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秦剛入京,雖然低調,但是出發之初,便由虎哥安排將消息提前發送給了秦湛。待他麵聖出宮時,秦湛派來的馬車已經等在了左掖門外。
在入宮之前,秦剛就已經預判了此行可能的幾種結果,並以此讓虎哥提前預備了多種防範方案。待他一出了左掖門,便對著虎哥伸出了示意最高級別防範的大拇指。
虎哥臉色一變,迅速下達了指令,另外四名護衛以及他本人迅速迎上去,將秦剛圍在了中間,然後待他脫去了外麵的禦賜服後,宮門的守衛才發現,裏麵露出來的服裝與另五人居然是一模一樣,不看臉部,幾乎無法分辨。
一轉眼,中間一人迅速分出六張鐵質麵甲,各自戴上,再穿插走位了一下,此時就連從頭到尾連眼都沒眨一下的宮門守衛竟然發現,他們已無法再找出哪個才是剛才出宮門的那位了!
接下來,六個人兩人一組,各上了一輛馬車,三輛馬車便起動往南而行了。
實際上,秦剛與虎哥上的是最後一輛車。
車廂內,他簡明扼要地向虎哥講述了進宮後的情況,虎哥身為他的安保負責人,必須要無條件地清楚內在細節,這樣才能夠準確地把握接下來的情形處理以及應對。
隻是虎哥越聽臉色越緊張:身藏皇帝的傳位密詔,又是剛與重病中的皇帝密談結束。隻恨剛才他臨時安排的遮掩手法還不夠周全,便念叨著一定要盡快地安全到家後,再去聯係京城的師父加派些人手才好。
“千萬別在這路上出個什麽差錯!”
秦剛瞥了他一眼,一是不滿他的這點慌張,二是警告他別說這種容易成真的話!
“何人攔車!”最前麵傳來的喝斥之聲,馬車都停了下來。
不出意外的意外果然來了,虎哥一臉愧意地迅速湊近車窗處略略拉開車簾的一條縫隙觀察外麵的情況。
“別兇巴巴的!是湛哥告訴了我,讓我在這裏等人的!”前麵卻傳來了秦剛熟悉無比的聲音,正是李清照,“徐之!徐之!你真的進京了麽?”
而且秦湛派來駕駛這三輛馬車的車夫都認識李清照,也就無人阻攔她。而李清照則沒管身後丫鬟阿珠能不能跟上,卻是徑直來到第三輛馬車前,一掀簾子便上了車。
秦剛與虎哥在上車後都是摘掉了麵具,此時看見李清照,秦剛是滿臉的歡喜,虎哥卻是一臉的愕然,他甚至不顧禮儀,開口便問:“李小娘子,你是如何知道先生在這輛車上?”
“哼!不就是虎哥你自己暴露的麽?三輛馬車雖然一模一樣,但我當街攔車,前兩輛車的車簾毫無反應,就你這輛的簾布立刻便有抖動,不就是告訴我徐之在這輛車上麽?”李清照毫不客氣地指出來,“你這護衛有點沉不住氣啊!”
虎哥此時更是大窘,秦剛看他搖搖頭道:“幸好如清娘般聰慧之人不多!”
正在此時,起步還未走出多遠的馬車卻又突然停了下來,虎哥為避尷尬,立即道:“我出去看看!”說完便掀開簾子出去了。
應該是前麵的馬車又被人攔住了。
很快,虎哥又進得車來,麵色有點嚴峻:“攔車的人自稱高俅,說奉端王殿下之邀,請先生過府一敘。”
“端王找你?他怎麽這麽快知道你迴京的?糟了,他們是不是跟蹤我過來的?”李清照一臉懊悔地說,“湛哥囑咐我要小心的,說你這次迴京不好對外人說,我這一高興就忘了。”
“沒事!端王他在宮裏一定會有眼線,與你無關!”秦剛笑著安慰她,並說,“要不你先去麥秸巷家裏等我,我便隨高俅去一下!”
“不行!我也一起去!端王也是經常請我的!”李清照一把抓住秦剛的胳膊就不放了,虎哥趕緊把眼光移開,低視自己的衣角。
秦剛本想說“就是端王經常請你,我才不放心帶著你去的!”,但是轉念一想,今天情況特殊,不便把事做得太刻意,但對李清照說:“高俅也是老朋友,咱出去見麵說吧!”
出了車廂,高俅卻是已經站在了車前,看到了一同出來的李清照,意外的神情卻是一點兒也不假:“沒想到李小娘子也在啊!”
“是啊!你家王爺請徐之,歡不歡迎我也去啊?”李清照怕秦剛不同意,搶先來問高俅。
高俅略一遲緩,但其心思極快,便立即說道:“李小娘子如能賞光,王爺必然高興!”
“聽到了嗎?王爺必然高興的!”李清照得意滿滿地對秦剛說。
於是便由高俅騎馬在前麵引路,三輛馬車皆往端王府方向而去。
進王府時,另兩輛車上的四名護衛下來,他們與秦剛、虎哥一樣的裝束倒也罷了,但是未曾取下的鐵麵甲卻是引起李清照極大的興趣,就連走在前麵的高俅也忍不住多看了兩眼。
李清照還想要湊到護衛麵前去仔細觀察,秦剛便隻好將自己的一副麵甲直接交給她把玩。
端王出來時,李清照正將這副鐵麵甲戴在臉上,並透過兩隻眼孔觀察正在走過來的趙佶。
趙佶雖然看著很奇怪,但很快明白一起來的便是李清照,卻是笑著開口道:“如此詭異的裝束,莫非是徐之下南洋時尋來的異域風情麽?”
“異域?怎麽可能呢?這樣的麵甲可是標準的中原魏晉之風啊!王爺請看它的邊緣線條,是否有那種放蕩不羈的美感?再看它外觀的金屬色澤,是否有那種冷峻從容的氣質?”秦剛忍不住要對自己刻意的設計來解讀一番,“昔日蘭陵王因嫌自己容貌過於秀美,不利於戰場上震懾敵人,便給自己打造了麵具戴起,便就是這樣的風格。後人常以為可以嚇住敵人的麵具應該是各種鬼麵怪臉,但是那些或者怪異、或者滑稽,哪裏及得如此硬朗與威嚴?”
趙佶原本隻是隨意一講,卻被秦剛這一解說,卻是入了神地看著這種鐵製麵甲,的確從中看出了其中蘊含著的相關風格氣息。
此時,就連戴著玩的李清照,也同樣摘了下來,自己開始好奇地研究著這副鐵麵甲。
“徐之的護衛,得此麵甲之飾,倒也的確有了沙場之上百戰之士的氣質!”趙佶指了指跟在秦剛後麵的幾人。
“他們原本就是百戰之士!”秦剛淡淡地肯定道,“都是跟我在西北戰場死人堆裏衝殺過的!”
“果真?那便就是國之勇士啊!本王今日得見,甚是傾心。來人!請這幾位勇士去隔壁休息,好好招待!”
見趙佶有支開他們之意,虎哥及那四人都不置可否地看著秦剛之意。
秦剛點點頭道:“你們去吧!”
趙佶便讓高俅陪著,引著秦剛、李清照一起進了眼前的待客大廳。
王府的隨從使女們卻是一陣眼花繚亂的穿插來迴,很快便就安排好了茶水點心,盡數退下後,,廳中就隻剩下趙佶、秦剛以及李清照、高俅這四人。
秦剛這次入京,雖然沒有刻意隱蔽,但同時沒有公開,秦湛、李清照若非得到提前通知,也不可能會知道。而秦剛從皇宮出來,迴家的半路上就被高俅攔住,其在皇宮內外的眼線安排,自然已經是不言不喻。
趙佶卻是沒有入坐,而是直接對秦剛說:“這次算是無巧不成書,本王最近收到了一幅年輕畫師的絕佳之作,又是聽聞徐之入京,所以便讓高俅去請來一同欣賞,沒想到還能一並還能請到了李小娘子,這便好似是應了天意一般啊!”
秦剛聽著趙佶在說到了“天意”二字時還特意加重了字音,卻是微微一笑置之。
李清照聞聽要賞畫,卻是走在了秦剛前麵,看著高俅在最裏麵的一條長案之上緩緩地展開了一幅長卷。
李清照在前麵,自然看得最為真切,她原本以為,既是當今的年輕畫師之作,未必能有多佳,但隻是看了一眼之後,卻就移不開了眼睛,唿吸更是重了幾分。
秦剛在她後麵,心想是什麽樣的佳作能讓小丫頭如此重視呢?隨即自己的一眼看去,卻不料自己的反應會更加明顯,一下子竟沒能忍得住叫出了聲來:
“清明上河圖!”
而且眼前的這一幅,可是與他後世曾在博物館、或者是電視、電腦屏幕所見到的那種曆史文物完全不一樣的存在:
首先,它的質地很新,最突出的便是眼前的這幅長卷絹布還十分白晰,隻有微微一點的淡黃底色,從而使得繪在上麵的淡墨內容顯得更是形神畢備,毫纖俱現。
其次,就秦剛此時所能看到的這部分,畫上的房屋、行人布局長而不冗,畫上各處細節繁而不亂,並沒有像後世曾經看過的一些仿作那樣刻意畫得密不透風。
更重要的是一點是,就在展開的卷首之處,此時正空著,並無後世所看到的由趙佶親筆題寫的“清明上河圖”五字。
也正因為如此,秦剛才立刻意識到自己把這個名字叫出來確實有些不妥。
不過,趙佶卻是對這五個字非常地滿意:“清明上河圖?當真是個好名字!正好此畫作獻來之時,畫師請本王題個名字,讓我一直很是發愁,卻是徐之這一聲便有了好名字!”
說著,趙佶便提起案邊一直備著的毛筆,直接就在卷首空著的那處位置上,用他獨有的瘦金體題上了“清明上河圖”這五個字。
而李清照卻是未管他們的題名這事,因為她已經看完了展出來的這前麵一段,繼而自己開始緩緩地向左一邊展開一邊觀賞接下來的部分。
秦剛也就隨著她一點點地一直看到卷末。
“二位,觀此畫如何?”趙佶的話是在問他們倆,實際卻是看著李清照。
“此畫作,一眼望去,便覺其場麵浩大、氣勢恢弘!竟然以一幅長卷便繪盡我朝京都汴梁的人情風俗、市井場景。”李清照先是開口,“若是從細處端詳,又可發現,這幅畫中,一街一舍、一人一車、一草一木,竟然都是一般地筆觸細致,線條遒勁。然後它們之間卻是區塊分明、有條不紊。所以,此麵無論是立意、布局、還是記事、寫景,俱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恭喜王爺,這次可是收到了一件寶貝啦!”
“哈哈哈哈,此畫能得李小娘子如此評價,著實說明它的不俗啊!”趙佶聽著便覺高興,卻是轉向秦剛說道,“此畫極善寫實,街景市情,俱是刻畫生動,卻是不知徐之是否能從這幅長卷所繪的一處處場景之中,看到了東京城的什麽?”
秦剛一聽這問題,卻是心中暗暗吃驚,在原先的曆史時空中,由於得到此畫的趙佶已經貴為皇帝,掌控天下至尊之權。所以在現實主義畫家張擇端獻上這幅繁榮市景之下掩不住各種危機與隱患的“盛世危圖”時,心裏卻是極大地不喜歡,勉強題寫了一些文字之後,便就將其束之高閣了。
但是在今天,由於身處位置的迥異,趙佶竟然也能夠看得到這幅畫作裏麵除了繪畫技藝之外的一些細節麽?
秦剛臉上卻作鄭重狀,對趙佶說:“敢請王爺指點明示!”
趙佶再看了看秦剛,沒有看出他的作偽狀,便就上前輕輕指著畫卷中的某些地方說道:“正是因為此畫繪製精細,畫中東京城內的百業之像妙趣橫生,本王於仔細把玩之間,卻也在這百業興旺的商業繁華之處,發現不乏各種乞討丐民的身影;在那些引車賣漿、販夫走卒的臉上,更可細察到疲憊不堪的神情。徐之,你說這繪畫之人,是否也會有點‘托物喻理’的想法?又或者是說,他會不會在這裏想表達一些‘居安思危’的意思?”
哈哈,真有意思,果真是屁股所坐的位置決定了眼中能夠看到的東西。倘若是個坐鎮天下江山的皇帝,如何受得了對時下鼎盛之世的明貶暗諷。但是換成了一個坐觀其局的富貴王爺,居然也能說得出這樣的一些極正觀點了。
“這些,都是王爺自己的想法?”秦剛突然一句反問。
“哈哈!果然是秦徐之,看得清楚,猜的極準!”趙佶先是一愣,然後便是一把打開手中的折扇,踱步迴到座位,端坐下來之後笑道,“本王確實先是喜愛此畫的工筆與技藝,不過在收入此畫之時,卻聞售賣畫社言稱,有人看出此畫中多有隱喻現實、揭露時弊、更有揭示當下朝局動蕩、勸諫清明政治之用意,所以導致最終無人敢收。不知徐之如何看待?”
秦剛搖了搖頭道:“王爺怎麽會認為此畫會是勸諫之畫呢?所謂勸諫之畫,便如朝廷諫文一般,當得開門見義、觀點突出,對於其想要勸諫的依據,無一不想極盡渲染之意,唯恐其不被人看清。真正借畫勸諫的例子,就在本朝,便如……”
“流民圖?!”趙佶一下子就想到了。
“正是!當年的開封府的城門監鄭介夫,親手所繪的那幅《流民圖》,畫中盡是各地流民饑寒交迫、背井離鄉之慘狀,據說讓當年的神宗皇帝看得為之落淚不已,從而成功攻擊了新法,直接導致了王文公的第一次罷相。但是,試問在書畫之界,可曾有此畫落足之位?”
趙佶默然,皇宮內為神宗皇帝修了顯謨閣後,他曾借機去閱看過這幅著名的《流民圖》,說句實話,畫技實在一般。應該是為了強化並突出流民的慘狀,畫中人物的表現手法單一雷同,反複疊加重複,毫無藝術價值可言。
“奴家雖然從未看過‘流民圖’,但也能想像得出那是一幅怎樣的圖畫。但就眼前這幅,清明……上河圖來看,作者所遵的應該是寫實之風,而且從其畫作寫實的年份來看,也不可能會是對當今朝堂以及官家的勸諫!”此前一直未曾發聲的李清照卻開口說話了。
“哦?李小娘子有何高見?
“高見談不上,王爺請看這裏。”李清照先是手指畫卷開端城外汴河堤岸道,“奴家年紀較小,卻是聽說如今城外汴河的堤岸護牆並非建造很久,乃是元佑中期的禦史方蒙建提請修築,而此畫中的河岸並無防護牆,可見畫的應該是元佑中期之前的汴河。”
秦剛與趙佶一看,果真如此。
“再看入城道路之上的牲畜,王爺可曾看出點特點?”
“嗯,似乎是驢多馬少,還有些駱駝夾在其中!”趙佶仔細觀察了一番。
“王爺好眼力!”李清照讚許後解釋道,“自熙寧保馬法之後,京師馬力漸多,賃馬之價也漸低廉,假賃鞍馬者,不過百錢,若是元佑之後的京城,又怎可見到這麽多的驢呢?”
“有趣有趣,還是清娘的眼力獨具一幟,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也能看出一點。”秦剛也忍不住提出一個他剛發現的觀點,“我自來到京城,就發現這汴河之上多有水車水磨。但在此畫中卻無一可見,想必也是畫的水磨興起之前的河岸。”
“徐之說的沒錯,水車磨坊也是元佑年後開始時興。”李清照點點頭,繼續展開這幅長卷,手指城門附近那一段坍塌的城牆說道,“此處的證據最為明顯,王爺提及,有人認為此畫有勸諫之意,勸諫內容即包括有城防鬆弛、官兵懈怠之點,再看畫上這處,城門洞開,沒有箭垛,一段坍塌之處顯示出土牆質地,仿佛確有警示意味在內。”
趙佶點頭道:“確實,不知李小娘子對此作何解釋?”
“敢問王爺,如今京師,到底哪一城門之段,還有土牆?到底哪一城門附近,還有坍塌?假如此畫作者意為勸諫,所畫之地在如今的城牆一周並無實景,此畫若是傳到官家那裏?豈不是就有了欺君之罪?若說畫的是元佑年前之景,那麽又談何勸諫呢?”李清照盈盈笑道。
“啊呀!李小娘子這番妙論,最後卻是為了支持徐之駁本王的觀點啊!”趙佶突然恍然大悟道,語氣中雖有玩笑成份,內心卻是略略酸意,此時見李清照與秦剛立於一起,卻似一對才子佳人,相映相照。
“哪怕與王爺相駁,隻是畫友討論,各抒己見。卻想那張擇端乃是一醉心畫技之畫師,哪裏會與鄭介夫那等政客相提並論。”
“有理有理……咦?徐之你是如何知道此畫作者便是張擇端的?”
秦剛一聽,糟糕,說嗨了!此畫的畫卷之上並無作者題名,後世判斷的依據也是到了金人張著的題跋處才注明是由張擇端所畫。而此時的畫卷之上,這些題跋自然還未出現。
在入宮之前,秦剛就已經預判了此行可能的幾種結果,並以此讓虎哥提前預備了多種防範方案。待他一出了左掖門,便對著虎哥伸出了示意最高級別防範的大拇指。
虎哥臉色一變,迅速下達了指令,另外四名護衛以及他本人迅速迎上去,將秦剛圍在了中間,然後待他脫去了外麵的禦賜服後,宮門的守衛才發現,裏麵露出來的服裝與另五人居然是一模一樣,不看臉部,幾乎無法分辨。
一轉眼,中間一人迅速分出六張鐵質麵甲,各自戴上,再穿插走位了一下,此時就連從頭到尾連眼都沒眨一下的宮門守衛竟然發現,他們已無法再找出哪個才是剛才出宮門的那位了!
接下來,六個人兩人一組,各上了一輛馬車,三輛馬車便起動往南而行了。
實際上,秦剛與虎哥上的是最後一輛車。
車廂內,他簡明扼要地向虎哥講述了進宮後的情況,虎哥身為他的安保負責人,必須要無條件地清楚內在細節,這樣才能夠準確地把握接下來的情形處理以及應對。
隻是虎哥越聽臉色越緊張:身藏皇帝的傳位密詔,又是剛與重病中的皇帝密談結束。隻恨剛才他臨時安排的遮掩手法還不夠周全,便念叨著一定要盡快地安全到家後,再去聯係京城的師父加派些人手才好。
“千萬別在這路上出個什麽差錯!”
秦剛瞥了他一眼,一是不滿他的這點慌張,二是警告他別說這種容易成真的話!
“何人攔車!”最前麵傳來的喝斥之聲,馬車都停了下來。
不出意外的意外果然來了,虎哥一臉愧意地迅速湊近車窗處略略拉開車簾的一條縫隙觀察外麵的情況。
“別兇巴巴的!是湛哥告訴了我,讓我在這裏等人的!”前麵卻傳來了秦剛熟悉無比的聲音,正是李清照,“徐之!徐之!你真的進京了麽?”
而且秦湛派來駕駛這三輛馬車的車夫都認識李清照,也就無人阻攔她。而李清照則沒管身後丫鬟阿珠能不能跟上,卻是徑直來到第三輛馬車前,一掀簾子便上了車。
秦剛與虎哥在上車後都是摘掉了麵具,此時看見李清照,秦剛是滿臉的歡喜,虎哥卻是一臉的愕然,他甚至不顧禮儀,開口便問:“李小娘子,你是如何知道先生在這輛車上?”
“哼!不就是虎哥你自己暴露的麽?三輛馬車雖然一模一樣,但我當街攔車,前兩輛車的車簾毫無反應,就你這輛的簾布立刻便有抖動,不就是告訴我徐之在這輛車上麽?”李清照毫不客氣地指出來,“你這護衛有點沉不住氣啊!”
虎哥此時更是大窘,秦剛看他搖搖頭道:“幸好如清娘般聰慧之人不多!”
正在此時,起步還未走出多遠的馬車卻又突然停了下來,虎哥為避尷尬,立即道:“我出去看看!”說完便掀開簾子出去了。
應該是前麵的馬車又被人攔住了。
很快,虎哥又進得車來,麵色有點嚴峻:“攔車的人自稱高俅,說奉端王殿下之邀,請先生過府一敘。”
“端王找你?他怎麽這麽快知道你迴京的?糟了,他們是不是跟蹤我過來的?”李清照一臉懊悔地說,“湛哥囑咐我要小心的,說你這次迴京不好對外人說,我這一高興就忘了。”
“沒事!端王他在宮裏一定會有眼線,與你無關!”秦剛笑著安慰她,並說,“要不你先去麥秸巷家裏等我,我便隨高俅去一下!”
“不行!我也一起去!端王也是經常請我的!”李清照一把抓住秦剛的胳膊就不放了,虎哥趕緊把眼光移開,低視自己的衣角。
秦剛本想說“就是端王經常請你,我才不放心帶著你去的!”,但是轉念一想,今天情況特殊,不便把事做得太刻意,但對李清照說:“高俅也是老朋友,咱出去見麵說吧!”
出了車廂,高俅卻是已經站在了車前,看到了一同出來的李清照,意外的神情卻是一點兒也不假:“沒想到李小娘子也在啊!”
“是啊!你家王爺請徐之,歡不歡迎我也去啊?”李清照怕秦剛不同意,搶先來問高俅。
高俅略一遲緩,但其心思極快,便立即說道:“李小娘子如能賞光,王爺必然高興!”
“聽到了嗎?王爺必然高興的!”李清照得意滿滿地對秦剛說。
於是便由高俅騎馬在前麵引路,三輛馬車皆往端王府方向而去。
進王府時,另兩輛車上的四名護衛下來,他們與秦剛、虎哥一樣的裝束倒也罷了,但是未曾取下的鐵麵甲卻是引起李清照極大的興趣,就連走在前麵的高俅也忍不住多看了兩眼。
李清照還想要湊到護衛麵前去仔細觀察,秦剛便隻好將自己的一副麵甲直接交給她把玩。
端王出來時,李清照正將這副鐵麵甲戴在臉上,並透過兩隻眼孔觀察正在走過來的趙佶。
趙佶雖然看著很奇怪,但很快明白一起來的便是李清照,卻是笑著開口道:“如此詭異的裝束,莫非是徐之下南洋時尋來的異域風情麽?”
“異域?怎麽可能呢?這樣的麵甲可是標準的中原魏晉之風啊!王爺請看它的邊緣線條,是否有那種放蕩不羈的美感?再看它外觀的金屬色澤,是否有那種冷峻從容的氣質?”秦剛忍不住要對自己刻意的設計來解讀一番,“昔日蘭陵王因嫌自己容貌過於秀美,不利於戰場上震懾敵人,便給自己打造了麵具戴起,便就是這樣的風格。後人常以為可以嚇住敵人的麵具應該是各種鬼麵怪臉,但是那些或者怪異、或者滑稽,哪裏及得如此硬朗與威嚴?”
趙佶原本隻是隨意一講,卻被秦剛這一解說,卻是入了神地看著這種鐵製麵甲,的確從中看出了其中蘊含著的相關風格氣息。
此時,就連戴著玩的李清照,也同樣摘了下來,自己開始好奇地研究著這副鐵麵甲。
“徐之的護衛,得此麵甲之飾,倒也的確有了沙場之上百戰之士的氣質!”趙佶指了指跟在秦剛後麵的幾人。
“他們原本就是百戰之士!”秦剛淡淡地肯定道,“都是跟我在西北戰場死人堆裏衝殺過的!”
“果真?那便就是國之勇士啊!本王今日得見,甚是傾心。來人!請這幾位勇士去隔壁休息,好好招待!”
見趙佶有支開他們之意,虎哥及那四人都不置可否地看著秦剛之意。
秦剛點點頭道:“你們去吧!”
趙佶便讓高俅陪著,引著秦剛、李清照一起進了眼前的待客大廳。
王府的隨從使女們卻是一陣眼花繚亂的穿插來迴,很快便就安排好了茶水點心,盡數退下後,,廳中就隻剩下趙佶、秦剛以及李清照、高俅這四人。
秦剛這次入京,雖然沒有刻意隱蔽,但同時沒有公開,秦湛、李清照若非得到提前通知,也不可能會知道。而秦剛從皇宮出來,迴家的半路上就被高俅攔住,其在皇宮內外的眼線安排,自然已經是不言不喻。
趙佶卻是沒有入坐,而是直接對秦剛說:“這次算是無巧不成書,本王最近收到了一幅年輕畫師的絕佳之作,又是聽聞徐之入京,所以便讓高俅去請來一同欣賞,沒想到還能一並還能請到了李小娘子,這便好似是應了天意一般啊!”
秦剛聽著趙佶在說到了“天意”二字時還特意加重了字音,卻是微微一笑置之。
李清照聞聽要賞畫,卻是走在了秦剛前麵,看著高俅在最裏麵的一條長案之上緩緩地展開了一幅長卷。
李清照在前麵,自然看得最為真切,她原本以為,既是當今的年輕畫師之作,未必能有多佳,但隻是看了一眼之後,卻就移不開了眼睛,唿吸更是重了幾分。
秦剛在她後麵,心想是什麽樣的佳作能讓小丫頭如此重視呢?隨即自己的一眼看去,卻不料自己的反應會更加明顯,一下子竟沒能忍得住叫出了聲來:
“清明上河圖!”
而且眼前的這一幅,可是與他後世曾在博物館、或者是電視、電腦屏幕所見到的那種曆史文物完全不一樣的存在:
首先,它的質地很新,最突出的便是眼前的這幅長卷絹布還十分白晰,隻有微微一點的淡黃底色,從而使得繪在上麵的淡墨內容顯得更是形神畢備,毫纖俱現。
其次,就秦剛此時所能看到的這部分,畫上的房屋、行人布局長而不冗,畫上各處細節繁而不亂,並沒有像後世曾經看過的一些仿作那樣刻意畫得密不透風。
更重要的是一點是,就在展開的卷首之處,此時正空著,並無後世所看到的由趙佶親筆題寫的“清明上河圖”五字。
也正因為如此,秦剛才立刻意識到自己把這個名字叫出來確實有些不妥。
不過,趙佶卻是對這五個字非常地滿意:“清明上河圖?當真是個好名字!正好此畫作獻來之時,畫師請本王題個名字,讓我一直很是發愁,卻是徐之這一聲便有了好名字!”
說著,趙佶便提起案邊一直備著的毛筆,直接就在卷首空著的那處位置上,用他獨有的瘦金體題上了“清明上河圖”這五個字。
而李清照卻是未管他們的題名這事,因為她已經看完了展出來的這前麵一段,繼而自己開始緩緩地向左一邊展開一邊觀賞接下來的部分。
秦剛也就隨著她一點點地一直看到卷末。
“二位,觀此畫如何?”趙佶的話是在問他們倆,實際卻是看著李清照。
“此畫作,一眼望去,便覺其場麵浩大、氣勢恢弘!竟然以一幅長卷便繪盡我朝京都汴梁的人情風俗、市井場景。”李清照先是開口,“若是從細處端詳,又可發現,這幅畫中,一街一舍、一人一車、一草一木,竟然都是一般地筆觸細致,線條遒勁。然後它們之間卻是區塊分明、有條不紊。所以,此麵無論是立意、布局、還是記事、寫景,俱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恭喜王爺,這次可是收到了一件寶貝啦!”
“哈哈哈哈,此畫能得李小娘子如此評價,著實說明它的不俗啊!”趙佶聽著便覺高興,卻是轉向秦剛說道,“此畫極善寫實,街景市情,俱是刻畫生動,卻是不知徐之是否能從這幅長卷所繪的一處處場景之中,看到了東京城的什麽?”
秦剛一聽這問題,卻是心中暗暗吃驚,在原先的曆史時空中,由於得到此畫的趙佶已經貴為皇帝,掌控天下至尊之權。所以在現實主義畫家張擇端獻上這幅繁榮市景之下掩不住各種危機與隱患的“盛世危圖”時,心裏卻是極大地不喜歡,勉強題寫了一些文字之後,便就將其束之高閣了。
但是在今天,由於身處位置的迥異,趙佶竟然也能夠看得到這幅畫作裏麵除了繪畫技藝之外的一些細節麽?
秦剛臉上卻作鄭重狀,對趙佶說:“敢請王爺指點明示!”
趙佶再看了看秦剛,沒有看出他的作偽狀,便就上前輕輕指著畫卷中的某些地方說道:“正是因為此畫繪製精細,畫中東京城內的百業之像妙趣橫生,本王於仔細把玩之間,卻也在這百業興旺的商業繁華之處,發現不乏各種乞討丐民的身影;在那些引車賣漿、販夫走卒的臉上,更可細察到疲憊不堪的神情。徐之,你說這繪畫之人,是否也會有點‘托物喻理’的想法?又或者是說,他會不會在這裏想表達一些‘居安思危’的意思?”
哈哈,真有意思,果真是屁股所坐的位置決定了眼中能夠看到的東西。倘若是個坐鎮天下江山的皇帝,如何受得了對時下鼎盛之世的明貶暗諷。但是換成了一個坐觀其局的富貴王爺,居然也能說得出這樣的一些極正觀點了。
“這些,都是王爺自己的想法?”秦剛突然一句反問。
“哈哈!果然是秦徐之,看得清楚,猜的極準!”趙佶先是一愣,然後便是一把打開手中的折扇,踱步迴到座位,端坐下來之後笑道,“本王確實先是喜愛此畫的工筆與技藝,不過在收入此畫之時,卻聞售賣畫社言稱,有人看出此畫中多有隱喻現實、揭露時弊、更有揭示當下朝局動蕩、勸諫清明政治之用意,所以導致最終無人敢收。不知徐之如何看待?”
秦剛搖了搖頭道:“王爺怎麽會認為此畫會是勸諫之畫呢?所謂勸諫之畫,便如朝廷諫文一般,當得開門見義、觀點突出,對於其想要勸諫的依據,無一不想極盡渲染之意,唯恐其不被人看清。真正借畫勸諫的例子,就在本朝,便如……”
“流民圖?!”趙佶一下子就想到了。
“正是!當年的開封府的城門監鄭介夫,親手所繪的那幅《流民圖》,畫中盡是各地流民饑寒交迫、背井離鄉之慘狀,據說讓當年的神宗皇帝看得為之落淚不已,從而成功攻擊了新法,直接導致了王文公的第一次罷相。但是,試問在書畫之界,可曾有此畫落足之位?”
趙佶默然,皇宮內為神宗皇帝修了顯謨閣後,他曾借機去閱看過這幅著名的《流民圖》,說句實話,畫技實在一般。應該是為了強化並突出流民的慘狀,畫中人物的表現手法單一雷同,反複疊加重複,毫無藝術價值可言。
“奴家雖然從未看過‘流民圖’,但也能想像得出那是一幅怎樣的圖畫。但就眼前這幅,清明……上河圖來看,作者所遵的應該是寫實之風,而且從其畫作寫實的年份來看,也不可能會是對當今朝堂以及官家的勸諫!”此前一直未曾發聲的李清照卻開口說話了。
“哦?李小娘子有何高見?
“高見談不上,王爺請看這裏。”李清照先是手指畫卷開端城外汴河堤岸道,“奴家年紀較小,卻是聽說如今城外汴河的堤岸護牆並非建造很久,乃是元佑中期的禦史方蒙建提請修築,而此畫中的河岸並無防護牆,可見畫的應該是元佑中期之前的汴河。”
秦剛與趙佶一看,果真如此。
“再看入城道路之上的牲畜,王爺可曾看出點特點?”
“嗯,似乎是驢多馬少,還有些駱駝夾在其中!”趙佶仔細觀察了一番。
“王爺好眼力!”李清照讚許後解釋道,“自熙寧保馬法之後,京師馬力漸多,賃馬之價也漸低廉,假賃鞍馬者,不過百錢,若是元佑之後的京城,又怎可見到這麽多的驢呢?”
“有趣有趣,還是清娘的眼力獨具一幟,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也能看出一點。”秦剛也忍不住提出一個他剛發現的觀點,“我自來到京城,就發現這汴河之上多有水車水磨。但在此畫中卻無一可見,想必也是畫的水磨興起之前的河岸。”
“徐之說的沒錯,水車磨坊也是元佑年後開始時興。”李清照點點頭,繼續展開這幅長卷,手指城門附近那一段坍塌的城牆說道,“此處的證據最為明顯,王爺提及,有人認為此畫有勸諫之意,勸諫內容即包括有城防鬆弛、官兵懈怠之點,再看畫上這處,城門洞開,沒有箭垛,一段坍塌之處顯示出土牆質地,仿佛確有警示意味在內。”
趙佶點頭道:“確實,不知李小娘子對此作何解釋?”
“敢問王爺,如今京師,到底哪一城門之段,還有土牆?到底哪一城門附近,還有坍塌?假如此畫作者意為勸諫,所畫之地在如今的城牆一周並無實景,此畫若是傳到官家那裏?豈不是就有了欺君之罪?若說畫的是元佑年前之景,那麽又談何勸諫呢?”李清照盈盈笑道。
“啊呀!李小娘子這番妙論,最後卻是為了支持徐之駁本王的觀點啊!”趙佶突然恍然大悟道,語氣中雖有玩笑成份,內心卻是略略酸意,此時見李清照與秦剛立於一起,卻似一對才子佳人,相映相照。
“哪怕與王爺相駁,隻是畫友討論,各抒己見。卻想那張擇端乃是一醉心畫技之畫師,哪裏會與鄭介夫那等政客相提並論。”
“有理有理……咦?徐之你是如何知道此畫作者便是張擇端的?”
秦剛一聽,糟糕,說嗨了!此畫的畫卷之上並無作者題名,後世判斷的依據也是到了金人張著的題跋處才注明是由張擇端所畫。而此時的畫卷之上,這些題跋自然還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