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本帥在嵩山之時,兵微將寡,未能幫助公子驅逐賊寇,常常以為憾事,如今本帥兵精將勇,抬手可麾百萬之師,正想派人去詢問一番劉和公子是否需要幫助,沒想到公子卻先派人送來了謝禮,想想,真是讓本帥既感動又慚愧。”
“公子與大帥昔日在嵩山相談甚歡,常言大帥以帝王之胄,心懷濟世之懷,與劉公大有相似之處,公子心中已將大帥引為知己。
此番公子派我為使送上謝禮,沒想到大帥也由結好之心,這豈不正是心心相印?”閻誌正襟危坐,麵帶恭敬的說道。
邊柳當然知道他在胡說八道。
劉和和別的漢室宗親不一樣,他可是劉虞留在劉協身邊的人質,而且劉和對他十分信任,所以才放他離開,希望劉和能助自己離開關中。
邊柳甚至懷疑,劉和和真正的劉辯也多有接觸,甚至關係匪淺。
當初邊柳將他從袁術手中要迴,劉和困在嵩山時言語不多,每逢見麵,便以思父之心,想要北上。雖然兩人沒有翻臉,但邊柳十分清楚,對方根本就知道自己假冒的身份。
不過邊柳拿這個身份,本來就沒有希望瞞過真正的高層,隻要占據天下大多數的百姓,知道這個天還是漢家天就足夠了。
劉和此時派閻誌來,邊柳更懷疑,對方是有求於自己。
“心心相印,這正是本帥要說的。不知道閻賢士此來,除了送上謝禮,還有什麽要告知本帥的嗎?”
“在下聽說大帥屯兵太原,將有一番大作為,家兄與我都對塞外有所了解,所以想來助大帥一臂之力。”
邊柳聽聞,十分激動的站了起來,“來人,取寶劍來!”
閻誌一愣,片刻後,便見一少年手捧一把利劍進入。
劍柄配紅纓,劍鞘嵌美玉。
邊柳從諸葛亮手中接過後,拔出長劍,劍露寒光,劍鳴鏗鏘。
“此劍乃是采用首陽山精,以劍術大師設計劍身銘文,工匠反複捶打百天鍛造而成,劍共成劍三十六劍,出廬之時紅光映於天機,有大儒稱,此為炎漢經千錘百煉,綿綿不息之兆,大漢必興。如今本帥已經贈出一十三柄,無一不是為大帥府立下赫赫功績之人,這一柄本帥為之取名‘飛將’,有詩雲: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能佩戴此劍者,必將是為我大漢戍守邊疆之銳士,今日便贈以閻賢士。”
“恭喜壯士,大帥還是頭一次將這般寶劍贈與大帥府以外的人。”諸葛瑾恭賀道,這劍的打造前期是由他負責的,與自家大帥所言大差不差,至於大帥口中的劍術大師,自然是大帥本人了。
劍本是凡劍,哪怕是銳利了一些,但是這一番話說出,寓意立刻就不一樣了。
閻誌當即跪倒在地,雙手接劍,“外臣何德何能,能蒙大帥賜下‘飛將’?今後但以微驅之熱血,酬守土之壯誌。”
“你此時能來為本帥獻策,可見對大漢之忠貞,本帥相信不會劍托非人。”邊柳當即鬆手。
在眾人的恭賀聲中,閻誌說起了烏桓的局勢。
“此時的烏桓首領為蹋頓,其人驍勇,其餘部落的首領都稱讚他有成為冒頓的資格。
昔日袁紹與公孫瓚相爭,蹋頓派人相助,在袁紹與公孫瓚相爭之際,蹋頓曾出兵協助袁紹,擊破公孫瓚。袁紹因此矯製賜予蹋頓及三王難樓、蘇仆延、烏延等人單於稱號及印綬。如今公孫瓚敗退遼西,殘餘數城奄奄待息,而蹋頓依靠袁紹之力,已經占據上穀、漁陽、右北平三郡,肆虐幽州,虎嘯一方,百姓深受其害。”
塞外苦寒,烏桓占據北方,但平素也生活在大漢邊境內,大漢設有護烏桓校尉,用以監督他們。
“如此說來,蹋頓怕有不下於十萬之眾,怕死難以消滅啊!”邊柳“擔心”的說道。
“不然,方才外臣隻說了蹋頓的厲害之處,接著才要說出對付他的方法。
烏桓上一任單於乃是丘力居,其嫡子為樓班,當初丘力居身死之時,樓班年幼,故而由從子蹋頓擔任單於之位。如今樓班已經長成,更獲得了難樓、蘇仆延諸多部落的支持,蹋頓退讓單於之位,以烏桓王自稱,雙方看似達成了一致,但仍然存在衝突,許多大事仍決於蹋頓,樓班在其他首領的支持下, 正在試圖奪迴部落掌控權。
袁紹乃婢女所生,與蹋頓身份多有相似,故而多支持蹋頓。若大帥能支持樓班,其雙方必然展開權力爭奪,到時候無論誰勝誰負,皆對大漢有利。”
聽到閻誌的說辭,先是說袁紹矯製封多人為單於,現在又公然攻訐袁紹的身份,看來劉虞的舊部已經對袁紹產生了很大的敵意。
不過想來也是,當初雙方合作是為了對付公孫瓚。
如今公孫瓚已經待死,隻剩遼西郡幾座小城,而上穀、漁陽、右北平三郡則為烏桓占據,袁紹派其子袁熙為幽州刺史,掌控了涿郡與廣陽郡。劉虞的舊部就隻剩下代郡了,劉和被他們扶持為新的幽州牧,如今卻隻剩下一郡,還危在旦夕。所以他們才來找自己合作。
“誰能為本帥達成此事呢?”
“外臣受大帥增劍之恩,願為大帥促成此事。”
“好,可有什麽本帥出麵之處?”
“無須如此,其實烏桓、鮮卑之中,不乏心向大漢之人,比起野心勃勃,占據郡縣的蹋頓,如步度根、軻比能、素利、彌加、厥機等中小部落首領皆願意向朝廷進貢財物,以獲得大漢的冊封與支持,我兄長曾在塞外生活,又授前幽州牧劉公之意安撫塞外部落,與他們素有交情,此番隻需接觸他們之力,定能為大帥達成此事。”
“真乃賢士也!”邊柳大悅,“奉孝,立即從本帥此行帶來的財物中挑選兩車贈予閻賢士。”
說罷,又抓著閻誌的手說道:“此事若成,願以太守之位酬謝賢士,至於幽州要地,本帥還是要自家人看著的,怎麽可以容忍袁紹染指呢?”
……
“公子與大帥昔日在嵩山相談甚歡,常言大帥以帝王之胄,心懷濟世之懷,與劉公大有相似之處,公子心中已將大帥引為知己。
此番公子派我為使送上謝禮,沒想到大帥也由結好之心,這豈不正是心心相印?”閻誌正襟危坐,麵帶恭敬的說道。
邊柳當然知道他在胡說八道。
劉和和別的漢室宗親不一樣,他可是劉虞留在劉協身邊的人質,而且劉和對他十分信任,所以才放他離開,希望劉和能助自己離開關中。
邊柳甚至懷疑,劉和和真正的劉辯也多有接觸,甚至關係匪淺。
當初邊柳將他從袁術手中要迴,劉和困在嵩山時言語不多,每逢見麵,便以思父之心,想要北上。雖然兩人沒有翻臉,但邊柳十分清楚,對方根本就知道自己假冒的身份。
不過邊柳拿這個身份,本來就沒有希望瞞過真正的高層,隻要占據天下大多數的百姓,知道這個天還是漢家天就足夠了。
劉和此時派閻誌來,邊柳更懷疑,對方是有求於自己。
“心心相印,這正是本帥要說的。不知道閻賢士此來,除了送上謝禮,還有什麽要告知本帥的嗎?”
“在下聽說大帥屯兵太原,將有一番大作為,家兄與我都對塞外有所了解,所以想來助大帥一臂之力。”
邊柳聽聞,十分激動的站了起來,“來人,取寶劍來!”
閻誌一愣,片刻後,便見一少年手捧一把利劍進入。
劍柄配紅纓,劍鞘嵌美玉。
邊柳從諸葛亮手中接過後,拔出長劍,劍露寒光,劍鳴鏗鏘。
“此劍乃是采用首陽山精,以劍術大師設計劍身銘文,工匠反複捶打百天鍛造而成,劍共成劍三十六劍,出廬之時紅光映於天機,有大儒稱,此為炎漢經千錘百煉,綿綿不息之兆,大漢必興。如今本帥已經贈出一十三柄,無一不是為大帥府立下赫赫功績之人,這一柄本帥為之取名‘飛將’,有詩雲: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能佩戴此劍者,必將是為我大漢戍守邊疆之銳士,今日便贈以閻賢士。”
“恭喜壯士,大帥還是頭一次將這般寶劍贈與大帥府以外的人。”諸葛瑾恭賀道,這劍的打造前期是由他負責的,與自家大帥所言大差不差,至於大帥口中的劍術大師,自然是大帥本人了。
劍本是凡劍,哪怕是銳利了一些,但是這一番話說出,寓意立刻就不一樣了。
閻誌當即跪倒在地,雙手接劍,“外臣何德何能,能蒙大帥賜下‘飛將’?今後但以微驅之熱血,酬守土之壯誌。”
“你此時能來為本帥獻策,可見對大漢之忠貞,本帥相信不會劍托非人。”邊柳當即鬆手。
在眾人的恭賀聲中,閻誌說起了烏桓的局勢。
“此時的烏桓首領為蹋頓,其人驍勇,其餘部落的首領都稱讚他有成為冒頓的資格。
昔日袁紹與公孫瓚相爭,蹋頓派人相助,在袁紹與公孫瓚相爭之際,蹋頓曾出兵協助袁紹,擊破公孫瓚。袁紹因此矯製賜予蹋頓及三王難樓、蘇仆延、烏延等人單於稱號及印綬。如今公孫瓚敗退遼西,殘餘數城奄奄待息,而蹋頓依靠袁紹之力,已經占據上穀、漁陽、右北平三郡,肆虐幽州,虎嘯一方,百姓深受其害。”
塞外苦寒,烏桓占據北方,但平素也生活在大漢邊境內,大漢設有護烏桓校尉,用以監督他們。
“如此說來,蹋頓怕有不下於十萬之眾,怕死難以消滅啊!”邊柳“擔心”的說道。
“不然,方才外臣隻說了蹋頓的厲害之處,接著才要說出對付他的方法。
烏桓上一任單於乃是丘力居,其嫡子為樓班,當初丘力居身死之時,樓班年幼,故而由從子蹋頓擔任單於之位。如今樓班已經長成,更獲得了難樓、蘇仆延諸多部落的支持,蹋頓退讓單於之位,以烏桓王自稱,雙方看似達成了一致,但仍然存在衝突,許多大事仍決於蹋頓,樓班在其他首領的支持下, 正在試圖奪迴部落掌控權。
袁紹乃婢女所生,與蹋頓身份多有相似,故而多支持蹋頓。若大帥能支持樓班,其雙方必然展開權力爭奪,到時候無論誰勝誰負,皆對大漢有利。”
聽到閻誌的說辭,先是說袁紹矯製封多人為單於,現在又公然攻訐袁紹的身份,看來劉虞的舊部已經對袁紹產生了很大的敵意。
不過想來也是,當初雙方合作是為了對付公孫瓚。
如今公孫瓚已經待死,隻剩遼西郡幾座小城,而上穀、漁陽、右北平三郡則為烏桓占據,袁紹派其子袁熙為幽州刺史,掌控了涿郡與廣陽郡。劉虞的舊部就隻剩下代郡了,劉和被他們扶持為新的幽州牧,如今卻隻剩下一郡,還危在旦夕。所以他們才來找自己合作。
“誰能為本帥達成此事呢?”
“外臣受大帥增劍之恩,願為大帥促成此事。”
“好,可有什麽本帥出麵之處?”
“無須如此,其實烏桓、鮮卑之中,不乏心向大漢之人,比起野心勃勃,占據郡縣的蹋頓,如步度根、軻比能、素利、彌加、厥機等中小部落首領皆願意向朝廷進貢財物,以獲得大漢的冊封與支持,我兄長曾在塞外生活,又授前幽州牧劉公之意安撫塞外部落,與他們素有交情,此番隻需接觸他們之力,定能為大帥達成此事。”
“真乃賢士也!”邊柳大悅,“奉孝,立即從本帥此行帶來的財物中挑選兩車贈予閻賢士。”
說罷,又抓著閻誌的手說道:“此事若成,願以太守之位酬謝賢士,至於幽州要地,本帥還是要自家人看著的,怎麽可以容忍袁紹染指呢?”
……