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年,十一月十四,忌動土,忌做灶,諸事不宜。
這顯然不是什麽黃道吉日,劉學究卻換上了久不曾穿的長衫,踏上一雙新鞋,領著家裏的三個娃娃朝著村東口走來,一邊走一邊小聲的叮囑著不懂事的孩子們:
“等到開飯的時候,都給我長些眼力,莫要傻乎乎的端碗喝湯,湯湯水水的有甚麽意思?要撿著肥厚的肉片子吃,吃飽之後別忘記揣幾個白麵饃饃迴家,盡量多拿幾個……”
對於這三個半大的孩子來說,“白麵饃饃”“老肉片子”這些東西就是世間最大的誘惑,全都是平日裏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也隻有在今天才能敞開肚皮吃個痛快。
因為今日是李老爺的壽辰。
李吳山李老爺是大旗莊的第一富戶,田地多是不消說的,倉裏的糧食多到吃不完,還開著好幾間店鋪。最要緊的是為人和善且從不吝嗇,每年十一月十四的壽辰之日都會照例大擺筵席,隻要是前去幫忙幫閑的,就可以隨意吃喝。
劉學究這樣的窮苦人家,日子過的很恓惶,一年都頭碗裏都看不到幾滴油珠子,葷腥就更加的不要想了,剛好可以趁著李吳山李大老爺大擺壽宴的機會好好的飽一飽口福。
家裏的三個孩子早就掰著手指頭等這一天了,一想到綿軟暄乎的白麵饃饃和肥的流油的老肉片子,眼珠子都要綠了……
剛剛拐過村口的老柳樹,迎麵撞到了街坊張寡婦。
三十多歲的張寡婦穿上了陪嫁時的大紅棉襖,還特意在鬢角插了一朵紅的耀眼的紙花,正在小聲的叮囑著身後的那四個孩子:
“娃兒們,一定要記得多吃肉,李老爺家有的是老肥肉,錯過了今天可就吃不到了……”
兩位拖兒帶女的老街坊擺明了就是到李老爺家來蹭吃喝的,卻很不願意承認這一點,而是故意把帶來的壽禮拎的高高,表明自己不是白吃白喝的那種人。
雖然李老爺家大業大,不在乎鄉親們吃一點,但大家都是要臉麵的人,就算是打著蹭吃蹭喝的心思,也不好意思做的太明顯,壽禮還是要準備一點的嘛。
張寡婦的壽禮的半升黑豆,劉學究則更講究一點,專門準備了十二封“竹掛麵”。
所謂的“竹掛麵”,其實就是窮人的一種禮儀:鄉親們都很窮,送不起真正的掛麵,卻要做出一副送禮的樣子來意思一下。隻能把細細的麥稈裁剪成掛麵的樣子用草紙包起來充門麵,然後在最上麵放上一封真正的掛麵!
明明隻送了一封三文不值兩文的掛麵,卻拖家帶口的來吃一整天,確實有點不像話,這讓好麵子的劉學究很不好意思,隻能很大聲為自己辯解:“其實吧……李老爺根本就不在乎什麽壽禮不壽禮的,我也不想帶著家裏的娃娃們來添亂。隻是李老爺提前半月就邀了我,說要我過來唱禮。實在是盛請難卻,就帶著孩子們過來湊湊熱鬧……”
李老爺做壽的場麵擺的很大,絕對需要一個唱禮的,剛好劉學究是莊子上少有的幾個識文斷字的“知識分子”,絕對是最合適的唱禮人選。
和劉學究一樣,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來吃閑飯的,張寡婦用更大的聲音說道:“若是旁的人做壽宴,我才不稀罕湊這個熱鬧。實在是因為李老爺幾次三番的請我去幫灶,都是多年的老街坊,真的推不開,若是拒了李老爺顯得咱家太不近人情,又舍不下家裏的娃娃們,就帶著過來一起幫個忙……”
各自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帶著一家人去李老爺大吃大喝了。
李老爺家的大門口已經紮起了五彩的紙牌樓,一個“壽”字有桌麵大小。從縣城裏請來的戲班子早已經擺開場麵,咿咿呀呀的拉著胡琴,鑼鼓嗩呐已經敲響,唱的好像是“金玉滿堂”……
擺大席,唱大戲,這是李老爺過壽的慣例,要的就是一個紅火熱鬧,鄉親們早已習慣了。
和張寡婦一樣,劉學究根本就無心理會戲台子上演的什麽曲目,領著自家的娃娃直接進了李老爺家的大宅。
頭道大宅門附近,或站或坐著三五十個要飯的花子,這些早已餓的搖搖晃晃的乞丐也不知是從哪裏來的,全都眼巴巴的看著二道門裏邊的動靜,李老爺府上的管家和仆役也不來驅趕,而是任憑他們散在門口。
早在幾年前過壽宴的時候,李老爺就曾經說過:家辦喜事來花子,這是吉兆,足以說明人氣興旺。不管來多少人,都可以吃個肚兒圓,但卻僅限今日。
連要飯的花子都可以吃個飽,鄉裏鄉親的就更不消說了。
毫不理會這些等著開飯的乞丐,劉學究和張寡婦帶著各自的娃娃邁步進了二道門。
二道門內早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李府的下人仆役還有前來幫忙的鄉親,更有一大堆幫閑的男男女女,全都忙忙碌碌,早已把四個臨時搭建的大灶台圍了個水泄不通。
空氣中彌漫著油煎糯丸子的香甜和熬煮豬油的腥氣,濃鬱的油煙氣讓很多半大孩子們總是忍不住的把目光投向裝滿了老肥肉片子的大木桶,活像是一群餓了整整一個冬天的小狼。
劉學究和張寡婦連早飯都沒有吃,肚子裏根本就是空的,全等著今天的這頓吃喝來填滿呢,真得很想抓起白麵饃饃先大吃一頓,但卻顧忌著鄉裏鄉親的臉麵表現的非常矜持,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眼角的餘光卻不時的掃向灶台那邊……
太陽已經升起來房簷子那麽高了,估摸著已過了巳時光景,四列用木板搭建起來的大通桌一直延伸到了院牆處。
穿著黑襯麵棉袍的李府管家扯著嗓子高喊了一句“上甜糕”,摻和了棗泥的黃米糕頓時成筐成筐的抬了過來。那些個流著青鼻涕的娃娃們頓時圍攏上來,好像瘋了一樣哄搶起來。
雖然幾乎所有的鄉親都和劉學究一樣,為了吃這頓好飯食早就把肚子餓的扁扁,但卻對那些甜糕不屑一顧,繼續忙碌著自己的事情。因為大家都已有了經驗,知道這些甜糕不過是哄孩子的玩意,如白麵饃饃和老肥肉片子這樣的好吃食還需要再等等。
按照大旗莊的傳統,不足十四歲的孩子不能和大人同席,所以先用些甜糕哄哄他們。等到把孩子們安頓下來之後大人們就可以安安穩穩的上桌吃宴席了。
宴席上有的是好酒好菜,酒菜過後還有不限量的白麵饃饃和肥肉片子,那才是招人稀罕的好吃食呢。
所以,大人們還在等待,等著真正的宴席開始。
一同等待的還有那些早已餓的前胸貼後背的花子們。
沿街乞討的花子們也有規矩:不能上桌和主人家同食,而是要等到主人吃完之後才能在牆角或者門外吃剩下的。
又甜又糯的黃米糕堵住了孩子們的饞嘴巴,讓他們老老實實的圍坐在大通桌兩旁,李府的仆役和幫忙的鄉親們則趁機擺開一張又一張八仙桌,將剛剛準備好的盤菜和“高粱燒”端了上來。
“敢情各位鄉鄰賀客入席!”
隨著李府大管家的一聲高唱,早已等待多時的鄉親們紛紛落座,劉學究和張寡婦分別撿了最近的位子坐定。
賓客入座之後,壽星佬終於登場了。
作為壽宴的絕對主角,李吳山李老爺專門穿了件子團字福袍,頭戴挽了雙護耳的獺兔皮棉帽。微微勾起的嘴角似乎永遠都帶著笑意,看起來似乎缺少一點大老爺應有的沉穩,反而多出了幾分年輕人特有的玩世不恭。
李老爺站在簷下團團一揖朗聲說道:“今日恰是鄙人二十五小誕,難得有這麽多鄉親來為我做賀,這是給了我李吳山天大的臉麵。區區薄酒不成敬意,權做答謝諸位鄉鄰多年來的眷護之情,廢話就不多說了,大夥兒敞開了吃喝就好……”
既然李吳山李老爺都已經這麽說了,有些不大懂事的年輕人已經忍不住的伸手去摸筷子,準備風卷殘雲甩開腮幫子吃喝了。那些個年紀稍大的長輩則知道現在還不是開吃的時候。
畢竟這是李老爺做壽,坐下就吃終究顯得小家子氣,就算大家沒有送什麽真正意義上的賀禮,總應該說幾句好聽的話吧。
劉學究不愧是大旗莊的“首席知識分子”,第一個站起身來,從懷裏摸出一張皺皺巴巴的紙片子……那是他早就寫好的“祝壽詞”。
純粹是為了在李老爺麵前賣弄自己的文采,這篇祝壽詞寫的文縐縐的,雖然沒有幾個人能聽懂,但卻一點都不妨礙劉學究搖頭晃腦的用吟哦語調高聲朗誦:“……本地善信李氏吳山者,為人豁達樂善好施,深得民風之望……使黃河如帶泰山如黍,安康順暢……順祝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劉老夫子真是好文采!”李吳山李老爺對這篇祝壽詞大加稱讚,笑嗬嗬的說道:“都說大丈夫三十而立,如今我已二十有五了,依舊是文不成武不就的混日子,可不敢想甚麽福壽綿長之事……哈哈,此間都是咱們大旗莊的熟人,客套話什麽的就免了,大家夥共飲一杯吧!”
說話之間,李吳山李老爺端起酒杯,眾人紛紛舉杯相應。
隻有劉學究這個不算是知識分子的知識分子稍微在內心深處嘀咕了一句:“你李吳山才二十五歲,就已經混成了遠近聞名的富戶老爺,比我們這些窮棒子好了千百倍都不止,怎麽也不能算是一事無成了吧?為何還是不知足的樣子?對了?李吳山李老爺到底是怎麽發跡的呢?”
說起李吳山李老爺發跡的詳細過程,估計所有人都有種雲裏霧裏的朦朧感,誰也說不清楚他到底是怎麽發達起來的。隻是依稀記得十年前還是個少年的李吳山流浪到了大旗莊,然後就一點兒一點的開始發家致富,在短短十年之內就有了今日的豐厚家業,成為本縣最大的富戶之一了。
大旗莊的鄉親們親眼見證了李吳山的發跡過程,但卻說不清楚他到底是怎麽從一個流浪少年變成富戶大老爺的。當然這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眼前的宴席,再不趕緊下箸的話,那盤爆炒豬肝就要被別人吃光了……
看著鄉親們或者是羨慕或者是嫉妒的眼神,李吳山連一點飄飄然的感覺都沒有,甚至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反而覺得很失敗,非常非常的失敗:“老子來到這個時空已經十年了,才混成了一個鄉下的土財主,真是愧對穿越者的身份啊!”
這顯然不是什麽黃道吉日,劉學究卻換上了久不曾穿的長衫,踏上一雙新鞋,領著家裏的三個娃娃朝著村東口走來,一邊走一邊小聲的叮囑著不懂事的孩子們:
“等到開飯的時候,都給我長些眼力,莫要傻乎乎的端碗喝湯,湯湯水水的有甚麽意思?要撿著肥厚的肉片子吃,吃飽之後別忘記揣幾個白麵饃饃迴家,盡量多拿幾個……”
對於這三個半大的孩子來說,“白麵饃饃”“老肉片子”這些東西就是世間最大的誘惑,全都是平日裏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也隻有在今天才能敞開肚皮吃個痛快。
因為今日是李老爺的壽辰。
李吳山李老爺是大旗莊的第一富戶,田地多是不消說的,倉裏的糧食多到吃不完,還開著好幾間店鋪。最要緊的是為人和善且從不吝嗇,每年十一月十四的壽辰之日都會照例大擺筵席,隻要是前去幫忙幫閑的,就可以隨意吃喝。
劉學究這樣的窮苦人家,日子過的很恓惶,一年都頭碗裏都看不到幾滴油珠子,葷腥就更加的不要想了,剛好可以趁著李吳山李大老爺大擺壽宴的機會好好的飽一飽口福。
家裏的三個孩子早就掰著手指頭等這一天了,一想到綿軟暄乎的白麵饃饃和肥的流油的老肉片子,眼珠子都要綠了……
剛剛拐過村口的老柳樹,迎麵撞到了街坊張寡婦。
三十多歲的張寡婦穿上了陪嫁時的大紅棉襖,還特意在鬢角插了一朵紅的耀眼的紙花,正在小聲的叮囑著身後的那四個孩子:
“娃兒們,一定要記得多吃肉,李老爺家有的是老肥肉,錯過了今天可就吃不到了……”
兩位拖兒帶女的老街坊擺明了就是到李老爺家來蹭吃喝的,卻很不願意承認這一點,而是故意把帶來的壽禮拎的高高,表明自己不是白吃白喝的那種人。
雖然李老爺家大業大,不在乎鄉親們吃一點,但大家都是要臉麵的人,就算是打著蹭吃蹭喝的心思,也不好意思做的太明顯,壽禮還是要準備一點的嘛。
張寡婦的壽禮的半升黑豆,劉學究則更講究一點,專門準備了十二封“竹掛麵”。
所謂的“竹掛麵”,其實就是窮人的一種禮儀:鄉親們都很窮,送不起真正的掛麵,卻要做出一副送禮的樣子來意思一下。隻能把細細的麥稈裁剪成掛麵的樣子用草紙包起來充門麵,然後在最上麵放上一封真正的掛麵!
明明隻送了一封三文不值兩文的掛麵,卻拖家帶口的來吃一整天,確實有點不像話,這讓好麵子的劉學究很不好意思,隻能很大聲為自己辯解:“其實吧……李老爺根本就不在乎什麽壽禮不壽禮的,我也不想帶著家裏的娃娃們來添亂。隻是李老爺提前半月就邀了我,說要我過來唱禮。實在是盛請難卻,就帶著孩子們過來湊湊熱鬧……”
李老爺做壽的場麵擺的很大,絕對需要一個唱禮的,剛好劉學究是莊子上少有的幾個識文斷字的“知識分子”,絕對是最合適的唱禮人選。
和劉學究一樣,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來吃閑飯的,張寡婦用更大的聲音說道:“若是旁的人做壽宴,我才不稀罕湊這個熱鬧。實在是因為李老爺幾次三番的請我去幫灶,都是多年的老街坊,真的推不開,若是拒了李老爺顯得咱家太不近人情,又舍不下家裏的娃娃們,就帶著過來一起幫個忙……”
各自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帶著一家人去李老爺大吃大喝了。
李老爺家的大門口已經紮起了五彩的紙牌樓,一個“壽”字有桌麵大小。從縣城裏請來的戲班子早已經擺開場麵,咿咿呀呀的拉著胡琴,鑼鼓嗩呐已經敲響,唱的好像是“金玉滿堂”……
擺大席,唱大戲,這是李老爺過壽的慣例,要的就是一個紅火熱鬧,鄉親們早已習慣了。
和張寡婦一樣,劉學究根本就無心理會戲台子上演的什麽曲目,領著自家的娃娃直接進了李老爺家的大宅。
頭道大宅門附近,或站或坐著三五十個要飯的花子,這些早已餓的搖搖晃晃的乞丐也不知是從哪裏來的,全都眼巴巴的看著二道門裏邊的動靜,李老爺府上的管家和仆役也不來驅趕,而是任憑他們散在門口。
早在幾年前過壽宴的時候,李老爺就曾經說過:家辦喜事來花子,這是吉兆,足以說明人氣興旺。不管來多少人,都可以吃個肚兒圓,但卻僅限今日。
連要飯的花子都可以吃個飽,鄉裏鄉親的就更不消說了。
毫不理會這些等著開飯的乞丐,劉學究和張寡婦帶著各自的娃娃邁步進了二道門。
二道門內早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李府的下人仆役還有前來幫忙的鄉親,更有一大堆幫閑的男男女女,全都忙忙碌碌,早已把四個臨時搭建的大灶台圍了個水泄不通。
空氣中彌漫著油煎糯丸子的香甜和熬煮豬油的腥氣,濃鬱的油煙氣讓很多半大孩子們總是忍不住的把目光投向裝滿了老肥肉片子的大木桶,活像是一群餓了整整一個冬天的小狼。
劉學究和張寡婦連早飯都沒有吃,肚子裏根本就是空的,全等著今天的這頓吃喝來填滿呢,真得很想抓起白麵饃饃先大吃一頓,但卻顧忌著鄉裏鄉親的臉麵表現的非常矜持,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眼角的餘光卻不時的掃向灶台那邊……
太陽已經升起來房簷子那麽高了,估摸著已過了巳時光景,四列用木板搭建起來的大通桌一直延伸到了院牆處。
穿著黑襯麵棉袍的李府管家扯著嗓子高喊了一句“上甜糕”,摻和了棗泥的黃米糕頓時成筐成筐的抬了過來。那些個流著青鼻涕的娃娃們頓時圍攏上來,好像瘋了一樣哄搶起來。
雖然幾乎所有的鄉親都和劉學究一樣,為了吃這頓好飯食早就把肚子餓的扁扁,但卻對那些甜糕不屑一顧,繼續忙碌著自己的事情。因為大家都已有了經驗,知道這些甜糕不過是哄孩子的玩意,如白麵饃饃和老肥肉片子這樣的好吃食還需要再等等。
按照大旗莊的傳統,不足十四歲的孩子不能和大人同席,所以先用些甜糕哄哄他們。等到把孩子們安頓下來之後大人們就可以安安穩穩的上桌吃宴席了。
宴席上有的是好酒好菜,酒菜過後還有不限量的白麵饃饃和肥肉片子,那才是招人稀罕的好吃食呢。
所以,大人們還在等待,等著真正的宴席開始。
一同等待的還有那些早已餓的前胸貼後背的花子們。
沿街乞討的花子們也有規矩:不能上桌和主人家同食,而是要等到主人吃完之後才能在牆角或者門外吃剩下的。
又甜又糯的黃米糕堵住了孩子們的饞嘴巴,讓他們老老實實的圍坐在大通桌兩旁,李府的仆役和幫忙的鄉親們則趁機擺開一張又一張八仙桌,將剛剛準備好的盤菜和“高粱燒”端了上來。
“敢情各位鄉鄰賀客入席!”
隨著李府大管家的一聲高唱,早已等待多時的鄉親們紛紛落座,劉學究和張寡婦分別撿了最近的位子坐定。
賓客入座之後,壽星佬終於登場了。
作為壽宴的絕對主角,李吳山李老爺專門穿了件子團字福袍,頭戴挽了雙護耳的獺兔皮棉帽。微微勾起的嘴角似乎永遠都帶著笑意,看起來似乎缺少一點大老爺應有的沉穩,反而多出了幾分年輕人特有的玩世不恭。
李老爺站在簷下團團一揖朗聲說道:“今日恰是鄙人二十五小誕,難得有這麽多鄉親來為我做賀,這是給了我李吳山天大的臉麵。區區薄酒不成敬意,權做答謝諸位鄉鄰多年來的眷護之情,廢話就不多說了,大夥兒敞開了吃喝就好……”
既然李吳山李老爺都已經這麽說了,有些不大懂事的年輕人已經忍不住的伸手去摸筷子,準備風卷殘雲甩開腮幫子吃喝了。那些個年紀稍大的長輩則知道現在還不是開吃的時候。
畢竟這是李老爺做壽,坐下就吃終究顯得小家子氣,就算大家沒有送什麽真正意義上的賀禮,總應該說幾句好聽的話吧。
劉學究不愧是大旗莊的“首席知識分子”,第一個站起身來,從懷裏摸出一張皺皺巴巴的紙片子……那是他早就寫好的“祝壽詞”。
純粹是為了在李老爺麵前賣弄自己的文采,這篇祝壽詞寫的文縐縐的,雖然沒有幾個人能聽懂,但卻一點都不妨礙劉學究搖頭晃腦的用吟哦語調高聲朗誦:“……本地善信李氏吳山者,為人豁達樂善好施,深得民風之望……使黃河如帶泰山如黍,安康順暢……順祝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劉老夫子真是好文采!”李吳山李老爺對這篇祝壽詞大加稱讚,笑嗬嗬的說道:“都說大丈夫三十而立,如今我已二十有五了,依舊是文不成武不就的混日子,可不敢想甚麽福壽綿長之事……哈哈,此間都是咱們大旗莊的熟人,客套話什麽的就免了,大家夥共飲一杯吧!”
說話之間,李吳山李老爺端起酒杯,眾人紛紛舉杯相應。
隻有劉學究這個不算是知識分子的知識分子稍微在內心深處嘀咕了一句:“你李吳山才二十五歲,就已經混成了遠近聞名的富戶老爺,比我們這些窮棒子好了千百倍都不止,怎麽也不能算是一事無成了吧?為何還是不知足的樣子?對了?李吳山李老爺到底是怎麽發跡的呢?”
說起李吳山李老爺發跡的詳細過程,估計所有人都有種雲裏霧裏的朦朧感,誰也說不清楚他到底是怎麽發達起來的。隻是依稀記得十年前還是個少年的李吳山流浪到了大旗莊,然後就一點兒一點的開始發家致富,在短短十年之內就有了今日的豐厚家業,成為本縣最大的富戶之一了。
大旗莊的鄉親們親眼見證了李吳山的發跡過程,但卻說不清楚他到底是怎麽從一個流浪少年變成富戶大老爺的。當然這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眼前的宴席,再不趕緊下箸的話,那盤爆炒豬肝就要被別人吃光了……
看著鄉親們或者是羨慕或者是嫉妒的眼神,李吳山連一點飄飄然的感覺都沒有,甚至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反而覺得很失敗,非常非常的失敗:“老子來到這個時空已經十年了,才混成了一個鄉下的土財主,真是愧對穿越者的身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