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交完卷出來的時候,正好遇見了四處張望的趙期與岑穰,他們交得稍早,正好碰在了一起。


    秦剛看見兩人也頗覺親切,於是就默默地走了過去,虛揖兩下,以示見過了禮。


    大家象征性地問了問彼此的感覺,因為今天最終是一定會公布殿試結果的,所以大家也就默契地不去追問各自的答卷情況,無非聊些天氣如何、過幾日何處可以踏青之類的話題。


    在偏殿裏的考生已經不少,大多都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相互低聲地進行著小範圍的交流。


    而隨著最後一名考生交卷並出來,偏殿裏的聲音也漸漸大了許多。


    一旁的禮部官員也不以為然,反正現在都考完了,誰能說得清這裏麵哪個人,稍後會不會就被宣布為狀元,更說不清其中的誰在幾年後就能成為他的們上司、甚至朝中的宰執。


    所以,隻要不是喧鬧得太過分,一般也不會進行阻攔。


    隻是誰也不會意識到,此後的集英殿,即將麵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君臣大對決。


    殿試雖然隻是一篇策問,但整個嚴謹的評定流程卻絲毫不能馬虎。


    經過謄抄後的試卷,首先由初審考官提出定等意見,再次彌封後,交由覆考官定等。最後再由詳定官啟封對照初審和覆考評判的異同,以明確最終名次。


    而這一名次再交由最早負責糊名的官吏,由他們揭開原考卷的糊名部分,將確定下來的名次,對應到考生的姓名,再與其原卷,一並呈送給禦座之前。


    對於這一整套流程,在禮部官吏的輔助下,考官們執行得嚴絲合縫,非常流暢。所以,本屆科舉殿試的建議名次名單及試卷送過來時,竟比往屆還提早了一個時辰。


    站在集英殿外的小吏們看看天色,心想,今天是不是可以提早迴家了嗎?


    集英殿內,經過午休後的趙煦顯得精神了許多。他看了看正在禦座前的李清臣,這位老臣正拿著考評官們送來的結果名單在看,但他的雙手竟然在不住地顫抖,同時似乎也在努力平息著胸口正起伏的怒氣。


    “李卿,這考評結果如何啊?”


    “老臣請陛下看後,要以禦體為重,萬萬不可動怒。”迴過神來的李清臣深吸了幾口氣後,猶豫著將手裏的結果呈上。


    趙煦先看了名單後倒也沒什麽,其實這些名字對於他來說,基本上都一樣地陌生。他隻是在這份名單中尋找秦剛的名字,一連從開頭看到一甲、再看了二甲,都是沒有尋見,便有些感覺不對了。索性從最後一等的五甲看起,果然發現列在了倒數十幾名處。


    “啪!”趙煦麵色難看地將結果拍在案上,一招手,內侍立刻捧上了六疊試卷,都是考生的原卷,按照評定結果的等級排列。


    李清臣再次躬身提醒:“老臣再請陛下息怒。”


    趙煦板著臉點了點頭,直接從第六疊,也就是最後一等的五甲試卷裏翻出了秦剛的卷子。


    卷麵的字跡端正悅目,再看下來,行文流暢、敘理生動、層層推進、一氣嗬成。更重要的是,該策文不僅唿應了考題對於元佑政績的強烈批判,更是深刻地揭示出這一切的背後,乃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的從政思想,培養出了一批不求上進、唯求無過的官僚懶吏。


    趙煦雖然年輕,但是他八年來端坐於朝堂政事堂,雖然幾乎不參與政務討論,但是耳聞目覽,各類奏章、進策也見過了不少。眼前這份秦剛的答案居然被判為第六等的末尾,實在是匪夷所思。


    趙煦重重地哼了一聲,將手中的試卷示意內侍傳給李清臣看看。然後他又轉迴頭,拿起被判為第一等的幾份試卷。


    結果草草看過,臉色頓時漲紅、氣息開始急促起來。


    然後再打開第二等的一甲試卷,再看第三等的二甲試卷。


    他越看越快,手中的試卷被翻得啪啪作響,緊接著,忽地一聲,便將手中最後看的一卷整個擲於地上,再也忍不住地怒吼起來:“都反了嗎?都是如此地不把朕放在眼裏嗎?”


    因為他已經明白了秦剛名列末等的真正原因了:判為前三等的卷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完全批判本次的考題。甚至毫不掩飾地在名次排列中展現出考評官們評分定等的規律:對題目批判得越厲害的,給的名次越高。


    “叫考評官們都過來!”趙煦是咬著牙根說出了這幾個字。


    兩名副主考以及其他幾位考評官進殿的時候,就做好了迎接皇上怒火的準備。


    在此之前,他們早已經商量過了,必須要堅守“元佑德政”的底線,必要的時候,不惜以集體辭官的方式向皇帝進諫。


    “臣等……”一行人進來拜過禮後,領頭的一名副主考正準備開口,卻突然被皇上打斷:


    “朕叫你們過來,並不想聽你們的任何理由。我倒是有一個問題想問問你們,如果一開始那個離開的考生,在他的空白答卷上寫下了名字的話,你們是不是會把這張白卷,評為今科的狀元呐!”趙煦在吼出最後的兩句時,近乎於咆哮了!


    一批考評官們嚇得立即全部跪下,並在皇帝的怒火中瑟瑟發抖。其實除了挑頭的兩三人以外,其他人此時還是挺後悔的。怎奈評分時多是舊黨人士掌握話語權,不得不被裹挾了進去。


    而且有人在心裏嘀咕著:皇上其實說得沒錯的,之前的確還真有考官建議直接錄取尹焞為狀元。隻是想來此事過於荒唐,還算是被當時的大家否定了。


    “你們拿著朝廷的俸祿,就得為朝廷分憂。這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乃是為天下聚才、為朝堂助力,你們就是這樣給朕來聚才、來助力麽?”趙煦發泄完了情緒之後,轉頭對旁邊的李清臣問道:“李卿,你說今天之事該如何處理?”


    李清臣上前一步道:“本次殿試,眾考評官相互勾結、排除異已,以一已之好惡,違背科舉取士之根本原則,其擅列之等次,上負皇恩之浩蕩、下違考生之努力。其結果應判無效。臣請陛下下旨,擇日重新殿試。”


    這席話等於完全否定了這批考評官的所有努力,你作弊嘛!拉偏架嘛!我直接掀桌子,成績作廢!看誰厲害呢?


    跪著的幾人心裏一片寒意。


    誰知趙煦反倒笑了,反問道:“為何要讓本次殿試都作廢呢?考題何其有錯?考生何其無辜?作廢的應該是台下的這批無知書蟲判出的結果。李卿,傳朕的旨意:前次考評結果作廢,將這些考評官交大理寺審理,查其有無相互勾結與外部托請之事。現立即更換考評官,還是這批考卷,重新進行評定!”


    “臣領旨!”李清臣立即挺身退下,著手重新安排考評官的事情。


    一批原先的考評官竟當場暈過去兩個,更有一兩人在被侍衛拖走時,急得大叫:“陛下,臣冤枉啊,臣是不同意這個評分的,臣爭不過他們呀!”


    經過李清臣與禮部官員的緊急商定,一眾小吏立即拿了新名單飛奔出宮召集相關的人員。


    幸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朝中殿試的重要日子,名單上列出來的人,有的便在官衙辦公、有的就候在家中,沒多長時間,新召集的一批考評官就聚齊在了集英殿上。


    “也別再搞糊名那麽麻煩了。眾卿就直接在這集英殿上,將各份試卷打開。依然按你們的初審、覆考與詳定流程走,出了結果就給朕!朕就坐在這裏等。”此時說話的趙煦頗為疲憊。


    “臣等遵旨!”


    這次召來的考評官多是李清臣指定,大多都是新黨、或者是有著新黨傾向,況且在被召來的半路上就已經知道前一批考評官們身陷大理寺獄的原因了。


    除非他們也懷有偉大而崇高的人生理想,敢於將自己的前途押在大理寺的審訊之後。


    於是,對於現在的這一批考評官來說,他們審卷定等的原則也就簡單了,直接反過來嘛!


    凡是批判考題、維護元佑的考卷,一律放入四甲、五甲這末兩等裏進行排名。而隻要是支持考題、支持新法的文章,皆是進入前四等進行排序。


    而關於排序的原則,你這可質疑這幫官僚的操守,其實並不需要擔心他們的專業學識。


    策問的基本寫作要求、破題解題的優劣、承題說明的文風以及用典的貼切與否,他們都是見過無數好劣文章的人,所給出的評分在這個範圍之內,還是相當準確或有著各自道理的。


    五百多份試卷,雖然各有分工,但還是有著不小的工作量。


    李清臣也悄悄地提醒了一下趙煦,讓禦膳房給偏殿等候的考生賜下了酒食,於是考生在一片謝恩聲中,也稍稍安定了許多。隻有少數人從這漫長的等待時間裏開始敏感地感覺出大殿裏麵的評等定榜過程肯定是出了問題了。


    這一次,李清臣作為主考官,親自擔任詳定官,對於兩次評定的眾考生等級進行複核。


    對於這一次的絕大多數結果,他是比較滿意的。


    隻是看到秦剛的試卷時,他有點意外,初審官給了一個上上等的評語,建議排入一等,實際上是可以競爭狀元、榜眼的位置了。但覆考官卻給了一個中等的評斷,把他放入到了第三等的二甲之列。


    李清臣不動聲色地叫來覆考官楊畏,問:“子安【注:楊畏,字子安】,這個考生的名次為何會拉下來?”


    楊畏此時任禮部侍郎,近水樓台先得月,又是禮部官員是對於新法及紹述之策最為積極響應之人,在剛才的更換考評官中,特意選為副主考,並擔任定等中最重要的覆考官。


    “迴稟李相公。”楊畏一臉的諂媚,李清臣此時是門下侍郎,但這個侍郎顯然不同於他那個六部的侍郎,門下侍郎是政務堂的執政之一,位列宰相,因而可被稱為相公。楊畏說完便上前一步,指著秦剛的名字輕輕說道:“據下官所知,這個秦剛,乃國史院編修秦觀之弟子,與眾蜀黨從之甚密。此文雖可,但其心可疑,不當高取。”


    李清臣的眉頭皺了皺,本想訓斥怎可把這黨派之爭的因素無限擴張到了整個考試評定之上,但是剛一張口,卻又止住。這場殿試本身不就是一場政治黨派的站隊判斷麽?如果說楊畏的判斷原則有誤,那麽剛才被皇上廢除的評定結果又是怎麽一迴事呢?


    舊黨的反擊力度如此之強,新黨的紹聖布局障礙重重,這次殿試,本身就是他們與皇上商量後而決策的正式宣戰時機,考題就是新出台的施政方針,錄取的士子必將成為接下來幾年的施政吏治中的骨幹,總不至於為了一個秦剛,就隨意再拋出一個極易幹擾底下人判斷原則的因素吧!


    李清臣最終選擇了沒有開口,決定把這個問題扔給皇上去操心處理吧。


    隻是,眼前的這個楊畏,他心裏甚是不喜。


    聽說早在熙寧年間時,楊畏就曾投靠了當時的宰相王安石,升到了監察禦史助手,但在元佑更化之後,立即站出來讚頌司馬光,在司馬光病逝後,又投靠了呂大防,去彈劾了劉摯。而近來在趙煦親政之後,又果斷無比地再次背叛呂大防,全力歌頌紹聖與熙寧變法。


    一時被世人稱為“楊三變”,以諷刺其官場之中的變色能力。


    此次若不是殿試緊要,又急需態度鮮明地對付舊黨,李清臣是不願使用這個“楊三變”的。


    在看完了一大半已經評出的等級後,李清臣抬起頭,對著正關切地看向他這裏的皇帝微微地點了點頭,以示一切重新進入正軌。


    之所以在這次科舉考試之初,一切都是依照前例施行,主要還是希望更深地麻痹舊黨。所以,省試方案沒有修改,也是有利於省試評卷中能夠選拔中主體能力都不錯的士子。


    隻是,這些人雖然都是可以給予進士身份的,但其中哪些人要重用、哪些人需打入另冊,這卻是接下來幾年的紹聖紹述中的用人拔人的關鍵。


    所以,李清臣給趙煦建議了這個策略:在鎖院之後,下詔改變殿試方式,並在殿試上才發布這個引動舊黨人士驚慌無比的考題。


    隻是感到意外的是,舊黨分子的反撲竟然如此地兇猛與強烈,竟然直接在評定等級的時候如此地不加掩飾。當然這也同時給了趙煦暴怒、抓人與換人的最好理由。


    因為這些口口聲聲“天子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人卻忘了,道理可以是這個道理,但是士大夫並不隻有他們這一批。你都不配合,那麽對於皇帝來說,換一批士大夫,是何其輕易的事情啊!


    你們的確可以修改打牌的規則,但皇帝有權掀桌子換一批不改規則的打牌者。


    酉時,時間已經比往年的殿試結果延後了足足一個時辰。


    終於,在經過了李清臣詳定之後的最新一份定等名單,擺在了趙煦的麵前。


    趙煦先看了前三人姓名,分別是趙諗、岑穰、和趙暘,他們應該是評定官定下的狀元與榜眼。


    在這裏必須要說明的是,中國古代科舉在最終殿試結果的第一名,一直被稱為狀元,這點從未有過變化。而在北宋時,第二名與第三名都稱為榜眼,這是由於發榜時,狀元居於正中,下方左右各列二、三名,都是大字標出,好似皇榜的兩隻眼睛,因而得名。


    而隻有到了南宋時,榜眼才成為第二名的專稱,並將第三名重新命名為探花。


    此時殿試的結果一共會分為六等,


    第一等五個人,除了狀元與兩個榜眼之後,還有第四第五名。


    第二等十五人,與第一等同稱一甲,賜進士及第,是極其榮耀的存在,也是朝廷日後的棟梁之材的重點選拔對象;


    然後二甲三甲,為賜進士出身;


    再之後的四甲與五甲,則賜同進士出身。


    而皇上調整名次,主要會在一甲範圍。


    趙煦看了看前三人的文章,雖然文采與文字都是極不錯的,可是在他的眼中,尤其是被定為第一的趙諗,總是覺得蒼白了一些、空洞了一點。這個人列為第一等是沒有什麽大問題的,但是要作為狀元,今後的這一科就要以他的姓名來命名,是有著極其特殊的代表含義的,必須要慎重。而是作為今年的狀元,勢必需要在接下來的紹聖事業中有所作為,他的實務能力還是必須要有一點的。


    接下來看了第四名畢漸的卷子,文采同樣地精彩,而敘理說事則顯得更加有條不紊,趙煦看得很是滿意,於是提起朱筆,將其第四的四字劃去,改成了一。


    由這個人做他的這科狀元,還是不錯的。然後原先的趙諗、岑穰、和趙暘便依次各後移一位,成為二三四名。


    再看了第二等的試卷,趙煦對於這等裏第三的趙期卷子也甚為喜歡,則把他的名次拿進了一等以示重視,看看前麵都調整過的次序,就列為第五吧。原先的第五,讓他降入二等列個第一,也算有了交待。


    接下來趙煦主要就在尋找秦剛的試卷,終於在二甲的第五名找到。排的名次不高,但至少也進了二甲,趙煦倒沒有什麽不悅。隻是他看到了,自然就得行使自己的特權。


    當然,前麵一等的排名已經是他調整過的了,這個時候自然也不會任性地把秦剛再次拉進去,那麽就把他拉入到第二等的最後一名,雖然是這樣的一個末位,但畢竟算得上是進了一甲,也是最為榮耀的進士及第,趙煦對他的看重之意浮於朱筆之上。


    至於因此從一甲跌落二甲的那位考生,則自謀其福罷了。


    主考官李清臣捧著趙煦朱筆改過的名單,一眼掃過,狀元的調整倒沒有引起他的什麽注意,倒是從原先二甲提入一甲的秦剛之名顯得甚為紮眼。


    帝心由此可明。


    注:關於宋代科舉取士的分級其實一直在變化,有人說分三甲,那其實是宋太宗最早時候的事。後來經過好幾任皇帝的調整,宋仁宗天聖五年,就確定了本章中所述的這種五甲劃分。之後基本延續。南宋時略有小調整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流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二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二虎並收藏風流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