不通飛鳥難渡之後,多鐸並沒有直接下達攻城的命令,而是開始給據守揚州的江北督師時刻的寫勸降書。


    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甲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甲兵並收藏明末大權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