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聖二年開春以來,已經穩穩坐定宰相之位的章惇,開始稍稍將整人、鬥爭的重心迴移了一些,開始逐步實施新法的布局了。
首先,是選擇差役法還是雇役法,已經成為新舊黨施政理念的關鍵性標識了。
當年王安石強力推廣雇役法,其實如果能夠更加沉穩一點多做些準備、多做些規範,並能委托到可靠、細致的人去實施的話,真正的效果應該會是相當不錯的。
但錯就錯在一些地區的主政官員生搬硬套、急於求成、從而在實施手段上過於簡單粗暴,從而在這些局部地區出現了各種負麵現象,並成為新法被詬病的依據之一。
在司馬光上台之後,正好就拿出這些負麵的案例為理由,強行要求在所有的地方限期五日,全部恢複為差役法。
這便就成為了另一種急於求成的手法。就連絕大多數的舊黨臣眾,都覺得司馬相公在這方麵的要求太過急迫、難以實現。此時,卻發現本來的新黨幹將蔡京在站出來積極響應,在他的轄區內用五天的時間全部恢複雇役為差役,並去政事堂向司馬光報喜。
可惜的是,司馬光隻是就此事簡單地誇獎了他幾句,最終仍是因為他身上堅實的新黨烙印,而與其它人一起被逐出了京城。
風水輪流轉,現在輪到新黨的章惇發威了,他理所當然地將“恢複差役法為雇役法”列為了重新變法後的第一等重要之事。
隻是畢竟是已經又過去了十年的調整,就算是新黨諸人,同樣也會在決定下達之後猶豫:這樣的再一次完全性地大調頭是否妥當?這個時候,又是蔡京第一個站出來表態,說:“我們大家從來就沒有懷疑過熙寧變法的有效性,所以,現在直接就把熙寧成法拿迴來施行不就行了嗎?還需要討論什麽呀!”
這樣堅決的態度,一下子說到章惇的心坎上去了。當然,也就很自然地忽略了蔡京在幾年前也曾以同樣的態度與響應速度去恢複差役法的劣跡。
蔡京在戶部尚書的位置上初戰告捷,自然不會滿足於眼前的這一點點功勞與業績。他明白,要想快速爬上去,必須要更主動地擁抱新法、推進新法。
當年七月,戶部尚書蔡京提出:“檢點熙寧、元豐青苗條約,參取增損,適今之宜,立為定製”。也就是說,他提出要開始布置恢複青苗法了。
按蔡京的建議,由兩浙路率先試行的詔令由此便下達到了杭州。
正好這次,秦剛是從處州過來,陳知州便著人請其過去說有要事相商。
到了州衙的正廳,秦剛依禮拜見了陳知州。
雖然他這個催綱司勾當公事並不歸杭州管,但是陳知州同時還兼任著催綱司提舉之職,正是他的頂頭上司啊。
“秦撫勾!”陳軒對秦剛也非常地客氣,“正巧得知你來衙門,本官這裏有一份剛到的公文,想請你幫著一道參詳參詳。”
秦剛接過陳軒遞來的文件,到手一看,原來正是關於要求兩浙路各州立即施行“青苗法”的詔令。
“按理來說,實施青苗法,原本是州府之務。但是此法的施行,卻與到時的綱糧催繳一事息息相關,本官又聽說秦撫勾才智過人,見解不凡,所以想聽聽見教。”
秦剛仔細聽來,又細細地看了詔令及附上的法規執行條陳,便抬頭道:“陳知州既言這‘青苗法’乃是熙豐年間的既有條款,料想朝廷對其早有增損評估,我等按章施行,又有何慮呢?”
“撫勾還是拿老夫當外人啊!”陳知州歎息一聲,繼續道,“要說這按章施行沒有問題倒也罷了。隻是元豐至今,已過十載。這‘青苗法”、’寫在紙麵的文字雖好,卻禁不住這實際施行中的諸多困難。別的暫且不說,光說當年,各個地方的常平倉存儲豐足,還有廣惠倉裏的諸多糧米,都是可以直接拿出來作為青苗貸的本金。但是這些年來,由於地方賦稅連連不足,就算是我杭州這裏的常平倉裏幾乎已空,廣惠倉前些年又已廢掉,那這青苗貸的本金如何籌措也就成了一件新出現難題?”
其實這也是元佑年間廢除所有新法帶來的惡果之一,神宗變法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一些財富,也在這十年之間,盡數消耗怠盡。而朝廷驀然又要實施新法,必須要正視且提供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
“老夫雖不喜這新法,但也非食古不化之人。”陳軒繼續道,“熙豐年間的青苗法實施,民間怨聲載道之根由,並非此法本身有何不妥,關鍵在於實施之人急於求成。當年兩浙路推行青苗法,時知杭州之鄭毅夫因執行不力而被調離。其曰:‘張榜累月而無一人願請,一日提舉官入境,則郡縣更相希合,舉民而與之,此非強民為何?’所以說,如果僅僅隻是為了完成上級考課作為目的,更好的良法,也經不住各級官員不分青紅皂白、不顧現實條件是否足夠支撐,而最終也就會辦成了一種強行攤派民眾的惡法了呀!”
秦剛這才意識到陳軒雖對新法頗有微辭,但其一言一見,卻都是本著良心而談。不由地肅然起敬,便說:“提舉所言甚是。此事便猶有一個比方:朝廷提倡尊老,曰路見老嫗過街,當扶之而行。但若以每人必須扶幾次為考課要求,則必成衙役強征強拽老嫗而日行數十次,最終嫗者不堪其害也。”
秦剛這時對陳軒的稱唿從知州改成了提舉,便是表達自己的善意,意為現在是以下級對上級的身份說話,而他所說的這個比喻,恰恰出自於後世某個“學雷鋒日”裏,一個老奶奶被一個學校的學生反反複複扶著過了幾十次的馬路的笑話。
不過陳軒此刻聽來,倒覺得這比喻生動,笑道:“的確如此。”
“我還聽說,朝廷規範青苗貸之利息雖然低至二分,但各地官府總以種種理由為借口,隨意增加各種名目,使得百姓最終在青苗貸中所付利息接近甚至超過了民間的借貸。所以這件事情,再加上一開始的強製措施,整件事情就完全變了味,不僅僅變成了官府去強搶原本由民間借貸所占的市場份額,還成為了再一次從百姓身上搜刮錢財的惡政。”
“唉!這便是世人常說的新法之惡啊!”
“而真正研究下來,此事出現的根本原因,還是官府以自己龐大的成本與極低的效率,去行使原本應該讓市場自己解決的借貸難題!”秦剛對此侃侃而談。
“讓市場自己解決?”陳軒奇道,“難道不是應該打擊這些民間高利貸嗎?”
“民間借貸其實是最真實的借貸行為,說它有時會向百姓收取過高的利率,那麽很簡單,官府對他們進行監管限製就行了,隻要他們一旦違規,直接去進行查處就是了!豈能夠在一件事情商人做不好的時候,就直接改成由官府自己來做呢?”秦剛搖搖頭道,“青苗法的最大問題,就是由官府來事事親為,豈不知,官府做事的成本無比巨大,這樣的成本便被轉嫁到民眾的身上,官府又要完成放貸的要求,又不想讓貸款無法收迴,於是乎,強行攤派、高息放款、暴力催收,這些現象,便都是事先可想像、事後無法規避的事情了。”
陳軒對於秦剛的這些觀點顯然是非常地認同:“那秦撫勾可有解決之良策?”
“良策談不上。不過,對杭州的眼下之景,既然州府的常平倉都無糧可貸,而七月間的確也有民眾有這青苗貸的需求,不如引進願意執行朝廷規範的青苗貸利息的商人,我們作為監督之人。這樣一來,本金之事解決了,百姓的需求解決了,執行的成本是商人自己去承擔了,我們隻需要確保這裏的利息不能超過標準就行。”秦剛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這個,還是青苗法嗎?這不又迴到了民間借貸的老路上了嗎?”陳軒卻有點猶豫了。
“非也,這是由官府引導的市場借貸,保留了青苗法的根本訴求。”
“如此一來,此舉恐會引起諸多的非議!”
“這就要看陳提舉是想解決對外的名聲與名頭?還是想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秦剛頗有深意的講了一句。
是啊,想解決名聲與名頭,那就犯不著費這些心,直接按照朝廷下發的通告,知州給各個知縣攤下去,知縣再給各個鄉紳裏正攤下去,每家每戶,哪會管你要不要這青苗貸,強按著頭都得要去辦一筆。
還有更有才的官員,一旦發現上峰隻是關注於青苗貸最終的收益,於是否,直接把原先的貸款指標直接算出來應該繳的利息,告訴你可以不辦貸款,但是先得把這利息交上來。
這就直接變異成了向老百姓強行攤派新增收費的模式,而且它還能把最後收賬的風險都完美地規避了。
其實,這也就是當年青苗法實施時許多地方的亂象頻出的根本原因。
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宰執們,在這次想要重新施行青苗法時,根本就不會去仔細調查過,當年的失誤到底發生在哪裏?而又該如何預防或解決掉這些可能性的失誤!
畢竟在新黨的眼中,所有的問題,都是昔日舊黨的栽贓、都是過去舊黨的構陷,還有的就是在舊黨影響下,大批的基層官員的不配合、不主動。
眼下,隻要能夠解決掉舊黨,那麽所有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新法萬能、新法萬歲!
萬幸的是,如今的杭州城鄉的百姓是幸運,他們的陳知州如今考慮的,並非隻是上司們所要的政績、或者幹脆就是對他們的盲從與聽命的態度,而是真正地想解決百姓們在青黃不接時期遇到的困難問題。
“青黃不接”一詞最早是由歐陽修在他的《言青苗第二劄子》裏提出,大致就是指的每年在現在的七月時間,“青”就是指春播種下去的莊稼還處於青綠色的生長階段,無法收獲來食用;而“黃”則是指去年秋收後所存下的糧食,在這個時候,不僅是百姓的家裏、甚至還是官府的倉儲裏,都差不多都是要被吃完了。
所以,不僅僅是農民,包括許多的城市居民,七月便成了大家在一年中最難熬的時間。
一些實在熬不過去的貧農、貧民就極有可能在這個時期,被迫將自己的田地、產業甚至家產變賣給地主豪強,從而淪落為奴。
因此,當初提出“青苗法”所想真正解決的,不僅僅隻是延續起大部分百姓的正常生產活動,而是能夠從根本上抑製此時不斷擴大的土地兼並與產業掠奪,從而保障大宋王朝最重要的納稅主體的穩定。
當然,這一認識的根本,自然是不指望此時的官僚階層能夠真正明白,而隻是依賴於此時士人最原始的民本思想。
陳軒便是堅持這種民本思想的士官代表,而他在自己的任上,顯然是下定了決心要解決百姓們麵臨的真正問題。
秦剛是從貸款產業的角度告訴他,青苗貸的本意是好的,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就是由官府來操作的話,中間第一執行成本變大,第二參與官吏貪墨,於是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如果陳軒並不以迎合上司為本意,就應該把青苗貸的執行交給市場上的商人來執行。
於是他問秦剛:“那可有合適的商人願意來承接杭州的青苗貸呢?”
“提舉隻要能夠有此擔當,秦剛相信,一定會有義商感動而來。”
“秦撫勾也不必有太多的虛言,老夫就知你與那明州大蕃商等人私交甚密,如果他們有意來支持此事,老夫便有意按此思路全力以赴進行推進!”
“陳提舉一心為民,秦剛自當全力而為。”
得到這樣的保證,陳軒也就放下了大半的心。
秦剛這次從處州趕到杭州,原本也沒有必須的事情非要來衙門處理,一般性的公文需要他簽字的,往往會隨處州至杭州的商隊帶迴去給他。隻是因為意外地控製了明州的市場,不僅僅意味著處州目前正在不斷擴大生產的東西,再也不必要擔心兩浙路這裏的市場消費是否飽和,而是可以毫無負擔地借助於明州的海貿出口,而實現各個產業的收益最大化。
而且,更不要說,目前已經開始開采出來的私銀私銅,由此便有了極其方便的洗白渠道。
所以,這次來杭州,本來就計劃約來春風得意的辛第迦,還有已經在明州忙碌了近一個多月的談建,一起商量一下接下來的發展。
此次,有了陳軒的拜托,秦剛便有了一個新的發展計劃。
“我們要開一家錢莊?”辛第迦聽完了秦剛的想法之後冒出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
“隻能說主體會與現在的錢莊有些相近,但是我們這次要開的絕對不是錢莊。”秦剛糾正道。
“當然不能是過去的錢莊。”辛第迦略有不解地咕囔道,“盡管我從來不會懷疑過你的判斷。可是按你所說的這個新式的錢莊,在收取顧客存進來的錢後,不但不收他們的保管費,卻還要付給他們利息。光是這件事情聽起來就足夠地瘋狂。我就得好好地理解一下。”
是的,這個時代錢莊的觀念中,幫助顧客保管錢財,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由於宋代的貨幣都是金銀與銅錢,對它們進行保管的話,會存在著極大的保管成本。金銀進出都需要鑒定,大批量的銅錢還需要清點。長時間下,看守、運輸、防盜等保管的成本居高不下。到了最後,銀錢的成色評估還會有變化折損的可能。所以,錢莊向存錢的顧客收取一定的保管費用,便成了一個慣例。
而秦剛這次提出要開設一家名為“銀行”的機構,相對於錢莊,它將承諾:顧客如果將錢存進銀行之後,每年不僅不需要支付保管費,甚至還可以反過來獲得一分之息,也就是百分之十的利息,這點雖然相對於民間放貸一年高達十分的利息顯得微不足道,但關鍵它是打破了其他錢莊存錢要收費的傳統認知與習慣。
“剛哥,顧客將銀子存進咱們的錢莊,我們得花錢建銀庫保管、還要雇人守衛安全,時間長了銀錢成色不足還要折損。有這麽多的開支,為何還要反過來給顧客支付利息,這樣子做圖什麽呀?”談建直接提出他的疑問。
“所以啊,你所說的這些成本都建立在什麽基礎上?”秦剛先是反問了一句,“誰說我們把銀子收進來之後就要一直存在庫房裏呢?這種情況下,存進來的銀子當然隻會發生成本,而不會給我們帶來收益。可是,如果我拿這筆錢去明州港買下一船貨,再交海商運出去,能獲利多少?”
“現在哪怕是與其他海商的船隊合作,每船便可以得有八成的利潤。如果等到自己的船隊建成,至少就要再翻一番。”談建很實在地迴答。
“好的,現在你在明州的海貿會社裏采貨的本錢夠不夠?”秦剛繼續問他。
“當然是不夠啦!哦,我明白了,我們可以用顧客存進錢莊的錢去做海貿,一年下來,至少可以跑兩趟生意,而從中賺迴來的錢,其實隻需要拿出一點點來,就可以支付這利息。”談建恍然大悟。
“這隻是一種思路。”秦剛點點頭,但是繼續點出裏麵存在的問題,“不過,海貿的風險太大,有時一支船隊遇上風暴,就會全隊覆沒,這一船的貨物就全部賠掉了。從銀行的資金安全角度來看,我們對於這些資金的使用,絕對不能隻押寶在海貿上,哪怕它的利潤與收益最高。其實除此之外,這些錢也是可以投在酒坊、瓷窯的繼續擴大生產方麵,這裏的利潤雖然沒有那麽大,但卻相對很保險。而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和杭州的陳知州商量過了,這次杭州的青苗貸,就全部由我們新成立的這家銀行給老百姓放貸。”
“這青苗貸我倒是早有耳聞。”一直聽著的辛第迦提出了他的問題,“隻是這老百姓來我們的銀行裏借款,必須要到了秋後莊稼有了收成才能夠償還,萬一他們遇災歉收,或者餘錢隻夠繳稅,不足以償還我們怎麽辦?”
“你不要忘了我的身份是什麽?”秦剛微笑道,“杭州的常平倉眼下無錢可放,所以我們的銀行是先以官府常平倉的名義幫其放貸,風險全部都壓在了我們這裏,而我還承諾陳知州在青苗貸裏的利息收入分給州府一半。當然,為了這一半的收益,需要他簽署以下一次的賦稅綱糧作擔保的文書。萬一到時候百姓還不上貸款,銀行就可以從這賦稅裏獲得一半的補償。”
“陳知州會同意這種擔保嗎?”談建覺得有點不太相信。
“他怎麽會不同意?”秦剛笑道,“試想一下,原先官府裏自己放的青苗貸,收不上來就是全部的損失,而與我們合作的青苗貸,他卻最多隻要賠償我們一半的損失。”
“可是我們自己還有一半的損失怎麽辦?”談建繼續問道。
“這就是我們作為商人所必須要承擔的風險了。”秦剛正色道,“我們既然能夠承擔海貿遇風暴的百分百損失,為何不能承擔農民遇災無法償還青苗貸的百分之五十的損失呢?而且再說了,相對於大海上的變幻莫測,江南農賦收成歸零的風險實在是太小。所以,錢莊裏的錢,有用在海貿的、有用在青苗貸的,還有我們穩賺不賠的礦山與作坊的,高迴報的投資會存在著高風險,而低迴報的投資卻幾乎不存在虧本的風險,這個做法便叫做風險均攤。”
又經過細細的詳談之後,辛第迦還是再一次地被秦剛說動了,便由他這個蕃商出麵,與談建聯手,要在杭州成立這麽一家劃時代意義的新式錢莊。
為了有效地區別於同一時代的其他錢莊,便依了秦剛的提法,使用了一個讓人一聽就耳目一新的名稱:
四海銀行。
首先,是選擇差役法還是雇役法,已經成為新舊黨施政理念的關鍵性標識了。
當年王安石強力推廣雇役法,其實如果能夠更加沉穩一點多做些準備、多做些規範,並能委托到可靠、細致的人去實施的話,真正的效果應該會是相當不錯的。
但錯就錯在一些地區的主政官員生搬硬套、急於求成、從而在實施手段上過於簡單粗暴,從而在這些局部地區出現了各種負麵現象,並成為新法被詬病的依據之一。
在司馬光上台之後,正好就拿出這些負麵的案例為理由,強行要求在所有的地方限期五日,全部恢複為差役法。
這便就成為了另一種急於求成的手法。就連絕大多數的舊黨臣眾,都覺得司馬相公在這方麵的要求太過急迫、難以實現。此時,卻發現本來的新黨幹將蔡京在站出來積極響應,在他的轄區內用五天的時間全部恢複雇役為差役,並去政事堂向司馬光報喜。
可惜的是,司馬光隻是就此事簡單地誇獎了他幾句,最終仍是因為他身上堅實的新黨烙印,而與其它人一起被逐出了京城。
風水輪流轉,現在輪到新黨的章惇發威了,他理所當然地將“恢複差役法為雇役法”列為了重新變法後的第一等重要之事。
隻是畢竟是已經又過去了十年的調整,就算是新黨諸人,同樣也會在決定下達之後猶豫:這樣的再一次完全性地大調頭是否妥當?這個時候,又是蔡京第一個站出來表態,說:“我們大家從來就沒有懷疑過熙寧變法的有效性,所以,現在直接就把熙寧成法拿迴來施行不就行了嗎?還需要討論什麽呀!”
這樣堅決的態度,一下子說到章惇的心坎上去了。當然,也就很自然地忽略了蔡京在幾年前也曾以同樣的態度與響應速度去恢複差役法的劣跡。
蔡京在戶部尚書的位置上初戰告捷,自然不會滿足於眼前的這一點點功勞與業績。他明白,要想快速爬上去,必須要更主動地擁抱新法、推進新法。
當年七月,戶部尚書蔡京提出:“檢點熙寧、元豐青苗條約,參取增損,適今之宜,立為定製”。也就是說,他提出要開始布置恢複青苗法了。
按蔡京的建議,由兩浙路率先試行的詔令由此便下達到了杭州。
正好這次,秦剛是從處州過來,陳知州便著人請其過去說有要事相商。
到了州衙的正廳,秦剛依禮拜見了陳知州。
雖然他這個催綱司勾當公事並不歸杭州管,但是陳知州同時還兼任著催綱司提舉之職,正是他的頂頭上司啊。
“秦撫勾!”陳軒對秦剛也非常地客氣,“正巧得知你來衙門,本官這裏有一份剛到的公文,想請你幫著一道參詳參詳。”
秦剛接過陳軒遞來的文件,到手一看,原來正是關於要求兩浙路各州立即施行“青苗法”的詔令。
“按理來說,實施青苗法,原本是州府之務。但是此法的施行,卻與到時的綱糧催繳一事息息相關,本官又聽說秦撫勾才智過人,見解不凡,所以想聽聽見教。”
秦剛仔細聽來,又細細地看了詔令及附上的法規執行條陳,便抬頭道:“陳知州既言這‘青苗法’乃是熙豐年間的既有條款,料想朝廷對其早有增損評估,我等按章施行,又有何慮呢?”
“撫勾還是拿老夫當外人啊!”陳知州歎息一聲,繼續道,“要說這按章施行沒有問題倒也罷了。隻是元豐至今,已過十載。這‘青苗法”、’寫在紙麵的文字雖好,卻禁不住這實際施行中的諸多困難。別的暫且不說,光說當年,各個地方的常平倉存儲豐足,還有廣惠倉裏的諸多糧米,都是可以直接拿出來作為青苗貸的本金。但是這些年來,由於地方賦稅連連不足,就算是我杭州這裏的常平倉裏幾乎已空,廣惠倉前些年又已廢掉,那這青苗貸的本金如何籌措也就成了一件新出現難題?”
其實這也是元佑年間廢除所有新法帶來的惡果之一,神宗變法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一些財富,也在這十年之間,盡數消耗怠盡。而朝廷驀然又要實施新法,必須要正視且提供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
“老夫雖不喜這新法,但也非食古不化之人。”陳軒繼續道,“熙豐年間的青苗法實施,民間怨聲載道之根由,並非此法本身有何不妥,關鍵在於實施之人急於求成。當年兩浙路推行青苗法,時知杭州之鄭毅夫因執行不力而被調離。其曰:‘張榜累月而無一人願請,一日提舉官入境,則郡縣更相希合,舉民而與之,此非強民為何?’所以說,如果僅僅隻是為了完成上級考課作為目的,更好的良法,也經不住各級官員不分青紅皂白、不顧現實條件是否足夠支撐,而最終也就會辦成了一種強行攤派民眾的惡法了呀!”
秦剛這才意識到陳軒雖對新法頗有微辭,但其一言一見,卻都是本著良心而談。不由地肅然起敬,便說:“提舉所言甚是。此事便猶有一個比方:朝廷提倡尊老,曰路見老嫗過街,當扶之而行。但若以每人必須扶幾次為考課要求,則必成衙役強征強拽老嫗而日行數十次,最終嫗者不堪其害也。”
秦剛這時對陳軒的稱唿從知州改成了提舉,便是表達自己的善意,意為現在是以下級對上級的身份說話,而他所說的這個比喻,恰恰出自於後世某個“學雷鋒日”裏,一個老奶奶被一個學校的學生反反複複扶著過了幾十次的馬路的笑話。
不過陳軒此刻聽來,倒覺得這比喻生動,笑道:“的確如此。”
“我還聽說,朝廷規範青苗貸之利息雖然低至二分,但各地官府總以種種理由為借口,隨意增加各種名目,使得百姓最終在青苗貸中所付利息接近甚至超過了民間的借貸。所以這件事情,再加上一開始的強製措施,整件事情就完全變了味,不僅僅變成了官府去強搶原本由民間借貸所占的市場份額,還成為了再一次從百姓身上搜刮錢財的惡政。”
“唉!這便是世人常說的新法之惡啊!”
“而真正研究下來,此事出現的根本原因,還是官府以自己龐大的成本與極低的效率,去行使原本應該讓市場自己解決的借貸難題!”秦剛對此侃侃而談。
“讓市場自己解決?”陳軒奇道,“難道不是應該打擊這些民間高利貸嗎?”
“民間借貸其實是最真實的借貸行為,說它有時會向百姓收取過高的利率,那麽很簡單,官府對他們進行監管限製就行了,隻要他們一旦違規,直接去進行查處就是了!豈能夠在一件事情商人做不好的時候,就直接改成由官府自己來做呢?”秦剛搖搖頭道,“青苗法的最大問題,就是由官府來事事親為,豈不知,官府做事的成本無比巨大,這樣的成本便被轉嫁到民眾的身上,官府又要完成放貸的要求,又不想讓貸款無法收迴,於是乎,強行攤派、高息放款、暴力催收,這些現象,便都是事先可想像、事後無法規避的事情了。”
陳軒對於秦剛的這些觀點顯然是非常地認同:“那秦撫勾可有解決之良策?”
“良策談不上。不過,對杭州的眼下之景,既然州府的常平倉都無糧可貸,而七月間的確也有民眾有這青苗貸的需求,不如引進願意執行朝廷規範的青苗貸利息的商人,我們作為監督之人。這樣一來,本金之事解決了,百姓的需求解決了,執行的成本是商人自己去承擔了,我們隻需要確保這裏的利息不能超過標準就行。”秦剛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這個,還是青苗法嗎?這不又迴到了民間借貸的老路上了嗎?”陳軒卻有點猶豫了。
“非也,這是由官府引導的市場借貸,保留了青苗法的根本訴求。”
“如此一來,此舉恐會引起諸多的非議!”
“這就要看陳提舉是想解決對外的名聲與名頭?還是想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秦剛頗有深意的講了一句。
是啊,想解決名聲與名頭,那就犯不著費這些心,直接按照朝廷下發的通告,知州給各個知縣攤下去,知縣再給各個鄉紳裏正攤下去,每家每戶,哪會管你要不要這青苗貸,強按著頭都得要去辦一筆。
還有更有才的官員,一旦發現上峰隻是關注於青苗貸最終的收益,於是否,直接把原先的貸款指標直接算出來應該繳的利息,告訴你可以不辦貸款,但是先得把這利息交上來。
這就直接變異成了向老百姓強行攤派新增收費的模式,而且它還能把最後收賬的風險都完美地規避了。
其實,這也就是當年青苗法實施時許多地方的亂象頻出的根本原因。
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宰執們,在這次想要重新施行青苗法時,根本就不會去仔細調查過,當年的失誤到底發生在哪裏?而又該如何預防或解決掉這些可能性的失誤!
畢竟在新黨的眼中,所有的問題,都是昔日舊黨的栽贓、都是過去舊黨的構陷,還有的就是在舊黨影響下,大批的基層官員的不配合、不主動。
眼下,隻要能夠解決掉舊黨,那麽所有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新法萬能、新法萬歲!
萬幸的是,如今的杭州城鄉的百姓是幸運,他們的陳知州如今考慮的,並非隻是上司們所要的政績、或者幹脆就是對他們的盲從與聽命的態度,而是真正地想解決百姓們在青黃不接時期遇到的困難問題。
“青黃不接”一詞最早是由歐陽修在他的《言青苗第二劄子》裏提出,大致就是指的每年在現在的七月時間,“青”就是指春播種下去的莊稼還處於青綠色的生長階段,無法收獲來食用;而“黃”則是指去年秋收後所存下的糧食,在這個時候,不僅是百姓的家裏、甚至還是官府的倉儲裏,都差不多都是要被吃完了。
所以,不僅僅是農民,包括許多的城市居民,七月便成了大家在一年中最難熬的時間。
一些實在熬不過去的貧農、貧民就極有可能在這個時期,被迫將自己的田地、產業甚至家產變賣給地主豪強,從而淪落為奴。
因此,當初提出“青苗法”所想真正解決的,不僅僅隻是延續起大部分百姓的正常生產活動,而是能夠從根本上抑製此時不斷擴大的土地兼並與產業掠奪,從而保障大宋王朝最重要的納稅主體的穩定。
當然,這一認識的根本,自然是不指望此時的官僚階層能夠真正明白,而隻是依賴於此時士人最原始的民本思想。
陳軒便是堅持這種民本思想的士官代表,而他在自己的任上,顯然是下定了決心要解決百姓們麵臨的真正問題。
秦剛是從貸款產業的角度告訴他,青苗貸的本意是好的,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就是由官府來操作的話,中間第一執行成本變大,第二參與官吏貪墨,於是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如果陳軒並不以迎合上司為本意,就應該把青苗貸的執行交給市場上的商人來執行。
於是他問秦剛:“那可有合適的商人願意來承接杭州的青苗貸呢?”
“提舉隻要能夠有此擔當,秦剛相信,一定會有義商感動而來。”
“秦撫勾也不必有太多的虛言,老夫就知你與那明州大蕃商等人私交甚密,如果他們有意來支持此事,老夫便有意按此思路全力以赴進行推進!”
“陳提舉一心為民,秦剛自當全力而為。”
得到這樣的保證,陳軒也就放下了大半的心。
秦剛這次從處州趕到杭州,原本也沒有必須的事情非要來衙門處理,一般性的公文需要他簽字的,往往會隨處州至杭州的商隊帶迴去給他。隻是因為意外地控製了明州的市場,不僅僅意味著處州目前正在不斷擴大生產的東西,再也不必要擔心兩浙路這裏的市場消費是否飽和,而是可以毫無負擔地借助於明州的海貿出口,而實現各個產業的收益最大化。
而且,更不要說,目前已經開始開采出來的私銀私銅,由此便有了極其方便的洗白渠道。
所以,這次來杭州,本來就計劃約來春風得意的辛第迦,還有已經在明州忙碌了近一個多月的談建,一起商量一下接下來的發展。
此次,有了陳軒的拜托,秦剛便有了一個新的發展計劃。
“我們要開一家錢莊?”辛第迦聽完了秦剛的想法之後冒出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
“隻能說主體會與現在的錢莊有些相近,但是我們這次要開的絕對不是錢莊。”秦剛糾正道。
“當然不能是過去的錢莊。”辛第迦略有不解地咕囔道,“盡管我從來不會懷疑過你的判斷。可是按你所說的這個新式的錢莊,在收取顧客存進來的錢後,不但不收他們的保管費,卻還要付給他們利息。光是這件事情聽起來就足夠地瘋狂。我就得好好地理解一下。”
是的,這個時代錢莊的觀念中,幫助顧客保管錢財,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由於宋代的貨幣都是金銀與銅錢,對它們進行保管的話,會存在著極大的保管成本。金銀進出都需要鑒定,大批量的銅錢還需要清點。長時間下,看守、運輸、防盜等保管的成本居高不下。到了最後,銀錢的成色評估還會有變化折損的可能。所以,錢莊向存錢的顧客收取一定的保管費用,便成了一個慣例。
而秦剛這次提出要開設一家名為“銀行”的機構,相對於錢莊,它將承諾:顧客如果將錢存進銀行之後,每年不僅不需要支付保管費,甚至還可以反過來獲得一分之息,也就是百分之十的利息,這點雖然相對於民間放貸一年高達十分的利息顯得微不足道,但關鍵它是打破了其他錢莊存錢要收費的傳統認知與習慣。
“剛哥,顧客將銀子存進咱們的錢莊,我們得花錢建銀庫保管、還要雇人守衛安全,時間長了銀錢成色不足還要折損。有這麽多的開支,為何還要反過來給顧客支付利息,這樣子做圖什麽呀?”談建直接提出他的疑問。
“所以啊,你所說的這些成本都建立在什麽基礎上?”秦剛先是反問了一句,“誰說我們把銀子收進來之後就要一直存在庫房裏呢?這種情況下,存進來的銀子當然隻會發生成本,而不會給我們帶來收益。可是,如果我拿這筆錢去明州港買下一船貨,再交海商運出去,能獲利多少?”
“現在哪怕是與其他海商的船隊合作,每船便可以得有八成的利潤。如果等到自己的船隊建成,至少就要再翻一番。”談建很實在地迴答。
“好的,現在你在明州的海貿會社裏采貨的本錢夠不夠?”秦剛繼續問他。
“當然是不夠啦!哦,我明白了,我們可以用顧客存進錢莊的錢去做海貿,一年下來,至少可以跑兩趟生意,而從中賺迴來的錢,其實隻需要拿出一點點來,就可以支付這利息。”談建恍然大悟。
“這隻是一種思路。”秦剛點點頭,但是繼續點出裏麵存在的問題,“不過,海貿的風險太大,有時一支船隊遇上風暴,就會全隊覆沒,這一船的貨物就全部賠掉了。從銀行的資金安全角度來看,我們對於這些資金的使用,絕對不能隻押寶在海貿上,哪怕它的利潤與收益最高。其實除此之外,這些錢也是可以投在酒坊、瓷窯的繼續擴大生產方麵,這裏的利潤雖然沒有那麽大,但卻相對很保險。而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和杭州的陳知州商量過了,這次杭州的青苗貸,就全部由我們新成立的這家銀行給老百姓放貸。”
“這青苗貸我倒是早有耳聞。”一直聽著的辛第迦提出了他的問題,“隻是這老百姓來我們的銀行裏借款,必須要到了秋後莊稼有了收成才能夠償還,萬一他們遇災歉收,或者餘錢隻夠繳稅,不足以償還我們怎麽辦?”
“你不要忘了我的身份是什麽?”秦剛微笑道,“杭州的常平倉眼下無錢可放,所以我們的銀行是先以官府常平倉的名義幫其放貸,風險全部都壓在了我們這裏,而我還承諾陳知州在青苗貸裏的利息收入分給州府一半。當然,為了這一半的收益,需要他簽署以下一次的賦稅綱糧作擔保的文書。萬一到時候百姓還不上貸款,銀行就可以從這賦稅裏獲得一半的補償。”
“陳知州會同意這種擔保嗎?”談建覺得有點不太相信。
“他怎麽會不同意?”秦剛笑道,“試想一下,原先官府裏自己放的青苗貸,收不上來就是全部的損失,而與我們合作的青苗貸,他卻最多隻要賠償我們一半的損失。”
“可是我們自己還有一半的損失怎麽辦?”談建繼續問道。
“這就是我們作為商人所必須要承擔的風險了。”秦剛正色道,“我們既然能夠承擔海貿遇風暴的百分百損失,為何不能承擔農民遇災無法償還青苗貸的百分之五十的損失呢?而且再說了,相對於大海上的變幻莫測,江南農賦收成歸零的風險實在是太小。所以,錢莊裏的錢,有用在海貿的、有用在青苗貸的,還有我們穩賺不賠的礦山與作坊的,高迴報的投資會存在著高風險,而低迴報的投資卻幾乎不存在虧本的風險,這個做法便叫做風險均攤。”
又經過細細的詳談之後,辛第迦還是再一次地被秦剛說動了,便由他這個蕃商出麵,與談建聯手,要在杭州成立這麽一家劃時代意義的新式錢莊。
為了有效地區別於同一時代的其他錢莊,便依了秦剛的提法,使用了一個讓人一聽就耳目一新的名稱:
四海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