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你兄長閻柔與草原不少部落首領交好,那你覺得這軻比能能為我大漢所用嗎?”
賞賜了軻比能一番後,邊柳便讓他去挑選一些趁手的武器。
“大帥,軻比能為人謙恭溫順,其部落收留了不少逃亡的漢人,他本人也因此能習得漢人文字武藝,如今他的部落雖小,但有了大帥的支持,定然可以成為大漢放在草原上的牧犬。”
“牧犬?本帥可不敢把人比作獵犬。”
閻誌以為大帥是敬重軻比能是條漢子,卻沒想便利接著說道:“你知道人和犬的區別嗎?”
未等閻誌思考完畢,邊柳說道:“獵犬為的隻是一日三餐,一根骨頭就能讓他效忠一輩子,但人不同,落難的時候想要的可能隻是一口熱食,等吃飽了就想一張舒適的床榻,等躺在了床榻上又會想著摟個女人,有了女人,就會接著想要財富權勢,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
“大帥是覺得軻比能他——”
“草原上多的是桀驁不馴的漢子,可能夠審時度勢,曲折彎腰的卻不多見,這樣的人大多有大抱負,大理想。你們兄弟自幼在幽州邊境長大,對於草原的法則你們比本帥清楚,軻比能此時的忠心是因為他與蹋頓實力懸殊,永遠不要因為別人的恭順而掉以輕心。”
閻誌心想,莫非是軻比能的演技過於拙劣,所以被大帥看出了生有異誌?他說道:“大帥,此時草原上想要求得大帥庇護的部落不止軻比能,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人?”
“不,軻比能是個聰明人,扶持他對我們大有好處。你要記住的是,我們是漢人,於天道而論,這蒼穹之下,容得下漢人萬家燈火,也容得下草原牛馬成群。但於私,從國家,從民族來說,我們絕不希望草原上出現一個足以威脅到大漢的統一部落。無論是今日猖獗的蹋頓,還是保持虔誠的軻比能,當他們成為草原上最大的王時,下一步的目標,一定是占據大漢邊境州郡。”
“在下明白大帥賜我‘飛將’的意義了。大帥放心,我兄長雖與草原人交好,但我們終究是漢人,異族壯大,受難的最先便是我們這些邊境家族,在下絕不會忘記大帥今日的警戒。”
“你有這份認知,本帥十分欣慰。你兄長此番說服草原諸多部落共同對抗蹋頓有功,想要什麽賞賜嗎?”
“為大漢建功,正是我輩義不容辭的責任。”
邊柳輕輕一笑,“軻比能一個外人,本帥都不吝重賞,更何況咱們自家人呢?”
邊柳將閻誌扶起,又拍了拍手,諸葛亮手捧著一套衣服、印綬緩緩走入,“為表彰你兄長立下的大功,本帥以大漢之名冊封其為護烏桓校尉,監護代郡、上方及以北烏桓各部。”
“臣替兄長感念大帥厚恩。”
“還有,先前本帥應允的上方郡太守之位,印綬也一並交受於你。”
“臣功勳為鑄,不敢受賞。”
“就當是提前賞賜你的,眼下大戰在即,顧及你暫時也來不了。交予你兄弟如此重任,你們要做的有兩件事。
第一件,是與草原諸部落交好,繼續圍堵削弱蹋頓;
第一,將戰亂期間逃亡草原的漢人收攏迴來,草原之上願意歸化之人,也一並吸納,十年之內,我希望幽州能如先幽州牧劉虞在位時繁榮。”
“喏,臣必效死力。”第一件事本就是他兄長所擅長的,至於第二件,則是邊郡官吏一直在做的事情。
“事不宜遲,我希望你盡快趕迴去,阻攔蹋頓。”
閻誌略微遲疑了一下,當即跪倒在地。
“怎麽,你還有別的請求?”
“臣鬥膽,請求大帥早登帝位,以正人心。”
邊柳看出了閻誌的想法,這是想在離開前,再表示一番忠心。
“這是你的意思,還是幽州眾官吏的意思?”
“先劉公在位之時,就對董卓占據洛陽極為不滿,可惜邊境不安,又有冀州山川阻隔,劉公才不能救陛下以揚正統。如今天下陷入戰亂,董賊所立天子陷入河北,為袁紹所持,天下苦戰久矣,唯大帥以仁義名傳天下,以聲威定亂四方,關中平定,雍涼臣服,幽州自劉和公子以下,官吏百姓,皆仰慕大帥之恩德,不願屈服於袁紹之野心,望大帥早登帝王,此乃天意所囑,萬民歸心。”
想當初,邊柳想說服一人效命於他,千難萬險。
如今,他尚未踏足幽州,便已有歸心之舉。
此可謂時來天地皆同力也。
邊柳心中喜悅,但也沒有表現出來,而是沉重的說道:“天下安危為重,一人帝業為輕,君子有所為,必先重而後輕也。”
“大帥此言差矣,此非為先後之事也,大帥登臨帝位,大義所在,自可大軍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平定天下,事半而功倍也。”
“你的意思我明白了,這件事本帥會再考慮的。”隨著邊柳占據的土地越來越多,以大帥府發號施令頗有不合規矩之處,但邊柳再進一步,絕對不是在這大戰之時。
閻誌自然也知道自己終究不是大帥身邊的信臣,所謂的勸進也隻是表達忠心而已,迴去之後,說不得還要勸公子劉和寫幾封勸進的文書。至於這位答不答應並不重要,隻要對方把袁紹打敗了就行。
……
此時的袁紹這邊,高幹和顏良在涅縣數次向北向西發動進攻,但都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
在邊柳對太原下達了減免賦稅的安民政策後,太原上至世家,下至百姓,都對大帥府抱以了全力支持。在郭嘉的嚴密布防下,河北兵馬難以越過大山,進入太原腹地。
鑒於這種情況,袁紹決定帶領大軍親征。
沮授及時勸諫,袁紹不肯,沮授又表示,如果袁紹要親征,最好帶上天子一並前往。
但郭圖卻表示,如果帶著天子,將來打勝了,旁人也隻以為是天子的功勞。
袁紹覺得,自己親帶二十萬大軍,不用年底就能攻入太原,於是便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
……
賞賜了軻比能一番後,邊柳便讓他去挑選一些趁手的武器。
“大帥,軻比能為人謙恭溫順,其部落收留了不少逃亡的漢人,他本人也因此能習得漢人文字武藝,如今他的部落雖小,但有了大帥的支持,定然可以成為大漢放在草原上的牧犬。”
“牧犬?本帥可不敢把人比作獵犬。”
閻誌以為大帥是敬重軻比能是條漢子,卻沒想便利接著說道:“你知道人和犬的區別嗎?”
未等閻誌思考完畢,邊柳說道:“獵犬為的隻是一日三餐,一根骨頭就能讓他效忠一輩子,但人不同,落難的時候想要的可能隻是一口熱食,等吃飽了就想一張舒適的床榻,等躺在了床榻上又會想著摟個女人,有了女人,就會接著想要財富權勢,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
“大帥是覺得軻比能他——”
“草原上多的是桀驁不馴的漢子,可能夠審時度勢,曲折彎腰的卻不多見,這樣的人大多有大抱負,大理想。你們兄弟自幼在幽州邊境長大,對於草原的法則你們比本帥清楚,軻比能此時的忠心是因為他與蹋頓實力懸殊,永遠不要因為別人的恭順而掉以輕心。”
閻誌心想,莫非是軻比能的演技過於拙劣,所以被大帥看出了生有異誌?他說道:“大帥,此時草原上想要求得大帥庇護的部落不止軻比能,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人?”
“不,軻比能是個聰明人,扶持他對我們大有好處。你要記住的是,我們是漢人,於天道而論,這蒼穹之下,容得下漢人萬家燈火,也容得下草原牛馬成群。但於私,從國家,從民族來說,我們絕不希望草原上出現一個足以威脅到大漢的統一部落。無論是今日猖獗的蹋頓,還是保持虔誠的軻比能,當他們成為草原上最大的王時,下一步的目標,一定是占據大漢邊境州郡。”
“在下明白大帥賜我‘飛將’的意義了。大帥放心,我兄長雖與草原人交好,但我們終究是漢人,異族壯大,受難的最先便是我們這些邊境家族,在下絕不會忘記大帥今日的警戒。”
“你有這份認知,本帥十分欣慰。你兄長此番說服草原諸多部落共同對抗蹋頓有功,想要什麽賞賜嗎?”
“為大漢建功,正是我輩義不容辭的責任。”
邊柳輕輕一笑,“軻比能一個外人,本帥都不吝重賞,更何況咱們自家人呢?”
邊柳將閻誌扶起,又拍了拍手,諸葛亮手捧著一套衣服、印綬緩緩走入,“為表彰你兄長立下的大功,本帥以大漢之名冊封其為護烏桓校尉,監護代郡、上方及以北烏桓各部。”
“臣替兄長感念大帥厚恩。”
“還有,先前本帥應允的上方郡太守之位,印綬也一並交受於你。”
“臣功勳為鑄,不敢受賞。”
“就當是提前賞賜你的,眼下大戰在即,顧及你暫時也來不了。交予你兄弟如此重任,你們要做的有兩件事。
第一件,是與草原諸部落交好,繼續圍堵削弱蹋頓;
第一,將戰亂期間逃亡草原的漢人收攏迴來,草原之上願意歸化之人,也一並吸納,十年之內,我希望幽州能如先幽州牧劉虞在位時繁榮。”
“喏,臣必效死力。”第一件事本就是他兄長所擅長的,至於第二件,則是邊郡官吏一直在做的事情。
“事不宜遲,我希望你盡快趕迴去,阻攔蹋頓。”
閻誌略微遲疑了一下,當即跪倒在地。
“怎麽,你還有別的請求?”
“臣鬥膽,請求大帥早登帝位,以正人心。”
邊柳看出了閻誌的想法,這是想在離開前,再表示一番忠心。
“這是你的意思,還是幽州眾官吏的意思?”
“先劉公在位之時,就對董卓占據洛陽極為不滿,可惜邊境不安,又有冀州山川阻隔,劉公才不能救陛下以揚正統。如今天下陷入戰亂,董賊所立天子陷入河北,為袁紹所持,天下苦戰久矣,唯大帥以仁義名傳天下,以聲威定亂四方,關中平定,雍涼臣服,幽州自劉和公子以下,官吏百姓,皆仰慕大帥之恩德,不願屈服於袁紹之野心,望大帥早登帝王,此乃天意所囑,萬民歸心。”
想當初,邊柳想說服一人效命於他,千難萬險。
如今,他尚未踏足幽州,便已有歸心之舉。
此可謂時來天地皆同力也。
邊柳心中喜悅,但也沒有表現出來,而是沉重的說道:“天下安危為重,一人帝業為輕,君子有所為,必先重而後輕也。”
“大帥此言差矣,此非為先後之事也,大帥登臨帝位,大義所在,自可大軍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平定天下,事半而功倍也。”
“你的意思我明白了,這件事本帥會再考慮的。”隨著邊柳占據的土地越來越多,以大帥府發號施令頗有不合規矩之處,但邊柳再進一步,絕對不是在這大戰之時。
閻誌自然也知道自己終究不是大帥身邊的信臣,所謂的勸進也隻是表達忠心而已,迴去之後,說不得還要勸公子劉和寫幾封勸進的文書。至於這位答不答應並不重要,隻要對方把袁紹打敗了就行。
……
此時的袁紹這邊,高幹和顏良在涅縣數次向北向西發動進攻,但都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
在邊柳對太原下達了減免賦稅的安民政策後,太原上至世家,下至百姓,都對大帥府抱以了全力支持。在郭嘉的嚴密布防下,河北兵馬難以越過大山,進入太原腹地。
鑒於這種情況,袁紹決定帶領大軍親征。
沮授及時勸諫,袁紹不肯,沮授又表示,如果袁紹要親征,最好帶上天子一並前往。
但郭圖卻表示,如果帶著天子,將來打勝了,旁人也隻以為是天子的功勞。
袁紹覺得,自己親帶二十萬大軍,不用年底就能攻入太原,於是便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