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艘明軍戰船,點火***,而後向擋住水寨出口的清軍大船撞去,終於使得清軍對水寨的包圍鬆動。


    清軍戰船怕被火船撞上,紛紛向兩邊退去,為水閘內的明軍戰船讓開了一條生路。


    王威見此,連忙摔領戰船緊隨火船之後,升帆衝出水寨,左懋第亦是掛起令旗,讓所有戰船,乘機突圍。


    明軍大小戰船,擁出水寨,清軍大船在避開火船後,再次轉向追殺過來。


    這時左懋第還能指揮的戰船,已經不足六百艘,根本不是清軍水師的對手,為了保住這最後一批戰船,他隨掛旗,令船隊順流東逃,直奔長江口而去。


    明軍船隊東逃,清軍戰船自然揚帆追擊,但明軍船小而快,很快就同清兵拉開了距離,隻是原本衝在最前的火船,這時卻慢了下來。


    火船上的明軍,一部分跳水被救起,另一部分則被追趕而至的清軍射殺,或是俘獲。


    左懋第領著殘存的明軍水師,順流狂奔,直到吳淞口,才甩掉清軍水師。


    這時天已經將黑,左懋第怕清軍連夜殺至,不敢讓船隊進入吳淞江,而是夜泊於崇明島,隨時準備再次奔逃。


    十萬水師,三千多條大小戰船,在經曆兩場失敗後,左懋第身邊已經不足一萬人,戰船也隻剩區區五百艘,是真正的十不存一。


    半晚時分,追殺明軍的清兵戰船返迴鎮江,將俘虜了明軍壓下戰船,等候多鐸發落。


    這些被俘獲的明軍多是火船沉沒後,被清軍從江水中抓獲之人,其中不乏軍官和士人。


    滿清以小族臨大族,要統治華夏,隻靠真滿洲可不行,還需要漢人的輔佐,才能定鼎天下。


    如今多鐸的二十萬大軍已經渡過長江,控製江南指日可待,他急需尋找一批漢族士人,來為清庭穩定江南。


    多鐸已隨大軍渡過長江,隨來到岸邊,準備招降這批俘虜,但他走到俘虜之前,眾俘虜卻不願跪拜。


    “爾等既然已被本王擒獲,為何見本王不拜!”多鐸有些惱怒的責問道。


    一場大勝下來,多鐸久圍揚州不破的鬱悶,已經一掃而空,心中順時又起一份驕狂。


    他想要招降諸人,就該作出禮賢下士,愛才如命的姿態,但這時他心中已有驕氣,便容不得俘虜們不跪,所以怒上心頭,招降變成了責問。


    王毓蓍的坐船被焚後,不幸被清兵抓獲,成了百名俘虜中的一員,他聽多鐸之言,不禁開口諷刺道:“蕞爾小邦,化外夷王,豈可受天朝士人之拜!”


    “汝何人?”多鐸問聲不禁大怒,一手指著王毓蓍道:“不懼死唿?”


    “清狗!今日好叫爾知曉,吾大漢義士之烈!會稽王毓蓍去也!”王毓蓍傲然答道,而後不待多鐸反應,便轉身投入江中,沒於滾滾江水之中。


    有後人對此讚曰:“鎮江明清大交兵,多鐸引軍圍水營。義士陷於險死地,烈火焚船爭生機。至死猶然罵虜狗,毓蓍不愧漢諸生。”


    多鐸見王毓蓍投水自殺,不禁目瞪口呆。


    剩下的俘虜中,有馬阮一黨的右僉都禦史揚文驄見此,隨緊隨其後,高唿一聲“幸不辱祖宗之名!”,便投入江中。


    俘虜百餘人,當場死節者二十餘眾,甚下的亦不願意降清,被多鐸令人殺害,屍體拋入長江之中。


    滾滾長江水,道不盡英雄血,無限山河淚,訴不完義士烈。


    一個民族,是否偉大!


    不是看他昂揚向上之時,有多少成就,武力是否強大,疆域是否遼闊,而是要看他危如累卵之時,有多少仁人誌士願意為他去死!


    江邊的一幕,讓多鐸心中不是滋味,不禁慢慢按下心中的那份驕狂。


    傍晚時,清軍二十萬人馬,全部渡過長江,鎮江附近的幾十萬明軍煙消雲散,鎮江城也落入清兵之手。


    這一次,多鐸吸取了方才,以及揚州的教訓,勉強按住心中屠城的欲望,而是令士卒將城中百姓驅逐出城後,才帶領人馬進入城中,馳騎四占,搶奪財物。


    這一場仗下來,清兵可謂大勝,不僅擊潰幾十萬明軍,還徹底控製長江水道,掃清了西取南京的障礙。


    南京城中,弘光朝於七月三日得阮大請罪的奏報,言:“援揚失敗,水師損失慘重,江防或亦不保,請朝廷速做應對之策。”


    東林一黨,聽聞失敗,卻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反而覺得是扳倒馬阮一黨的最佳時機,他們於暗中串聯,寫好奏本,準備在次日早朝上向馬士英發亂,一舉定鼎朝局。


    七月四日天還未亮,諸多東林大臣便已經集結在宮門之外,等候上朝,可他們直等到日上三竿,也未等到宮門大開。


    正當東林之人為此而議論紛紛時,卻突然有宦官出來稟報,皇帝正與馬輔、兵部尚書阮大铖商議要事,今日不再早朝。


    東林之人,聞之不由得一驚,紛紛奇怪阮大铖為什麽迴了南京,但又不得要領,隻能迴去派人打聽。


    不多久,眾人才得知,阮大铖於昨夜僅帶數百敗兵奔到城外,連夜便入宮麵聖去了。


    這時鎮江失守,鄭鴻逵身死的消息也慢慢在南京城內傳開,東林一黨同整個弘光朝廷頓時陷入一片驚慌失措之中。


    皇宮內,弘光帝端坐在龍椅之上,臉色已經是一片煞白,就連阮大铖已經稟告完畢,他也沒有察覺。


    二十萬清軍渡過長江,鎮江城幾十萬明軍煙消雲散的消息,已經嚇得這位平庸天子腦中一片空白。


    一旁的太監盧九德見此,隨小聲提醒幾次,弘光才迴過神來。


    這時,弘光已經心灰意冷,也沒心思處罰葬送幾十萬兵馬的阮大铖,而是揮手讓馬士英同阮大铖一起退下。


    盧九德因為擁立之功,而獲取高位,成為內庭第一把交椅,司禮監秉筆太監。


    方才他於一旁聽了阮大铖之言,心中恐懼,不願意留在南京冒險,隨決定唆使弘光帝出逃。


    待大臣退出殿外,盧九德見皇帝恍然若失,心中以無對策,覺得機會難得,隨開口道:“陛下!南京已無兵可守,不如效仿宋之高宗,入浙占避!”


    弘光失神之間聽他之言,本能的立馬眼前一亮,但隨即又一陣黯然,大明朝可沒有逃跑的天子,弘光帝頓時滿臉猶豫。


    “陛下!”盧九德見此,知皇帝已然動心,隨接著唆使道:“當年金人南侵,宋高宗數次避禍於海上,最終得以劃江而治,延續國祚百年。陛下,如果入浙省,若有危險,便可效仿宋高宗乘船入海,而後招各路兵馬來援,當可保住大明二百七十年之基業。內臣想來,就算太祖皇帝在天之靈,也會讚成陛下這樣決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十七年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話淒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話淒涼並收藏崇禎十七年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