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以後,婁昭君不僅把家裏收拾得井井有條,還把自己的嫁妝拿出來支持高歡的事業。那時候在軍隊裏有馬的人才能有機會升職,婁家陪嫁的馬就成了高歡事業起步的關鍵。


    婁昭君還經常給高歡出謀劃策,高歡也很爭氣,憑借自己的才能智慧一步高升,最後成了大丞相、大將軍、太師,還被封了渤海王。婁昭君也順理成章地成了渤海王妃。


    雖說日子越過越好了,可婁昭君依然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家裏的仆人從來沒超過10個,家裏大大小小的事兒她都親自操持,不讓高歡操心。


    有一迴高歡帶兵出去打仗,婁昭君正好要生孩子,還是雙胞胎,情況特別危險。


    下人都勸她把高歡叫迴來,可婁昭君說高歡在外麵打仗不能因為自己生孩子這點事兒就耽誤了大事,生死有命,自己能挺過去。就這麽著,她一個人熬過了難關,高歡打完仗迴來知道了這事,被她又敬佩又感動。


    後來北魏分成了東魏和西魏,高歡掌管東魏,宇文泰掌管西魏。兩邊實力差不多,一直分不出勝負,這時候強大的柔然成了兩邊都想拉攏的對象,都想和柔然聯姻。


    高歡本來想讓兒子去娶柔然公主,結果柔然可汗非要把女兒嫁給高歡。這一刻把高歡難住了,要是娶了柔然公主,公主肯定得是正妻,和自己一起吃苦過來的婁昭君就得變成側妃,可要是不答應柔然就會和西魏聯合,自己這邊就危險了。


    婁昭君知道後主動找到高歡,表示自己不在乎名分,隻要能幫助高歡成就大業,讓百姓免受戰火之苦,她甘願讓出正妻之位。


    高歡聽了感動得不行,柔然公主嫁過來後,婁昭君說到做到,主動搬走,到偏房去住。雖說地位變了,但高歡對她還是和以前一樣好。


    婁昭君和高歡一共生了8個孩子,其中4個兒子先後成為皇帝,兩個兒子被封為王爺,兩個女兒分別成為北魏孝武帝和東魏孝靜帝的皇後。


    高歡去世後,長子高澄繼承了他的基業,這個高澄就是蘭陵王高長恭的父親。高澄在準備篡位稱帝時不幸被自家廚子殺害。


    隨後婁昭君的次子高洋逼迫東魏皇帝禪讓,建立了北齊王朝,追封父親高歡和哥哥高澄為皇帝,尊婁昭君為皇太後。


    高洋剛開始把國家治理得還不錯,後來卻變得愛喝酒,沉迷玩樂。高洋去世後,他的兒子高殷即位,但婁昭君的三子高演和四子高湛與諸位輔政大臣爆發激烈矛盾。


    為了維護北齊政權穩定,婁昭君與兩個兒子發動政變,誅殺輔政大臣,廢除了高殷的帝位,立第三子高演為皇帝。


    高演在位時勤於國政,關注民生,但年僅27歲就去世,將皇位傳給了婁昭君的第四子高湛。高湛本是一位儀表堂堂、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後期也變得暴虐無道,年僅32歲去世。


    不過,由於婁昭君這幾個皇帝兒子早期英明決斷,後期卻大多殘暴變態,整個北齊王朝更是被稱為“禽獸王朝”,而且無一人活過40歲。


    所以人們也笑稱婁昭君自帶“神經病基因”,才導致兒子們一個一個發病。不過真相咱們已不得而知。


    【隱匿詩人的老祖,用一生詮釋什麽才是不為五鬥米折腰#曆史#小知識#陶淵明】


    他已五次當官,又五次辭官,一句“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道盡了他的無奈與掙紮。


    他隨手寫了一封辭職信,竟成為千古名篇,圈粉無數,真正詮釋了什麽叫“不為五鬥米折腰”。他就是“裸辭種地第一人”——陶淵明。


    提到陶淵明,我們就能想到田園生活。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給人的感覺是那麽瀟灑和淡然。


    你以為他是隱居世外的高人,而實際上,他又何嚐不是在經曆著你我這般“生活雞飛狗跳,人生一地雞毛”的日子?隻不過他做了你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成了活在另一個世界的我們。


    公元365年,陶淵明出生在尋陽。他的曾祖父陶侃出身寒門,卻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東晉的開國元勳。受此影響,陶淵明從小就想著以後要像曾祖父一樣為國家出力,光宗耀祖。


    那時候的他天天捧著儒家經典苦讀,心裏裝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誌向。


    然而,8歲那年父親的驟然離世,讓原本平靜的家庭陷入困境。沒辦法,他隻能跟著母親去投靠外祖父孟家。孟家身為魏晉名士,才學橫溢,卻對名利看得很淡,整天和大自然打交道。


    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陶淵明的性格中逐漸融入了“性本愛丘山”的因子。雖說他挺羨慕外祖父灑脫自在的生活狀態,但內心深處對建功立業的渴望依然強烈。


    20歲時,陶淵明初次踏入官場,擔任江州祭酒一職。這職位事務繁雜,要處理田租、戶口、農村水利等諸多事宜,猶如領導的得力助手。


    然而沒過多久,他便選擇了辭職。據《宋書》記載,他的離職原因是“不堪吏職”,但實際上真正令他難以忍受的是上司王凝之的昏庸無能。


    時光匆匆,6年轉瞬即逝。此時的陶淵明已為人父,家中5個孩子嗷嗷待哺,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再次將目光投向官場。


    恰逢此時,江州刺史桓玄向他伸出了橄欖枝。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發現桓玄野心勃勃,正謀劃著推翻東晉王朝。這一事實讓忠君愛國的陶淵明內心充滿了苦悶與掙紮。


    公元401年,母親不幸去世,陶淵明以迴家守孝為由辭去官職,離開了桓玄。此年桓玄攻入建康,圖謀篡位。


    而在家守孝的陶淵明心中默默期待著能有機會討伐他。於是公元404年,陶淵明投奔了準備討伐桓玄的北府軍將領劉裕。


    同年6月,桓玄兵敗被殺,劉裕因平叛有功而大權在握。但很快陶淵明便察覺到劉裕與桓玄沒啥兩樣,同樣覬覦著皇位。這下陶淵明又失望了,沒待多久,又從劉裕那兒辭職了。


    後來,他又在劉敬宣手下當參軍。結果這劉敬宣性格軟弱,在亂世裏自己都顧不上,陶淵明最後也辭職了。無奈之下,陶淵明隻能再次迴歸家鄉,“裸辭一時爽,沒錢淚兩行”。


    迴歸田園的陶淵明生活陷入了極度貧困之中。為了生存,在叔叔陶夔的引薦下,他最後一次踏入官場,出任彭澤縣令。


    這工作待遇還行,縣裏有100畝公田,收成全都歸他。可誰能想到?剛上任沒多久,上麵派督郵來檢查工作。這督郵仗著自己有點權力,要求陶淵明身著官服,備好禮品,畢恭畢敬地前去迎接。


    這一要求徹底激怒了陶淵明。他一怒之下喊出了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毅然決然地寫下著名的《歸去來兮辭》,從此徹底告別官場,踏上隱居之路。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這篇《歸去來兮辭》不僅是他對官場生活的深刻反思,更是他迴歸田園、迴歸自我的宣言。


    從此,那個在官場中掙紮糾結的陶淵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田園詩人。


    隱居後的陶淵明雖生活清苦,卻樂在其中。他寫了好多詩描繪自己在農村的日子,像“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遠離了官場的喧囂與紛擾,他盡情享受著田園生活的寧靜與美好。不過,農村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


    陶淵明得自己下地幹活,可他不太會種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地裏草長得比豆苗還旺,但他也不在乎,覺得隻要能按自己的想法過日子就行。


    後來一場大火把他家房子燒沒了,日子變得更艱難,有時候甚至得去別人家討飯吃。可即便這樣,他還是樂嗬嗬地在詩裏找樂子。


    陶淵明的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質樸平實。他在《飲酒》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盡顯他超凡脫俗的心境。


    他開創了田園詩派,很多詩人都喜歡他的詩。李白曾作詩“夢見吳道子,堪掛馬鞭。


    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表達了對他的敬仰之情。白居易被貶江州時,對陶淵明的詩愛不釋手,曾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蘇軾更是坦言:“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並認為李白、杜甫等人與陶淵明相比都略遜一籌。


    才女李清照以“陶淵明以南窗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為靈感,為自己取號“易安居士”。由此可見,陶淵明在文學圈的地位舉足輕重。


    公元427年,陶淵明在尋陽與世長辭。據說他離世時貧病交加,但我猜他心裏肯定沒啥遺憾,因為從辭官後他就過上了自己一直想過的生活。


    他這一生五次為官,又五次辭官,在官場的泥潭中掙紮,在田園的懷抱中找尋自我。他的經曆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麽艱難,我們都應堅守內心的本真,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當我們在現實中感到疲憊不堪時,不妨讀一讀陶淵明的詩,感受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與從容,或許能從中找到慰藉與力量。


    【她是大唐第一頂流,也是大唐第一才女,卻孤苦終老#曆史#小知識#唐朝】


    她是日常第一才女,唐朝存詩數量最多的女詩人,發明了我國第一張彩箋,風靡長安。


    年紀輕輕便日進鬥金,白居易、劉禹錫爭先做她的“榜一大哥”,可惜她卻被渣男拋棄,孤獨終老,晚年更是選擇了出家。她就是大唐第一明星女詩人,詩壇“孔雀”——薛濤。


    公元768年,薛濤出生於長安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薛鄖雖然官職不高,卻清正廉潔。雖說家裏不算大富大貴,但薛鄖特別疼愛這個寶貝女兒。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薛鄖卻對女兒的教育極為重視,親自教導她讀書識字,研習詩詞歌賦。在父親的悉心栽培下,薛濤8歲便能出口成章。


    有一天,父女倆在院子裏乘涼。薛鄖看著院中高大挺拔的梧桐樹,詩興大發,就念了一句:“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


    年幼的薛濤不假思索,當即接道:“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薛鄖聽聞,先是驚歎於女兒的才華,但細細品味後,心中卻湧起一絲不祥之感。


    這兩句詩似乎隱隱暗示了薛濤為愛漂泊不定、迎來送往的命運。誰能想到,後來竟真的應驗了。


    薛濤14歲的時候,父親因為太耿直,得罪了朝廷裏的大官,被貶到蜀地的成都。後來,薛鄖又在出使南詔的途中染病去世。


    這一下家裏的頂梁柱倒了,薛濤和母親一下子沒了依靠。擺在薛濤麵前隻有兩條路:要麽嫁人,可就她家當時的情況,想當正妻根本不可能,隻能給人做妾;要麽自力更生,打工養活自己和母親。


    經過一番痛苦的思想鬥爭,16歲的薛濤咬著牙走進了成都樂坊,成為一名歌伎。那時候的歌伎主要就是唱歌跳舞,陪那些當官的、有才的文人吟詩作對,是賣藝不賣身的。


    對從小在書香家庭長大的薛濤來說,詩詞歌賦就是她的拿手好戲。她人長得漂亮又有才,很快就在樂坊裏出了名,成了成都樂坊的大明星。


    王公貴族、文人墨客們紛紛慕名而來,不惜千金,隻為能與美人共飲一杯,吟詩一首。像白居易、劉禹錫、杜牧這些大詩人都曾是她的座上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朝陪我刷短視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敢輕言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敢輕言語並收藏諸朝陪我刷短視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