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在觀察使衙門的用人有點麻煩,宋人對於宦官,還是有著骨子裏的輕視,所以除了普通做事的人以外,童貫卻是一直找不著用得很順手又能讓他省心的人。
這個時候,童貫卻發現,因為那次在別院裏討論計劃時,朱勔就在旁邊,於是後續凡是與捐官相關的事情,都是朱勔在三人之前來迴協調,他原本就機靈,而且很勤快,又能用心討好童貫,於是他索性就向胡衍開口,直接將朱勔調到了他的觀察使衙門那裏,很快就成了他心腹幹將。
這天,胡衍在和過來的朱勔對接完了這個月可以安排的具體新官差遣後,隨口就問道:“童觀使那裏的官告應該快要用完了吧?”
“哪能呢!”朱勔卻是不以為然地迴道,“陛下新近新批給了童貂璫三百份的官告,胡提舉你盡可以放心!”
“什麽?三百份!”胡衍嚇了一大跳,心道:難怪這段時間看這童貫賣官的手速就沒有放慢的打算,原來竟是手頭補貨充沛啊!
隻是,原本他的想法是,捐官的事情雖然有點出格,但是因為總數不多,他目前已經分別在杭州、秀州、揚州、溫州、福州、泉州差不多新增加了十多個地方的市舶務,五十份官告,其實也就是每個地方消化兩三人而已。既不需要向新的巡閱使侯蒙匯報,甚至也不需要和自己的大哥去打招唿。
但誰能想到這童貫這麽有手段,一下子竟弄來了三百份的官告,雖然說是合乎朝廷的法度,這些皇帝親賜的官告也是真實有效,但是規模變大了就不太好交待了,他在一陣後怕之後,決定還是主動向秦剛坦白清楚這件事。
當然了,在寫這封信時,他還是在前麵特意強調了總體情況是能夠把控得住,基本原則也是利用主體工作的推進,從而極力向秦剛解釋說明要做這事的合理性。
信發出去之後,他也稍稍鬆了一口氣:這次他雖然擅作了主張,不過好在現在也是主動坦白、及時補報了,就算是被大哥罵幾句也無妨。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他還是覺得自己的判斷沒有什麽大問題,尤其是眼下,在絕大部分參加捐官的海商裏,總體的能力水平還也算不錯。
在信發出去十天後,沒有收到大哥的迴信、又一個十天過後,依舊沒有,秦剛似乎是在默許了他眼下的做法,胡衍不由地一陣歡喜與得意。
實際上,此時在高郵的秦剛,卻因為一件事漏看了胡衍的這封信——李格非出事了!
李格非在去年年初被外派,就任了提點京東路刑獄司使。
這京東路本來已經拆分成了東西兩路,但在元佑元年時,將天下所有分拆兩路的提點刑獄司都合並成了一處,合並後的京東路提點刑獄司,治所在南京應天府【注:是指今天的河南商丘】。
因為離京城並不是太遠,李格非便就隻帶了幾個家丁下人去應天上任去了,而李清照則與母親、弟弟等人繼續留在了京城。
李格非卻不知道,這次自己的離京就任,背後立即就被一雙眼睛盯上了,正是趙挺之。
趙挺之這段時間忍得特別辛苦。
他自從紹聖之初迴到京城,雖然沒有如張商英、刑恕那般暴風疾風似的鬥爭風格,但好歹一直都是態度堅決的新法擁護者,更何況他一表人才,一直入得了趙煦的青眼,所以也就不緊不慢地一路升遷,好不容易熬到了禦史中丞的位置上。
禦史中丞這個位置,不僅僅是禦史們的主官,更加是一塊隨時可以進軍執政的最佳跳板。趙挺之的性格還算是小心,並且也因為這份小心,在前次海事院設立前對於秦剛的彈劾風波中僥幸躲過,之後麵對蘇軾的迴朝拜相,他更是小心翼翼,充分發揮了他在新舊黨之間遊刃有餘的風格優勢。
當然更重要的是,他遇上了像蘇軾這樣心胸開闊,眼中始終是對事不對人的君子。
所以,趙挺之的禦史中丞一直做得還算穩當。
但是,趙挺之的內心卻一直有著一股怨氣,尤其是關於他小兒子趙明誠的婚事。其實原本他並不太讚成這場婚事,隻是自已兒子一往情深,而且在一開始時,李格非也對此事表示讚同,甚至為了促成此事,還不惜努力向自己討好。
於是就在他這邊終於鬆了口、同時向李家去提親之後,卻不想半路上殺出一個秦剛,然後還弄出了個“三試擇婿”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他的兒子趙明誠則成為了一個映襯他人才華的一個笑話角色,自然也累及他趙挺之成為了一個笑話父親!
趙挺之不會認為是自己兒子的不行,以其敏感氣狹的性格,甚至會認為這就是李格非的一場陰謀——或許是這個朝三暮四的小人,事先得到了蘇軾有可能起複的信息,這時又想著要迴頭給師門示好,上趕著想把女兒許配給蜀黨的門生秦剛,否則怎麽會有那樣讓人意外的比試結果呢?隻要是他李格非事先漏題,一切也就說得通了!
隻是,如今的蘇軾已經是朝廷的右相、秦剛又是皇帝眼前的紅人,而那個他視為死對頭的黃庭堅,此時卻躲在了淮南做官讓他鞭長莫及。所以,眼下唯一能夠讓他泄憤報複的,應該也就隻有李格非了。
自李格非出任京東路提獄官後,趙挺之便一直努力關注著這一帶的動向,尋找可以出手的機會。
建中靖國二年的二月與五月,京師及京東西路數個州縣連續遭遇了兩次大雨雹,導致這一年的莊稼幾乎無收,八月之後的饑荒便就如期而至。
朝廷雖然有賑災手段,但卻最多能夠盯得住京師一帶的情況,一旦到了京東西路,其效果可想而知。活不下去的百姓,除了臥以待斃的人之外,便有膽大不要命的,拉起十幾號人,便行劫掠盜取之事。
以往這類強賊時有發生,人數多在幾十人、甚至隻有幾人,他們多半都是生活所迫,鋌而走險惡。事發之後,若是官府懶得查處,便避入家中,裝迴良民繼續生活;若是行事中不慎露了馬腳,索性便聚入山林,明著做個山寇。而也由於規模不大,也無甚野心。官府中人大多都會裝作看不到,大家相安無事。
隻是一旦遇上荒災,強人賊寇的數量多了,各家之間的地盤不夠分,時不時就會有強大一點的賊人會頻繁騷擾州縣城鎮,那麽越來越多的這些案件也就積累到了提刑司這裏。
然後,上任不到一年的李格非在這種情況下就免不了要被禦史彈劾了。
在禦史彈劾的推動下,朝廷給京東提舉刑獄使李格非下了一份措辭極為嚴厲的斥責詔書:
“京東諸地,盜賊頻生,其殘害良民,猶稂莠之害禾稼。國家嚴盜賊之法,重告捕之賞,正為是也。著京東提刑司,速糾縱馳不察之過,盡遣兵力,督捕賊酋。若三月不獲,即許不以資序見任及待闕得替官對移。”
也就是說,眼下京東路的盜賊抓捕一事,若是三個月內處理不好的話,那是要影響到日後的升官遷轉的。
李格非無奈,隻能一邊命令手下人加緊行動,一邊自己尋找切實可行的好辦法。
朝廷裏的執政們都並不太清楚地方上的實際情況,這京東路各地的盜賊,規模都不大,又十分分散。無非在這災荒之年,顯得數量稍微多了一些。而他們大多數都沒有什麽實力,如果遇上了少數衙役與保甲,他們才會跳出來對抗一二,而一旦聽說來了大隊官兵的消息,便立刻早就開始逃之夭夭。
李格非費盡心思,好不容易說服並調集到了地方上所有能動的廂軍兵力,終於將最大的一股賊匪追趕到了一處叫作石垛寨的地方,並將其團團圍住。
哪知這些賊匪到了這時,卻依仗著山勢險要、山寨堅固,拒不投降。同時聲稱山上儲藏有大批糧食,不怕官兵的圍困。
李格非見勸降不成,便催促官兵攻打山寨,這時才知賊人所言不虛:這山寨易守難攻,官兵進攻了兩次,卻是損失了不少人手,根本就攻不上去。
眼看著朝廷給的三個月期限快到,李格非急得頭發也都快要白了。
這天,山下的官兵營寨這裏突然來了兩名打扮怪異的道士,說是懂得畫符追蹤、點豆成兵等等神奇的法術,可以助其剿滅賊兵。
李格非“病急亂投醫”,立刻將這兩人迎入營中,奉為座上賓,不僅依其所言,花費了不少錢財,為其作壇施法,又根據他們的要求,重新布置並調整圍困山寨的兵力。
於是,五天之後,這兩道士便說要登壇施法,並說他們將會調來五甲神兵,直接上山捉拿匪兵,並要求李格非與官兵將領當晚不得擅自走出營寨,以免驚擾到神兵。
四更之後,軍營中的神壇之上鼓樂大作,並伴有各種怪異之聲,之間似乎的確聽到兵馬行動之聲,李格非他們都隻以為是神兵下凡了,半是緊張、半是期待地留在營帳之中。
五更之後,外麵聲音漸漸平止,李格非等人未得道士招唿,還是不敢出帳。
直至天亮,仍未見外麵有動靜,這時才出帳一看,竟然不見一人,這時又感覺山上與平常很不一樣,再派遣士兵上山打探,竟然得知,賊人已經盡數逃脫。
而且,山上還發現:實際這幫賊人在山上幾乎沒有夏糧,尤其是最近幾天,山上留下了這些賊人一直都在食野菜、樹皮維生的痕跡。
李格非也是一個聰明之人,一下子就明白自己上當了:這山上的賊人糧草已經用盡,先前的放言都是虛張聲勢。而後來過來的兩名道士,一定就是這夥賊人的同夥,他們故弄玄虛,實際把圍困山寨的官兵進行調整,放出了利用他們逃跑的缺口,再利用前一天夜裏的作法儀式,實際上就是他們逃跑的時間。
如今,賊人都已逃跑,即使是再去查尋蹤跡,不但說避免不了要花費更為巨額的錢財,僅這要解決問題的時間,也至少又得再來三四個月。
更重要的是,這夥賊人利用李格非的圍剿心切,不僅成功逃出,還卷走了這次多方募集而來的大部分軍費。
李格非實在無法,隻得向朝廷自書罪過,請求處罰。
按理說,剿匪不利,最多就是能力欠缺、坐失職守,按大宋的習慣,輕一點下詔斥責幾句,就算是要重罰,一般也就多罰幾個月的俸祿而已。又或者說,三個月的時限到了,那最多也就是按之前詔書上所稱,影響一下李格非接下來的升職調轉而已。
但是,禦史中卻有人站出來質疑李格非的“中計”之說,指出:朝廷花費了巨大的軍費,調動了近一路的所有兵力,結果還是讓已經被完全圍困住的賊人逃脫,關於李格非“輕信‘道人’並被其設計,而最終功虧一簣”的說法存疑,希望朝廷能派人徹查。
禦史這麽一提,事情便嚴重了起來,兵部職方司的人一到京東路之後,原本就並不太情願參加這次剿匪的禁軍將領立刻紛紛抱團甩鍋。他們全部都否認自己與那幾名道人有過正式接觸,聲稱一切都是李提刑一人接見、一人商談,又是一人決定采納他們的計策,包括那天夜晚,他們也都是遵循著李提刑的命令才按兵不動的。
甚至,在調查人員的刻意引導下,許多人為了推卸自身責任,都開始有意無意地作出了李格非極有可能會與這些所謂“道人”暗自串通、最終是刻意放走賊匪的證詞。
這樣一來,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好在秦湛在兵部職方司裏安排有耳目,最初調查結果對李格非不利之時,就將此消息及時送往了高郵。
而秦剛一看到彈劾李格非的那名禦史的名字就立刻敏感起來:此人正是趙挺之的狗腿,此事的背後謀算不會簡單,而且他在簡單看了一遍李格非在處理此事的經過之後,便斷言道:“文叔此事必要遭難!”
左右思考一番之後,秦剛便叫來了虎哥,道:“文叔是我嶽父,這事我不可不管,你須盡快安排,其一,莊子裏要有布置,對外稱我靜休不見客。其二,須安排五六好手,隨我要悄悄進京,之後還可能需要在京東走一趟。在此期間,決不能讓人知道我離開了高郵!”
虎哥一愣,不過他也不會多問什麽,立刻領命出去安排了。
秦剛再想了想,又提筆給在京城的李清照寫了一封信,信中他明確指出:李格非目前處於極其不利的局麵,而且接下來麵對的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不過,他在信中也安慰李清照說,自己決不會袖手旁觀,這件事情,可能需要借助於非官府裏的力量,他已經安排好,會悄悄北上處理此事,並囑咐李清照遇事決不要著急或慌張。
“一切有我!”秦剛在信件的最後一行,鄭重地寫上了這麽一句。
幸好有了如今日益完善的京城快線,尤其是這些標注為三根羽毛的特急快信。
就在大理寺以“涉嫌勾結亂匪”的罪名將李格非去職拿迴京城受審的消息傳到家中之時,李清照同時也收到了秦剛從高郵加急發來的這封信。
在全家上下為這個消息而慌得不知所措之時,唯獨她卻能夠淡定麵對,並且安慰母親說,父親一向忠心為公,所謂“勾結亂匪”一事,必然不是事實,而且蘇相在朝,父親還會有些朋友相援,眼下隻是暫受冤屈,此後一定能查出事實,還父親以清白的。
這些說辭,當然會讓王氏稍稍安心一點。
李清照並沒有告訴母親關於秦剛要來處理此事的情況,雖然要是說了此事會讓母親更加安心。但是她的心裏卻是更加清楚:秦剛目前正在丁憂,他在此時間擅離家鄉,一旦被政敵所知,其風險不可小覷。秦剛為了幫自己父親洗刷冤屈,不惜冒險外出,她雖然不能為此幫上什麽忙,但是力所能及的保密工作卻是可以做到的。
就在她在京城焦急地等待著北上的秦剛時,突然卻收到了一封極其奇怪的信件。
打開來後,裏麵的信紙上隻是簡單寫了一句話:“欲救令尊,請來西北外城單將軍廟。”
單將軍廟,是紀念隋末名將單雄信的廟,很奇怪,老百姓一直傳頌單將軍的忠義,實際上他卻是投降唐王李世民之後被斬的。而且很多地方都會說是他的墓在那裏,然後絕大多的墓前會有一株據稱是由他留下的槊槍化成的棗樹。
東京城內的單將軍廟還有兩座,一座在是內城的舊曹門那裏的棗塚子巷,那裏人流繁盛,又離皇城司很近,自然不會在那裏。另一座就是這封神秘信件裏所寫的地方,在外城的西北角那裏,那座單將軍廟,則顯得幽靜僻靜了許多。
李清照既擔心去的話會不會有危險,卻又不甘心放棄這麽一個有可能救得了父親的機會。猶豫再三,她還是去了離家最近的一家四海商行,差人帶話給秦湛,說她有急事找他相商。
李清照在商行的後堂等了好一會兒,突然聽得一陣急促的腳步之聲,抬頭一見正是秦湛。
正待她要開口之際,秦湛卻是將手指在嘴邊一豎,示意不要聲張,然後將身形一閃,讓出了身後一人:
那不是秦剛是誰?!
這個時候,童貫卻發現,因為那次在別院裏討論計劃時,朱勔就在旁邊,於是後續凡是與捐官相關的事情,都是朱勔在三人之前來迴協調,他原本就機靈,而且很勤快,又能用心討好童貫,於是他索性就向胡衍開口,直接將朱勔調到了他的觀察使衙門那裏,很快就成了他心腹幹將。
這天,胡衍在和過來的朱勔對接完了這個月可以安排的具體新官差遣後,隨口就問道:“童觀使那裏的官告應該快要用完了吧?”
“哪能呢!”朱勔卻是不以為然地迴道,“陛下新近新批給了童貂璫三百份的官告,胡提舉你盡可以放心!”
“什麽?三百份!”胡衍嚇了一大跳,心道:難怪這段時間看這童貫賣官的手速就沒有放慢的打算,原來竟是手頭補貨充沛啊!
隻是,原本他的想法是,捐官的事情雖然有點出格,但是因為總數不多,他目前已經分別在杭州、秀州、揚州、溫州、福州、泉州差不多新增加了十多個地方的市舶務,五十份官告,其實也就是每個地方消化兩三人而已。既不需要向新的巡閱使侯蒙匯報,甚至也不需要和自己的大哥去打招唿。
但誰能想到這童貫這麽有手段,一下子竟弄來了三百份的官告,雖然說是合乎朝廷的法度,這些皇帝親賜的官告也是真實有效,但是規模變大了就不太好交待了,他在一陣後怕之後,決定還是主動向秦剛坦白清楚這件事。
當然了,在寫這封信時,他還是在前麵特意強調了總體情況是能夠把控得住,基本原則也是利用主體工作的推進,從而極力向秦剛解釋說明要做這事的合理性。
信發出去之後,他也稍稍鬆了一口氣:這次他雖然擅作了主張,不過好在現在也是主動坦白、及時補報了,就算是被大哥罵幾句也無妨。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他還是覺得自己的判斷沒有什麽大問題,尤其是眼下,在絕大部分參加捐官的海商裏,總體的能力水平還也算不錯。
在信發出去十天後,沒有收到大哥的迴信、又一個十天過後,依舊沒有,秦剛似乎是在默許了他眼下的做法,胡衍不由地一陣歡喜與得意。
實際上,此時在高郵的秦剛,卻因為一件事漏看了胡衍的這封信——李格非出事了!
李格非在去年年初被外派,就任了提點京東路刑獄司使。
這京東路本來已經拆分成了東西兩路,但在元佑元年時,將天下所有分拆兩路的提點刑獄司都合並成了一處,合並後的京東路提點刑獄司,治所在南京應天府【注:是指今天的河南商丘】。
因為離京城並不是太遠,李格非便就隻帶了幾個家丁下人去應天上任去了,而李清照則與母親、弟弟等人繼續留在了京城。
李格非卻不知道,這次自己的離京就任,背後立即就被一雙眼睛盯上了,正是趙挺之。
趙挺之這段時間忍得特別辛苦。
他自從紹聖之初迴到京城,雖然沒有如張商英、刑恕那般暴風疾風似的鬥爭風格,但好歹一直都是態度堅決的新法擁護者,更何況他一表人才,一直入得了趙煦的青眼,所以也就不緊不慢地一路升遷,好不容易熬到了禦史中丞的位置上。
禦史中丞這個位置,不僅僅是禦史們的主官,更加是一塊隨時可以進軍執政的最佳跳板。趙挺之的性格還算是小心,並且也因為這份小心,在前次海事院設立前對於秦剛的彈劾風波中僥幸躲過,之後麵對蘇軾的迴朝拜相,他更是小心翼翼,充分發揮了他在新舊黨之間遊刃有餘的風格優勢。
當然更重要的是,他遇上了像蘇軾這樣心胸開闊,眼中始終是對事不對人的君子。
所以,趙挺之的禦史中丞一直做得還算穩當。
但是,趙挺之的內心卻一直有著一股怨氣,尤其是關於他小兒子趙明誠的婚事。其實原本他並不太讚成這場婚事,隻是自已兒子一往情深,而且在一開始時,李格非也對此事表示讚同,甚至為了促成此事,還不惜努力向自己討好。
於是就在他這邊終於鬆了口、同時向李家去提親之後,卻不想半路上殺出一個秦剛,然後還弄出了個“三試擇婿”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他的兒子趙明誠則成為了一個映襯他人才華的一個笑話角色,自然也累及他趙挺之成為了一個笑話父親!
趙挺之不會認為是自己兒子的不行,以其敏感氣狹的性格,甚至會認為這就是李格非的一場陰謀——或許是這個朝三暮四的小人,事先得到了蘇軾有可能起複的信息,這時又想著要迴頭給師門示好,上趕著想把女兒許配給蜀黨的門生秦剛,否則怎麽會有那樣讓人意外的比試結果呢?隻要是他李格非事先漏題,一切也就說得通了!
隻是,如今的蘇軾已經是朝廷的右相、秦剛又是皇帝眼前的紅人,而那個他視為死對頭的黃庭堅,此時卻躲在了淮南做官讓他鞭長莫及。所以,眼下唯一能夠讓他泄憤報複的,應該也就隻有李格非了。
自李格非出任京東路提獄官後,趙挺之便一直努力關注著這一帶的動向,尋找可以出手的機會。
建中靖國二年的二月與五月,京師及京東西路數個州縣連續遭遇了兩次大雨雹,導致這一年的莊稼幾乎無收,八月之後的饑荒便就如期而至。
朝廷雖然有賑災手段,但卻最多能夠盯得住京師一帶的情況,一旦到了京東西路,其效果可想而知。活不下去的百姓,除了臥以待斃的人之外,便有膽大不要命的,拉起十幾號人,便行劫掠盜取之事。
以往這類強賊時有發生,人數多在幾十人、甚至隻有幾人,他們多半都是生活所迫,鋌而走險惡。事發之後,若是官府懶得查處,便避入家中,裝迴良民繼續生活;若是行事中不慎露了馬腳,索性便聚入山林,明著做個山寇。而也由於規模不大,也無甚野心。官府中人大多都會裝作看不到,大家相安無事。
隻是一旦遇上荒災,強人賊寇的數量多了,各家之間的地盤不夠分,時不時就會有強大一點的賊人會頻繁騷擾州縣城鎮,那麽越來越多的這些案件也就積累到了提刑司這裏。
然後,上任不到一年的李格非在這種情況下就免不了要被禦史彈劾了。
在禦史彈劾的推動下,朝廷給京東提舉刑獄使李格非下了一份措辭極為嚴厲的斥責詔書:
“京東諸地,盜賊頻生,其殘害良民,猶稂莠之害禾稼。國家嚴盜賊之法,重告捕之賞,正為是也。著京東提刑司,速糾縱馳不察之過,盡遣兵力,督捕賊酋。若三月不獲,即許不以資序見任及待闕得替官對移。”
也就是說,眼下京東路的盜賊抓捕一事,若是三個月內處理不好的話,那是要影響到日後的升官遷轉的。
李格非無奈,隻能一邊命令手下人加緊行動,一邊自己尋找切實可行的好辦法。
朝廷裏的執政們都並不太清楚地方上的實際情況,這京東路各地的盜賊,規模都不大,又十分分散。無非在這災荒之年,顯得數量稍微多了一些。而他們大多數都沒有什麽實力,如果遇上了少數衙役與保甲,他們才會跳出來對抗一二,而一旦聽說來了大隊官兵的消息,便立刻早就開始逃之夭夭。
李格非費盡心思,好不容易說服並調集到了地方上所有能動的廂軍兵力,終於將最大的一股賊匪追趕到了一處叫作石垛寨的地方,並將其團團圍住。
哪知這些賊匪到了這時,卻依仗著山勢險要、山寨堅固,拒不投降。同時聲稱山上儲藏有大批糧食,不怕官兵的圍困。
李格非見勸降不成,便催促官兵攻打山寨,這時才知賊人所言不虛:這山寨易守難攻,官兵進攻了兩次,卻是損失了不少人手,根本就攻不上去。
眼看著朝廷給的三個月期限快到,李格非急得頭發也都快要白了。
這天,山下的官兵營寨這裏突然來了兩名打扮怪異的道士,說是懂得畫符追蹤、點豆成兵等等神奇的法術,可以助其剿滅賊兵。
李格非“病急亂投醫”,立刻將這兩人迎入營中,奉為座上賓,不僅依其所言,花費了不少錢財,為其作壇施法,又根據他們的要求,重新布置並調整圍困山寨的兵力。
於是,五天之後,這兩道士便說要登壇施法,並說他們將會調來五甲神兵,直接上山捉拿匪兵,並要求李格非與官兵將領當晚不得擅自走出營寨,以免驚擾到神兵。
四更之後,軍營中的神壇之上鼓樂大作,並伴有各種怪異之聲,之間似乎的確聽到兵馬行動之聲,李格非他們都隻以為是神兵下凡了,半是緊張、半是期待地留在營帳之中。
五更之後,外麵聲音漸漸平止,李格非等人未得道士招唿,還是不敢出帳。
直至天亮,仍未見外麵有動靜,這時才出帳一看,竟然不見一人,這時又感覺山上與平常很不一樣,再派遣士兵上山打探,竟然得知,賊人已經盡數逃脫。
而且,山上還發現:實際這幫賊人在山上幾乎沒有夏糧,尤其是最近幾天,山上留下了這些賊人一直都在食野菜、樹皮維生的痕跡。
李格非也是一個聰明之人,一下子就明白自己上當了:這山上的賊人糧草已經用盡,先前的放言都是虛張聲勢。而後來過來的兩名道士,一定就是這夥賊人的同夥,他們故弄玄虛,實際把圍困山寨的官兵進行調整,放出了利用他們逃跑的缺口,再利用前一天夜裏的作法儀式,實際上就是他們逃跑的時間。
如今,賊人都已逃跑,即使是再去查尋蹤跡,不但說避免不了要花費更為巨額的錢財,僅這要解決問題的時間,也至少又得再來三四個月。
更重要的是,這夥賊人利用李格非的圍剿心切,不僅成功逃出,還卷走了這次多方募集而來的大部分軍費。
李格非實在無法,隻得向朝廷自書罪過,請求處罰。
按理說,剿匪不利,最多就是能力欠缺、坐失職守,按大宋的習慣,輕一點下詔斥責幾句,就算是要重罰,一般也就多罰幾個月的俸祿而已。又或者說,三個月的時限到了,那最多也就是按之前詔書上所稱,影響一下李格非接下來的升職調轉而已。
但是,禦史中卻有人站出來質疑李格非的“中計”之說,指出:朝廷花費了巨大的軍費,調動了近一路的所有兵力,結果還是讓已經被完全圍困住的賊人逃脫,關於李格非“輕信‘道人’並被其設計,而最終功虧一簣”的說法存疑,希望朝廷能派人徹查。
禦史這麽一提,事情便嚴重了起來,兵部職方司的人一到京東路之後,原本就並不太情願參加這次剿匪的禁軍將領立刻紛紛抱團甩鍋。他們全部都否認自己與那幾名道人有過正式接觸,聲稱一切都是李提刑一人接見、一人商談,又是一人決定采納他們的計策,包括那天夜晚,他們也都是遵循著李提刑的命令才按兵不動的。
甚至,在調查人員的刻意引導下,許多人為了推卸自身責任,都開始有意無意地作出了李格非極有可能會與這些所謂“道人”暗自串通、最終是刻意放走賊匪的證詞。
這樣一來,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好在秦湛在兵部職方司裏安排有耳目,最初調查結果對李格非不利之時,就將此消息及時送往了高郵。
而秦剛一看到彈劾李格非的那名禦史的名字就立刻敏感起來:此人正是趙挺之的狗腿,此事的背後謀算不會簡單,而且他在簡單看了一遍李格非在處理此事的經過之後,便斷言道:“文叔此事必要遭難!”
左右思考一番之後,秦剛便叫來了虎哥,道:“文叔是我嶽父,這事我不可不管,你須盡快安排,其一,莊子裏要有布置,對外稱我靜休不見客。其二,須安排五六好手,隨我要悄悄進京,之後還可能需要在京東走一趟。在此期間,決不能讓人知道我離開了高郵!”
虎哥一愣,不過他也不會多問什麽,立刻領命出去安排了。
秦剛再想了想,又提筆給在京城的李清照寫了一封信,信中他明確指出:李格非目前處於極其不利的局麵,而且接下來麵對的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不過,他在信中也安慰李清照說,自己決不會袖手旁觀,這件事情,可能需要借助於非官府裏的力量,他已經安排好,會悄悄北上處理此事,並囑咐李清照遇事決不要著急或慌張。
“一切有我!”秦剛在信件的最後一行,鄭重地寫上了這麽一句。
幸好有了如今日益完善的京城快線,尤其是這些標注為三根羽毛的特急快信。
就在大理寺以“涉嫌勾結亂匪”的罪名將李格非去職拿迴京城受審的消息傳到家中之時,李清照同時也收到了秦剛從高郵加急發來的這封信。
在全家上下為這個消息而慌得不知所措之時,唯獨她卻能夠淡定麵對,並且安慰母親說,父親一向忠心為公,所謂“勾結亂匪”一事,必然不是事實,而且蘇相在朝,父親還會有些朋友相援,眼下隻是暫受冤屈,此後一定能查出事實,還父親以清白的。
這些說辭,當然會讓王氏稍稍安心一點。
李清照並沒有告訴母親關於秦剛要來處理此事的情況,雖然要是說了此事會讓母親更加安心。但是她的心裏卻是更加清楚:秦剛目前正在丁憂,他在此時間擅離家鄉,一旦被政敵所知,其風險不可小覷。秦剛為了幫自己父親洗刷冤屈,不惜冒險外出,她雖然不能為此幫上什麽忙,但是力所能及的保密工作卻是可以做到的。
就在她在京城焦急地等待著北上的秦剛時,突然卻收到了一封極其奇怪的信件。
打開來後,裏麵的信紙上隻是簡單寫了一句話:“欲救令尊,請來西北外城單將軍廟。”
單將軍廟,是紀念隋末名將單雄信的廟,很奇怪,老百姓一直傳頌單將軍的忠義,實際上他卻是投降唐王李世民之後被斬的。而且很多地方都會說是他的墓在那裏,然後絕大多的墓前會有一株據稱是由他留下的槊槍化成的棗樹。
東京城內的單將軍廟還有兩座,一座在是內城的舊曹門那裏的棗塚子巷,那裏人流繁盛,又離皇城司很近,自然不會在那裏。另一座就是這封神秘信件裏所寫的地方,在外城的西北角那裏,那座單將軍廟,則顯得幽靜僻靜了許多。
李清照既擔心去的話會不會有危險,卻又不甘心放棄這麽一個有可能救得了父親的機會。猶豫再三,她還是去了離家最近的一家四海商行,差人帶話給秦湛,說她有急事找他相商。
李清照在商行的後堂等了好一會兒,突然聽得一陣急促的腳步之聲,抬頭一見正是秦湛。
正待她要開口之際,秦湛卻是將手指在嘴邊一豎,示意不要聲張,然後將身形一閃,讓出了身後一人:
那不是秦剛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