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觀家迴來後,黃小個卻告訴了秦剛一件事。
原來他們在與秦觀家的那個傭人吃飯時,偶爾聽了一句抱怨,意思是為了安排今天的這頓招待,指不定他這個月的月錢可能還會遲發。
此話說得秦剛不禁有點黯然神傷。
大宋官員雖然待遇甚好,也隻是相對百姓而言。秦觀目前隻是從八品官,麵對京城裏的各自開支,即使傭人隻壓縮到了一名,卻也時不時也會陷入經濟危機。
秦剛也發現今天的邊朝華雖以下廚的襜衣遮掩,但裏麵確實都是舊衣。
他仔細想了想說:“這般,眼下天氣也冷。明日你讓劉三帶你去采購一些可以久放的米肉鹽茶之物,給我七哥送去,就說是我剛來京城,不懂行情,一下子買得多了。”
黃小個當即答應了下來。
劉惟簡對這間宅子安排得非常周到,家具、生活用品,無一有缺。目前隻有秦剛一人住在內進,黃小個與劉三、李嬸等人都住在外進的倒座房裏。
第二天一早,卻見京城天色如鉛,沒有中午,便飄飄灑灑地下起了雪花。秦剛便催了黃小個與劉三趕緊趁著雪沒下大前出門,到了下午就迴來交差了。
“稟告大爺。”黃小個說,“我們按吩咐把東西送過去了。原本秦宣德是不肯收的,後來還是邊少母接下了,她讓小的迴來後,好好地謝謝大爺。”。
秦剛歎了一口氣,黃小個口中的少母是對朝華的尊稱,還是持家的朝華更明白生活的艱難。
這場雪到了下午天快黑之前,已經將目力所視之處,皆厚厚地裹上了白妝。
秦剛每天起床後,都堅持著鍛煉的習慣,隻是這天的院裏暫時無法下腳,便在廳堂裏活動。黃小個起床後,趕緊來清理院裏的積雪,順便吐槽一下這北方的雪真是很大,可昨晚劉三卻說這場雪隻能算是剛開始的小雪。
等吃過了早飯之後,突然劉三來報,說是秦湛帶人送了一擔木炭過來。
秦剛趕緊讓人把他讓進來,並埋怨說:“天氣這般寒冷,處度你還特意跑這麽一趟。快快進來,喝口熱茶。”
上次吃飯後,秦湛對他挺親熱,十八叔叫得很順口,秦剛便也改過口來叫他湛哥兒了。
秦湛是根據前日秦剛留的地址一路找來的,他依舊是那般有禮貌地說:“突降大雪,朝廷本月的柴值銀都加了倍。也是小娘提了醒,說十八叔剛來京城,不一定來得及置辦炭薪,大人便叫我送了這些過來。”
大宋官員的柴值銀可以理解為取暖費,差不多從每年的十月到正月,根據官員品級大小,每月都會發放不等數量的炭柴實物。一旦遇上像這樣的大雪天,還會把當月的數量翻倍。
秦剛趕緊說:“這怎麽使得,湛哥兒家裏人口多,尤其是戚老夫人也是南方人,冬日畏寒,缺了炭薪怎可使得。”
那邊黃小個已經奉上了熱茶,秦湛捂著熱茶杯,緩了口氣說道:“不瞞十八叔,我那娘娘【注:指戚老夫人,宋人民間多稱祖母為“娘娘”】一直喉嚨不好,尤其是冬天,受不了這木炭燒出來的煙塵,反而會嗆著難受。所以家裏,除了大人的臥室外,就連廳堂也很少燃燒木炭。今天送來的這些木炭,您也不要推辭了。”
秦剛聽得這話,就叫黃小個去取了幾塊送來的木炭一瞧,便知是尋常的黑木炭,它們燃燒之後,是避免不了會產生明顯的煙塵與刺鼻氣味。
於是,他便問秦湛:“湛哥兒今日可有功課?我剛到京城,想請你幫著帶路在這附近走走。”
秦湛一聽卻來了精神,道:“十八叔有這個話,秦湛哪敢不從,耽擱一天功課,家裏大人想必也是不會責怪的。”
秦剛聽了便暗自好笑,看來也是一個不愛讀書的年輕人,當然也不會多說。
秦湛打發了傭人先迴去複命,自己就帶著秦剛、黃小個一起外出了。
秦剛兩人一起隨他走到街上才發現,京城畢竟不一樣,由於各家店鋪緊密銜接,就算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也就在這短短的半個上午,讓整個大街上的積雪為之一清,取而代之的是一處處的雪堆,更有頭腦的商家還會堆成雪人模樣,在其上麵插以與自家店鋪相關的旗幌,用以招徠生意。
保康門外的這片地方,恰巧都多開有各種生活用品的店鋪,其中就有幾家有木炭所售。但一路看過來,卻都隻有黑色木炭所售。
走在街上,秦湛奇怪地問:“十八叔你總是問他們所售木炭的顏色。這木炭不應該都是黑色的嗎?難不成還有白色的?”
秦剛點點頭道:“我正是想找白色的木炭,這種炭的內芯還是黑的,但外表灰白,燒起來不會起煙,也幾乎沒有異味。如果能夠買到,戚老夫人也就不擔心取暖的問題了。”
秦湛一聽是在為其祖母而考慮,感動之餘說道:“這木炭燒起來,多多少少總是會有煙霧的。內城有兩家專供皇城的炭薪店,也從來沒有十八叔你說的那種白色的、燒起來不會有煙霧的木炭出售。”
秦剛聽了後,心念一動,如此看來,這白炭在此時還未出現的話,如果自己把它提前搞出來,豈不是一項極好的營生?
當然,要想燒炭,還得有人、有柴、有地方,這些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搞得好的,而現下隻能想想罷了。
之後,秦湛便帶著又去轉了其他一些好玩、好看的地方。看得出他是個喜愛玩耍的主,對於京城各處都十分熟悉,帶了高郵小城過來的兩人,可以讓他們大開眼界。
正好再往前多走一些就是接近東麵的新宋門,店鋪沒那麽多了,三人正欲調轉迴去,突然聽得前方巷子裏傳來一陣子的爭吵聲。秦剛好奇心甚重,便過去瞧瞧。
隻見巷子倒也寬敞,停了三輛驢車,兩輛裝著木炭,一輛空著。
一邊是身著粗布破襖的老少二人正拉住其中一輛有木炭的車轅木道:“這車炭我不賣了!”
對麵也是兩人,衣著就光鮮了許多,其中一瘦削的漢子冷哼著說:“你不賣給我,還能賣給誰去?我好心收了你這車炭,不過叫你們幫我搬搬而已。”
而老者旁邊的破襖年輕人卻道:“不是我們不願意幫你搬,而你們這是想把這沒燒好的木炭混在好木炭裏麵去坑人,我們不想賣給你們了。”
那瘦削漢子卻給氣笑了:“真是好心遇上愣頭青!再說了,你把木炭賣給了我,還管我怎麽弄?又管我用在何處?”
瘦削漢子旁邊的人也說:“你們這車炭在整個東京城不會有人要,不賣給我們,你們拖迴家去,一個子兒也得不到。”
老者漲紅了臉:“木炭沒燒好,我們認。你們壓價,我們也認。可你們拿了去以次充好去坑其他人,我們情願不賣了。”
然後他們都看見了巷子口的秦剛三人,那瘦子便轉過身來,把賣炭的那兩個人拉往更裏麵一點,並壓低了聲音想繼續勸說。
秦剛轉身對身後兩人說:“走,在旁邊找個地方坐下,喝點東西暖暖身子。”
巷子旁邊就有一家小酒肆,三人進去找了張桌子坐下,叫店家燙了一壺酒,又叫了些熱饅頭和鹹菜。
這時,就從門口看到那老少二人從巷子裏把裝著木炭的車子拉了出來,看來還是沒答應賣。
秦剛便對黃小個說:“趕緊去叫住他們,就說我想和他們談談木炭的生意。”
黃小個已經習慣了秦剛的各種奇怪決定,應了之立即跑出門去。
秦湛倒是有點奇怪地問道:“十八叔是何意思?他們這車木炭聽著便是不好用的。”
秦剛卻笑道:“我做的不是他們的這車木炭生意,是他們的人品生意。”
很快,黃小個領著賣炭的老少二人進來了,看得出,他們身上衣襖多有破舊,難遮寒氣,走到桌前時,還在不住地搓手跺腳。
秦剛趕緊叫他們坐下,指了指桌上的饅頭等說:“二位想必此時定也腹中饑餓,先吃點饅頭,再喝兩口酒暖一下身子,然後我們再談一下生意。”
兩人瞧著桌子對麵的秦剛、秦湛都很麵善,而桌上的饅頭又更是誘人,謝過之後,在衣服上擦了擦手,狼吞虎咽地開始吃了起來。
一人三個饅頭下肚後,年紀大的那人就很不好意思地對秦剛道:“謝過兩位官人了,想必方才二位聽了我們和那木炭販子的爭執,不知要找我們談什麽生意?”
秦剛笑笑反問道:“我是淮南人,剛剛入京,手頭有點餘錢,想做點木炭的生意,不知老丈可有什麽教我。”
“官人說重了,哪敢有什麽教的話。”老者端起麵前的酒碗喝了一口,長出一口氣道:“不過官人拿老漢當迴事,便就有一說一了。老漢我姓錢,大家都叫我錢老六,這位是我兒子錢阿牛。我們住在北城外倉王村,家裏有兩口窯,從我爺爺起就做燒炭營生。要說早些年吧,趁著天寒時,也能多掙些錢,忙乎五個月,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費好歹能湊個差不多。平時再做點零活,也能攢點。但是這兩年不同了,官人你要是想賺錢,千萬別做這個營生了。”
“這倒是為何?”
“因為眼下有了石炭,從河東運來的石炭現在是越來越多。”老者歎氣道,“這石炭雖然煙太大,味道也重。但禁不住它便宜啊,冬天時比幹柴都便宜。所以,這城裏城外的窮人家也就都改用了石炭。隻剩下一些富人以及官員們還願意用些木炭,可正因為如此,他們對這木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
秦剛一聽便明白這所謂的“石炭”就是指煤炭了,宋代對於河東也就是山西的煤礦已經開始大量開采,隻是采煤工藝還有問題,挖出的煤炭直接燒,便有太大的黑煙,並且嗆人。
那個叫錢阿牛的年輕人此時也吃飽了,接過他父親的話說:“好木炭便需要用好木柴來燒。今年這好木柴的價格都翻了一倍,但木炭的價格卻漲得不多。我們想著就買了便宜的木材,結果運氣也不好,窯口破了沒來得及發現,所以這車木炭就沒燒好。要是賣不出去的話,估計今年起碼兩個月都白幹了。”
“所以,老漢見官人麵和心也善,就奉勸一句,這木炭生意不好做。要是燒出來的木炭不太好,別人就情願用石炭了。而要想燒得好,這好木柴的成本就大得讓你賺不到幾個錢。”
秦剛聽了後,點點頭道:“多謝老丈指點。隻是眼下你們又將作何打算呢?”
錢老六苦笑著道:“我原想著今天會餓著肚子把炭拉迴家,眼下多蒙官人照顧,多了個肚飽。所以這也算是天無絕人之路。家裏不是有兩口窯麽,大不了我把這兩口窯去做個典押,換點本錢再去重新買些好木柴迴來燒,隻要木炭能夠燒得出來,就能有錢賺,總不致於能讓一家人都餓死吧!”
秦剛點點頭,突然換了個話題問:“那你們在好的年景,一個月靠燒炭能掙多少錢?”
“這要說就是三年前了。”錢老六的眼神有點迴味的幸福感:“一個月最多可燒六次,每次可以燒出兩車炭,然後去掉一開始的買柴錢,這樣一個月下不,就能有近十貫的結餘。冬天五個月,家裏七八口人的口糧就有了。還多了些錢,就給我家阿牛娶上了個媳婦。”
“十貫錢……窯上有幾個人幹活?”
“家裏有五六個幹活的。”錢老六迴答得很快,但眼神卻有點迷惑。
秦剛的手指在桌上敲了敲,非常直接地說道:“剛才老丈也說了,你想把家裏的炭窯典押出來。要是這個樣子的話,不如我們來做個合作。我來雇你們家幫我來燒木炭:所有買木柴所花的錢,都由我出!需要新修炭窯的錢,也是我出!燒好的木炭,拉到城裏來,我負責賣!你們隻需要按照我的要求去燒炭就行,我可以一個月給你們家十五貫的工錢。如果覺得好的話,咱們就簽個契約,幫我幹滿三年,不僅原先的兩口炭窯,包括在這其間能夠多修出來的炭窯,也全歸你家!幹不幹?”
注:《宋代物價研究》京城東窯務出賣石炭,每秤(15斤)定價六十文。就是每斤四文錢。木柴根據質量,每斤三至八文不等,而木炭差不多要到每斤十文錢。
原來他們在與秦觀家的那個傭人吃飯時,偶爾聽了一句抱怨,意思是為了安排今天的這頓招待,指不定他這個月的月錢可能還會遲發。
此話說得秦剛不禁有點黯然神傷。
大宋官員雖然待遇甚好,也隻是相對百姓而言。秦觀目前隻是從八品官,麵對京城裏的各自開支,即使傭人隻壓縮到了一名,卻也時不時也會陷入經濟危機。
秦剛也發現今天的邊朝華雖以下廚的襜衣遮掩,但裏麵確實都是舊衣。
他仔細想了想說:“這般,眼下天氣也冷。明日你讓劉三帶你去采購一些可以久放的米肉鹽茶之物,給我七哥送去,就說是我剛來京城,不懂行情,一下子買得多了。”
黃小個當即答應了下來。
劉惟簡對這間宅子安排得非常周到,家具、生活用品,無一有缺。目前隻有秦剛一人住在內進,黃小個與劉三、李嬸等人都住在外進的倒座房裏。
第二天一早,卻見京城天色如鉛,沒有中午,便飄飄灑灑地下起了雪花。秦剛便催了黃小個與劉三趕緊趁著雪沒下大前出門,到了下午就迴來交差了。
“稟告大爺。”黃小個說,“我們按吩咐把東西送過去了。原本秦宣德是不肯收的,後來還是邊少母接下了,她讓小的迴來後,好好地謝謝大爺。”。
秦剛歎了一口氣,黃小個口中的少母是對朝華的尊稱,還是持家的朝華更明白生活的艱難。
這場雪到了下午天快黑之前,已經將目力所視之處,皆厚厚地裹上了白妝。
秦剛每天起床後,都堅持著鍛煉的習慣,隻是這天的院裏暫時無法下腳,便在廳堂裏活動。黃小個起床後,趕緊來清理院裏的積雪,順便吐槽一下這北方的雪真是很大,可昨晚劉三卻說這場雪隻能算是剛開始的小雪。
等吃過了早飯之後,突然劉三來報,說是秦湛帶人送了一擔木炭過來。
秦剛趕緊讓人把他讓進來,並埋怨說:“天氣這般寒冷,處度你還特意跑這麽一趟。快快進來,喝口熱茶。”
上次吃飯後,秦湛對他挺親熱,十八叔叫得很順口,秦剛便也改過口來叫他湛哥兒了。
秦湛是根據前日秦剛留的地址一路找來的,他依舊是那般有禮貌地說:“突降大雪,朝廷本月的柴值銀都加了倍。也是小娘提了醒,說十八叔剛來京城,不一定來得及置辦炭薪,大人便叫我送了這些過來。”
大宋官員的柴值銀可以理解為取暖費,差不多從每年的十月到正月,根據官員品級大小,每月都會發放不等數量的炭柴實物。一旦遇上像這樣的大雪天,還會把當月的數量翻倍。
秦剛趕緊說:“這怎麽使得,湛哥兒家裏人口多,尤其是戚老夫人也是南方人,冬日畏寒,缺了炭薪怎可使得。”
那邊黃小個已經奉上了熱茶,秦湛捂著熱茶杯,緩了口氣說道:“不瞞十八叔,我那娘娘【注:指戚老夫人,宋人民間多稱祖母為“娘娘”】一直喉嚨不好,尤其是冬天,受不了這木炭燒出來的煙塵,反而會嗆著難受。所以家裏,除了大人的臥室外,就連廳堂也很少燃燒木炭。今天送來的這些木炭,您也不要推辭了。”
秦剛聽得這話,就叫黃小個去取了幾塊送來的木炭一瞧,便知是尋常的黑木炭,它們燃燒之後,是避免不了會產生明顯的煙塵與刺鼻氣味。
於是,他便問秦湛:“湛哥兒今日可有功課?我剛到京城,想請你幫著帶路在這附近走走。”
秦湛一聽卻來了精神,道:“十八叔有這個話,秦湛哪敢不從,耽擱一天功課,家裏大人想必也是不會責怪的。”
秦剛聽了便暗自好笑,看來也是一個不愛讀書的年輕人,當然也不會多說。
秦湛打發了傭人先迴去複命,自己就帶著秦剛、黃小個一起外出了。
秦剛兩人一起隨他走到街上才發現,京城畢竟不一樣,由於各家店鋪緊密銜接,就算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也就在這短短的半個上午,讓整個大街上的積雪為之一清,取而代之的是一處處的雪堆,更有頭腦的商家還會堆成雪人模樣,在其上麵插以與自家店鋪相關的旗幌,用以招徠生意。
保康門外的這片地方,恰巧都多開有各種生活用品的店鋪,其中就有幾家有木炭所售。但一路看過來,卻都隻有黑色木炭所售。
走在街上,秦湛奇怪地問:“十八叔你總是問他們所售木炭的顏色。這木炭不應該都是黑色的嗎?難不成還有白色的?”
秦剛點點頭道:“我正是想找白色的木炭,這種炭的內芯還是黑的,但外表灰白,燒起來不會起煙,也幾乎沒有異味。如果能夠買到,戚老夫人也就不擔心取暖的問題了。”
秦湛一聽是在為其祖母而考慮,感動之餘說道:“這木炭燒起來,多多少少總是會有煙霧的。內城有兩家專供皇城的炭薪店,也從來沒有十八叔你說的那種白色的、燒起來不會有煙霧的木炭出售。”
秦剛聽了後,心念一動,如此看來,這白炭在此時還未出現的話,如果自己把它提前搞出來,豈不是一項極好的營生?
當然,要想燒炭,還得有人、有柴、有地方,這些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搞得好的,而現下隻能想想罷了。
之後,秦湛便帶著又去轉了其他一些好玩、好看的地方。看得出他是個喜愛玩耍的主,對於京城各處都十分熟悉,帶了高郵小城過來的兩人,可以讓他們大開眼界。
正好再往前多走一些就是接近東麵的新宋門,店鋪沒那麽多了,三人正欲調轉迴去,突然聽得前方巷子裏傳來一陣子的爭吵聲。秦剛好奇心甚重,便過去瞧瞧。
隻見巷子倒也寬敞,停了三輛驢車,兩輛裝著木炭,一輛空著。
一邊是身著粗布破襖的老少二人正拉住其中一輛有木炭的車轅木道:“這車炭我不賣了!”
對麵也是兩人,衣著就光鮮了許多,其中一瘦削的漢子冷哼著說:“你不賣給我,還能賣給誰去?我好心收了你這車炭,不過叫你們幫我搬搬而已。”
而老者旁邊的破襖年輕人卻道:“不是我們不願意幫你搬,而你們這是想把這沒燒好的木炭混在好木炭裏麵去坑人,我們不想賣給你們了。”
那瘦削漢子卻給氣笑了:“真是好心遇上愣頭青!再說了,你把木炭賣給了我,還管我怎麽弄?又管我用在何處?”
瘦削漢子旁邊的人也說:“你們這車炭在整個東京城不會有人要,不賣給我們,你們拖迴家去,一個子兒也得不到。”
老者漲紅了臉:“木炭沒燒好,我們認。你們壓價,我們也認。可你們拿了去以次充好去坑其他人,我們情願不賣了。”
然後他們都看見了巷子口的秦剛三人,那瘦子便轉過身來,把賣炭的那兩個人拉往更裏麵一點,並壓低了聲音想繼續勸說。
秦剛轉身對身後兩人說:“走,在旁邊找個地方坐下,喝點東西暖暖身子。”
巷子旁邊就有一家小酒肆,三人進去找了張桌子坐下,叫店家燙了一壺酒,又叫了些熱饅頭和鹹菜。
這時,就從門口看到那老少二人從巷子裏把裝著木炭的車子拉了出來,看來還是沒答應賣。
秦剛便對黃小個說:“趕緊去叫住他們,就說我想和他們談談木炭的生意。”
黃小個已經習慣了秦剛的各種奇怪決定,應了之立即跑出門去。
秦湛倒是有點奇怪地問道:“十八叔是何意思?他們這車木炭聽著便是不好用的。”
秦剛卻笑道:“我做的不是他們的這車木炭生意,是他們的人品生意。”
很快,黃小個領著賣炭的老少二人進來了,看得出,他們身上衣襖多有破舊,難遮寒氣,走到桌前時,還在不住地搓手跺腳。
秦剛趕緊叫他們坐下,指了指桌上的饅頭等說:“二位想必此時定也腹中饑餓,先吃點饅頭,再喝兩口酒暖一下身子,然後我們再談一下生意。”
兩人瞧著桌子對麵的秦剛、秦湛都很麵善,而桌上的饅頭又更是誘人,謝過之後,在衣服上擦了擦手,狼吞虎咽地開始吃了起來。
一人三個饅頭下肚後,年紀大的那人就很不好意思地對秦剛道:“謝過兩位官人了,想必方才二位聽了我們和那木炭販子的爭執,不知要找我們談什麽生意?”
秦剛笑笑反問道:“我是淮南人,剛剛入京,手頭有點餘錢,想做點木炭的生意,不知老丈可有什麽教我。”
“官人說重了,哪敢有什麽教的話。”老者端起麵前的酒碗喝了一口,長出一口氣道:“不過官人拿老漢當迴事,便就有一說一了。老漢我姓錢,大家都叫我錢老六,這位是我兒子錢阿牛。我們住在北城外倉王村,家裏有兩口窯,從我爺爺起就做燒炭營生。要說早些年吧,趁著天寒時,也能多掙些錢,忙乎五個月,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費好歹能湊個差不多。平時再做點零活,也能攢點。但是這兩年不同了,官人你要是想賺錢,千萬別做這個營生了。”
“這倒是為何?”
“因為眼下有了石炭,從河東運來的石炭現在是越來越多。”老者歎氣道,“這石炭雖然煙太大,味道也重。但禁不住它便宜啊,冬天時比幹柴都便宜。所以,這城裏城外的窮人家也就都改用了石炭。隻剩下一些富人以及官員們還願意用些木炭,可正因為如此,他們對這木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
秦剛一聽便明白這所謂的“石炭”就是指煤炭了,宋代對於河東也就是山西的煤礦已經開始大量開采,隻是采煤工藝還有問題,挖出的煤炭直接燒,便有太大的黑煙,並且嗆人。
那個叫錢阿牛的年輕人此時也吃飽了,接過他父親的話說:“好木炭便需要用好木柴來燒。今年這好木柴的價格都翻了一倍,但木炭的價格卻漲得不多。我們想著就買了便宜的木材,結果運氣也不好,窯口破了沒來得及發現,所以這車木炭就沒燒好。要是賣不出去的話,估計今年起碼兩個月都白幹了。”
“所以,老漢見官人麵和心也善,就奉勸一句,這木炭生意不好做。要是燒出來的木炭不太好,別人就情願用石炭了。而要想燒得好,這好木柴的成本就大得讓你賺不到幾個錢。”
秦剛聽了後,點點頭道:“多謝老丈指點。隻是眼下你們又將作何打算呢?”
錢老六苦笑著道:“我原想著今天會餓著肚子把炭拉迴家,眼下多蒙官人照顧,多了個肚飽。所以這也算是天無絕人之路。家裏不是有兩口窯麽,大不了我把這兩口窯去做個典押,換點本錢再去重新買些好木柴迴來燒,隻要木炭能夠燒得出來,就能有錢賺,總不致於能讓一家人都餓死吧!”
秦剛點點頭,突然換了個話題問:“那你們在好的年景,一個月靠燒炭能掙多少錢?”
“這要說就是三年前了。”錢老六的眼神有點迴味的幸福感:“一個月最多可燒六次,每次可以燒出兩車炭,然後去掉一開始的買柴錢,這樣一個月下不,就能有近十貫的結餘。冬天五個月,家裏七八口人的口糧就有了。還多了些錢,就給我家阿牛娶上了個媳婦。”
“十貫錢……窯上有幾個人幹活?”
“家裏有五六個幹活的。”錢老六迴答得很快,但眼神卻有點迷惑。
秦剛的手指在桌上敲了敲,非常直接地說道:“剛才老丈也說了,你想把家裏的炭窯典押出來。要是這個樣子的話,不如我們來做個合作。我來雇你們家幫我來燒木炭:所有買木柴所花的錢,都由我出!需要新修炭窯的錢,也是我出!燒好的木炭,拉到城裏來,我負責賣!你們隻需要按照我的要求去燒炭就行,我可以一個月給你們家十五貫的工錢。如果覺得好的話,咱們就簽個契約,幫我幹滿三年,不僅原先的兩口炭窯,包括在這其間能夠多修出來的炭窯,也全歸你家!幹不幹?”
注:《宋代物價研究》京城東窯務出賣石炭,每秤(15斤)定價六十文。就是每斤四文錢。木柴根據質量,每斤三至八文不等,而木炭差不多要到每斤十文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