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馬車驚擾了遼國使節的車隊,結果還敢跳出來對著大遼使節叫罵,秦剛的這一波操作,看懵了現場幾乎所有的人,然後卻是有一個人卻看明白了——遼國正使耶律寧。
耶律寧這次是作為祝賀向太後的生辰使前來大宋。
而遼宋之間的互派使者實際上就是公開的諜報人員,通過這種正式的外交活動可以到對方國境內、甚至是都城內進行合法的情報收集。耶律寧這次就是基於對大宋朝堂中太後力量逐漸抬頭的判斷而未雨綢繆地前來,哪知歪打正著地得知了“大宋皇帝病危、直至不能理政”,“向太後正式聽政”、且“端王極有可能會繼承大位”等一係列重要的消息。
同時,耶律寧自然也是收集到了“秦剛疑似反叛”、“當今大宋皇帝唯一的兒子越王被劫持”的這些最新消息。於是,深感大宋極有可能會發生重大動蕩的他,便匆忙地決定迴國。
誰又曾想,竟然會在快要渡過黃河前,遇上了如此戲劇性的場麵:此時站在傾倒的馬車上,肆無忌憚地叫罵的,居然會是大宋已經通緝、遼人正感興趣的秦剛。
耶律寧不僅迅速地認出了秦剛,並且由於和秦剛的眼神有了一次十分清晰的對視之後,立即確認了他正是在向他求助,並想借助於這個機會逃脫。
也許是為了更加加大籌碼,秦剛一彎腰,將小小年紀的趙茂從車廂裏拉了出來,繼續叫罵道:“你們還嚇壞了我家小爺金哥,得要給金哥道歉!”
耶律寧的眼睛一下子更亮了,從年紀和長相來看,這個小孩不應該就是大宋目前最正牌的皇子趙茂麽?秦剛拋來的這隻繡球,他必須要接住。想到這裏,他麵色一沉,喝罵道:“此宋賊好生無禮,衝撞了本使座駕,還口出狂言!去給我拿下他,帶到本使座前!”
旁邊立刻便有四五名遼軍親兵應聲而去,縱馬疾馳至秦剛的車前,唰地幾柄刀尖就已遞至他的胸前,終於讓他住了口。此時,在秦剛身後的那些商隊護衛們根本就來不及反應。
那邊便有兩人迅速跳下了馬,一左一右地揪住了秦剛的衣服,順帶拎了趙茂,連拖帶拽地就將他們拖至耶律寧麵前。
另一邊的趙子裪卻感覺有點不對勁,這時也顧不上許多,想要帶人趕過來解釋,卻一下子被已經警惕起來的遼兵攔在最外圍,並對他大聲進行警告。
耶律寧再與帶著麵前的秦剛對視了幾眼,確認正是對方心意之後,立即一揮手道:“押下去帶著,全隊繼續前行!”
遼使隊伍繼續開動,趙子裪此時卻看到被押送著秦剛與趙茂兩人正經過他的麵前,而秦剛卻分明地向他露出了一絲頗有玩味的嘲諷式微笑,他才知道,自己今天與胡衍演的戲,被對方識破了。
“趙公子,你太心急了!”秦剛遠遠地丟下了一句話。
趙子裪這才明白,正是剛才自己問他有沒有“留下個遺詔、信物什麽”的這一句話,讓自己暴露了目的與立場。
看著遼使隊伍走遠,這時後麵卻是趕上來十幾匹馬,領頭的正是胡衍,他在遠處應該看到了個大概,一到趙子裪身邊就急急說道:“趙公子,你怎麽能放任秦剛逃去這支遼使隊伍中呢?這次遼使的正使叫耶律寧,他是秦剛在遼人中最好的相識知己!”
趙子裪卻哀歎道:“你以為我願意放的啊!這秦徐之太聰明了,我就說錯一句話,居然就被他抓住破綻,又突破使詐被對方捉去。你是知道遼人的霸道的,我知道了又能如何?”
原來,這趙子裪實際上在一年前就已投靠端王趙佶,並由此從向太後那裏拿到了許多經商中的特權,同時也利用外麵收羅的一些寶物,不斷向趙佶示好。
不過,趙佶卻讓他在表麵上繼續保持獨立行事的狀態。以成為他在京城暗地裏經營的自己的一條勢力。這次,便把他派去配合胡衍。
胡衍也是事先安排,由他在明、趙子裪在暗,兩人關鍵時候可以打配合、唱雙簧,就是想利用秦剛的信任,搞清楚他的身上,有沒有皇帝趙煦給他的密詔、遺詔之內的東西。
卻沒想到,信息沒套到,自己卻暴露了身份,還讓對方逃進了他們無可奈何的遼人隊伍之中。
“我早就說過,還是先抓迴去再說!”胡衍恨恨地說道。因為他的內心卻是對於秦剛的逃脫十分忌憚。他深知,一旦秦剛活著離開,無論是海事院、還是北方、西北,都有著秦剛非常深厚的勢力影響,這些資源不僅不再是他的可借力之地,而且還會令他的處境變得十分地危險。
要想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所得成就,唯有不能讓秦剛活著離開。
想到了這裏,他也不再理會趙子裪這邊,而是單獨把錢貴叫到了一邊,嘀咕了好一會兒。
遼使的隊伍有一定的排場,而且所行之路,又是宋朝官員所規定的折來彎去的複雜線路,據說目的是不想讓遼國使員搞清楚實際到達京城的正確路線。
總之,他們最後到達黃河渡口的時候,天色已黑,已經不太適合再渡河。於是,就在黃河渡口這裏紮營,準備休息一夜第二天再渡河。
耶律寧深知秦剛與趙茂身份的敏感與重要,隻是在紮營時過來看了兩眼,假裝訓斥了秦剛幾句,說道等過了黃河之後再與他好好算賬,意指到那時再來細說其中緣由。
等耶律寧走後,秦剛悄悄對趙茂道:“金哥,剛才這個人是寧叔,其實是我們自己人,現在我們隻是在演戲給別人看,等明天過了黃河,他就會請我們吃大餐!”
“真的嗎?太有意思了!”趙茂喜不自勝,就連現在與秦剛一同被關押在小房子裏,也覺得極為有趣。
在耶律寧這裏,雖然是被關押的狀態,但是秦剛卻比之前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要感覺放心與安全許多。
大宋的要臣與皇子,居然隻有在遼人隊伍營地裏,才感覺比任何一個宋人控製的地方感覺到安全!
這的確極為諷刺。
這一夜,秦剛也得睡得比較安穩。
第二天一早,遼人開始準備動身。前麵便是由陪同的大宋國信司吏員先去封鎖了渡口,宣布這個渡口上午半天隻會專門用於渡送遼使。所有想渡河的宋人,要麽另尋其他渡口,要麽在外圍耐心地等待下午再走。
而護送的大宋禁軍,則在渡口外圍拉出兩條警戒線,不允許等待的宋人越過此線。
秦剛與趙茂終於可以隨著遼使成員們一同登船了,他此時的眼神掠過了在警戒線外側的那些大宋商旅、行人,除了大多數的畏懼與無奈的眼神,還是有少數人會憤憤不平地盯著他們,估計內心更有不少的咒罵與埋怨。
隻是,人群中卻突然看到了一張甚是熟悉的臉龐,雖然他作了一定的偽裝,但畢竟是太過於熟悉的臉,秦剛隻是往那裏掃了一眼就認出來了——是化裝後的胡衍。
此時的胡衍,早早地守在了他之前細致觀察並精心選擇的一個位置,並如願以償地在這裏守到了秦剛與趙茂的到來。
看到胡衍嘴邊露出來的微笑,秦剛心頭警鈴大作。不過,還沒有等到他有所反應,胡衍卻已經站直了身體,立即從懷裏掏出來一隻黑乎乎的圓疙瘩,而他旁邊的一個助手的手裏卻是已經燃起的火折。
“是轟天雷!”秦剛暗道不妙,一下子順手拉起趙茂,便要躲避。
誰知此時卻已經來不及了,胡衍極其嫻熟地將已經點燃的轟天雷準準地對著他們拋了過來,就在這個黑東西在空中急速飛來過程中,他又從懷裏鎮定地掏出第二隻。
應該說,胡衍投擲的準度還是相當地高,隻是第一保很不幸地砸中了在右邊看守秦剛的遼兵盾牌,一下子又反彈出了四五尺遠。然後第二隻飛過來後,卻被秦剛眼疾手快地抬腿飛踢擊飛。
正在這時,第一枚轟天雷已經在不遠處“轟”地一聲爆炸了,巨響及氣浪影響了秦剛接下來的判斷,就在騰起的煙霧、聲響以及混亂中,秦剛突然便瞥到了第三隻轟天雷已經準準地扔到了他與趙茂的腳下,並且“滋滋”地燃燒著即將燒盡的導火索。
秦剛已經來不及再多作反應了,再一眼看見的是趙茂對他信任無比的神情,一定認為現在的情況也應該是遊戲中的一個環節,他隻能一彎腰,將其盡可能抱護在懷中,再急速向另一個方向倒地翻滾。
“轟!轟!”他連續聽到了兩聲爆炸聲,前一聲稍遠一點,後一聲卻是極近,同時也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力,更兼有重擊之感分別擊中了他身體、肩部以及頭部,他便覺眼前一黑,瞬間便失去了知覺。
胡衍將所攜帶的僅有的三隻轟天雷都點燃後扔了過去,而且他極其肯定至少第三枚是準確地命中秦剛及越王所在位置之後再爆炸的,一定是命中了目標。
於是,趁著現場的混亂,他與助手迅速跟著逃跑的眾人快速撤退。
渡口這裏的混亂立即引起了遼軍的強烈反應,突然遭襲的遼使衛兵迅速向耶律寧那裏靠攏,在發覺那裏並沒有危險之後 ,耶律寧卻意識到了剛才的這次襲擊的真正對象卻應該是秦剛他們,立即命令手下趕緊過去查看,卻發現現場那裏一片混亂,到處都是血跡,甚至還有一些被炸碎的人的肢體組織。
“徐之!我對不起你啊!”耶律寧心神俱碎,悔不當初。
已經開始逃遁的胡衍,卻是在各種救命與驚慌失措的叫聲中,聽到了他的這一聲慘痛叫聲,臉上露出了終於得逞之後的陰毒式微笑。
大遼生辰使車隊在白馬渡口遭遇不知名的襲擊,當場死亡四人,有兩名遼兵,還有據稱是半路抓住的一長一幼兩名宋人,另還還有數名遼兵輕傷,所幸並未傷及軍官與官員!
不過即使如此,遼使官員依舊十分地震怒,嚴令大宋立即追查兇手並予以嚴懲。
不過,也許是在這裏受到了驚嚇,致使遼使不願在黃河以南過多停留,隻是對當地官府勒索了幾萬貫的撫恤金後,便扔下了“要從重、從速追查”的話語後,大遼使者隊伍便火速渡過了黃河迴去了。
隨後,胡衍卻是拿了端王府的令牌,以協查此案為名,再次來到了事發現場,並在最後一顆震天雷爆炸的現場附近,找到了確定是從秦剛以及越王趙茂身上炸碎的東西,尤其還找到了一截帶有玉麵戒印的斷指,這枚戒印,恰恰就是曾在姚記米糕店用過的那枚,至少這便證明了秦剛確已被炸死!
與胡衍一同確認這些證據的趙子裪,在先是佩服於胡衍行動的果斷與堅決之餘,又是不禁對於秦剛的死訊唏噓不已。
他想起了自己當時為了演戲而斥責胡衍的那些話,突然卻在內心反問自己:那些話不應該是對的麽?而自己今天所走的路就一定正確麽?
而這些證據在送入了京城之後,趙佶叫來了蔡京,在聽完了胡衍與趙子裪所有的匯報之後。
蔡京沉思了一會兒,卻是對著趙佶拱手道:“恭喜王爺,秦剛與趙茂兩人,無論死活,已經不足為患!”
“哦?何以認為?”
“其實這秦剛自以為是,逃入遼人隊伍之中乃是一著昏招。遼人雖會護他,無非隻是想利用他們二人。所以這兩人倘若未死,這遼人迴國之後,必然會拿他們二人大作文章!這幾日靜候消息便可知曉。但若悄無聲響,則說明這二人已經被胡滄海在渡口那裏除掉!”
“如果遼人真的拿他們作文章呢?”
“哈哈,遼人者,蠻夷也!秦剛趙茂即使苟活,卻被蠻夷所利用,必為國賊!當舉國之士人共討之!”
“蔡相公高見也!”
“殿下繆讚了,臣還未入兩府,何敢以相公稱之。”
“蔡相公不必謙虛,我今日從太後那裏過來,已經將提議元長為尚書左丞的詔書送去了,這次再看看那幫著老賊們敢不敢再來駁迴!”
“全靠王爺殿下力薦!而且此事,滄海確是立了大功!”
“嗯,再等幾日,遼國那邊若無動靜,我們便可安心慶功!滄海你的功績一定會有重賞!”
“胡衍謝過王爺與蔡相公厚愛!”
建中靖國三年六月初十深夜,皇宮裏鍾聲長鳴!
趙煦在重病昏迷大半月之後,終於撒手西去。隻是此時,後宮諸事,皆由楊戩、李彥一黨把持,具體的細節真相,恐怕再也無人所知。
皇帝駕崩,向太後召集宰輔重臣再次連夜入宮議事。
因皇子趙茂此前遭秦剛劫持,且至今下落不明,向太後則明確提出:“神宗諸子中,申王長而有目疾,次則端王。且陛下彌留之際,也曾偶爾清醒,當時與我說過,端王趙佶可繼位。”
這話說得極其突然,在場諸臣都頗感意外。因為這種說法實在是荒唐,越王失蹤一事,大家可都是瞞著重病中的皇帝,所以,趙煦就算是醒來,想到要安排繼位之事,他在有自己兒子的情況下,怎麽會提出讓端王繼位?就算是擔心越王太小,那也是會提自己的同母兄弟簡王。
所以,性格耿直的蘇軾立即站出來,詢問在場的朱太妃,可有此事?
隻是性格懦弱的朱太妃,雖然心裏是希望自己的另一個兒子簡王上位,但在目光犀利的向太後怒視之下,隻敢輕輕地說:“太後說的是。”
蘇軾長歎一聲,轉而對著向太後躬身道:“老夫年老體衰,怕不能輔佐新君,以誤國事,今日再乞骸骨,望太後恩準!”
麵對屢次作對唱反調的蘇軾,向太後原本就已憤怒異常,見其在議新君的關鍵時候再提辭呈以作公然地抗議,她便冷冷地說道:“不要著急,今晚翰林會有的忙呢!重要的詔書一封封地寫,寫完之後自然就輪到了你!”這居然便是口頭應允下來了!
獨剩下來的章惇依然一身傲骨地表示:“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向太後則搬出神宗曾經的話反擊:“先帝嚐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於諸王。”
章惇不甘失敗地再次提議大家談談是否簡王趙似更合適。這時已經迫不及待要拍馬上位的曾布跳出來喝斥:“章惇!聽皇太後安排。”
其餘眾人也對向太後的提議發出一並的讚頌之聲。
於是,端王趙佶正式繼位。
隨即,向太後便就真正地明白了什麽叫作“知人知麵不知心”:
雖然她並非是貪好權力之人,所以在新皇帝明確之後,她便禮節性地表示,想要交還聽政之權之後,按照道理,新皇帝對這件事總是會再三推辭一番的,卻沒料到,趙佶竟然一下子就應允了!
繼位並掌握大權的趙佶,迫不及待地連續發布一係列重要的詔令:
拜章惇為山陵使,負責趙煦的喪葬諸事。雖然名義上他的左相之職還在,但依慣例,擔任山陵使之後的宰相,實際上就已被被排斥在政事堂諸事決議之外了,除非他在做完先帝喪葬之事之後,再次被新皇帝召迴;
為趙煦議定下了諡號為: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
準右相蘇軾致仕之請,授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一宮使,並封崇國公,同意其先去許昌與其弟蘇轍團聚;
拜尚書左丞、翰林承旨蔡京為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賜端明殿大學士,便就是新的右相了;
而宮中諸事,則是童貫立即迴京,補上了梁從政空出來的入內內侍省都都知之位,至於楊戩、李彥等出工出力者,自然各有升遷賞賜。
而一心在這其中上下跳動、活躍無比的曾布,原本以為,蘇軾致仕之後空出的右相之位,自己無論從哪個方麵都是最佳的接任人選,卻沒防住被火速迴京之後的蔡京撿了個便宜。
不過,蔡京深知他的心意,卻是私下裏帶話給他說,這章惇做了山陵使後,勢必不可能再讓他迴政事堂,大家現在可以再接再勵,齊心協力地將他搞下去,隻要蔡京能去接了他的左相之後,右相之位不就可以順利地讓給他曾布了嗎?
官迷曾子宣再度雄起,開始在朝中對於章惇的餘黨勢力開始了連綿不斷地攻擊。
曾子宣再次立下的一大功勞,就是在他的主動上書與鼓吹之下,大宋朝居然首次出現了一年兩個年號——此前,新帝繼位,哪怕是在年初,為表示對於前任皇帝的尊敬與推崇,都會繼續沿用之前的年號直至這一年結束,第二年才會啟用象征著自己的新年號——但是,曾布宣稱,此前的哲宗皇帝由於身體的原因,在建中靖國三年裏已經基本不再理事,此時新帝即位,理當氣象更新,建議朝廷在這一年的年中就可議定並啟用新的年號。
而這個建議深得繼位不正的趙佶一黨之心,而在他們早已預謀的一番假意推讓中:
七月初一,正式改元崇寧元年,也是西元的一一〇二年。
曆史的車輪,便以一種極其詭異的路線,再次迴到原位之上。
耶律寧這次是作為祝賀向太後的生辰使前來大宋。
而遼宋之間的互派使者實際上就是公開的諜報人員,通過這種正式的外交活動可以到對方國境內、甚至是都城內進行合法的情報收集。耶律寧這次就是基於對大宋朝堂中太後力量逐漸抬頭的判斷而未雨綢繆地前來,哪知歪打正著地得知了“大宋皇帝病危、直至不能理政”,“向太後正式聽政”、且“端王極有可能會繼承大位”等一係列重要的消息。
同時,耶律寧自然也是收集到了“秦剛疑似反叛”、“當今大宋皇帝唯一的兒子越王被劫持”的這些最新消息。於是,深感大宋極有可能會發生重大動蕩的他,便匆忙地決定迴國。
誰又曾想,竟然會在快要渡過黃河前,遇上了如此戲劇性的場麵:此時站在傾倒的馬車上,肆無忌憚地叫罵的,居然會是大宋已經通緝、遼人正感興趣的秦剛。
耶律寧不僅迅速地認出了秦剛,並且由於和秦剛的眼神有了一次十分清晰的對視之後,立即確認了他正是在向他求助,並想借助於這個機會逃脫。
也許是為了更加加大籌碼,秦剛一彎腰,將小小年紀的趙茂從車廂裏拉了出來,繼續叫罵道:“你們還嚇壞了我家小爺金哥,得要給金哥道歉!”
耶律寧的眼睛一下子更亮了,從年紀和長相來看,這個小孩不應該就是大宋目前最正牌的皇子趙茂麽?秦剛拋來的這隻繡球,他必須要接住。想到這裏,他麵色一沉,喝罵道:“此宋賊好生無禮,衝撞了本使座駕,還口出狂言!去給我拿下他,帶到本使座前!”
旁邊立刻便有四五名遼軍親兵應聲而去,縱馬疾馳至秦剛的車前,唰地幾柄刀尖就已遞至他的胸前,終於讓他住了口。此時,在秦剛身後的那些商隊護衛們根本就來不及反應。
那邊便有兩人迅速跳下了馬,一左一右地揪住了秦剛的衣服,順帶拎了趙茂,連拖帶拽地就將他們拖至耶律寧麵前。
另一邊的趙子裪卻感覺有點不對勁,這時也顧不上許多,想要帶人趕過來解釋,卻一下子被已經警惕起來的遼兵攔在最外圍,並對他大聲進行警告。
耶律寧再與帶著麵前的秦剛對視了幾眼,確認正是對方心意之後,立即一揮手道:“押下去帶著,全隊繼續前行!”
遼使隊伍繼續開動,趙子裪此時卻看到被押送著秦剛與趙茂兩人正經過他的麵前,而秦剛卻分明地向他露出了一絲頗有玩味的嘲諷式微笑,他才知道,自己今天與胡衍演的戲,被對方識破了。
“趙公子,你太心急了!”秦剛遠遠地丟下了一句話。
趙子裪這才明白,正是剛才自己問他有沒有“留下個遺詔、信物什麽”的這一句話,讓自己暴露了目的與立場。
看著遼使隊伍走遠,這時後麵卻是趕上來十幾匹馬,領頭的正是胡衍,他在遠處應該看到了個大概,一到趙子裪身邊就急急說道:“趙公子,你怎麽能放任秦剛逃去這支遼使隊伍中呢?這次遼使的正使叫耶律寧,他是秦剛在遼人中最好的相識知己!”
趙子裪卻哀歎道:“你以為我願意放的啊!這秦徐之太聰明了,我就說錯一句話,居然就被他抓住破綻,又突破使詐被對方捉去。你是知道遼人的霸道的,我知道了又能如何?”
原來,這趙子裪實際上在一年前就已投靠端王趙佶,並由此從向太後那裏拿到了許多經商中的特權,同時也利用外麵收羅的一些寶物,不斷向趙佶示好。
不過,趙佶卻讓他在表麵上繼續保持獨立行事的狀態。以成為他在京城暗地裏經營的自己的一條勢力。這次,便把他派去配合胡衍。
胡衍也是事先安排,由他在明、趙子裪在暗,兩人關鍵時候可以打配合、唱雙簧,就是想利用秦剛的信任,搞清楚他的身上,有沒有皇帝趙煦給他的密詔、遺詔之內的東西。
卻沒想到,信息沒套到,自己卻暴露了身份,還讓對方逃進了他們無可奈何的遼人隊伍之中。
“我早就說過,還是先抓迴去再說!”胡衍恨恨地說道。因為他的內心卻是對於秦剛的逃脫十分忌憚。他深知,一旦秦剛活著離開,無論是海事院、還是北方、西北,都有著秦剛非常深厚的勢力影響,這些資源不僅不再是他的可借力之地,而且還會令他的處境變得十分地危險。
要想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所得成就,唯有不能讓秦剛活著離開。
想到了這裏,他也不再理會趙子裪這邊,而是單獨把錢貴叫到了一邊,嘀咕了好一會兒。
遼使的隊伍有一定的排場,而且所行之路,又是宋朝官員所規定的折來彎去的複雜線路,據說目的是不想讓遼國使員搞清楚實際到達京城的正確路線。
總之,他們最後到達黃河渡口的時候,天色已黑,已經不太適合再渡河。於是,就在黃河渡口這裏紮營,準備休息一夜第二天再渡河。
耶律寧深知秦剛與趙茂身份的敏感與重要,隻是在紮營時過來看了兩眼,假裝訓斥了秦剛幾句,說道等過了黃河之後再與他好好算賬,意指到那時再來細說其中緣由。
等耶律寧走後,秦剛悄悄對趙茂道:“金哥,剛才這個人是寧叔,其實是我們自己人,現在我們隻是在演戲給別人看,等明天過了黃河,他就會請我們吃大餐!”
“真的嗎?太有意思了!”趙茂喜不自勝,就連現在與秦剛一同被關押在小房子裏,也覺得極為有趣。
在耶律寧這裏,雖然是被關押的狀態,但是秦剛卻比之前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要感覺放心與安全許多。
大宋的要臣與皇子,居然隻有在遼人隊伍營地裏,才感覺比任何一個宋人控製的地方感覺到安全!
這的確極為諷刺。
這一夜,秦剛也得睡得比較安穩。
第二天一早,遼人開始準備動身。前麵便是由陪同的大宋國信司吏員先去封鎖了渡口,宣布這個渡口上午半天隻會專門用於渡送遼使。所有想渡河的宋人,要麽另尋其他渡口,要麽在外圍耐心地等待下午再走。
而護送的大宋禁軍,則在渡口外圍拉出兩條警戒線,不允許等待的宋人越過此線。
秦剛與趙茂終於可以隨著遼使成員們一同登船了,他此時的眼神掠過了在警戒線外側的那些大宋商旅、行人,除了大多數的畏懼與無奈的眼神,還是有少數人會憤憤不平地盯著他們,估計內心更有不少的咒罵與埋怨。
隻是,人群中卻突然看到了一張甚是熟悉的臉龐,雖然他作了一定的偽裝,但畢竟是太過於熟悉的臉,秦剛隻是往那裏掃了一眼就認出來了——是化裝後的胡衍。
此時的胡衍,早早地守在了他之前細致觀察並精心選擇的一個位置,並如願以償地在這裏守到了秦剛與趙茂的到來。
看到胡衍嘴邊露出來的微笑,秦剛心頭警鈴大作。不過,還沒有等到他有所反應,胡衍卻已經站直了身體,立即從懷裏掏出來一隻黑乎乎的圓疙瘩,而他旁邊的一個助手的手裏卻是已經燃起的火折。
“是轟天雷!”秦剛暗道不妙,一下子順手拉起趙茂,便要躲避。
誰知此時卻已經來不及了,胡衍極其嫻熟地將已經點燃的轟天雷準準地對著他們拋了過來,就在這個黑東西在空中急速飛來過程中,他又從懷裏鎮定地掏出第二隻。
應該說,胡衍投擲的準度還是相當地高,隻是第一保很不幸地砸中了在右邊看守秦剛的遼兵盾牌,一下子又反彈出了四五尺遠。然後第二隻飛過來後,卻被秦剛眼疾手快地抬腿飛踢擊飛。
正在這時,第一枚轟天雷已經在不遠處“轟”地一聲爆炸了,巨響及氣浪影響了秦剛接下來的判斷,就在騰起的煙霧、聲響以及混亂中,秦剛突然便瞥到了第三隻轟天雷已經準準地扔到了他與趙茂的腳下,並且“滋滋”地燃燒著即將燒盡的導火索。
秦剛已經來不及再多作反應了,再一眼看見的是趙茂對他信任無比的神情,一定認為現在的情況也應該是遊戲中的一個環節,他隻能一彎腰,將其盡可能抱護在懷中,再急速向另一個方向倒地翻滾。
“轟!轟!”他連續聽到了兩聲爆炸聲,前一聲稍遠一點,後一聲卻是極近,同時也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力,更兼有重擊之感分別擊中了他身體、肩部以及頭部,他便覺眼前一黑,瞬間便失去了知覺。
胡衍將所攜帶的僅有的三隻轟天雷都點燃後扔了過去,而且他極其肯定至少第三枚是準確地命中秦剛及越王所在位置之後再爆炸的,一定是命中了目標。
於是,趁著現場的混亂,他與助手迅速跟著逃跑的眾人快速撤退。
渡口這裏的混亂立即引起了遼軍的強烈反應,突然遭襲的遼使衛兵迅速向耶律寧那裏靠攏,在發覺那裏並沒有危險之後 ,耶律寧卻意識到了剛才的這次襲擊的真正對象卻應該是秦剛他們,立即命令手下趕緊過去查看,卻發現現場那裏一片混亂,到處都是血跡,甚至還有一些被炸碎的人的肢體組織。
“徐之!我對不起你啊!”耶律寧心神俱碎,悔不當初。
已經開始逃遁的胡衍,卻是在各種救命與驚慌失措的叫聲中,聽到了他的這一聲慘痛叫聲,臉上露出了終於得逞之後的陰毒式微笑。
大遼生辰使車隊在白馬渡口遭遇不知名的襲擊,當場死亡四人,有兩名遼兵,還有據稱是半路抓住的一長一幼兩名宋人,另還還有數名遼兵輕傷,所幸並未傷及軍官與官員!
不過即使如此,遼使官員依舊十分地震怒,嚴令大宋立即追查兇手並予以嚴懲。
不過,也許是在這裏受到了驚嚇,致使遼使不願在黃河以南過多停留,隻是對當地官府勒索了幾萬貫的撫恤金後,便扔下了“要從重、從速追查”的話語後,大遼使者隊伍便火速渡過了黃河迴去了。
隨後,胡衍卻是拿了端王府的令牌,以協查此案為名,再次來到了事發現場,並在最後一顆震天雷爆炸的現場附近,找到了確定是從秦剛以及越王趙茂身上炸碎的東西,尤其還找到了一截帶有玉麵戒印的斷指,這枚戒印,恰恰就是曾在姚記米糕店用過的那枚,至少這便證明了秦剛確已被炸死!
與胡衍一同確認這些證據的趙子裪,在先是佩服於胡衍行動的果斷與堅決之餘,又是不禁對於秦剛的死訊唏噓不已。
他想起了自己當時為了演戲而斥責胡衍的那些話,突然卻在內心反問自己:那些話不應該是對的麽?而自己今天所走的路就一定正確麽?
而這些證據在送入了京城之後,趙佶叫來了蔡京,在聽完了胡衍與趙子裪所有的匯報之後。
蔡京沉思了一會兒,卻是對著趙佶拱手道:“恭喜王爺,秦剛與趙茂兩人,無論死活,已經不足為患!”
“哦?何以認為?”
“其實這秦剛自以為是,逃入遼人隊伍之中乃是一著昏招。遼人雖會護他,無非隻是想利用他們二人。所以這兩人倘若未死,這遼人迴國之後,必然會拿他們二人大作文章!這幾日靜候消息便可知曉。但若悄無聲響,則說明這二人已經被胡滄海在渡口那裏除掉!”
“如果遼人真的拿他們作文章呢?”
“哈哈,遼人者,蠻夷也!秦剛趙茂即使苟活,卻被蠻夷所利用,必為國賊!當舉國之士人共討之!”
“蔡相公高見也!”
“殿下繆讚了,臣還未入兩府,何敢以相公稱之。”
“蔡相公不必謙虛,我今日從太後那裏過來,已經將提議元長為尚書左丞的詔書送去了,這次再看看那幫著老賊們敢不敢再來駁迴!”
“全靠王爺殿下力薦!而且此事,滄海確是立了大功!”
“嗯,再等幾日,遼國那邊若無動靜,我們便可安心慶功!滄海你的功績一定會有重賞!”
“胡衍謝過王爺與蔡相公厚愛!”
建中靖國三年六月初十深夜,皇宮裏鍾聲長鳴!
趙煦在重病昏迷大半月之後,終於撒手西去。隻是此時,後宮諸事,皆由楊戩、李彥一黨把持,具體的細節真相,恐怕再也無人所知。
皇帝駕崩,向太後召集宰輔重臣再次連夜入宮議事。
因皇子趙茂此前遭秦剛劫持,且至今下落不明,向太後則明確提出:“神宗諸子中,申王長而有目疾,次則端王。且陛下彌留之際,也曾偶爾清醒,當時與我說過,端王趙佶可繼位。”
這話說得極其突然,在場諸臣都頗感意外。因為這種說法實在是荒唐,越王失蹤一事,大家可都是瞞著重病中的皇帝,所以,趙煦就算是醒來,想到要安排繼位之事,他在有自己兒子的情況下,怎麽會提出讓端王繼位?就算是擔心越王太小,那也是會提自己的同母兄弟簡王。
所以,性格耿直的蘇軾立即站出來,詢問在場的朱太妃,可有此事?
隻是性格懦弱的朱太妃,雖然心裏是希望自己的另一個兒子簡王上位,但在目光犀利的向太後怒視之下,隻敢輕輕地說:“太後說的是。”
蘇軾長歎一聲,轉而對著向太後躬身道:“老夫年老體衰,怕不能輔佐新君,以誤國事,今日再乞骸骨,望太後恩準!”
麵對屢次作對唱反調的蘇軾,向太後原本就已憤怒異常,見其在議新君的關鍵時候再提辭呈以作公然地抗議,她便冷冷地說道:“不要著急,今晚翰林會有的忙呢!重要的詔書一封封地寫,寫完之後自然就輪到了你!”這居然便是口頭應允下來了!
獨剩下來的章惇依然一身傲骨地表示:“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向太後則搬出神宗曾經的話反擊:“先帝嚐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於諸王。”
章惇不甘失敗地再次提議大家談談是否簡王趙似更合適。這時已經迫不及待要拍馬上位的曾布跳出來喝斥:“章惇!聽皇太後安排。”
其餘眾人也對向太後的提議發出一並的讚頌之聲。
於是,端王趙佶正式繼位。
隨即,向太後便就真正地明白了什麽叫作“知人知麵不知心”:
雖然她並非是貪好權力之人,所以在新皇帝明確之後,她便禮節性地表示,想要交還聽政之權之後,按照道理,新皇帝對這件事總是會再三推辭一番的,卻沒料到,趙佶竟然一下子就應允了!
繼位並掌握大權的趙佶,迫不及待地連續發布一係列重要的詔令:
拜章惇為山陵使,負責趙煦的喪葬諸事。雖然名義上他的左相之職還在,但依慣例,擔任山陵使之後的宰相,實際上就已被被排斥在政事堂諸事決議之外了,除非他在做完先帝喪葬之事之後,再次被新皇帝召迴;
為趙煦議定下了諡號為: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
準右相蘇軾致仕之請,授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一宮使,並封崇國公,同意其先去許昌與其弟蘇轍團聚;
拜尚書左丞、翰林承旨蔡京為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賜端明殿大學士,便就是新的右相了;
而宮中諸事,則是童貫立即迴京,補上了梁從政空出來的入內內侍省都都知之位,至於楊戩、李彥等出工出力者,自然各有升遷賞賜。
而一心在這其中上下跳動、活躍無比的曾布,原本以為,蘇軾致仕之後空出的右相之位,自己無論從哪個方麵都是最佳的接任人選,卻沒防住被火速迴京之後的蔡京撿了個便宜。
不過,蔡京深知他的心意,卻是私下裏帶話給他說,這章惇做了山陵使後,勢必不可能再讓他迴政事堂,大家現在可以再接再勵,齊心協力地將他搞下去,隻要蔡京能去接了他的左相之後,右相之位不就可以順利地讓給他曾布了嗎?
官迷曾子宣再度雄起,開始在朝中對於章惇的餘黨勢力開始了連綿不斷地攻擊。
曾子宣再次立下的一大功勞,就是在他的主動上書與鼓吹之下,大宋朝居然首次出現了一年兩個年號——此前,新帝繼位,哪怕是在年初,為表示對於前任皇帝的尊敬與推崇,都會繼續沿用之前的年號直至這一年結束,第二年才會啟用象征著自己的新年號——但是,曾布宣稱,此前的哲宗皇帝由於身體的原因,在建中靖國三年裏已經基本不再理事,此時新帝即位,理當氣象更新,建議朝廷在這一年的年中就可議定並啟用新的年號。
而這個建議深得繼位不正的趙佶一黨之心,而在他們早已預謀的一番假意推讓中:
七月初一,正式改元崇寧元年,也是西元的一一〇二年。
曆史的車輪,便以一種極其詭異的路線,再次迴到原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