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華夏說》一文的擴散速度,超過了所有人的意料。不但飛速傳遍了江淮及齊魯之地後,又順應著各地秋闈的解試結果,迅速地影響到了京城。
一時間,京城士林大半的人都在議論這篇《少年華夏說》。
隻是,天下腳下、大宋中樞,看待這篇雄文的觀點自是與他處不一樣。
一般人隻能讀得出這篇賦文裏的壯誌淩雲,但也有人讀出的卻是不可告人的叵測居心。
這日,左諫議大夫劉安世家裏來了客人,正是時任給事中的朱光庭。
劉安世,司馬光的弟子,以直諫而聞名,世人稱之為“殿上虎”。
元佑年間,雖然朝廷已經被保守派牢牢地占據了,但是在他們齊心把新黨都壓下去之後,內部又分裂成了洛黨、蜀黨與朔黨三派。
劉安世與朱光庭都是洛黨中堅,兩人此時又恰巧都在負責諫議的禦史台。
之前賈易被外調一事上,洛黨再輸一城,一直在想法找個法子扳迴來。此時,正好把眼光盯在了《少年華夏說》一文上。
之所以盯上這篇文章,除了因為它最近太火了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據說此文的作者,高郵軍解試的解元,正是秦觀的族弟。
而秦觀的老師是誰?蜀黨的領袖蘇軾啊!
高太後雖一度曾被後人稱為宋朝的“女中堯舜”,但她在執政期間最失敗的一件事,就是製造了大宋開國以來打擊麵最廣、打擊力度最大的文字獄案——車蓋亭詩案。
即使有舊黨之中的呂大防、劉摯、範純仁等人求情,也未手下留情。此案的苦主前任宰相蔡確,被毫不留情地一貶再貶,最終客死嶺南。
隻因詩中有言影射高太後為武則天。
也就是說,高太後的軟肋,就是被人攻擊她的得權不正。
也正是如此,幾年後的今天,不甘失敗的劉安世,從這篇眾人多讚的賦文卻讀出了別樣的內容。
“少年如朝日,老年似夕陽;少年如虎嘯山岡,老年似瘠牛臥塘……哼!”
劉安世放下手中的抄本,對朱光庭說,“公掞【注:朱光庭,字公掞】是否覺得,此子狂妄至極!忤逆至極!他是想說誰是如今朝堂之上的瘠牛夕陽呢?又是想說誰是國政之中的大漠老僧呢?”
朱光庭聽聞頓覺眼前一亮,此文居然還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解讀嗎,甚妙甚妙啊!
此時小皇帝趙煦已經十七歲,大婚後的第二年。但是太皇太後高滔滔卻一直沒有還政的意思。
在小皇帝數年如一日的恭敬順從以及太皇太後的慈愛勤政背後,正掩蓋著洶湧雲起、難以按下的矛盾危機。
一般人,都是十分自覺地遠離並迴避這樣的風暴源。
而隻有眼下正處於失敗邊緣的洛黨,才會如溺水的人一樣,企圖抓住任何一個可以抓住的東西,哪怕是與自己同歸於盡的也成啊。
“這篇文章分明就是在挑撥太皇太後與官家的祖孫之情!”因為正是私下溝通,朱光庭不怕直接說明最關鍵的要點。
兩人相視一笑,便確了接下來兩人分別需要去準備的事情。
沒兩天,十幾份彈章就迅速遞到了高太後的寢宮之中。
這些彈章中,有彈劾高郵軍學子、右宣義郎秦剛擅弄文字、妄議朝堂的,也有彈劾知高郵軍毛滂結黨營私、解試舞弊的,當然圍繞的都是同一個中心——那篇《少年華夏說》。
以秦剛這樣一個尚未得到實職差遣的從八品小官,竟能引來禦史台的一片絞殺之聲,這本身就是極不正常的一件事。
而這些彈章又最終能遞到高太後的麵前,實在是因為劉安世他們抓住了高太後最大的弱點:她最怕別人質疑她手中權力的不正。
也正因為如此,政事堂的諸位宰執們,雖然很看不起劉安世等人這種捕風捉影、牽強附會的手法。但是對於這樣能把太皇太後都牽扯進來的彈章,既不能去一一壓下,也無法迴避,最後總是要呈於高太後之處,進行最後的禦決。
這幾日,一直身體有恙的太皇太後也算稍稍好些,幾位宰執也都來到太後寢宮外殿請示。
“此豎子何其無理!地方的考官何其糊塗!”在看完了幾篇主要彈章之後,再去讀了《少年華夏說》的高太後,已經抑製不住滿腔的怒火,連連拍案而吼,“這都是哀家賞出的好俊才,這也是哀家拔擢的好官員。他們眼中,還有沒有官家尊嚴!他們的筆下,還有沒有是非公論!”
的確,如果是論及其他政事,高太後還算得上有著勵精圖治與執政清明的眼光與手腕。
隻是可惜,隻要一旦會涉及到“撤簾還政”的話題,她便會在一瞬間進入一種老年婦女獨有的暴怒情緒之中。先前的“車蓋亭詩案”如此,此番的“高郵解試案”亦如此。
高太後在簾後的暴怒有如陣陣狂濤襲來,台下的宰執們恭敬地站起,隻能以微弱的聲音勸阻太皇太後保重聖體,不可過於動怒。
在發泄了太多的怒火之後,高太後又陷了一種無比幽怨的悲傷情緒之中:“想當年,哀家隻是因為受到了神宗皇帝的囑托,才和官家升殿聽政。在這九年之中,你們都說說心裏話,哀家可曾給過娘家人什麽特權、什麽好處?哀家又何曾偏袒過哪位功臣賢良?就隻是為了做好這宮廷的公正無私,就連自己的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病死,哀家都沒有見到啊。”
在殿內的另一邊,如同木偶一般的小皇帝趙煦,依舊保持著他那張數年如一日的木訥表情,既沒有因這些彈章所述的挑拔說法而憤怒,卻也沒有祖母被世人誤解之後的悲傷。
他所能做的,無非是在各位宰執空洞無力的“請太皇太後息怒、保重禦體”的勸聲中,機械地一同站起,喃喃地和聲而說:“請大娘娘息怒,保重禦體。”
最終,還是老成持重的範純仁提議:“言官彈章所言,還當付有司進行核查。尤其是針對知高郵軍毛滂解試舞弊一事,必須要有確鑿的證據方可定罪。老臣請太皇太後諭旨,可著大理寺派良賢公正之員為欽差,往高郵軍徹查此事。而關於學子秦剛賦文之罪,也宜一並查清之後再作定奪。”
其實,政事堂的幾位來之前已經有過商議,“因言獲罪”一直都是大宋官員最為忌諱的事情。
誰平時不寫點詩詞歌賦?誰又能保證哪天會不會被宵小盯上,在字裏行間挑刺找事?依著幾人的原本想法,這件事隻須留中不發即可。
隻是因此許我奏章都直接言明觸及了太皇太後的逆麟,沒有辦法正麵阻擋,隻可通過拖延的方法另尋出路。
發完脾氣的高太後頓覺神形勞累,一股倦意而起,便歎了口氣道:“也罷。就如範卿所奏,高郵解試舞弊一事,是要查清,隻是不勞大理寺派人了。劉惟簡。”
簾後立即一旁閃過一人:“臣在。”
“你就辛苦去高郵一趟,為哀家把此事查個清楚。”
“臣謹遵懿旨!”
高太後又稍稍喘了幾口氣道:“這秦…剛,解元身份暫先褫奪。劉惟簡你去查案時,可將其喚來當麵好好地予以訓斥。”
“這……”範純仁本來勸阻這褫奪解元的做法於禮不合,但又看到呂大防連連給他使的眼色,終究歎了一口氣,還是沒有開口。
眾臣退去。
趙煦也畢恭畢敬地行禮欲退。
高太後突然強撐起一口氣,問道:“官家,你看這幫無禮的臣子都把事件做到這樣子的份上,你坐在旁邊,就沒有什麽自己的想法嗎?”
趙煦依舊神情不變地躬身道:“大娘娘說得都非常好,處置得也非常到位,俾臣道何語?【詳見本章末注一】”
高太後頓時覺得又是一口氣堵在了胸口,愣是多喘了幾口氣才說道:“官家可要明白了哀家的一片苦心。”
趙煦道:“俾臣知曉,這就告退。大娘娘聖安。”
簾後的人擺了擺手,陷入了沉默。
趙煦從寶慈宮出來後,並沒有迴自己住處,而是去了睿思殿。
在他大婚之後,終於能夠從高太後背後搬離,有了自己的宮殿。但是更多的時候,他還是喜歡去睿思殿靜坐,這是他的父親神宗皇帝日常起居的宮殿。小皇帝在這裏,有時會看點書,而更多的時候都隻是默默地坐著。
因為隻有在這裏,他才能感覺可以遠離祖母高太後那無處不在的壓迫感。
趙煦坐下後,抬了抬眼皮,對跟在身邊的近侍梁從政說道:“拿來了麽?”【詳見本章末注二】
“拿了。”梁從政上前兩步,將袖裏藏著的兩張紙遞上。
這正是那些彈章裏附著的秦剛所作《少年華夏說》與《九州求才詩》。
梁從政在趙煦身邊多年,早就與小皇帝有了說不出的默契。
別人眼中的官家,永遠是政事討論中的木偶塑像,無一多餘之舉動,亦無多餘一言語。但是在剛才說到這兩篇作品的時候,梁從政敏銳地感受到了主子心頭的激動,在得到了一個眼神暗示後,便設法趁別人不注意時,從彈章折子堆裏,迅速撿出了一份。
好在這兩篇作品幾乎是每一份彈章都會附作證據用的。所以梁從政從裏取出來一份,也不必擔心會影響到什麽。
趙煦心情激動地打開紙,認真地讀了起來。
漸漸地,他那張向來蒼白的臉龐上也慢慢地湧起了些許興奮之餘的血色,幹涸的嘴唇也隨著眼神的移動而在無聲地啜嚅著。
良久,他才從第一張紙上移開眼神,看了看四周。
隨從的侍衛,都被梁從政遣至了殿外,此時殿中隻有他二人。
“你說,能寫出這等雄文之人,是不是也應是一位當仁不讓的華夏少年啊!”
“陛下慧眼識金,定然不會錯。”
“隻可惜……”趙煦歎了口氣,閉上了口,又低頭看向第二張紙,上麵便是那首七律《九州求才詩》,不由地將開頭兩句讀了出來,“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萬馬齊喑,萬馬齊喑……這個秦剛,也真是敢寫啊!”
“陛下,慎言呐!”梁從政依舊是萬分小心地提醒道。
“朕知道。”趙煦斷然地地將手裏的兩張紙遞給梁從政,“燒了吧!”
說完,趙煦緩緩地走到了大殿靠後的一麵屏風前,這麵看似普通的屏風,正麵便是廖廖幾筆的山水之畫,背麵卻是各種隨意寫上的各個姓名,它也是神宗皇帝留下的舊物。
將自己在日常處理政事中聽到的印象深刻的屬臣姓名隨手記在屏風上,這是自唐太宗時,便開始在皇帝中出現的習慣。
在宋朝,尤其以他的父皇神宗皇帝為甚。而這些因為各種機緣寫上屏風的姓名,日後也大多數成為了神宗皇帝在熙豐改革年前,銳意進取、狂飆突進時的各個肱股之才。
趙煦看著這些名字,也在暢想著如果他能親政,在此刻,他是否會在這張屏風上寫下秦剛的名字?
突然,他轉過頭對梁從政說:“找個機會,給劉惟簡送送行。”
梁從政錯諤了一下,轉而低頭應道:“臣明白。”
梁從政是趙煦即位之後就一直跟著身邊的宦官。相對於其他人,他更忠心、更懂得理解趙煦的眼色。當然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梁從政說話不多,對外也不顯張揚,高太後曾因各種原因調換趙煦身邊的侍從,卻一直沒有動他。
也就隻有與梁從政兩人單獨在一起時,趙煦才會偶爾吐露幾句自己的心聲。
注一:宋蔡絛撰《鐵圍山叢談》裏所寫:哲宗即位甫十歲,於是宣仁高後垂簾而聽斷焉。及寖長,未嚐有一言。宣仁在宮中,每語上曰:\\\"彼大臣奏事,乃胸中且謂何,奈無一語耶?\\\"上但曰:\\\"娘娘已處分,俾臣道何語?\\\"因原文所述時間不詳,用在本章,也不算改其本意。
注二:關於趙煦所重用的宦官記載不多,梁從政之後是廢孟皇後一事主謀之一,說明他深得趙煦的信任。而劉惟簡在宋史有傳,其曆三帝一後執政,可見其人情事故較為圓滑。他不僅在高太後執政期間也屢有記錄,在高太後死後還能被趙煦再用,所以推斷其見風使舵能力較強。
一時間,京城士林大半的人都在議論這篇《少年華夏說》。
隻是,天下腳下、大宋中樞,看待這篇雄文的觀點自是與他處不一樣。
一般人隻能讀得出這篇賦文裏的壯誌淩雲,但也有人讀出的卻是不可告人的叵測居心。
這日,左諫議大夫劉安世家裏來了客人,正是時任給事中的朱光庭。
劉安世,司馬光的弟子,以直諫而聞名,世人稱之為“殿上虎”。
元佑年間,雖然朝廷已經被保守派牢牢地占據了,但是在他們齊心把新黨都壓下去之後,內部又分裂成了洛黨、蜀黨與朔黨三派。
劉安世與朱光庭都是洛黨中堅,兩人此時又恰巧都在負責諫議的禦史台。
之前賈易被外調一事上,洛黨再輸一城,一直在想法找個法子扳迴來。此時,正好把眼光盯在了《少年華夏說》一文上。
之所以盯上這篇文章,除了因為它最近太火了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據說此文的作者,高郵軍解試的解元,正是秦觀的族弟。
而秦觀的老師是誰?蜀黨的領袖蘇軾啊!
高太後雖一度曾被後人稱為宋朝的“女中堯舜”,但她在執政期間最失敗的一件事,就是製造了大宋開國以來打擊麵最廣、打擊力度最大的文字獄案——車蓋亭詩案。
即使有舊黨之中的呂大防、劉摯、範純仁等人求情,也未手下留情。此案的苦主前任宰相蔡確,被毫不留情地一貶再貶,最終客死嶺南。
隻因詩中有言影射高太後為武則天。
也就是說,高太後的軟肋,就是被人攻擊她的得權不正。
也正是如此,幾年後的今天,不甘失敗的劉安世,從這篇眾人多讚的賦文卻讀出了別樣的內容。
“少年如朝日,老年似夕陽;少年如虎嘯山岡,老年似瘠牛臥塘……哼!”
劉安世放下手中的抄本,對朱光庭說,“公掞【注:朱光庭,字公掞】是否覺得,此子狂妄至極!忤逆至極!他是想說誰是如今朝堂之上的瘠牛夕陽呢?又是想說誰是國政之中的大漠老僧呢?”
朱光庭聽聞頓覺眼前一亮,此文居然還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解讀嗎,甚妙甚妙啊!
此時小皇帝趙煦已經十七歲,大婚後的第二年。但是太皇太後高滔滔卻一直沒有還政的意思。
在小皇帝數年如一日的恭敬順從以及太皇太後的慈愛勤政背後,正掩蓋著洶湧雲起、難以按下的矛盾危機。
一般人,都是十分自覺地遠離並迴避這樣的風暴源。
而隻有眼下正處於失敗邊緣的洛黨,才會如溺水的人一樣,企圖抓住任何一個可以抓住的東西,哪怕是與自己同歸於盡的也成啊。
“這篇文章分明就是在挑撥太皇太後與官家的祖孫之情!”因為正是私下溝通,朱光庭不怕直接說明最關鍵的要點。
兩人相視一笑,便確了接下來兩人分別需要去準備的事情。
沒兩天,十幾份彈章就迅速遞到了高太後的寢宮之中。
這些彈章中,有彈劾高郵軍學子、右宣義郎秦剛擅弄文字、妄議朝堂的,也有彈劾知高郵軍毛滂結黨營私、解試舞弊的,當然圍繞的都是同一個中心——那篇《少年華夏說》。
以秦剛這樣一個尚未得到實職差遣的從八品小官,竟能引來禦史台的一片絞殺之聲,這本身就是極不正常的一件事。
而這些彈章又最終能遞到高太後的麵前,實在是因為劉安世他們抓住了高太後最大的弱點:她最怕別人質疑她手中權力的不正。
也正因為如此,政事堂的諸位宰執們,雖然很看不起劉安世等人這種捕風捉影、牽強附會的手法。但是對於這樣能把太皇太後都牽扯進來的彈章,既不能去一一壓下,也無法迴避,最後總是要呈於高太後之處,進行最後的禦決。
這幾日,一直身體有恙的太皇太後也算稍稍好些,幾位宰執也都來到太後寢宮外殿請示。
“此豎子何其無理!地方的考官何其糊塗!”在看完了幾篇主要彈章之後,再去讀了《少年華夏說》的高太後,已經抑製不住滿腔的怒火,連連拍案而吼,“這都是哀家賞出的好俊才,這也是哀家拔擢的好官員。他們眼中,還有沒有官家尊嚴!他們的筆下,還有沒有是非公論!”
的確,如果是論及其他政事,高太後還算得上有著勵精圖治與執政清明的眼光與手腕。
隻是可惜,隻要一旦會涉及到“撤簾還政”的話題,她便會在一瞬間進入一種老年婦女獨有的暴怒情緒之中。先前的“車蓋亭詩案”如此,此番的“高郵解試案”亦如此。
高太後在簾後的暴怒有如陣陣狂濤襲來,台下的宰執們恭敬地站起,隻能以微弱的聲音勸阻太皇太後保重聖體,不可過於動怒。
在發泄了太多的怒火之後,高太後又陷了一種無比幽怨的悲傷情緒之中:“想當年,哀家隻是因為受到了神宗皇帝的囑托,才和官家升殿聽政。在這九年之中,你們都說說心裏話,哀家可曾給過娘家人什麽特權、什麽好處?哀家又何曾偏袒過哪位功臣賢良?就隻是為了做好這宮廷的公正無私,就連自己的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病死,哀家都沒有見到啊。”
在殿內的另一邊,如同木偶一般的小皇帝趙煦,依舊保持著他那張數年如一日的木訥表情,既沒有因這些彈章所述的挑拔說法而憤怒,卻也沒有祖母被世人誤解之後的悲傷。
他所能做的,無非是在各位宰執空洞無力的“請太皇太後息怒、保重禦體”的勸聲中,機械地一同站起,喃喃地和聲而說:“請大娘娘息怒,保重禦體。”
最終,還是老成持重的範純仁提議:“言官彈章所言,還當付有司進行核查。尤其是針對知高郵軍毛滂解試舞弊一事,必須要有確鑿的證據方可定罪。老臣請太皇太後諭旨,可著大理寺派良賢公正之員為欽差,往高郵軍徹查此事。而關於學子秦剛賦文之罪,也宜一並查清之後再作定奪。”
其實,政事堂的幾位來之前已經有過商議,“因言獲罪”一直都是大宋官員最為忌諱的事情。
誰平時不寫點詩詞歌賦?誰又能保證哪天會不會被宵小盯上,在字裏行間挑刺找事?依著幾人的原本想法,這件事隻須留中不發即可。
隻是因此許我奏章都直接言明觸及了太皇太後的逆麟,沒有辦法正麵阻擋,隻可通過拖延的方法另尋出路。
發完脾氣的高太後頓覺神形勞累,一股倦意而起,便歎了口氣道:“也罷。就如範卿所奏,高郵解試舞弊一事,是要查清,隻是不勞大理寺派人了。劉惟簡。”
簾後立即一旁閃過一人:“臣在。”
“你就辛苦去高郵一趟,為哀家把此事查個清楚。”
“臣謹遵懿旨!”
高太後又稍稍喘了幾口氣道:“這秦…剛,解元身份暫先褫奪。劉惟簡你去查案時,可將其喚來當麵好好地予以訓斥。”
“這……”範純仁本來勸阻這褫奪解元的做法於禮不合,但又看到呂大防連連給他使的眼色,終究歎了一口氣,還是沒有開口。
眾臣退去。
趙煦也畢恭畢敬地行禮欲退。
高太後突然強撐起一口氣,問道:“官家,你看這幫無禮的臣子都把事件做到這樣子的份上,你坐在旁邊,就沒有什麽自己的想法嗎?”
趙煦依舊神情不變地躬身道:“大娘娘說得都非常好,處置得也非常到位,俾臣道何語?【詳見本章末注一】”
高太後頓時覺得又是一口氣堵在了胸口,愣是多喘了幾口氣才說道:“官家可要明白了哀家的一片苦心。”
趙煦道:“俾臣知曉,這就告退。大娘娘聖安。”
簾後的人擺了擺手,陷入了沉默。
趙煦從寶慈宮出來後,並沒有迴自己住處,而是去了睿思殿。
在他大婚之後,終於能夠從高太後背後搬離,有了自己的宮殿。但是更多的時候,他還是喜歡去睿思殿靜坐,這是他的父親神宗皇帝日常起居的宮殿。小皇帝在這裏,有時會看點書,而更多的時候都隻是默默地坐著。
因為隻有在這裏,他才能感覺可以遠離祖母高太後那無處不在的壓迫感。
趙煦坐下後,抬了抬眼皮,對跟在身邊的近侍梁從政說道:“拿來了麽?”【詳見本章末注二】
“拿了。”梁從政上前兩步,將袖裏藏著的兩張紙遞上。
這正是那些彈章裏附著的秦剛所作《少年華夏說》與《九州求才詩》。
梁從政在趙煦身邊多年,早就與小皇帝有了說不出的默契。
別人眼中的官家,永遠是政事討論中的木偶塑像,無一多餘之舉動,亦無多餘一言語。但是在剛才說到這兩篇作品的時候,梁從政敏銳地感受到了主子心頭的激動,在得到了一個眼神暗示後,便設法趁別人不注意時,從彈章折子堆裏,迅速撿出了一份。
好在這兩篇作品幾乎是每一份彈章都會附作證據用的。所以梁從政從裏取出來一份,也不必擔心會影響到什麽。
趙煦心情激動地打開紙,認真地讀了起來。
漸漸地,他那張向來蒼白的臉龐上也慢慢地湧起了些許興奮之餘的血色,幹涸的嘴唇也隨著眼神的移動而在無聲地啜嚅著。
良久,他才從第一張紙上移開眼神,看了看四周。
隨從的侍衛,都被梁從政遣至了殿外,此時殿中隻有他二人。
“你說,能寫出這等雄文之人,是不是也應是一位當仁不讓的華夏少年啊!”
“陛下慧眼識金,定然不會錯。”
“隻可惜……”趙煦歎了口氣,閉上了口,又低頭看向第二張紙,上麵便是那首七律《九州求才詩》,不由地將開頭兩句讀了出來,“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萬馬齊喑,萬馬齊喑……這個秦剛,也真是敢寫啊!”
“陛下,慎言呐!”梁從政依舊是萬分小心地提醒道。
“朕知道。”趙煦斷然地地將手裏的兩張紙遞給梁從政,“燒了吧!”
說完,趙煦緩緩地走到了大殿靠後的一麵屏風前,這麵看似普通的屏風,正麵便是廖廖幾筆的山水之畫,背麵卻是各種隨意寫上的各個姓名,它也是神宗皇帝留下的舊物。
將自己在日常處理政事中聽到的印象深刻的屬臣姓名隨手記在屏風上,這是自唐太宗時,便開始在皇帝中出現的習慣。
在宋朝,尤其以他的父皇神宗皇帝為甚。而這些因為各種機緣寫上屏風的姓名,日後也大多數成為了神宗皇帝在熙豐改革年前,銳意進取、狂飆突進時的各個肱股之才。
趙煦看著這些名字,也在暢想著如果他能親政,在此刻,他是否會在這張屏風上寫下秦剛的名字?
突然,他轉過頭對梁從政說:“找個機會,給劉惟簡送送行。”
梁從政錯諤了一下,轉而低頭應道:“臣明白。”
梁從政是趙煦即位之後就一直跟著身邊的宦官。相對於其他人,他更忠心、更懂得理解趙煦的眼色。當然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梁從政說話不多,對外也不顯張揚,高太後曾因各種原因調換趙煦身邊的侍從,卻一直沒有動他。
也就隻有與梁從政兩人單獨在一起時,趙煦才會偶爾吐露幾句自己的心聲。
注一:宋蔡絛撰《鐵圍山叢談》裏所寫:哲宗即位甫十歲,於是宣仁高後垂簾而聽斷焉。及寖長,未嚐有一言。宣仁在宮中,每語上曰:\\\"彼大臣奏事,乃胸中且謂何,奈無一語耶?\\\"上但曰:\\\"娘娘已處分,俾臣道何語?\\\"因原文所述時間不詳,用在本章,也不算改其本意。
注二:關於趙煦所重用的宦官記載不多,梁從政之後是廢孟皇後一事主謀之一,說明他深得趙煦的信任。而劉惟簡在宋史有傳,其曆三帝一後執政,可見其人情事故較為圓滑。他不僅在高太後執政期間也屢有記錄,在高太後死後還能被趙煦再用,所以推斷其見風使舵能力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