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此時,高麗國派出使宋的大臣尹瓘還在東京汴梁,隻是渤海人複國一事,牽涉到了高麗、遼與宋三國之間極其複雜的外交關係,不便於進行明麵上的交流。這也是秦剛即使是知滄州的地方官員,但也隻能以密使的身份悄悄來到高麗的原因。
而與其進行正式交流的,則是刑部侍郎兼全州牧使任懿。
任懿與尹瓘一樣,也是曆經五朝、極受王熙信任的重臣。他在王熙接受王昱禪位之後、出使遼朝順利通報了嗣位一事,迴國後便升任了刑部侍郎、並充使館修撰,之後又外放全州牧。一方麵他目前也算是高麗的地方官,與秦剛的交流相對對等,另一方麵,他剛從遼朝出使歸來,對於此次涉及發生在遼朝境內的渤海國之事,可謂十分恰當。
秦剛與任懿的談判非常地順利。大宋對渤海人支持所期望的迴報,僅僅限於對於遼人力量的牽製。而絕大多數的實質性好處,都是由高麗所得到的。
無論是渤海人現在占據的地方、以及他們即將想恢複的故土,實際上都是高麗人一直心心念念的高句麗國土,同時也是他們與遼朝之間發生三次戰爭而無法獲得的訴求。
因此,渤海人的複國行動,讓他們對於這塊已成為遼朝正式領土的地方,又有了他們可以染指的可能。
先慫恿獨立、再進行控製、最終實現吞並,這是曆史上獲取他國領土的最常見手法。
秦剛顯然要比任何人都明白高麗人的想法,要想讓別人做事情,必須要給予別人足夠的誘惑嘛!誘餌既然足夠地大,而他的要求提出的也很直接:
首先,要求高麗借口與遼朝在保州所有權的爭議,可以向鴨綠江的南岸除保州以外的地方陳兵,名義上擔心戰火殃及境內而去觀望變化,實質可為渤海人提供一定的氣勢上的支援;
其次,負責幫助中轉置換大宋為渤海人提供的軍事援助,必要時也可加入一些自己對渤海國的物資援助;
再者,確保高麗至保州的陸上通道,為渤海人提供必要的商貿交易以及臨時避難地點。
談判的地點就設在了世子府,同時,世子王俁也全程陪同。
看來,王熙還是非常滿意自己的這個兒子,也是刻意培養他參與一些政事的處理。
當然,王俁在毿加的時候表現得非常地恭謙,一切皆以任懿的意見與方向而來,從來不會指手劃腳地插話進來。
秦剛這次過來的身份隻是密使,雙方不便簽署任何留於紙麵的契約,講究的就是一個你情我願的君子協定,因此當所有的問題都談完,任懿拿著最終的結果向國主王熙匯報後得到認可,那也就意味著秦剛的這次出使目的完成。
王俁顯然最為高興:“徐之兄,為了慶賀你這次出使任務的完成,今晚我在開京最為出名的滿月樓設宴,來的可都是高麗國最出名的名士清流,希望徐之兄一定要賞光啊!”
“感謝世民兄的美意!秦剛恭敬不如從命。”
這滿月樓建在從開京城邊流過的禮成江邊,是開京城最出名的酒樓了,向來是高麗國的王公貴族宴請重要客人的場所。
世子王俁這次專門包下了整個三樓,這也是滿月樓看風景最好的地方。
由於秦剛的談判任務圓滿地結束,此時的忌諱點便少了很多,雖然不能提及他的官方身份,但是就憑他是秦少遊弟子這一點,一下子就轟動了整個開京文壇了。
一時間,開京滿月樓三樓,高麗文豪薈聚,開京名士雲從,這也讓王俁對此深感得意。
“各位!”王俁先是站起身來,用標準的漢話向大家說道,“今日有幸,邀得大宋文豪淮海居士秦觀秦少遊的嫡傳弟子,秦剛秦徐之來此作客傳道。秦徐之也是大宋紹聖元年的一甲進士,他能來到高麗,實是我等之榮興,是高麗文壇之榮耀,更是開京士子之榮光,讓我們先行舉杯,歡迎秦徐之的到來!”
在座的都是高麗名士名流,懂漢語、說漢話,便是他們能躋身文壇的基本功。更不要說今天過來參加宴會的大多數人都刻意穿上的宋服宋飾,還有在整個過程中的前幾天已經見識過的漢唐禮儀,堂中歌女即興演唱的唐詩宋詞,秦剛很是感慨:這高麗國的確是有資格稱得上的“小中華”一詞。
不過,文人一多,自然就不會缺了一些狂妄自傲之徒,請像井底之蛙一樣,在井裏待的時間久了,便以為這外麵的世界不過是幾個比自己看到的再稍微大一點的井而已。
尤其是有幾個人暗自商量了一下,認為這位據說從天朝而來的秦剛長得如此年輕,相貌也沒有太多出眾之處,或許不過就是沾了他的老師之名的普通中原士子罷了。
什麽?你說那篇《少年華夏說》就是他寫的?我覺得不太像啊!對啊,興許便是他的老師代筆的呢?
於是,竊竊私語之後,這幾個人便想著借敬酒之機,過來出個題目為難一下。
“在下開京國子監上舍生金柏賢,見過大宋的秦學士。”這高麗也仿造大宋在京城建有國子監,並學習了三舍製,看來這個姓金的上舍生也算是有兩把刷子。
秦剛很有禮貌地予以迴禮,但是並未多說什麽。
並想不到這個金柏賢卻並不隻是簡單地過來打個招唿,而是趁機對著秦剛說道:“學生在國子監研習的便是楹聯,這滿月樓也算是開京的文壇聖地,許多先賢墨客都在這裏留下過他們所撰寫的佳對好聯,我等學子,每到這裏皆是受益匪淺。隻是在這滿月樓的最高處三樓的正聯,卻因一直缺少足夠分量的對聯而空在這裏。”
話說到這裏,一旁的王俁已經明白這金柏賢的意圖打算。
按理說,主人向富有才華的客人求聯或者詩文也屬正常,但是一般情況下都得提前招唿,以避免臨時時,或許客人沒準備及不願意時,一下子拒絕後產生出彼此的尷尬。
而像金柏賢這樣突襲式地提出,多半便是不懷好意,有刻意為難之意,他便連續咳嗽了兩聲,意為提醒。
誰知對方竟然裝作沒聽見,還是堅持說出了後麵的話:“今日我高麗國有幸候得秦學士的到來,何不向我等略展大宋文采,為這滿月樓的三樓彌補一下這個缺憾呢?”
此話一出,周圍一下子便安靜了下來。不知者還以為此事為世子早已有過安排,而這開京最負盛名的滿月樓上,獨缺最高樓層的主楹聯,也是事實。
於是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秦剛。
秦剛也不覺得有意外,對於參加今天的酒宴,大抵少不了會在現場作詩作詞,這次他也算是提前有所準備,隻是沒想到,對方卻是提出了為此處新寫一副楹聯的要求。
但是他心下也並不發怵,而是笑笑問道:“方才上樓來得匆忙,竟也無睱一覽本樓其它各層的楹聯,不知可否有其筆錄一觀?這也省得再去各層慢慢轉過來了。”
而這金柏賢顯然是早有準備,立即便遞上了一本滿月樓楹聯集。畢竟這滿月樓在開京城內如此有名,而它從大門開始到正堂、幾處偏廳、還有二樓的各個雅間專廳,倒也先後得到過不少的文人留墨,洋洋灑灑地匯集了有近二十副的楹聯,所以平時便就被人集結成冊,這滿月樓的主家也把它當成一個宣揚自己名聲的好東西。
不過秦剛接過來,略略地翻了一遍,差不多也就了解了這些高麗人的楹聯文學水平,大致還是停留在大宋民間的春聯水平上:
像什麽“堂上設華筵,廂中煮香茗”,又或者是“樓上高朋雲集多暢飲百杯,門前貴客往來常相識名流”等等,勉強應上些對仗要求,內容卻是市儈氣十足。
不過,秦剛卻一眼看見一副對聯之中提到了“望江樓”一詞,當下心念一動,便起身走到了窗邊向外一望,卻見窗外已經是夜色初上,因在開京城邊,在這三樓之上便能一眼望見城外的禮成江,而在江麵之上,倒也有著點點燈火的船隻在江麵飄動,於是便轉頭問道:
“這滿月樓可是也有望江樓的別稱?”
王俁趕緊應道:“正是,滿月樓因在此可盡情欣賞每月十五的滿月而得名。實際上,在此三樓最高之處,卻是每日皆可欣賞禮成江之江景,所以,也有人專門將這三樓稱之為‘望江樓’!”
秦剛聽聞點點頭道:“那便好了,備墨!”
怎麽?就這短短一轉眼間,這秦學士的對聯就好了?
那幾個出主意想為難他的高麗國子監生卻是一陣子忙亂,忙碌著擺出了紙筆墨硯。
秦剛走到正中的桌案之前,深吸一口氣,提筆先在一張長紙之上,龍飛鳳舞地寫下了一行上聯。
王俁以及金柏賢等人立刻好奇地湊上前去,凡是先睹為快的人看了後,無不深吸一口涼氣,秦剛寫出來的這句上聯是: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先說這上聯的應景之意:前麵王俁解釋過,這裏是觀江景的最佳之處,所以此外也有“望江樓”之稱,所以,在望江樓上望江流,上聯一起,便就是字如珠玉,寫得便是恰到好處。
再看這上聯的韻味,雖然第三句是重複了前兩句,卻是在這反複聲中創造出了極富美感的音樂韻律,進一步深化了在這三樓之上觀望江流的絕美意境。
而之後,更是再用江樓與江流的音諧相近的聲調,各自發出“千古”的美譽,要是這滿月樓的掌櫃在此,估計都要美得哭著給秦剛下跪了。
這金柏賢看了上聯之後,臉色便是一陣發白,口中也隻能勉強地說道:“秦學士這上聯,用語精妙,又互為唿應,可謂是字字珠璣,想來這下聯卻是不太好寫了!”
王俁卻讚道:“要說僅有此上聯的話,這望江樓也會因此而再次馳名開京,有無下聯又有什麽關係呢?”
秦剛立刻向王俁拜謝道:“世民兄高見,我便提議:以此上聯懸賞征求下聯,這望江樓必將名震三韓,名揚天下!”
還沒等王俁擊掌讚同,那金柏賢的同伴之一卻是搶先跳了出來道:“莫不是秦學士寫出了這個上聯之後,便江郎才盡,隻能對外征求下聯了麽?”
這句誅心之語說出來,卻令現場許多士人覺得不妥,他身邊的幾個人都下意識地與他拉開了一點距離,以表示並不認同他的觀點。
但那人卻以為自己一下子猜中並揭穿了秦剛的真實想法,而有點洋洋得意。
秦剛卻歎了一口氣道:“在我大宋,對對子是每一個學生最基本的基本功。所以,好的意境與技巧結構的上聯是最難出來的。但不管是什麽樣的上聯出來,下聯隨便想想也就成了。我給世子殿下出個征求下聯的主意,是想幫著這座樓再多加點名氣、再多加些光彩罷了。”
“話是這樣,說得輕巧,可誰又知道秦學士能不能真對得出這下聯呢?”又有一人躲在人群中故意大聲說道。
“這個很簡單,我先把我的下聯寫出來,先行交給世子殿下。而今日現場如此多的高手在此,隻要有人對出一條,我便就公布出我的下聯兩相比較,若是他優於我的,便算是秦剛輸了!”
這個提議很能滿足眾人的獵奇心理,更是中了金柏賢等人心意,於是贏得了一片掌聲。
於是在方才的桌案前重新鋪上了新紙,其餘眾人皆退了迴去,一些士子已經開緊皺雙眉苦思冥想起自己的下聯了。
秦剛卻是提筆蘸墨,運筆落鋒,在眾人的驚訝注視下,唰唰唰地竟然便寫好了下聯。
吹幹墨跡將其卷起來之後,交給了王俁,但是秦剛居然又迴到了桌邊,令人重新鋪了新紙,再次動筆,又是寫下了一行字。
難道秦學士竟然會有兩句下聯?
還沒完,此聯卷起後,秦剛示意再鋪新紙、再次落筆,竟然是一口氣寫下了三條下聯。
望著驚諤無比的王俁,秦剛輕鬆地笑道:“此次世子邀來的名士太多,秦剛擔心其中藏龍臥虎,不得不多作幾手應付。”
你看,人家居然眼睛不眨地一口氣便寫出了三副下聯,而堂上的高麗名士們都快要攪盡腦汁了,差不多在一炷香的時間過後,也就隻有兩人交出了自認為還可以的下聯。
其中一人便是自稱研習楹聯見長的金柏賢,他寫出的下聯是:
金剛山,金剛塔,金剛山下金剛塔,剛山百煉,剛塔百煉。
這副下聯毛病太多,唯一的價值就是好歹湊對了字數,畢竟也算是寫出來了。
而他在交出此聯時,也是臉紅心虛,卻是慶幸好歹自己能交出,不算是太折麵子。
還有寫出下聯的一人卻是一直陪在王俁身邊的一位中年文人,他給的下聯是:
悟真子,悟真篇,悟真子讀悟真篇,真子一心,真篇一心。
此聯確實還不錯,其中的悟真子可視一個道人的道號,而悟真篇的確是道教的典籍,除了其意晦澀一些,以及場景未必適合放在這裏,倒也是要比金柏賢的好上了不少,也能算得上是比較工整對應的好下聯了。
不管怎麽說,眼下有了兩個勉強像樣子的下聯,大家都很期待秦剛的那三條下聯。
王俁更是期待,於是讓人當眾展出了第一幅,並一起讀道: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四時,月影四時。
此聯一讀完,王俁便率先叫好。底下眾人的心中也是服氣不已,大家暗道:什麽是對聯?這才是對聯啊!你看人家的對仗、平仄、雙關、意境,哪一個拿出來,都是上乘之作啊!
接著,王俁讓人再展開了第二幅:
高麗國,高麗樂,高麗國中高麗樂,麗國一方,麗樂一方。
此聯中的高字可作高看、高奏之義,又巧妙地將高麗國名與國樂融入進去,十分應時。
再打開第三幅,一讀之下,眾人則更要炸裂了:
禮成江,禮成灣,禮成江迴禮成灣,成江萬年,成灣萬年。
這分明就是秦剛以眼前的禮成江入聯,這禮成江在入海之前有一個轉折,便就被叫作禮成灣。假如有人還在質疑秦剛前麵是不是預藏著這副對聯來應付今天事情的話,那麽現在的這副下聯分明就是現場而作,絕對應景。
王俁這頭一把卻是一把抓住了秦剛衣袖讚道:“徐之兄之大才,吾輩皆服也!”
秦剛卻是搖搖頭道:“我跟你們說過,對對子不過隻是基本功而已,算不得大才。實在是太為簡單的事情了。你們看,此時已經天黑,若要是在傍晚時分,我便給你們對個‘彩雲天,彩雲間,彩雲天映彩雲間,雲天萬裏,雲間萬裏。’”
“噗!”好在秦剛此話隻與王俁一個人而講,周圍能夠再次聽到此下聯的人並不多,但聽到的人,卻都有一種“寧願昏厥不再醒:的心態:
這叫什麽事啊!
這麽多的人,好不容易才湊出兩條極不像樣子的下聯,而這秦學士隨便就寫出了三條極為工整的絕對。
這還不算,現在嘴巴一歪,又拋出來了第四條!
天朝才子,著實深不可測。
而與其進行正式交流的,則是刑部侍郎兼全州牧使任懿。
任懿與尹瓘一樣,也是曆經五朝、極受王熙信任的重臣。他在王熙接受王昱禪位之後、出使遼朝順利通報了嗣位一事,迴國後便升任了刑部侍郎、並充使館修撰,之後又外放全州牧。一方麵他目前也算是高麗的地方官,與秦剛的交流相對對等,另一方麵,他剛從遼朝出使歸來,對於此次涉及發生在遼朝境內的渤海國之事,可謂十分恰當。
秦剛與任懿的談判非常地順利。大宋對渤海人支持所期望的迴報,僅僅限於對於遼人力量的牽製。而絕大多數的實質性好處,都是由高麗所得到的。
無論是渤海人現在占據的地方、以及他們即將想恢複的故土,實際上都是高麗人一直心心念念的高句麗國土,同時也是他們與遼朝之間發生三次戰爭而無法獲得的訴求。
因此,渤海人的複國行動,讓他們對於這塊已成為遼朝正式領土的地方,又有了他們可以染指的可能。
先慫恿獨立、再進行控製、最終實現吞並,這是曆史上獲取他國領土的最常見手法。
秦剛顯然要比任何人都明白高麗人的想法,要想讓別人做事情,必須要給予別人足夠的誘惑嘛!誘餌既然足夠地大,而他的要求提出的也很直接:
首先,要求高麗借口與遼朝在保州所有權的爭議,可以向鴨綠江的南岸除保州以外的地方陳兵,名義上擔心戰火殃及境內而去觀望變化,實質可為渤海人提供一定的氣勢上的支援;
其次,負責幫助中轉置換大宋為渤海人提供的軍事援助,必要時也可加入一些自己對渤海國的物資援助;
再者,確保高麗至保州的陸上通道,為渤海人提供必要的商貿交易以及臨時避難地點。
談判的地點就設在了世子府,同時,世子王俁也全程陪同。
看來,王熙還是非常滿意自己的這個兒子,也是刻意培養他參與一些政事的處理。
當然,王俁在毿加的時候表現得非常地恭謙,一切皆以任懿的意見與方向而來,從來不會指手劃腳地插話進來。
秦剛這次過來的身份隻是密使,雙方不便簽署任何留於紙麵的契約,講究的就是一個你情我願的君子協定,因此當所有的問題都談完,任懿拿著最終的結果向國主王熙匯報後得到認可,那也就意味著秦剛的這次出使目的完成。
王俁顯然最為高興:“徐之兄,為了慶賀你這次出使任務的完成,今晚我在開京最為出名的滿月樓設宴,來的可都是高麗國最出名的名士清流,希望徐之兄一定要賞光啊!”
“感謝世民兄的美意!秦剛恭敬不如從命。”
這滿月樓建在從開京城邊流過的禮成江邊,是開京城最出名的酒樓了,向來是高麗國的王公貴族宴請重要客人的場所。
世子王俁這次專門包下了整個三樓,這也是滿月樓看風景最好的地方。
由於秦剛的談判任務圓滿地結束,此時的忌諱點便少了很多,雖然不能提及他的官方身份,但是就憑他是秦少遊弟子這一點,一下子就轟動了整個開京文壇了。
一時間,開京滿月樓三樓,高麗文豪薈聚,開京名士雲從,這也讓王俁對此深感得意。
“各位!”王俁先是站起身來,用標準的漢話向大家說道,“今日有幸,邀得大宋文豪淮海居士秦觀秦少遊的嫡傳弟子,秦剛秦徐之來此作客傳道。秦徐之也是大宋紹聖元年的一甲進士,他能來到高麗,實是我等之榮興,是高麗文壇之榮耀,更是開京士子之榮光,讓我們先行舉杯,歡迎秦徐之的到來!”
在座的都是高麗名士名流,懂漢語、說漢話,便是他們能躋身文壇的基本功。更不要說今天過來參加宴會的大多數人都刻意穿上的宋服宋飾,還有在整個過程中的前幾天已經見識過的漢唐禮儀,堂中歌女即興演唱的唐詩宋詞,秦剛很是感慨:這高麗國的確是有資格稱得上的“小中華”一詞。
不過,文人一多,自然就不會缺了一些狂妄自傲之徒,請像井底之蛙一樣,在井裏待的時間久了,便以為這外麵的世界不過是幾個比自己看到的再稍微大一點的井而已。
尤其是有幾個人暗自商量了一下,認為這位據說從天朝而來的秦剛長得如此年輕,相貌也沒有太多出眾之處,或許不過就是沾了他的老師之名的普通中原士子罷了。
什麽?你說那篇《少年華夏說》就是他寫的?我覺得不太像啊!對啊,興許便是他的老師代筆的呢?
於是,竊竊私語之後,這幾個人便想著借敬酒之機,過來出個題目為難一下。
“在下開京國子監上舍生金柏賢,見過大宋的秦學士。”這高麗也仿造大宋在京城建有國子監,並學習了三舍製,看來這個姓金的上舍生也算是有兩把刷子。
秦剛很有禮貌地予以迴禮,但是並未多說什麽。
並想不到這個金柏賢卻並不隻是簡單地過來打個招唿,而是趁機對著秦剛說道:“學生在國子監研習的便是楹聯,這滿月樓也算是開京的文壇聖地,許多先賢墨客都在這裏留下過他們所撰寫的佳對好聯,我等學子,每到這裏皆是受益匪淺。隻是在這滿月樓的最高處三樓的正聯,卻因一直缺少足夠分量的對聯而空在這裏。”
話說到這裏,一旁的王俁已經明白這金柏賢的意圖打算。
按理說,主人向富有才華的客人求聯或者詩文也屬正常,但是一般情況下都得提前招唿,以避免臨時時,或許客人沒準備及不願意時,一下子拒絕後產生出彼此的尷尬。
而像金柏賢這樣突襲式地提出,多半便是不懷好意,有刻意為難之意,他便連續咳嗽了兩聲,意為提醒。
誰知對方竟然裝作沒聽見,還是堅持說出了後麵的話:“今日我高麗國有幸候得秦學士的到來,何不向我等略展大宋文采,為這滿月樓的三樓彌補一下這個缺憾呢?”
此話一出,周圍一下子便安靜了下來。不知者還以為此事為世子早已有過安排,而這開京最負盛名的滿月樓上,獨缺最高樓層的主楹聯,也是事實。
於是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秦剛。
秦剛也不覺得有意外,對於參加今天的酒宴,大抵少不了會在現場作詩作詞,這次他也算是提前有所準備,隻是沒想到,對方卻是提出了為此處新寫一副楹聯的要求。
但是他心下也並不發怵,而是笑笑問道:“方才上樓來得匆忙,竟也無睱一覽本樓其它各層的楹聯,不知可否有其筆錄一觀?這也省得再去各層慢慢轉過來了。”
而這金柏賢顯然是早有準備,立即便遞上了一本滿月樓楹聯集。畢竟這滿月樓在開京城內如此有名,而它從大門開始到正堂、幾處偏廳、還有二樓的各個雅間專廳,倒也先後得到過不少的文人留墨,洋洋灑灑地匯集了有近二十副的楹聯,所以平時便就被人集結成冊,這滿月樓的主家也把它當成一個宣揚自己名聲的好東西。
不過秦剛接過來,略略地翻了一遍,差不多也就了解了這些高麗人的楹聯文學水平,大致還是停留在大宋民間的春聯水平上:
像什麽“堂上設華筵,廂中煮香茗”,又或者是“樓上高朋雲集多暢飲百杯,門前貴客往來常相識名流”等等,勉強應上些對仗要求,內容卻是市儈氣十足。
不過,秦剛卻一眼看見一副對聯之中提到了“望江樓”一詞,當下心念一動,便起身走到了窗邊向外一望,卻見窗外已經是夜色初上,因在開京城邊,在這三樓之上便能一眼望見城外的禮成江,而在江麵之上,倒也有著點點燈火的船隻在江麵飄動,於是便轉頭問道:
“這滿月樓可是也有望江樓的別稱?”
王俁趕緊應道:“正是,滿月樓因在此可盡情欣賞每月十五的滿月而得名。實際上,在此三樓最高之處,卻是每日皆可欣賞禮成江之江景,所以,也有人專門將這三樓稱之為‘望江樓’!”
秦剛聽聞點點頭道:“那便好了,備墨!”
怎麽?就這短短一轉眼間,這秦學士的對聯就好了?
那幾個出主意想為難他的高麗國子監生卻是一陣子忙亂,忙碌著擺出了紙筆墨硯。
秦剛走到正中的桌案之前,深吸一口氣,提筆先在一張長紙之上,龍飛鳳舞地寫下了一行上聯。
王俁以及金柏賢等人立刻好奇地湊上前去,凡是先睹為快的人看了後,無不深吸一口涼氣,秦剛寫出來的這句上聯是: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先說這上聯的應景之意:前麵王俁解釋過,這裏是觀江景的最佳之處,所以此外也有“望江樓”之稱,所以,在望江樓上望江流,上聯一起,便就是字如珠玉,寫得便是恰到好處。
再看這上聯的韻味,雖然第三句是重複了前兩句,卻是在這反複聲中創造出了極富美感的音樂韻律,進一步深化了在這三樓之上觀望江流的絕美意境。
而之後,更是再用江樓與江流的音諧相近的聲調,各自發出“千古”的美譽,要是這滿月樓的掌櫃在此,估計都要美得哭著給秦剛下跪了。
這金柏賢看了上聯之後,臉色便是一陣發白,口中也隻能勉強地說道:“秦學士這上聯,用語精妙,又互為唿應,可謂是字字珠璣,想來這下聯卻是不太好寫了!”
王俁卻讚道:“要說僅有此上聯的話,這望江樓也會因此而再次馳名開京,有無下聯又有什麽關係呢?”
秦剛立刻向王俁拜謝道:“世民兄高見,我便提議:以此上聯懸賞征求下聯,這望江樓必將名震三韓,名揚天下!”
還沒等王俁擊掌讚同,那金柏賢的同伴之一卻是搶先跳了出來道:“莫不是秦學士寫出了這個上聯之後,便江郎才盡,隻能對外征求下聯了麽?”
這句誅心之語說出來,卻令現場許多士人覺得不妥,他身邊的幾個人都下意識地與他拉開了一點距離,以表示並不認同他的觀點。
但那人卻以為自己一下子猜中並揭穿了秦剛的真實想法,而有點洋洋得意。
秦剛卻歎了一口氣道:“在我大宋,對對子是每一個學生最基本的基本功。所以,好的意境與技巧結構的上聯是最難出來的。但不管是什麽樣的上聯出來,下聯隨便想想也就成了。我給世子殿下出個征求下聯的主意,是想幫著這座樓再多加點名氣、再多加些光彩罷了。”
“話是這樣,說得輕巧,可誰又知道秦學士能不能真對得出這下聯呢?”又有一人躲在人群中故意大聲說道。
“這個很簡單,我先把我的下聯寫出來,先行交給世子殿下。而今日現場如此多的高手在此,隻要有人對出一條,我便就公布出我的下聯兩相比較,若是他優於我的,便算是秦剛輸了!”
這個提議很能滿足眾人的獵奇心理,更是中了金柏賢等人心意,於是贏得了一片掌聲。
於是在方才的桌案前重新鋪上了新紙,其餘眾人皆退了迴去,一些士子已經開緊皺雙眉苦思冥想起自己的下聯了。
秦剛卻是提筆蘸墨,運筆落鋒,在眾人的驚訝注視下,唰唰唰地竟然便寫好了下聯。
吹幹墨跡將其卷起來之後,交給了王俁,但是秦剛居然又迴到了桌邊,令人重新鋪了新紙,再次動筆,又是寫下了一行字。
難道秦學士竟然會有兩句下聯?
還沒完,此聯卷起後,秦剛示意再鋪新紙、再次落筆,竟然是一口氣寫下了三條下聯。
望著驚諤無比的王俁,秦剛輕鬆地笑道:“此次世子邀來的名士太多,秦剛擔心其中藏龍臥虎,不得不多作幾手應付。”
你看,人家居然眼睛不眨地一口氣便寫出了三副下聯,而堂上的高麗名士們都快要攪盡腦汁了,差不多在一炷香的時間過後,也就隻有兩人交出了自認為還可以的下聯。
其中一人便是自稱研習楹聯見長的金柏賢,他寫出的下聯是:
金剛山,金剛塔,金剛山下金剛塔,剛山百煉,剛塔百煉。
這副下聯毛病太多,唯一的價值就是好歹湊對了字數,畢竟也算是寫出來了。
而他在交出此聯時,也是臉紅心虛,卻是慶幸好歹自己能交出,不算是太折麵子。
還有寫出下聯的一人卻是一直陪在王俁身邊的一位中年文人,他給的下聯是:
悟真子,悟真篇,悟真子讀悟真篇,真子一心,真篇一心。
此聯確實還不錯,其中的悟真子可視一個道人的道號,而悟真篇的確是道教的典籍,除了其意晦澀一些,以及場景未必適合放在這裏,倒也是要比金柏賢的好上了不少,也能算得上是比較工整對應的好下聯了。
不管怎麽說,眼下有了兩個勉強像樣子的下聯,大家都很期待秦剛的那三條下聯。
王俁更是期待,於是讓人當眾展出了第一幅,並一起讀道: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四時,月影四時。
此聯一讀完,王俁便率先叫好。底下眾人的心中也是服氣不已,大家暗道:什麽是對聯?這才是對聯啊!你看人家的對仗、平仄、雙關、意境,哪一個拿出來,都是上乘之作啊!
接著,王俁讓人再展開了第二幅:
高麗國,高麗樂,高麗國中高麗樂,麗國一方,麗樂一方。
此聯中的高字可作高看、高奏之義,又巧妙地將高麗國名與國樂融入進去,十分應時。
再打開第三幅,一讀之下,眾人則更要炸裂了:
禮成江,禮成灣,禮成江迴禮成灣,成江萬年,成灣萬年。
這分明就是秦剛以眼前的禮成江入聯,這禮成江在入海之前有一個轉折,便就被叫作禮成灣。假如有人還在質疑秦剛前麵是不是預藏著這副對聯來應付今天事情的話,那麽現在的這副下聯分明就是現場而作,絕對應景。
王俁這頭一把卻是一把抓住了秦剛衣袖讚道:“徐之兄之大才,吾輩皆服也!”
秦剛卻是搖搖頭道:“我跟你們說過,對對子不過隻是基本功而已,算不得大才。實在是太為簡單的事情了。你們看,此時已經天黑,若要是在傍晚時分,我便給你們對個‘彩雲天,彩雲間,彩雲天映彩雲間,雲天萬裏,雲間萬裏。’”
“噗!”好在秦剛此話隻與王俁一個人而講,周圍能夠再次聽到此下聯的人並不多,但聽到的人,卻都有一種“寧願昏厥不再醒:的心態:
這叫什麽事啊!
這麽多的人,好不容易才湊出兩條極不像樣子的下聯,而這秦學士隨便就寫出了三條極為工整的絕對。
這還不算,現在嘴巴一歪,又拋出來了第四條!
天朝才子,著實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