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秦剛突然想起二十天前在孵房外牆試驗的水泥。當初他所用的這個方法雖然簡單,但主要的缺陷就是養護時間要非常長,差不多需要這麽多天才能看出效果,也就是能夠達到水泥應該有的強度。
於是他趕緊過去查看,就在灶台煙囪的外側,抹了三塊四四方方的水泥麵。
秦剛找了根鐵棒,小心地敲擊著三塊不同標記的地方,都已經非常堅硬了,在逐漸加大敲擊的力度並對比之後,還是發現他最初定的灰渣與生石灰三比一的那塊最為牢固。
嗯,這也說明最初記得的那個比例問題不大。
這時,秦水生不知什麽時候跟過來了,他也很好奇地看著這三塊又白又硬的牆麵,問道:“剛哥,這就是你前些日子說過的水泥?我看它現在怎麽那麽地像石板啊!”
“對,你也看出它像石板了吧!水生,你趕緊去請秦掌事過來看看。”
一會,秦規匆匆趕來,聽水生說是秦剛有請,想著一定是很重要的事。
“規叔,您過來看看這個東西。”經過這幾日的相處,秦剛正漸漸被秦家莊所接納,他也習慣於彼此間這種更顯親昵的稱唿了。
秦規也是第一迴注意到這裏,他好奇地用手摸了摸,又接過秦剛手裏的鐵棒在牆麵上先是輕輕敲了敲,在其眼光的示意下,又使勁地敲了敲,便奇道:
“這東西像是石板,卻又不像是石板,是什麽時候豎在這裏的?”
“是水泥,我和剛哥一起弄出來的。”水生難得能夠搶到迴答問題了。
“水泥?水泥是什麽東西?”
秦剛接過話說:“前幾日我和秦老太爺聊莊裏水災應對的事情時,就曾說過,一旦我們可以通過養鴨醃蛋,商貿賺錢之後,便需要築壩修堤,以應對水災。而水泥就是做這些事情裏,最重要的一種東西。”
因為水泥的原理不太好直接解說,於是秦剛便換了一個角度先來問秦規:“規叔,你能告訴我,咱們莊上的磚窯為什麽現在不再燒了嗎?”
秦規知道他的話題會在後麵,便耐心地先迴答道:“當年修磚窯,就是圖的後山全是黏土,取土燒磚花不了多少錢,又很方便。但是這磚塊砌成的牆不能太高,高了會不穩,也就是一開始蓋些房子使用,等莊子裏的房子蓋完後,這磚窯也就沒有傳什麽大用場,當然也就停了。”
燒土製磚在秦漢時期就已非常成熟,所以才有“秦磚漢瓦”的說法。剛才秦規說的磚塊砌牆高了不穩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缺乏實用的粘合劑。
在水泥出現之前,中國人修建磚石結構的建築,隻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使用黃泥或其它的泥漿,隻能勉強在磚塊之間形成一點粘合力,經不起大力衝撞,甚至被風侵雨蝕一段時間後,就容易會出現穩固下降的問題。
另一種就是魏晉之後,有工匠無意中發現將糯米湯與石灰砂漿混合,就變成了一種異常堅固的建築粘合劑。用它來粘合磚石,在完全幹涸之後,磚牆會變得非常地堅固。
而這種方法的缺陷也十分明顯——成本太昂貴了。
普通人連吃個米飯都顯奢侈的年代,你要使用更貴的糯米來熬製米漿再砌牆。這也隻能是皇家宮殿、達官府邸以及少數軍事要塞才有可能、也有實力采用。
其實古人在這時距離混凝土的實踐使用就差了一點點的距離,在這種糯米石灰漿的應用中,人們過度地理解了糯米漿的功效,總覺得最終的砂漿粘結得那麽牢,一定都是那種感覺本來就很粘的糯米起了作用,卻不知裏麵的石灰石起到的作用更為關鍵。
現代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就是石灰石與黏土,這兩種材料都不難找,然後就是加入鐵礦渣與煤粉後進行高溫煆燒。後麵的材料以及煆燒工藝都是為了提高水泥的標號也就是強度。
像秦剛之前的操作,就直接用了現成的瓷片、磚礫磨粉而取代,它的好處是製作的時候,可以省去了煆燒,最終的強度基本上很相近。缺點則是,前期的加工時間太長、以及等待水分幹涸之後需要更長的等候與養護時間。一般隻會用的小麵積的、應急情況下。
秦剛點了點頭,便重新迴到了先前討論的話題上:“我們現在的房屋,要麽就是用木板與草泥修建,根本耐不住普通的雨水的浸泡,要麽就是磚塊砌成,一般雨澇還好,大水一旦來襲,絕大多數的房子都逃不了牆倒屋塌的命運。我們在天災麵前,命運猶如螻蟻一般。但是……”
他指了指眼前的這幾塊水泥牆麵,繼續說道:“要是我們都改用這種水泥來砌磚修牆,磚塊之前就會牢牢地粘接在一起,不再懼怕一般的大水與暴雨。甚至,我們在一開始時,還可以索性在莊外用水泥加磚塊修成一道防水的牆壩。就算是遇上水災之年,直接將大部分的洪水攔在莊外。這樣的話,外可攔住大水,內可加固房屋……”
“是啊是啊!”秦規不由地激動了起來,打斷秦剛的話問道:“剛哥的這種水泥是從何而來?造價幾許?如何才能造出?”
秦剛正是看到了秦家莊有著現成的磚窯以及後山的黏土,覺得水泥這種東西不僅對於百姓應對水患有著重大的意義,更是可以幫助秦家莊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秦剛便拉著秦規迴到書房裏,細細地講起了兩種水泥的不同生產方法與原料。
之前在孵房那裏用的水泥很簡單,也不需要入窯煆燒,但是加工比較費力,原料也不太好找,比較適合小規模少量的使用。
而秦家莊有著現成的磚窯,隻要修複一下,就可以用來煆燒水泥了。
而且兩人一經商量後就發現,秦家莊生產煆燒水泥的條件實在是太好了:
首先是原料用得最多的黏土就在後山,挖來就行;
其次是這石灰石,用量大的話,在高郵往北靠近楚州的地方就有這樣石灰石礦,大量采購的話會很便宜;
而鐵礦渣更不用擔心,秦家莊在揚州西山蜀崗那還有一支宗親,他們與那裏的鐵礦山比較熟識,據說那裏的礦渣都是白白扔掉的,找找熟悉的人,直接去那裏往迴運就行。
煤粉的用量非常小,也隻需要從鐵礦那裏買一些就行。
秦剛說:“關於這些原料各部分的比例,我先寫一個大致的配方,等最終的水泥粉燒出來後,可試驗一下對比強度,不斷地調整,一定就可以確定最佳的比例了。”【詳見本章末注一】
“這件事,我看可以讓水生來負責。他正好之前也與你搭過手。孵房那邊的事,我讓秦壯另行叫人跟著就行。”
秦規自言自語地便想定了安排,再想想鹹鴨蛋的暢銷、新孵雛鴨的喧鬧,現在又是一門極其富有希望的水泥新行當,不由地眼神放光,哈哈大笑起來:“剛哥剛哥,你可真是我秦氏的福星,你說你,這麽優秀的一個人,要是我族中之人的話,我就把我這掌事之職讓與你,我來給你幫忙打下手該多好!”
秦剛趕緊擺手道:“規叔可不能這麽說。您和族長對我家有再造之恩。晚輩這點零星主意,報不得此中恩情,還望規叔不要見外了。”
“哦,對了,要說一件剛哥高興的事情。”秦規又想起本來就想要說的事,“這兩日,我安排莊上人把周邊養鴨產蛋的農戶都跑了一遍,就按你所說的方法,加上賠償的價格後就和他們都重簽了一遍契約。今天這些農戶又紛紛過來說,張家又加了價,他們情願賠我們一點錢,仍然還是想賣給張家。我就按剛哥你的計劃,都同意了。那這樣的話,等他們的鴨蛋生出來後,我們什麽都不要做,就可以白得一筆賠償金。而張家收購的新鮮鴨蛋價格差不多就要達到二十文一隻了。”
秦剛笑笑:“現在這個價格成本,他們隻要不考慮掙錢的話,還能撐得住。但是要到了我們這一批的新鴨子孵出來再下蛋之後,可就等著好戲看嘍!先不管他們,我們還是先商量更重要的事情:這第一批水泥出來後,先重修哪些房子……”
秦家莊這邊,正熱火朝天地討論著接下來的莊園重建大計。城裏張家府中,卻是另一番雞飛狗跳的場景。
“二十文一隻鴨蛋。”張徠的眼睛裏都快要噴出火來了,“你們就是這樣子給我去辦事的嗎?”
這次辦事的還是府上管家,此時卻非常無奈地說:“少爺,這事也是沒有辦法的呀。本來那些養鴨的和我們簽了契約,十文錢一隻賣給我們,它們可以比之前多賺四文。如果不賣給我們,就要每隻賠我們五文。”
“這是本少爺之前跟你們講過的契約條件,後來怎麽就變了呢?”
“是啊,眼看著馬上他們要交貨了,誰知道這時秦家莊的人插進來,給出十六文一隻的價格收蛋。所以這幫養鴨的就算了一下,去掉賠給我們的,他們還能比之前多賺一文錢。所以就不賣給我們了。可少爺你是知道的,前些天其他三家都備不了貨,好多訂單都已經簽到我們這裏了,這批蛋要是收不上來,我們可要賠錢的啊。所以我隻能硬著頭皮簽了二十文一隻的收購價,至少不能影響咱們的出貨啊。”
“算了算了,二十文也不賠,就是賺得少了些。”一旁的張盛財開口道,“就是不知道這秦家莊的人現在是什麽個意思?上次秦家鋪子的那批鴨蛋查清了嗎?”
張管家鬆了一口氣,趕緊說:“查清了,就是秦家莊借給他們的。據說秦剛這些天一直都在秦家莊。在下覺得,這抬高蛋價的事也跟這小子脫不了幹係。”
“秦剛。”張徠更加憤怒了,“上次沒讓他淹死,現在反倒是蹦得越來越歡了。”
張盛財還是安慰道:“之前是我們輕視了,沒料到他能夠抱上秦家莊的大腿。不過,這秦家莊雖然人多,但畢竟在鄉下,本來也算不上什麽重要的人家。隻是他們家出了三個進士做官,加上和他們聯姻的徐家也算是城裏有臉麵的人,所以在不能確定他們和秦剛有什麽利害關係之前,我們沒有必要去得罪他們。這樣,張利生,你去縣衙跑一趟,去請二爺迴家吃個晚飯,就說我有事要找他。”
管家張利生趕緊應了就出門去了縣衙。
張盛財的弟弟叫張盛富,是高郵縣衙的押錄吏。
此時高郵縣域人口大約有六千多戶,近六萬多人,算是一個較大的縣,所以在知縣之下,還多設了縣丞一人,也就是相當於副知縣,然後便是主簿與縣尉,【詳見本章末注二】這四人都是由朝廷任命派遣。
此外縣衙裏還會有押錄、手分、貼司等等各色稱謂的吏員二十多人。宋朝改革了官製,地方官府裏的吏員,雖然不算是朝廷的正式官員,無需委派,大多是由地方鄉坤保舉推薦,但同樣會受朝廷的編製約定,並享受朝廷提供的俸祿待遇。
隻是,這些吏員不像朝廷直接委任的那些官員,時常會有變動遷轉。他們因為常年固定,多半都會被地方勢力所控製,甚至漸漸地都成了世襲之職。
張盛財與張盛富兄弟倆的父親,就是高郵縣原先的押錄吏,做的位置便是這眾胥吏中的第一名位置,是僅次於縣尉的人物。老家夥坐了地方吏員首位多年,臨死前又把這個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小兒子,可見其勢力把控之深。
所以,在大部分的地方,哪怕是知縣、縣丞等人,初來乍到之時,大都都會對押錄吏禮讓三分的。
這也是張家能夠在高郵城橫行的最大倚仗。
注一:宋代礦業非常成熟。據記載,徐州有利國鐵礦,江寧府江北靠揚州也有小型鐵礦。而淮安南部的石灰岩礦等都已開始開采。江浙雖無煤礦,卻因鐵礦冶鐵所需,也大量從北方運來。水泥成份相對簡單,隻需記得原料,哪怕不知道比例,可自行進行測試就能確定:石灰石67-75%,黏土10-15%,鐵礦0.5-1.5%,煤8-11%。研磨混和後經過1500度煆燒。
注二:據清《高郵州誌》記載,宋……置高郵縣知縣一人,秩田二頃,俸二十千。丞一人,秩田一百五十畝,俸十五千。主簿一人,秩田一百二十畝,俸十二千。尉一人,俸與簿同。
於是他趕緊過去查看,就在灶台煙囪的外側,抹了三塊四四方方的水泥麵。
秦剛找了根鐵棒,小心地敲擊著三塊不同標記的地方,都已經非常堅硬了,在逐漸加大敲擊的力度並對比之後,還是發現他最初定的灰渣與生石灰三比一的那塊最為牢固。
嗯,這也說明最初記得的那個比例問題不大。
這時,秦水生不知什麽時候跟過來了,他也很好奇地看著這三塊又白又硬的牆麵,問道:“剛哥,這就是你前些日子說過的水泥?我看它現在怎麽那麽地像石板啊!”
“對,你也看出它像石板了吧!水生,你趕緊去請秦掌事過來看看。”
一會,秦規匆匆趕來,聽水生說是秦剛有請,想著一定是很重要的事。
“規叔,您過來看看這個東西。”經過這幾日的相處,秦剛正漸漸被秦家莊所接納,他也習慣於彼此間這種更顯親昵的稱唿了。
秦規也是第一迴注意到這裏,他好奇地用手摸了摸,又接過秦剛手裏的鐵棒在牆麵上先是輕輕敲了敲,在其眼光的示意下,又使勁地敲了敲,便奇道:
“這東西像是石板,卻又不像是石板,是什麽時候豎在這裏的?”
“是水泥,我和剛哥一起弄出來的。”水生難得能夠搶到迴答問題了。
“水泥?水泥是什麽東西?”
秦剛接過話說:“前幾日我和秦老太爺聊莊裏水災應對的事情時,就曾說過,一旦我們可以通過養鴨醃蛋,商貿賺錢之後,便需要築壩修堤,以應對水災。而水泥就是做這些事情裏,最重要的一種東西。”
因為水泥的原理不太好直接解說,於是秦剛便換了一個角度先來問秦規:“規叔,你能告訴我,咱們莊上的磚窯為什麽現在不再燒了嗎?”
秦規知道他的話題會在後麵,便耐心地先迴答道:“當年修磚窯,就是圖的後山全是黏土,取土燒磚花不了多少錢,又很方便。但是這磚塊砌成的牆不能太高,高了會不穩,也就是一開始蓋些房子使用,等莊子裏的房子蓋完後,這磚窯也就沒有傳什麽大用場,當然也就停了。”
燒土製磚在秦漢時期就已非常成熟,所以才有“秦磚漢瓦”的說法。剛才秦規說的磚塊砌牆高了不穩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缺乏實用的粘合劑。
在水泥出現之前,中國人修建磚石結構的建築,隻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使用黃泥或其它的泥漿,隻能勉強在磚塊之間形成一點粘合力,經不起大力衝撞,甚至被風侵雨蝕一段時間後,就容易會出現穩固下降的問題。
另一種就是魏晉之後,有工匠無意中發現將糯米湯與石灰砂漿混合,就變成了一種異常堅固的建築粘合劑。用它來粘合磚石,在完全幹涸之後,磚牆會變得非常地堅固。
而這種方法的缺陷也十分明顯——成本太昂貴了。
普通人連吃個米飯都顯奢侈的年代,你要使用更貴的糯米來熬製米漿再砌牆。這也隻能是皇家宮殿、達官府邸以及少數軍事要塞才有可能、也有實力采用。
其實古人在這時距離混凝土的實踐使用就差了一點點的距離,在這種糯米石灰漿的應用中,人們過度地理解了糯米漿的功效,總覺得最終的砂漿粘結得那麽牢,一定都是那種感覺本來就很粘的糯米起了作用,卻不知裏麵的石灰石起到的作用更為關鍵。
現代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就是石灰石與黏土,這兩種材料都不難找,然後就是加入鐵礦渣與煤粉後進行高溫煆燒。後麵的材料以及煆燒工藝都是為了提高水泥的標號也就是強度。
像秦剛之前的操作,就直接用了現成的瓷片、磚礫磨粉而取代,它的好處是製作的時候,可以省去了煆燒,最終的強度基本上很相近。缺點則是,前期的加工時間太長、以及等待水分幹涸之後需要更長的等候與養護時間。一般隻會用的小麵積的、應急情況下。
秦剛點了點頭,便重新迴到了先前討論的話題上:“我們現在的房屋,要麽就是用木板與草泥修建,根本耐不住普通的雨水的浸泡,要麽就是磚塊砌成,一般雨澇還好,大水一旦來襲,絕大多數的房子都逃不了牆倒屋塌的命運。我們在天災麵前,命運猶如螻蟻一般。但是……”
他指了指眼前的這幾塊水泥牆麵,繼續說道:“要是我們都改用這種水泥來砌磚修牆,磚塊之前就會牢牢地粘接在一起,不再懼怕一般的大水與暴雨。甚至,我們在一開始時,還可以索性在莊外用水泥加磚塊修成一道防水的牆壩。就算是遇上水災之年,直接將大部分的洪水攔在莊外。這樣的話,外可攔住大水,內可加固房屋……”
“是啊是啊!”秦規不由地激動了起來,打斷秦剛的話問道:“剛哥的這種水泥是從何而來?造價幾許?如何才能造出?”
秦剛正是看到了秦家莊有著現成的磚窯以及後山的黏土,覺得水泥這種東西不僅對於百姓應對水患有著重大的意義,更是可以幫助秦家莊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秦剛便拉著秦規迴到書房裏,細細地講起了兩種水泥的不同生產方法與原料。
之前在孵房那裏用的水泥很簡單,也不需要入窯煆燒,但是加工比較費力,原料也不太好找,比較適合小規模少量的使用。
而秦家莊有著現成的磚窯,隻要修複一下,就可以用來煆燒水泥了。
而且兩人一經商量後就發現,秦家莊生產煆燒水泥的條件實在是太好了:
首先是原料用得最多的黏土就在後山,挖來就行;
其次是這石灰石,用量大的話,在高郵往北靠近楚州的地方就有這樣石灰石礦,大量采購的話會很便宜;
而鐵礦渣更不用擔心,秦家莊在揚州西山蜀崗那還有一支宗親,他們與那裏的鐵礦山比較熟識,據說那裏的礦渣都是白白扔掉的,找找熟悉的人,直接去那裏往迴運就行。
煤粉的用量非常小,也隻需要從鐵礦那裏買一些就行。
秦剛說:“關於這些原料各部分的比例,我先寫一個大致的配方,等最終的水泥粉燒出來後,可試驗一下對比強度,不斷地調整,一定就可以確定最佳的比例了。”【詳見本章末注一】
“這件事,我看可以讓水生來負責。他正好之前也與你搭過手。孵房那邊的事,我讓秦壯另行叫人跟著就行。”
秦規自言自語地便想定了安排,再想想鹹鴨蛋的暢銷、新孵雛鴨的喧鬧,現在又是一門極其富有希望的水泥新行當,不由地眼神放光,哈哈大笑起來:“剛哥剛哥,你可真是我秦氏的福星,你說你,這麽優秀的一個人,要是我族中之人的話,我就把我這掌事之職讓與你,我來給你幫忙打下手該多好!”
秦剛趕緊擺手道:“規叔可不能這麽說。您和族長對我家有再造之恩。晚輩這點零星主意,報不得此中恩情,還望規叔不要見外了。”
“哦,對了,要說一件剛哥高興的事情。”秦規又想起本來就想要說的事,“這兩日,我安排莊上人把周邊養鴨產蛋的農戶都跑了一遍,就按你所說的方法,加上賠償的價格後就和他們都重簽了一遍契約。今天這些農戶又紛紛過來說,張家又加了價,他們情願賠我們一點錢,仍然還是想賣給張家。我就按剛哥你的計劃,都同意了。那這樣的話,等他們的鴨蛋生出來後,我們什麽都不要做,就可以白得一筆賠償金。而張家收購的新鮮鴨蛋價格差不多就要達到二十文一隻了。”
秦剛笑笑:“現在這個價格成本,他們隻要不考慮掙錢的話,還能撐得住。但是要到了我們這一批的新鴨子孵出來再下蛋之後,可就等著好戲看嘍!先不管他們,我們還是先商量更重要的事情:這第一批水泥出來後,先重修哪些房子……”
秦家莊這邊,正熱火朝天地討論著接下來的莊園重建大計。城裏張家府中,卻是另一番雞飛狗跳的場景。
“二十文一隻鴨蛋。”張徠的眼睛裏都快要噴出火來了,“你們就是這樣子給我去辦事的嗎?”
這次辦事的還是府上管家,此時卻非常無奈地說:“少爺,這事也是沒有辦法的呀。本來那些養鴨的和我們簽了契約,十文錢一隻賣給我們,它們可以比之前多賺四文。如果不賣給我們,就要每隻賠我們五文。”
“這是本少爺之前跟你們講過的契約條件,後來怎麽就變了呢?”
“是啊,眼看著馬上他們要交貨了,誰知道這時秦家莊的人插進來,給出十六文一隻的價格收蛋。所以這幫養鴨的就算了一下,去掉賠給我們的,他們還能比之前多賺一文錢。所以就不賣給我們了。可少爺你是知道的,前些天其他三家都備不了貨,好多訂單都已經簽到我們這裏了,這批蛋要是收不上來,我們可要賠錢的啊。所以我隻能硬著頭皮簽了二十文一隻的收購價,至少不能影響咱們的出貨啊。”
“算了算了,二十文也不賠,就是賺得少了些。”一旁的張盛財開口道,“就是不知道這秦家莊的人現在是什麽個意思?上次秦家鋪子的那批鴨蛋查清了嗎?”
張管家鬆了一口氣,趕緊說:“查清了,就是秦家莊借給他們的。據說秦剛這些天一直都在秦家莊。在下覺得,這抬高蛋價的事也跟這小子脫不了幹係。”
“秦剛。”張徠更加憤怒了,“上次沒讓他淹死,現在反倒是蹦得越來越歡了。”
張盛財還是安慰道:“之前是我們輕視了,沒料到他能夠抱上秦家莊的大腿。不過,這秦家莊雖然人多,但畢竟在鄉下,本來也算不上什麽重要的人家。隻是他們家出了三個進士做官,加上和他們聯姻的徐家也算是城裏有臉麵的人,所以在不能確定他們和秦剛有什麽利害關係之前,我們沒有必要去得罪他們。這樣,張利生,你去縣衙跑一趟,去請二爺迴家吃個晚飯,就說我有事要找他。”
管家張利生趕緊應了就出門去了縣衙。
張盛財的弟弟叫張盛富,是高郵縣衙的押錄吏。
此時高郵縣域人口大約有六千多戶,近六萬多人,算是一個較大的縣,所以在知縣之下,還多設了縣丞一人,也就是相當於副知縣,然後便是主簿與縣尉,【詳見本章末注二】這四人都是由朝廷任命派遣。
此外縣衙裏還會有押錄、手分、貼司等等各色稱謂的吏員二十多人。宋朝改革了官製,地方官府裏的吏員,雖然不算是朝廷的正式官員,無需委派,大多是由地方鄉坤保舉推薦,但同樣會受朝廷的編製約定,並享受朝廷提供的俸祿待遇。
隻是,這些吏員不像朝廷直接委任的那些官員,時常會有變動遷轉。他們因為常年固定,多半都會被地方勢力所控製,甚至漸漸地都成了世襲之職。
張盛財與張盛富兄弟倆的父親,就是高郵縣原先的押錄吏,做的位置便是這眾胥吏中的第一名位置,是僅次於縣尉的人物。老家夥坐了地方吏員首位多年,臨死前又把這個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小兒子,可見其勢力把控之深。
所以,在大部分的地方,哪怕是知縣、縣丞等人,初來乍到之時,大都都會對押錄吏禮讓三分的。
這也是張家能夠在高郵城橫行的最大倚仗。
注一:宋代礦業非常成熟。據記載,徐州有利國鐵礦,江寧府江北靠揚州也有小型鐵礦。而淮安南部的石灰岩礦等都已開始開采。江浙雖無煤礦,卻因鐵礦冶鐵所需,也大量從北方運來。水泥成份相對簡單,隻需記得原料,哪怕不知道比例,可自行進行測試就能確定:石灰石67-75%,黏土10-15%,鐵礦0.5-1.5%,煤8-11%。研磨混和後經過1500度煆燒。
注二:據清《高郵州誌》記載,宋……置高郵縣知縣一人,秩田二頃,俸二十千。丞一人,秩田一百五十畝,俸十五千。主簿一人,秩田一百二十畝,俸十二千。尉一人,俸與簿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