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禠這次請了秦剛與秦湛過來,正是為了請教做生意的事情。
當秦剛拋出了對於商賈營生的核心思考之時,就連秦湛也陷入了沉思,既然能有這一問,當然不會是表麵上就能想到的“貨物”這個答案了。
讓他們思考了一段時間後,秦剛才說出了他給的答案。
“是消息。”
看到兩人卻仍然是一副迷惑不解的表情後,便進一步解釋:“你們看,商人販賣的所有東西,是不需要自己把它們生產出來。地裏長出來的東西,那是農民種的;生活中使用的物品,那是作坊裏工人做出來的。但是,為什麽他卻可以低價買進來、再能以高價賣出去呢?”
秦剛看了看兩人,繼續說道:“因為隻有商人知道,什麽地方因為生產出、加工出太多的這些東西,而變得不再值錢,於是他便可以低價收進。然後也隻有商人才知道,什麽地方的人會缺少、需要這些商品,而變得奇貨可居,能夠賣好好的價錢。相反來說,無論是做東西的人,還是買東西的人,他們往往都不太會知道太遠地方的消息,所以他們總能選擇讓商人來做這中間的事情。”
此時的人沒有社會分工的意識,大抵應該是這個理,兩人都一邊聽著一邊點頭。
“商人能賺錢,無非倚仗的就是他的消息要比普通人強。前麵說的這種消息的差別是因為不同的地方而導致的。然後,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因為時間的不一樣,前幾天會比較便宜,而過幾天就會很貴,懂得這些消息的商人就會用倉庫、地窖或者是加快運輸的速度等方法來賺錢。更厲害的商人,他還懂得,有哪些東西是從來幾乎沒有過的、或者是大多數人沒有見過的,那就可以賺得更可觀的錢了。”
“哦!我知道了 !”秦湛興奮地插話道,“比如十八叔你推出的銀霜炭!”。
“是的。不過,我們再深入想想,那仁和的羅掌櫃為何知道這種東西能夠賺錢呢?”
“嗯,是十八叔賣得便宜,他店裏賣得貴?”
“你說的這個隻是結果。我想問的是,為什麽我願意以便宜的價格賣給他,平白地讓他賺取這其中的差價呢?”秦剛歎氣道,“其實正是說明,在羅掌櫃的手裏,掌握著我所不能掌握的重要信息。比如說:京城裏哪裏的店麵好?哪裏的市口旺?哪裏的有錢人不差錢?這些有錢人喜歡什麽樣的交易方式?等等的這些消息,我掌握不了,但是羅掌櫃卻能夠掌握!我去發賣東西,可能要花上十分力,他們也許隻要三分力。這省下的七分,便是他們應得的分潤。”
“哦,那麽這樣看,經商也不是太難嘛!”李禠想想後說道。
“不難?你是沒有看到那些經商虧本、倒閉、敗家甚至自盡的人。”秦剛說的也不是在嚇唬他們,“既然這世間存在著消息,就必然會有真消息與假消息、新消息與舊消息。雖然大家都希望知道的是前者,也隻是前者可以讓我們盈利賺錢。但是,消息的出現,卻不是那麽黑白分明的。尤其在絕大多數的情況裏,都是真假難辨、新舊摻雜、好壞各半,我們一旦依據的是後者,要麽做一筆就虧一筆,甚至會是賺了十筆,卻被一筆虧到底。所以才會有人說,這商場如戰場,孫子兵法的三十六計,在商場生意中也是一計都少不了啊。”
“啊!”李禠與秦湛聽到這裏才長長出了一口氣。
“還想不想做生意了?”
“更想了!”想不到李禠卻堅定地說:“原本還擔心做生意太簡單,現在聽剛哥一講,那是茅塞頓開,這做生意的這麽多道道,做成了也不給家裏丟臉啊!”
問完了大道理,又在京城目前的各項營生的具體項目中交流了不少。秦剛的廣博知識令兩人聽得如癡如醉,雖然年紀上都比他大,但此時儼然已經成了他的兩個小迷弟。
正在這時,突然過來了一位老奴:“見過四爺,老爺讓老奴過來問一聲,來的客人可是高郵的秦宣義?”
“是的,大人可有什麽話帶過來?”李禠知道這問題之後還有用意。
老奴聽了後,便向秦剛恭敬地施了一禮,道:“我家老爺請秦宣義去正廳一敘。”
聽聞是李清臣有請,秦剛急忙站起身,又看了李禠一眼,意思是你家父親有要見我之意,為何不事先說明。
而李禠卻聳聳肩,意為他也不清楚會有這事。於是便讓秦湛自己在這裏坐坐,他陪了秦剛隨老奴一同前往家裏的正廳。
過去的路上,天上已經開始零零落落地飄起了雪花。
進了正廳,正座之中,一名六十多歲、清臒俊雅的氣質老者正在看書。眉目之間,可以看出李禠倒是從他這裏是遺傳了不少的特征。
此時因是在家裏,穿的都是普通常服,但僅看其坐姿神態,都有著一股上位者不怒自威的氣勢。
因為有李禠陪著,老奴引到了廳門口便自行退去。
李禠上前問安,稱秦剛到了。
雖然對方是戶部尚書,但在大宋朝,除了族中至親以外,就算是一般情況下官員見了皇帝,都極少行跪拜之禮。所以倒也不是秦剛托大,上前行了一個長揖的全禮,口稱後生晚輩,也算是極為恭敬了。
李清臣放下手中之書,一雙慧眼如炬,上下掃視了一下秦剛,發現其雖態度恭謙,卻沒有一絲麵對朝中重臣時的那股怯意或者說諂象,其穩重的神態令其第一印象甚好。
“秦宣義少年英雄,氣度不凡,果然是聞名不如見麵啊!”
“李尚書言重了,還是唿秦剛本名為好。所謂宣義郎一職,乃蒙朝廷恩典所授,學生竊以為其作用無非有二,一是能予以厚祿,彰顯朝廷褒獎;二是張以虛職,激勵學生知恥奮進,早日考取進士,以免自己名不副實、德不配位。”
此話說得是滴水不漏,李清臣心想,眼前這位少年,要麽是少年老成、胸懷大誌之輩,要麽就是老於奸滑、誇誇其談之徒,不過臉上神情卻依舊:
“既然如此,你與禠兒是朋友,我便稱你一聲賢侄,你也叫我世伯,這樣也算是方便你我在家裏話話長短,少些拘謹,如何?”
“世伯厚愛,小侄安敢不從!”
“哈哈!”李清臣看似隨意地卻問了一個問題:“老夫看過賢侄所作的《少年華夏說》,今有一問,這人之老少與國之老少有何異同?”
“迴世伯,國者,人之所建;人者,國之所依。所以,國雖無形,卻具人之神韻,國雖無壽,卻同人之盛衰。所以,聖人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國之天下之大,皆可應世間的大道至理。此為一也。”
秦剛並不關心李清臣的反應,繼續說道:“人之老少,其本質在心,心少則人之誌高;國之老少,其本質在民,民少則國如朝陽、氣如奔流。所以靜觀人之一生,時光如駒,一去難返,縱有‘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卻也難抵身衰氣竭之自然規律。而國則不然,國之盛衰,雖有起伏、但有迴轉。昔日大漢初立,景帝之治、武帝拓疆,何如少年之熠熠飛揚年華,此後哀平二帝積弊,便為漢之衰老,以致王莽竊政,國祚不再。但民心猶存,便可再有光武中興。大唐縱因安史之亂而衰,但也有可有元和中興之盛。此為國之幸也!”
秦剛的這一番補充,算是將那篇《少年華夏說》再往上拔了一個台階,也就是點明了,人生之少年可能過去也就不會再來,而國之少年卻可以因為執政者的理念更新而再造青春。實際上也從另一個角度將自己從別人惡意影附地“貶後褒帝”的爭端中解脫出來了。
李清臣此時開始驚訝於秦剛的眼界與認知高度了,就拿剛才所說的話來看,就算是直接落筆成文,也將會是一段相當精辟精彩的策論。而對比之下,更是覺得陪坐於一旁的自己小兒子的不成器。
此時,坐在旁邊的李禠雖然對陪著過來的決定有一點點的後悔,不過他有一個好處,就是臉皮很厚。盡管餘光裏已經察覺出父親淩厲的眼光不時掃向於他,但他就是能夠摒牢隻看秦剛,並不斷給自己打氣:
“我隻看秦剛,秦剛是我朋友,我朋友之榮耀也是我之榮耀,父親的眼光我沒看到,看不到……”
“賢侄所言,‘人之老少在心,國之老少在民’甚是精辟啊!果然是才思出眾、年輕有為之士啊!”李清臣不悋讚之。
秦剛慌忙站起行禮道:“得世伯盛讚,小侄惶恐不已。”
“你當得的!”李清臣一擺手,上位者之氣勢展露無疑,“老夫聽禠哥所言,賢侄入京還帶得生意若幹,最近流行之銀霜炭也是你家的生意?”
“家父經商,族人生活多賴生意支撐。此次小侄入京,順帶聯絡些特色貨物,也是委托京城商號合作發賣,占不得什麽時間。”
“那就好。”李清臣點點頭道,“老夫之前知你文采出眾,今日一敘便知你誌向深遠,絕非池中之物。所以有言相告,不可在這商賈營利之事上分心費神,以免得不償失啊!”
秦剛自然聽出李清臣的拳拳惜才之心,不過他也想到,要得這名差點被曆史塵埃所掩的千古奇臣所看重,僅僅隻做一名聽話的乖學生是遠遠不夠的,當下想定,便穩穩地開口道:
“謝過世伯的愛護之言。但是小侄卻想:縱有濟世安民之壯誌,也須有腳踏實地的身體力行。小侄自幼隨家父行商,行走阡陌之間、過手緇銖之利。卻因此識民間勞作之辛苦、察百姓生活之不易。經商一事,看似低販高賣,求財爭利。實則互通有無、聯接供求,令天下財貨兩暢。即使如司馬君實此等食古不化之人也要承認:商賈也是與農工一般,是為社會財富的來源也。”
秦剛這句對司馬光似褒實貶的評語,卻令李清臣心裏一笑:這個小子的傾向性未免也太明顯了吧!
“自古君王凡有作為者,無非‘富國強兵’這四字。富國者,絕非隻有糧食增產,百姓民眾的吃穿住行、生活百用之物,離開商賈,皆是寸步難行;強兵者,也非全憑士卒勇猛,這軍糧補給、物資補充、甚至到武器修理以及戰馬販賣,哪一處能離得開商人的參與呢?”
秦剛的這番解說雖有點新鮮,但也言之有理,更是新法施行過程中的重要理論支撐。
“我大宋自立國以來,一直強敵環伺。北有惡遼,西有兇夏。可知為何不是他們防備於我,而是我們防備於他們?”
雖遭反問,但李清臣卻沒有任何反應,倒是一直沉默著的李禠試著迴答說:“是因為他們是蠻夷、而我們是堂堂華夏!”
“也對,也不全對。”秦剛微笑道,“蠻夷多為遊牧之民,居無定所,糧無定出。豐年雖可飽餐,災年卻隻能靠劫掠。這便是他們千百年來,始終不肯放棄侵掠中原的最根本原因。然而自澶淵之盟以來,宋遼之間已有百年和平。為何?邊境榷場,日漸興盛;年年歲幣,獲利頗豐。對於遼人而言,既然通過行商交易,就能解決困惑他們的生存難題,又怎會舍近求遠選擇戰爭呢?”
“那西夏卻為何不選擇與我們做生意呢?”李禠提出了他的疑問。
“北遼地廣千萬裏,除了大批的牛羊肉、動物皮毛之外,還有人參、藥材,镔鐵等等,都是我大宋百姓所需要的。然後,我們大宋生產豐富、產量富餘的各種絲綢、瓷器以及茶葉等物資便可大量銷售出去。但是西夏則不同了,其地小民寡,又是大漠戈壁,他們所擁有的青鹽等物,也隻能滿足於關西地區,此外就幾乎很少有物品資源可與我大宋貿易,所以,這也就是他們幾經選擇,最終仍然是返迴了通過戰爭掠奪物資的原始選擇。雖然說,國之軍事邦交,絕非我秦剛一小小的學子所能看得透的。但是,世間萬事,多有起於微末、發於華枝。小子鬥膽,從經商通榷之角度,看我大宋對遼、對夏之政策,也應是因對手的不同、其社會自然背景基礎的不同,須持不同之政策,而對某些相同之手法,也應有不同之判定。不可一概而論。”
李清臣身在中樞多年,雖然並不直接負責軍政外交之事務,但對於此等國邦大事,一開始聽到秦剛講起來,頗有點不以為然。不過是本著鼓勵後輩的原則,禮貌地聽之。
但是當聽到秦剛由商業角度而講到對於遼國、西夏應持不同的政策等等觀點時,他不由地一下子想起了最近有過的一次朝堂爭論,於是他便開始發問:
“賢侄既然對我宋遼、宋夏紛爭有所研究,不知對於代州之北的割讓與米脂四城的割讓各有什麽看法?”
所謂代州之北的割讓,是發生在熙寧八年到十年的事情,當時是因宋神宗的河湟開邊正處關鍵時期、南方又有交趾之亂的大背景之下,不得已對遼國而退讓。但因當時主政的宰相正是王安石,所以便因此事被舊黨一派安上了割地賣國的大帽子。
而米脂四城的割讓,卻是發生在元佑四年,由時任宰相的司馬光以“罷邊釁”為由,主動放棄送給了西夏。此等行為,卻被舊黨一派頌為“以德服人,止息幹戈、救民於倒懸”的偉大行為。
即使是眼下,卷土重來的新黨欲改變對這兩件事的既有評定,從而打開一個反攻舊黨的重要缺口,但在廷爭的辯論中,還是難以撼動目前人數仍占優勢的舊黨一眾。
“小侄在高郵與眾師友也多有辯論,但彼此之間共同遵循一條公認之原則,那就是‘實踐是檢驗大道的唯一標準’,但凡有爭論、有觀點異同,無須糾纏於口舌言辭,雙方擺下事實各自檢驗就是的。要看代北之割讓與米脂之割讓的得失異同,直接看結果就行。正如小侄之前所提,宋遼之間,通商已成大勢,代州割讓至今已近二十年,宋遼幾千裏邊境線平和至今。而米脂割讓不出五年,西夏與我邊境的戰火又何曾熄滅過?”
漸漸地,不再字斟句酌地考慮文辭,而隻是更加暢快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後,秦剛的談話速度也越來越快了:
“當然,我們並不想簡單地嘲笑當初‘止息幹戈’是一個笑話,因為這個笑話的背後,是邊境民眾的生命財產喪失的痛苦。而是要想一想,為何同樣的割地談和,會有不同的結果?再去思考這背後的事實原因。最起碼,小侄認為從商業交易對於兩國民生的意義與影響方麵,會為今後的對外邦交,有著不同忽視的一點重要參考意義與價值。”
“有道理啊有道理。”李禠雖然不敢直接說出口,但已經在內心深處呱呱地鼓起了掌,而且他也從中找到了為自己立誌行商後的更大理由。
“賢侄所言甚是精彩,既然此番來京是首次來家作客,禠兒。”
“孩兒在。”
“吩咐下人後堂安排些酒菜,留你朋友吃過午飯再迴吧!”
雖然沒有聽到李清臣親口對秦剛這番言論的認可或評述,但是僅僅從被李尚書留在家裏吃飯這事上,就可看出他被看重的程度。
當秦剛拋出了對於商賈營生的核心思考之時,就連秦湛也陷入了沉思,既然能有這一問,當然不會是表麵上就能想到的“貨物”這個答案了。
讓他們思考了一段時間後,秦剛才說出了他給的答案。
“是消息。”
看到兩人卻仍然是一副迷惑不解的表情後,便進一步解釋:“你們看,商人販賣的所有東西,是不需要自己把它們生產出來。地裏長出來的東西,那是農民種的;生活中使用的物品,那是作坊裏工人做出來的。但是,為什麽他卻可以低價買進來、再能以高價賣出去呢?”
秦剛看了看兩人,繼續說道:“因為隻有商人知道,什麽地方因為生產出、加工出太多的這些東西,而變得不再值錢,於是他便可以低價收進。然後也隻有商人才知道,什麽地方的人會缺少、需要這些商品,而變得奇貨可居,能夠賣好好的價錢。相反來說,無論是做東西的人,還是買東西的人,他們往往都不太會知道太遠地方的消息,所以他們總能選擇讓商人來做這中間的事情。”
此時的人沒有社會分工的意識,大抵應該是這個理,兩人都一邊聽著一邊點頭。
“商人能賺錢,無非倚仗的就是他的消息要比普通人強。前麵說的這種消息的差別是因為不同的地方而導致的。然後,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因為時間的不一樣,前幾天會比較便宜,而過幾天就會很貴,懂得這些消息的商人就會用倉庫、地窖或者是加快運輸的速度等方法來賺錢。更厲害的商人,他還懂得,有哪些東西是從來幾乎沒有過的、或者是大多數人沒有見過的,那就可以賺得更可觀的錢了。”
“哦!我知道了 !”秦湛興奮地插話道,“比如十八叔你推出的銀霜炭!”。
“是的。不過,我們再深入想想,那仁和的羅掌櫃為何知道這種東西能夠賺錢呢?”
“嗯,是十八叔賣得便宜,他店裏賣得貴?”
“你說的這個隻是結果。我想問的是,為什麽我願意以便宜的價格賣給他,平白地讓他賺取這其中的差價呢?”秦剛歎氣道,“其實正是說明,在羅掌櫃的手裏,掌握著我所不能掌握的重要信息。比如說:京城裏哪裏的店麵好?哪裏的市口旺?哪裏的有錢人不差錢?這些有錢人喜歡什麽樣的交易方式?等等的這些消息,我掌握不了,但是羅掌櫃卻能夠掌握!我去發賣東西,可能要花上十分力,他們也許隻要三分力。這省下的七分,便是他們應得的分潤。”
“哦,那麽這樣看,經商也不是太難嘛!”李禠想想後說道。
“不難?你是沒有看到那些經商虧本、倒閉、敗家甚至自盡的人。”秦剛說的也不是在嚇唬他們,“既然這世間存在著消息,就必然會有真消息與假消息、新消息與舊消息。雖然大家都希望知道的是前者,也隻是前者可以讓我們盈利賺錢。但是,消息的出現,卻不是那麽黑白分明的。尤其在絕大多數的情況裏,都是真假難辨、新舊摻雜、好壞各半,我們一旦依據的是後者,要麽做一筆就虧一筆,甚至會是賺了十筆,卻被一筆虧到底。所以才會有人說,這商場如戰場,孫子兵法的三十六計,在商場生意中也是一計都少不了啊。”
“啊!”李禠與秦湛聽到這裏才長長出了一口氣。
“還想不想做生意了?”
“更想了!”想不到李禠卻堅定地說:“原本還擔心做生意太簡單,現在聽剛哥一講,那是茅塞頓開,這做生意的這麽多道道,做成了也不給家裏丟臉啊!”
問完了大道理,又在京城目前的各項營生的具體項目中交流了不少。秦剛的廣博知識令兩人聽得如癡如醉,雖然年紀上都比他大,但此時儼然已經成了他的兩個小迷弟。
正在這時,突然過來了一位老奴:“見過四爺,老爺讓老奴過來問一聲,來的客人可是高郵的秦宣義?”
“是的,大人可有什麽話帶過來?”李禠知道這問題之後還有用意。
老奴聽了後,便向秦剛恭敬地施了一禮,道:“我家老爺請秦宣義去正廳一敘。”
聽聞是李清臣有請,秦剛急忙站起身,又看了李禠一眼,意思是你家父親有要見我之意,為何不事先說明。
而李禠卻聳聳肩,意為他也不清楚會有這事。於是便讓秦湛自己在這裏坐坐,他陪了秦剛隨老奴一同前往家裏的正廳。
過去的路上,天上已經開始零零落落地飄起了雪花。
進了正廳,正座之中,一名六十多歲、清臒俊雅的氣質老者正在看書。眉目之間,可以看出李禠倒是從他這裏是遺傳了不少的特征。
此時因是在家裏,穿的都是普通常服,但僅看其坐姿神態,都有著一股上位者不怒自威的氣勢。
因為有李禠陪著,老奴引到了廳門口便自行退去。
李禠上前問安,稱秦剛到了。
雖然對方是戶部尚書,但在大宋朝,除了族中至親以外,就算是一般情況下官員見了皇帝,都極少行跪拜之禮。所以倒也不是秦剛托大,上前行了一個長揖的全禮,口稱後生晚輩,也算是極為恭敬了。
李清臣放下手中之書,一雙慧眼如炬,上下掃視了一下秦剛,發現其雖態度恭謙,卻沒有一絲麵對朝中重臣時的那股怯意或者說諂象,其穩重的神態令其第一印象甚好。
“秦宣義少年英雄,氣度不凡,果然是聞名不如見麵啊!”
“李尚書言重了,還是唿秦剛本名為好。所謂宣義郎一職,乃蒙朝廷恩典所授,學生竊以為其作用無非有二,一是能予以厚祿,彰顯朝廷褒獎;二是張以虛職,激勵學生知恥奮進,早日考取進士,以免自己名不副實、德不配位。”
此話說得是滴水不漏,李清臣心想,眼前這位少年,要麽是少年老成、胸懷大誌之輩,要麽就是老於奸滑、誇誇其談之徒,不過臉上神情卻依舊:
“既然如此,你與禠兒是朋友,我便稱你一聲賢侄,你也叫我世伯,這樣也算是方便你我在家裏話話長短,少些拘謹,如何?”
“世伯厚愛,小侄安敢不從!”
“哈哈!”李清臣看似隨意地卻問了一個問題:“老夫看過賢侄所作的《少年華夏說》,今有一問,這人之老少與國之老少有何異同?”
“迴世伯,國者,人之所建;人者,國之所依。所以,國雖無形,卻具人之神韻,國雖無壽,卻同人之盛衰。所以,聖人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國之天下之大,皆可應世間的大道至理。此為一也。”
秦剛並不關心李清臣的反應,繼續說道:“人之老少,其本質在心,心少則人之誌高;國之老少,其本質在民,民少則國如朝陽、氣如奔流。所以靜觀人之一生,時光如駒,一去難返,縱有‘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卻也難抵身衰氣竭之自然規律。而國則不然,國之盛衰,雖有起伏、但有迴轉。昔日大漢初立,景帝之治、武帝拓疆,何如少年之熠熠飛揚年華,此後哀平二帝積弊,便為漢之衰老,以致王莽竊政,國祚不再。但民心猶存,便可再有光武中興。大唐縱因安史之亂而衰,但也有可有元和中興之盛。此為國之幸也!”
秦剛的這一番補充,算是將那篇《少年華夏說》再往上拔了一個台階,也就是點明了,人生之少年可能過去也就不會再來,而國之少年卻可以因為執政者的理念更新而再造青春。實際上也從另一個角度將自己從別人惡意影附地“貶後褒帝”的爭端中解脫出來了。
李清臣此時開始驚訝於秦剛的眼界與認知高度了,就拿剛才所說的話來看,就算是直接落筆成文,也將會是一段相當精辟精彩的策論。而對比之下,更是覺得陪坐於一旁的自己小兒子的不成器。
此時,坐在旁邊的李禠雖然對陪著過來的決定有一點點的後悔,不過他有一個好處,就是臉皮很厚。盡管餘光裏已經察覺出父親淩厲的眼光不時掃向於他,但他就是能夠摒牢隻看秦剛,並不斷給自己打氣:
“我隻看秦剛,秦剛是我朋友,我朋友之榮耀也是我之榮耀,父親的眼光我沒看到,看不到……”
“賢侄所言,‘人之老少在心,國之老少在民’甚是精辟啊!果然是才思出眾、年輕有為之士啊!”李清臣不悋讚之。
秦剛慌忙站起行禮道:“得世伯盛讚,小侄惶恐不已。”
“你當得的!”李清臣一擺手,上位者之氣勢展露無疑,“老夫聽禠哥所言,賢侄入京還帶得生意若幹,最近流行之銀霜炭也是你家的生意?”
“家父經商,族人生活多賴生意支撐。此次小侄入京,順帶聯絡些特色貨物,也是委托京城商號合作發賣,占不得什麽時間。”
“那就好。”李清臣點點頭道,“老夫之前知你文采出眾,今日一敘便知你誌向深遠,絕非池中之物。所以有言相告,不可在這商賈營利之事上分心費神,以免得不償失啊!”
秦剛自然聽出李清臣的拳拳惜才之心,不過他也想到,要得這名差點被曆史塵埃所掩的千古奇臣所看重,僅僅隻做一名聽話的乖學生是遠遠不夠的,當下想定,便穩穩地開口道:
“謝過世伯的愛護之言。但是小侄卻想:縱有濟世安民之壯誌,也須有腳踏實地的身體力行。小侄自幼隨家父行商,行走阡陌之間、過手緇銖之利。卻因此識民間勞作之辛苦、察百姓生活之不易。經商一事,看似低販高賣,求財爭利。實則互通有無、聯接供求,令天下財貨兩暢。即使如司馬君實此等食古不化之人也要承認:商賈也是與農工一般,是為社會財富的來源也。”
秦剛這句對司馬光似褒實貶的評語,卻令李清臣心裏一笑:這個小子的傾向性未免也太明顯了吧!
“自古君王凡有作為者,無非‘富國強兵’這四字。富國者,絕非隻有糧食增產,百姓民眾的吃穿住行、生活百用之物,離開商賈,皆是寸步難行;強兵者,也非全憑士卒勇猛,這軍糧補給、物資補充、甚至到武器修理以及戰馬販賣,哪一處能離得開商人的參與呢?”
秦剛的這番解說雖有點新鮮,但也言之有理,更是新法施行過程中的重要理論支撐。
“我大宋自立國以來,一直強敵環伺。北有惡遼,西有兇夏。可知為何不是他們防備於我,而是我們防備於他們?”
雖遭反問,但李清臣卻沒有任何反應,倒是一直沉默著的李禠試著迴答說:“是因為他們是蠻夷、而我們是堂堂華夏!”
“也對,也不全對。”秦剛微笑道,“蠻夷多為遊牧之民,居無定所,糧無定出。豐年雖可飽餐,災年卻隻能靠劫掠。這便是他們千百年來,始終不肯放棄侵掠中原的最根本原因。然而自澶淵之盟以來,宋遼之間已有百年和平。為何?邊境榷場,日漸興盛;年年歲幣,獲利頗豐。對於遼人而言,既然通過行商交易,就能解決困惑他們的生存難題,又怎會舍近求遠選擇戰爭呢?”
“那西夏卻為何不選擇與我們做生意呢?”李禠提出了他的疑問。
“北遼地廣千萬裏,除了大批的牛羊肉、動物皮毛之外,還有人參、藥材,镔鐵等等,都是我大宋百姓所需要的。然後,我們大宋生產豐富、產量富餘的各種絲綢、瓷器以及茶葉等物資便可大量銷售出去。但是西夏則不同了,其地小民寡,又是大漠戈壁,他們所擁有的青鹽等物,也隻能滿足於關西地區,此外就幾乎很少有物品資源可與我大宋貿易,所以,這也就是他們幾經選擇,最終仍然是返迴了通過戰爭掠奪物資的原始選擇。雖然說,國之軍事邦交,絕非我秦剛一小小的學子所能看得透的。但是,世間萬事,多有起於微末、發於華枝。小子鬥膽,從經商通榷之角度,看我大宋對遼、對夏之政策,也應是因對手的不同、其社會自然背景基礎的不同,須持不同之政策,而對某些相同之手法,也應有不同之判定。不可一概而論。”
李清臣身在中樞多年,雖然並不直接負責軍政外交之事務,但對於此等國邦大事,一開始聽到秦剛講起來,頗有點不以為然。不過是本著鼓勵後輩的原則,禮貌地聽之。
但是當聽到秦剛由商業角度而講到對於遼國、西夏應持不同的政策等等觀點時,他不由地一下子想起了最近有過的一次朝堂爭論,於是他便開始發問:
“賢侄既然對我宋遼、宋夏紛爭有所研究,不知對於代州之北的割讓與米脂四城的割讓各有什麽看法?”
所謂代州之北的割讓,是發生在熙寧八年到十年的事情,當時是因宋神宗的河湟開邊正處關鍵時期、南方又有交趾之亂的大背景之下,不得已對遼國而退讓。但因當時主政的宰相正是王安石,所以便因此事被舊黨一派安上了割地賣國的大帽子。
而米脂四城的割讓,卻是發生在元佑四年,由時任宰相的司馬光以“罷邊釁”為由,主動放棄送給了西夏。此等行為,卻被舊黨一派頌為“以德服人,止息幹戈、救民於倒懸”的偉大行為。
即使是眼下,卷土重來的新黨欲改變對這兩件事的既有評定,從而打開一個反攻舊黨的重要缺口,但在廷爭的辯論中,還是難以撼動目前人數仍占優勢的舊黨一眾。
“小侄在高郵與眾師友也多有辯論,但彼此之間共同遵循一條公認之原則,那就是‘實踐是檢驗大道的唯一標準’,但凡有爭論、有觀點異同,無須糾纏於口舌言辭,雙方擺下事實各自檢驗就是的。要看代北之割讓與米脂之割讓的得失異同,直接看結果就行。正如小侄之前所提,宋遼之間,通商已成大勢,代州割讓至今已近二十年,宋遼幾千裏邊境線平和至今。而米脂割讓不出五年,西夏與我邊境的戰火又何曾熄滅過?”
漸漸地,不再字斟句酌地考慮文辭,而隻是更加暢快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後,秦剛的談話速度也越來越快了:
“當然,我們並不想簡單地嘲笑當初‘止息幹戈’是一個笑話,因為這個笑話的背後,是邊境民眾的生命財產喪失的痛苦。而是要想一想,為何同樣的割地談和,會有不同的結果?再去思考這背後的事實原因。最起碼,小侄認為從商業交易對於兩國民生的意義與影響方麵,會為今後的對外邦交,有著不同忽視的一點重要參考意義與價值。”
“有道理啊有道理。”李禠雖然不敢直接說出口,但已經在內心深處呱呱地鼓起了掌,而且他也從中找到了為自己立誌行商後的更大理由。
“賢侄所言甚是精彩,既然此番來京是首次來家作客,禠兒。”
“孩兒在。”
“吩咐下人後堂安排些酒菜,留你朋友吃過午飯再迴吧!”
雖然沒有聽到李清臣親口對秦剛這番言論的認可或評述,但是僅僅從被李尚書留在家裏吃飯這事上,就可看出他被看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